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关于孙策袭许的可能性?

回答
关于孙策能否成功袭取许都,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且充满讨论空间的话题。虽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无法真正回到过去,但通过对当时局势、孙策个人能力以及许都防御情况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细致地勾勒出这一设想的可能性。

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孙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自身实力。

孙策,字伯符,是孙坚的长子,也是江东基业的奠基者。在他继承父业之时,天下格局可谓是群雄逐鹿,但曹操已经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可谓是当时最雄厚的。而孙策,年少有为,勇冠三军,更兼有“小霸王”之名,其军事才能毋庸置疑。他以周瑜、程普、黄盖等一批文武将才为核心,迅速平定了江东,巩固了统治,并将势力范围扩展到了长江沿岸。

孙策袭取许都,首先需要克服的是地理上的巨大阻碍。

许都(今河南许昌)位于中原腹地,而孙策的势力范围在江东,隔着长江天险。想要北上攻击许都,就必须渡过长江。孙策虽然勇猛,但要组织一次大规模的渡江作战,并且穿越敌占区,直抵曹操的腹地,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军事行动,更是对后勤补给、兵力调动、情报收集等一系列复杂问题的考验。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许都当时的防御情况。

曹操在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将都城设在许都,自然会对其进行严密的防御。虽然我们无法获取像现代军队那样详细的防御部署图,但可以从历史记载中推断出一些关键信息:

曹操的战略眼光和军事实力: 曹操本人就是杰出的军事家,他深知都城的重要性,必然会做好充分的准备。他不会轻视任何一个潜在的威胁,尤其是在他羽翼未丰,需要巩固统治的阶段。
许都的地理位置: 许都地处平原,周围没有天然的险阻可以依仗,这意味着一旦被大规模的敌军包围,其防御压力会非常大。然而,这也意味着一旦守军组织得力,能够利用城墙和兵力优势,是可以坚守的。
曹操在许都的驻军: 曹操在许都必然驻扎有精锐部队,而且他善于利用各种人才,例如他的谋士团和一批优秀的将领。一旦孙策发动攻击,许都的守军可以凭借城池的坚固,以及对地形的熟悉,进行有效的抵抗。

那么,孙策袭取许都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审视:

支持孙策可能成功的因素:

1. 孙策的个人军事才能和突袭能力: 孙策以其雷霆万钧的军事行动而闻名,他善于抓住战机,以少胜多,以快制胜。如果他能组织起一支精锐部队,利用曹操在其他地方用兵、腹背受敌的时机,发动一次迅猛的突袭,理论上存在突破许都防御的可能性。
2. 孙策的政治策略: 如果孙策能在此之前,在北方制造足够的声势,或者联合北方其他对曹操不满的势力,形成某种程度的牵制,从而迫使曹操分散兵力,那么孙策的突袭成功的概率会大大增加。例如,如果他能像后来的赤壁之战那样,得到盟友的配合,或者在北方策动内应,会更加有利。
3. 时机的重要性: 历史上,曹操也曾遭遇过严重的危机,例如在官渡之战前夕,袁绍也曾有兵力优势,但最终被曹操以少胜多击败。如果孙策能在曹操最虚弱、最疲惫的时候发动攻击,并且目标明确,集中优势兵力,那么成功率会更高。

阻碍孙策可能成功的因素:

1. 战略距离和后勤补给: 江东到许都的距离遥远,穿越的区域大部分是曹操的势力范围。这意味着孙策的军队在前进过程中,将面临粮草、兵员补充、伤病员救治等一系列严峻的后勤挑战。一旦补给线被切断,再勇猛的军队也难以维系。
2. 曹操的军事和政治实力: 曹操当时已经拥有了非常雄厚的实力,其军队的组织性、战斗力以及政治号召力都远胜于初创时期的孙策。即使孙策能突袭到许都城下,也未必能突破曹操精心布置的防线,而且一旦久持不下,曹操肯定会从四面八方调集兵力前来支援,孙策反而会陷入重围。
3. 情报失误和应对: 曹操善于用人,他不会缺乏敏锐的情报网络。一旦孙策有北上的意图,曹操很可能提前得到消息,并做好应对准备。即使是孙策的突袭,如果情报有误,或者许都的守军能够迅速反应,也可能导致孙策的突袭变成一场徒劳的冒险。
4. 孙策自身的短板(如果可以称之为短板的话): 孙策虽勇猛,但其政治手腕和全局观,可能不如曹操那样老练。他在统一江东的过程中,虽然军事上极其出色,但政治上的布局和与其他势力的合纵连横,可能还有提升的空间。

我们再设想一下具体的攻击路径和可能遇到的情况:

假设孙策决定发动突袭,他很可能需要:

集结精锐部队: 比如他麾下的江东猛将,如周瑜、黄盖、程普等人,带领数万精兵。
选择渡江时机: 必须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避开曹操在长江沿岸的设防,或者通过某种方式绕过。
穿越荆州或豫州: 孙策需要穿越曹操或者刘表的势力范围。如果穿越刘表的地盘,需要刘表的默许或合作,这在当时的情况下,刘表是倾向于与曹操合作的,因此可能性不大。如果直接穿越曹操控制的区域,那就是直接进入敌境,风险极大。
快速行军和突袭: 孙策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在曹操主力反应过来之前,抵达许都,并发动猛攻。

历史的“如果”总是难以确定的,但我们可以从这些分析中得出一些结论:

孙策袭取许都,理论上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但难度极大。 这需要孙策拥有超乎寻常的军事才能、敏锐的时机把握、强大的后勤支持,以及可能还需要外部势力的配合,甚至最重要的,需要曹操在当时出现某种程度的内部动荡或战略失误。
“袭取”这个词的定义也很关键。 是指直接攻破许都,还是仅仅进行一场大规模的劫掠,然后全身而退?如果是前者,难度是几何级数上升。
相比于直接进攻许都,孙策更现实的战略选择,可能是在长江沿岸与曹操进行拉锯战,或者在北方制造混乱,消耗曹操的实力,为日后奠定基础。

孙策英年早逝,也为这个设想增添了许多猜测的空间。 如果他能够像曹操一样长寿,并且能够稳步发展江东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或许未来的历史走向会更加扑朔迷离。

总而言之,孙策袭取许都,更像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军事设想。它凸显了孙策的个人魅力和军事才能,但也客观地反映了当时天下大势的复杂性和曹操的强大实力。虽然可能性不大,但作为对历史的一种假设性探讨,无疑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三国时期那波澜壮阔的政治军事斗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嘴仗不止现在有,早在魏晋时代,孙策袭许这事就已经有了争议。

江表传:孙策率军去讨伐陈登那老狐狸哦,军到丹徒的时候,孙策领着骑兵护卫跑出去打猎,碰巧遇见三个人。孙策嗷一嗓子就喊上了:你们什么地干活?对方答曰:我们韩当将军部下的干活。孙策曰:韩当部下我都见过,怎么就特么不认识你们呢!于是张弓便射。对方拉弓还击,射中孙策脸颊。

九州春秋:孙策听说曹操那老小子去打柳城了,于是立刻起兵北上,但是这小子过于相信自己的勇武,走到哪都不设防备,于是就被人家嘎嘣溜脆的刺杀了。

孙盛:以上这些书都在扯犊子!孙策虽然威名赫赫,占有六郡,但黄祖好死不死卡着他的上游,陈登又极其腹黑的离间他的心腹,而且其境内豪强宗族也并未臣服,这时候孙策哪有时间率军劳师远征去袭击许都?又怎么可能把皇帝迁到吴、越那鸟不拉屎的地方呢?再说啦,孙策是那种能够审时度势的家伙吗?

裴松之:我不能同意楼上的说法。刘表那厮根本就毫无进取兼并之心,就算他在上游,又能拿吴越之地如何?从孙策的举动看,他的目的明显是要先击陈登。但是,这一步棋又并不只是要图谋陈登那么简单哪。那时候吴越之地,祖郎、严白虎这些配角都已伏诛,只剩下些山越野人,有啥好担心的哟。孙策若是真的北伐成功,大权在握,那么淮、泗之间,哪里不能放皇帝呢?又为啥非要把皇帝迁到吴越之地去?另外我要表扬一下那几个许贡的门客,这几个连名字都没留下的刺客,感恩识遇,舍生忘死,真特么让人佩服呢!

看看,就算是离着三国那么近的孙盛、裴松之,对这事的看法都不同。

那么,孙策到底有没有可能袭许成功呢?

建安五年,袁绍引兵南下。颜良攻白马,绍将兵黎阳。四月,曹操救白马,斩颜良,诛文丑,差不多也就是这时候,孙策死了。

按江表传的说法,孙策确实是奔着陈登去的。至于究竟有没有袭击许都的打算,还真不好说。总之,如果孙策没有死且成功战胜陈登,那么至少,他就有了一条可以直至许都的路。

但是也要注意,即使是在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之际,曹操也并非没兵可安后方。比如,刘备就曾偷偷摸摸跑到曹操后方,联络黄巾旧部,准备给曹操捣一点乱。这时候,曹仁紧急率军出征,成功驱散叛贼,收复各个叛县。

也就是说,就算前线战事吃紧,曹操依旧能拿出一部分兵力来稳固后方。

当然,孙策的队伍远非黄巾乱贼可比。但即使这样,许都附近的守备也相当有力量。夏侯惇守许昌,李通守汝西,曹洪守宛城,再加上守广陵的陈登,就成为了一道完备的后方保卫线。

所以,就算孙策真的攻略广陵成功,恐怕他也没办法视其他势力如无物般直取许都。那样孤军深入,恐怕是在找死。

唯一的可能性,只能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但官渡之战十月就结束了,曹操是否会给孙策抵近许都的机会,还未可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孙策能否成功袭取许都,这是一个引人入胜且充满讨论空间的话题。虽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无法真正回到过去,但通过对当时局势、孙策个人能力以及许都防御情况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细致地勾勒出这一设想的可能性。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孙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自身实力。孙策,字伯符,是孙坚的长子,也是江东基.............
  • 回答
    关于周瑜在孙策平定江东之初未被“重用”,以及他们二人关系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很多历史爱好者可能对周瑜“辅佐”孙策的印象模糊,更常想到的是他在赤壁之战中大放异彩。但如果细究史料,我们会发现,周瑜在孙策南征北战的早期,其地位和作用绝不容小觑,甚至可以说是孙策征服江东最核心的智囊和臂膀.............
  • 回答
    孙杨的禁赛事件,无疑是体坛一块令人唏嘘的“大石”。这件事的起因,得追溯到2018年的一次赛外药检。当时,国际兴奋剂检测和管理机构(ITA)的一组检测人员来到孙杨家中,准备对他进行一次例行的飞行药检。按照规定,兴奋剂检测是极其严格和规范的流程,旨在确保体育赛事的公平公正。然而,在那次检测中,却发生了一.............
  • 回答
    关于孙杨的争议,王瑞恩与宏桑的辩论算是一场颇具代表性的探讨。两位嘉宾在节目中就“孙杨到底值不值得同情”这一核心问题,从不同角度切入,提供了相当丰富的论据和视角,也勾勒出了公众对于这类事件可能存在的几种主流态度。要评价这场辩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一、 两位嘉宾的立场与论证逻辑: 王瑞恩.............
  • 回答
    孙海英先生关于中国和犹太历史文明的说法,主要围绕着一些较为边缘但具有一定传播度的观点展开,例如认为中国文明与犹太文明有古老的联系,甚至推测中国的某些传统文化习俗可能源于犹太文化。要评价这些说法的“有根据”与否,我们需要将其置于主流学术界普遍接受的史实和研究范畴内进行审视。孙海英先生的观点核心与主要论.............
  • 回答
    孙艺洲关于哈尔滨污染的微博,说实话,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和讨论。作为一个演员,他在微博上表达对社会事件的看法,本身就是一种“发声”,这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他表达的方式、内容以及由此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孙艺洲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彼时哈尔滨确实面临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发布微博,并且用了一种比较直接、.............
  • 回答
    王思聪在社交媒体上对中国网友要求澳大利亚游泳运动员霍顿向孙杨道歉一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段话在当时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段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王思聪的身份与背景: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王思聪的特殊身份。作为中国首富王健林的儿子,他本身就自带流量和话题度。他的言论往往被解读为“.............
  • 回答
    要说“大魏第一外将”,这事儿还得从头捋捋。咱们常说的“大魏”,指的是曹操建立的那个魏国。而这三位,刘备、孙权、关羽,他们分别是蜀汉和东吴的核心人物,跟大魏那可是“敌对势力”。所以,他们谁也配不上“大魏第一外将”这个称号。不过,咱们可以换个角度,从“大魏”的角度来看,这三个人中,谁给曹魏带来的麻烦最大.............
  • 回答
    倘若历史的洪流稍作转向,关羽与孙权联姻之事得以成全,那么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的格局,必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简单的“强强联合”,而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文化与军事力量的深度融合,其影响将如涟漪般层层扩散,触及政治、军事、经济乃至于文化等方方面面。首先,我们来构想一下这场联姻的政治层面。关羽,作为刘备.............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局面,把三国时期最能折腾的三位巨头关在一起,还要他们只准一个人出去,这简直是把一场注定的悲剧上演到了极致。让我仔细琢磨琢磨,看谁更有可能在这个不见天日的牢笼里,咬着牙走到最后。首先,咱们得分析一下这三位各自的“生存技能”和他们面对绝境时的可能性。刘备:仁义的坚守与潜在的崩溃刘备这.............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有趣且充满历史想象空间的问题。如果孙权在关羽北伐襄樊的关键时刻,没有选择背后偷袭而是选择北上攻打曹魏,那么三国格局是否会因此彻底改写,蜀吴能否联手“平分中原”?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双方的实力对比、地理条件以及孙权和刘备各自的战略考量。当时的历史背景与双方实力首.............
  • 回答
    孙权杀死关羽是否明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涉及到政治、军事、战略等多个层面,没有一个绝对的“是”或“否”的答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孙权杀死关羽的直接原因与背景 关羽发动北伐,威胁荆州: 在刘备于汉中称王后,关羽被任命为前将军,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襄樊之战。他围攻.............
  • 回答
    要理解为何刘备占有南郡和关羽羞辱孙权被视为“正常”行为,而孙权“背刺”则被视为“小人行径”,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各方实力对比、政治利益以及三国时期的道德观念。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对错判断,而是基于复杂的政治博弈和人性考量。 1. 历史背景与实力对比:时势造英雄,也造出“必要”的手段 曹操.............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好,它触及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事件之间微妙的联系。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您提到的“211年孙权和曹操结盟”这一前提信息,需要稍作修正和补充。211年,孙权确实与曹操有过一次非常重要的军事合作,那就是在赤壁之战前夕的濡须口之战。 孙权当时为了抵御曹操的进攻,在濡须口迎战。而.............
  • 回答
    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魏震动,北方刮起一阵针对关羽的“关公怕孙权”的议论,这使得孙权一方原本的顾虑,在舆论上似乎也得到了部分缓解。然而,历史的车轮并没有按照“孙权没有选择袭击关羽”这条轨道前进。但如果,我们抛开既定的史实,来推演一下孙权当时若不攻击关羽,而是挥师北上,直取合肥会发生什么。 战略层.............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遐想的假设!如果孙权没有背信弃义,偷袭荆州,关羽得以保全性命,并继续镇守一方,那么蜀汉的历史走向,恐怕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一下,在没有了“大意失荆州”这个致命的转折点之后,蜀汉的“最好结局”会是什么样子。这其中牵扯的因素太多,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展开:一、 荆州.............
  • 回答
    关羽和廖化虽然都在乱世中辗转,也都曾被俘虏,但他们各自的处境、性格以及当时的政治大环境,使得他们无法复制彼此的经历。要详细解释关羽为何不能像廖化一样假装投降并逃回蜀汉,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关键点来分析:一、 身份与地位的巨大差异: 关羽: 作为蜀汉的“五虎上将”之首,刘备的结义兄弟,蜀汉政权的二号.............
  • 回答
    孙权杀害关羽是三国时期一个充满争议且令人唏嘘的事件。要理解孙权为何会下此决心,需要从当时的政治格局、军事形势、以及孙权个人考量等多个层面进行详细剖析。一、 事件的背景:荆州归属与战略枢纽要理解关羽之死,首先要明白他当时身处的地理位置和其重要性。关羽镇守的荆州,在当时是孙吴政权与曹魏政权争夺的战略要地.............
  • 回答
    孙权不背刺关羽,能不能一统天下?这是一个历史迷们津津乐道,也极具探讨价值的问题。抛开“AI痕迹”,咱们就凭着史书记载和大家的脑洞,好好掰扯掰扯。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得先捋清楚几个关键点:1. 孙权和关羽当时的实力对比和战略格局: 孙权(东吴): 坐拥江东,地势险要,人口相对富庶,军事上孙策打下的.............
  • 回答
    当提到“讨厌孙权吕蒙背刺关羽”,这背后站的立场,绝非单一,而是触及了历史评价、个人情感,甚至是某种价值取向的碰撞。想要深入理解,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最直观的,是站在“蜀汉”和“关羽”个人的立场上。 忠义的化身,悲情的英雄: 很多人对关羽的喜爱,源于他对刘备的“义”,对汉室的“忠”。《三国演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