问题

许多关于经济学家的笑话都是在嘲讽经济学理论「不靠谱」,那么经济学真如一些玩笑所言的那么「不靠谱」吗?

回答
关于经济学家和经济学理论的笑话,确实层出不穷,而且大多指向一个核心——经济学理论似乎总是不那么“靠谱”,或者说预测的结果与现实脱节。比如那个经典的段子:“经济学家有两大功能:一是预测,二是预测得比别人准。” 或是“经济学家就像天上的星星,你知道它们在那儿,但你永远抓不住它们的光。” 这些笑话虽然带着戏谑,但也触及了经济学研究中一些普遍存在的挑战。那么,经济学真如这些玩笑所言,那么“不靠谱”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经济学这门学科本身的性质,以及它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经济学的本质:一门社会科学

首先,我们要明确,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社会科学,而不是一门精确的自然科学。这其中有几个关键的区别:

研究对象不同: 自然科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比如物理学研究力的作用,化学研究物质的反应。这些规律在理论上是普适且稳定的。而经济学研究的是人类行为,是人们在稀缺资源下如何做出选择,如何生产、分配和消费商品与服务。人类行为受到动机、偏好、情绪、社会文化、制度环境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本身是动态变化的,并且常常难以量化和预测。
实验的可行性不同: 自然科学可以设计严谨的实验来验证理论,控制变量,反复试验。比如在物理学中,你可以反复测量同一物体在同一力作用下的加速度。但在经济学中,进行严格的“控制实验”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无法让一个国家回到过去,改变货币政策,然后观察其长期影响。我们只能依赖于历史数据、统计模型和一些有限的“准实验”来研究问题。这种研究方式天然带有局限性。
“人”是不可预测的变量: 人们不是原子或电子,不会严格按照物理定律运动。即使面对相同的经济刺激,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国家,其反应也会千差万别。一个简单的政策,比如提高利率,可能会导致一些人推迟消费,另一些人却因为对未来预期悲观而更加焦虑地储蓄。经济学模型试图捕捉这些行为的普遍规律,但总会存在“黑天鹅事件”或者意料之外的反应。

为什么经济学理论看起来“不靠谱”?—— 误解与现实挑战并存

玩笑之所以能流传,一部分是因为人们对经济学的期望过高,另一部分则确实反映了经济学研究的内在困难。

1. 期望错位: 许多人期望经济学能像算命先生一样精准预测未来,比如股市何时上涨、通货膨胀何时达到峰值。然而,经济学更多的是提供一个理解经济现象的框架、工具和思路,帮助我们分析因果关系,评估政策可能产生的效果,以及识别潜在的风险。它不是算命,而是基于理性或有限理性的行为分析。

2. 模型的简化: 为了研究复杂的经济现象,经济学家必须对现实世界进行简化。任何经济模型都是对现实的一种抽象和近似,它会忽略许多细节,假设一些条件成立(比如理性人假设)。这些简化在构建模型时是必要的,但同时也意味着模型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比如,经典的供求模型假设信息是完全对称且价格能够迅速调整,但现实中信息不对称和粘性价格无处不在。

3. 数据的局限性: 经济学研究高度依赖数据。然而,数据往往存在滞后性,收集成本高昂,而且可能存在偏差。更重要的是,经济现象是不断变化的,过去的数据并不总能完美地反映未来。经济学家在建立模型时,需要依靠历史数据来估计参数,但当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时,基于旧数据的模型预测能力就会下降。

4. “后见之明”的偏差: 很多时候,当我们回顾过去某个经济事件时,会觉得它的发生“显而易见”,原因也非常清楚。但站在当时的情境下,信息是不完整的,未来是不确定的。经济学家在预测时,面临的是信息不完整和不确定性,而事后诸葛亮则拥有全部信息和结果。这种“后见之明”的偏差,会让人觉得经济学家当时的判断多么“不靠谱”。

5. 经济政策的反馈效应: 经济政策的实施本身就会影响经济行为,产生反馈效应,这使得预测变得更加困难。例如,如果所有人都相信政府会出台某种刺激政策,那么人们的行为可能会提前做出调整,从而削弱政策的预期效果。这种“自证预言”或“自我否定预言”的机制,是经济学研究中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6. 学术界的分歧: 正因为经济学研究的复杂性和数据解释的多样性,不同的经济学家基于不同的理论框架和模型,对同一个经济问题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这种学术上的争论,有时会被外界误解为经济学“不靠谱”,但实际上,这是科学进步和理论发展的必然过程。正是在这种观点的碰撞和辩论中,经济学理论才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

经济学并非“不靠谱”,而是“尽力而为”

尽管存在上述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经济学是“不靠谱”的。相反,经济学是一门非常宝贵且不断进步的学科。

提供分析框架和工具: 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复杂经济现象的强大思维框架和分析工具。通过学习经济学,我们可以更理性地看待通货膨胀、失业、经济增长、贫富差距等问题,理解它们背后的驱动因素和相互关系。
指导政策制定: 尽管预测精准度有限,但经济学理论在指导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方面仍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不同政策的潜在影响,可以帮助决策者避免一些明显的错误,并朝着更符合经济效率和社会福祉的方向前进。
揭示经济规律: 尽管人类行为复杂,但经济学仍然能揭示出一些普遍存在的经济规律,比如“边际效用递减”、“劣质品需求随收入增加而减少”等。这些规律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经济世界的运行。
不断演进的学科: 经济学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大数据分析等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的出现,正在不断拓展我们对经济世界的理解,并提高预测和分析的精度。

结语

所以,经济学是否“不靠谱”?答案是:它不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绝对精确,但它绝非“不靠谱”。 经济学是在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数据局限性的条件下,尽力去理解和解释人类经济行为的社会科学。那些关于经济学家的笑话,更多的是对这门学科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以及人们对经济学期望的幽默化表达。

与其说经济学“不靠谱”,不如说我们应该以一种更现实和理性的态度去理解它。它能告诉我们什么可能发生,可能带来的影响,以及如何规避风险,但它无法像一个精确的计算器那样给出百分百的答案。经济学家就像医生一样,他们基于现有的医学知识和经验,为病人提供诊断和治疗方案,但最终的结果会受到病人自身体质、生活习惯等多种不可控因素的影响。经济学同样如此。

下次你听到关于经济学家的笑话,不妨会心一笑,同时也能更深入地理解这门充满挑战却又极具价值的学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行闲话两句。

以军事学家和军官的关系类比一下:

总参谋部绝不会根据军事科学院的意见去制定计划和进行指挥。政府在操作层面却很重视经济学家的意见,与军事领域相比,经济学家在经济领域显然能量过大。

军事科学院的任务是研究军事规律,并将研究结果反馈给实务军官。在具体操作上是完全没有话语权的。在制定任何战争计划时,哪怕军事科学院的研究员曾经在总参谋部工作,也与他无关。

为什么?这是千百年来用无数鲜血印证的经验。。。。。

但经济学家在经济上的能量,显然远远超过了军事科学院在军事领域的能量。。。。

纸上谈经,与纸上谈兵,有什么区别呢?


外行再闲话一句:经济领域是否有必要建立参谋部制度? 建立基层主官—参谋部—高级进修的培养体系。使得理论界皆有实务经验,高级实务文官皆有理论功底,从而使理论和实践高度联系。我们中国有党校存在,建立类似体系是有先发优势的。。。。

在冷战成为大国竞争主要模式,经济战成为斗争中心现状下。打造高效的经济指挥与经济动员体制,可能是未来国家竞争的一个致胜点。目前这种前拿破仑时代的决策与动员体制,似乎并不能胜任。。。。。

user avatar

上面这些笑话对事实略有夸张,但基本内容都是真实的,我觉得编得不错。

比如谢国忠老师早就预测出了中国过去十年中起码十五次经济全面崩溃,比郎咸平老师的数量略多。


介绍一下经济学做了什么,以及做不到什么。

做了什么:

经济学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社会观察资料,包括经济数据、包括个案研究。从绝对数量上看肯定是海量的,但是与社会真实的经济活动相比还还远远不够。

经济学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确保错误的结论会被发现和修改,而不是越错越远。

经济学拥有比较通行的学术交流语言(简单地说就是数学),这让经济学家至少能够用同一种声音交流,能够看清楚彼此的差异在哪里,并且可以找机会验证对错。这让每个经济学家的努力都对经济学理论体系有所助益,而不是各说各话、自成一摊。

在以上基础上,经济学确实也发现了一些经济活动的规律,大比如市场运行的规律、宏观调控的规律,小的比如卖桔子的规律。

做不到什么:

对经济规律还有很多“小”问题没搞清楚。小只是相对而言的,对个人而言可能是大问题。比如我们知道多发钱就会通胀,但是到底发多少钱会涨多少以及为什么,这就没完全搞清楚,所以宏观调控有时候会跑偏一点。比如我们知道最低工资政策会影响就业,但是到底影响多少也不知道,所以这种政策也非常有争议。

对经济现象观察非常受限。比如经济学家知道资不抵债就要赖账,大规模资不抵债会拖垮经济系统。但是美国贷款买房的人会不会资不抵债、有多少人会,这就观察不出来。

所以经济学对经济系统的了解在很多方面都很粗糙,如果“他们成功预测了过去5次衰退中的3到9次”,一点也不奇怪。

普通民众对学者、专家、科学有时候期望比较高,比如希望医生能够治好所有的病,希望地震局能够预测所有的地震,希望经济学能够正确解释所有的经济现象、给出完全正确的决策建议。

这些愿望很美好但不切实际。

事实是经济学有不少正确成果,如果没有这些成果的话我们的经济体系真的会崩溃十五次。但另一方面经济学也还很粗糙,对经济生活中的很多具体问题莫衷一是、甚至集体出错都很正常。经济学是科学,是科学就会出错。

我更愿意把这些错误看作是科学研究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物理学也是从谬误一步步走到今天的,只要走路的方法正确,路上犯犯错误不是什么大问题。

关于经济学其实还有很多不错的笑话,网上应该能搜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