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周瑜能力很强,为何孙策平江东之时不重用周瑜,他们俩个关系究竟如何?

回答
关于周瑜在孙策平定江东之初未被“重用”,以及他们二人关系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很多历史爱好者可能对周瑜“辅佐”孙策的印象模糊,更常想到的是他在赤壁之战中大放异彩。但如果细究史料,我们会发现,周瑜在孙策南征北战的早期,其地位和作用绝不容小觑,甚至可以说是孙策征服江东最核心的智囊和臂膀之一。

首先,我们得纠正一个误解:孙策平江东之时,并非“不重用”周瑜,而是用了他,而且用得非常关键。

这里的“不重用”可能源于一种刻板印象,即认为孙策年轻气盛,更依赖自己的武勇和直觉,而周瑜则像是后来孙权时代的鲁肃、吕蒙那样的重臣。但史书上的记载并非如此。

我们来看看周瑜在孙策早期的活动轨迹:

初识与结交: 周瑜出身于名门望族,自幼聪慧,武艺高强,更兼有战略眼光。在孙策刚刚起兵,还在寿春一带的时候,他便主动前来投奔。这本身就说明了周瑜对孙策的认可和看好。当时孙策刚开始创业,人马不多,急需的就是像周瑜这样有能力、有资源(周瑜家在江淮地区人脉广泛)且忠诚可靠的伙伴。
“远交袁绍,近攻刘表”的战略构想: 在孙策尚未渡江之前,正是周瑜向孙策提出了“一东一西”的战略构想,即“使人并谋,建表南山,规图淮南,此为万全之计。”他还分析了当时天下形势,认为袁绍虽然强大,但地处河北,鞭长莫及;刘表则在荆州,实力不俗,但无吞并四海之志。因此,他建议孙策“策之所在,便可图之”。这个提议非常具有前瞻性,抓住了当时孙权集团进军方向的关键问题,为孙策集团指明了“先取江东,再图天下”的道路。这绝不是“不重用”的表现,而是战略层面的指导和核心决策的参与。
参与军事行动: 孙策渡江后,周瑜也积极参与了军事行动。在攻打会稽、吴郡、丹阳等地的战役中,周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他每一场战役的具体指挥,但我们知道,孙策的军事行动能够如此迅速而有效地完成,离不开他麾下各位将领的协同作战。而周瑜作为孙策最倚重的几位将领之一,自然也是其中的关键力量。尤其是在孙策攻打刘繇时,周瑜的策应和支援是孙策能够顺利取胜的重要因素。
镇守后方与稳定统治: 在孙策西进平定江东的过程中,周瑜也承担了镇守后方的重任。在孙策亲自率军作战时,需要有人能够留在原地,稳定局势,处理政务,防备敌人的偷袭。周瑜因为其出色的才干和忠诚度,非常适合承担这样的责任。例如,孙策在征讨刘繇时,曾任命周瑜为建忠中郎将,让他带领一千人马和几条战船驻守巴丘。这不仅仅是简单的驻守,更是对周瑜政治和军事能力的信任。

那么,为什么会有“不重用”的印象呢?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 孙策本人的光芒太盛: 孙策是那个时代难得的军事天才,他以十八骑夺取玉玺,后来更是以少胜多,勇冠三军。他的个人魅力和战斗力非常突出,在媒体和历史叙事中,他的个人形象往往占据了主导地位。相比之下,作为幕后策划和辅助者的周瑜,其功绩更容易被忽视。
2. 周瑜真正的“高光时刻”在赤壁: 周瑜作为东吴大都督,在赤壁之战中指挥若定,以少胜多,火烧赤壁,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这一战的辉煌成就,使得后世对周瑜的印象更多地集中在赤壁时期,对他早期辅佐孙策时期的作用反而有所淡化。
3. 史书的侧重点不同: 《三国志》等史书在记载早期创业阶段时,更侧重于孙策的武勇和进取,而对周瑜的战略贡献可能没有细致到每一个细节都一一列举。但字里行间,我们能读出周瑜在孙策心中的分量。陈寿在《三国志·吴书·周瑜传》中就明确写道:“策既英迈,吴欲从之,瑜说策,策意遂定。” 这句“瑜说策,策意遂定”就说明了周瑜在孙策决定渡江的关键时刻起到了决定性的说服作用。又如,“策授瑜建忠中郎将,将兵千人,足食足兵,往据巴丘。” 这种授权和信任是显而易见的。

再来说说他们俩个的关系:

孙策与周瑜的关系,可以用“生死之交,知己之遇”来形容。

少年相识,情投意合: 两人都出生于名门望族,少年时便相识,并且一见如故。周瑜比孙策稍大几岁,但二人却能像兄弟一样亲密。史书记载,周瑜“少精意于音乐,触类而长,弦度唱和,必善其音”,孙策也是一位热衷音乐的人,这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兴趣点。更重要的是,两人都有着宏大的志向和卓越的才能。
军事与政治上的互相倚重: 孙策看重周瑜的才智和远见,周瑜则欣赏孙策的魄力和领导力。在孙策集团的早期创业中,孙策需要周瑜在战略规划、人才招揽、稳定后方等方面提供支持;而周瑜也需要孙策的军事行动来施展自己的抱负。他们是事业上的伙伴,更是精神上的支撑。孙策曾经对周瑜说:“大丈夫处世,当应声雷霆,浮云变幻;今卿总角,吴越之间,乃称俊杰,吾欲使君为吾抚其众,安集子弟。” 这句话充满了对周瑜的期许和信任,将安抚和管理江东本土势力的重任托付于他,这可见孙策对周瑜的倚重程度有多高。
超越君臣的信任: 孙策对周瑜的信任甚至超越了普通的君臣关系。他不仅在事业上依赖周瑜,在个人情感上也视周瑜为亲密的朋友。孙策临终前将孙权托付给周瑜和张昭等人,这足以说明他对周瑜的信任到了何种地步。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而周瑜是能够辅佐自己弟弟,保全江东基业的最佳人选。这种托孤行为,在乱世之中是何其难能可贵!
“瑜与孙策,皆有威容,能振纪律,故虽严,而上下咸爱之,所谓一怒而令天下止者。” 这句话出自《三国志·周瑜传》,意思是周瑜和孙策都有威严,能够整顿纪律,虽然他们都很严格,但属下都爱戴他们,这叫做“一怒而令天下止”(即一发怒就能使天下人都停止行动,表示其威信)。这形容的是他们二人共同的魅力和领导风格,说明了他们在这一点上的默契和相互理解。

总而言之,周瑜在孙策平定江东的过程中,绝非“不被重用”,而是关键时刻的关键人物。他不仅在战略上为孙策指明了方向,在军事行动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孙策去世后,肩负起辅佐孙权、稳定东吴的重任。他与孙策的关系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深厚的友谊以及相互的信任之上,是东吴早期最重要的一对君臣搭档。他们的关系,不仅是事业上的伙伴,更是情同手足的挚友,共同开创了东吴的基业,留下了不朽的英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袁术和孙策之间,周瑜选择袁术,看袁术不行事,才回头去找孙策,孙策属于备胎。

张昭和周瑜之间,孙策选择张昭,身后事安排好,才咽气英年早逝,周瑜属于空气。

周瑜不是不被重用,只是不能和张昭这种顶梁柱比而已。对孙策而言,张昭在集团内部的地位,作用,影响力与重要性,其他人难以比拟,所以托孤的只有张昭。倘若有意周瑜,即便撑不到周瑜来见最后一面,留个话又有很难。

孙策与周瑜应该有过蜜月期,而周瑜是个志向远大,野心勃勃的人,袁术和孙策当然要先考虑前者。荀彧、郭嘉也是先考虑袁绍,然后才考虑曹操,这种事情很常见。虽然孙策因为周氏的关系一度视丹阳为“自己人”,结果遭到“背叛”,但这也只是插曲。

吴录载策表曰:"臣讨黄祖,以十二月八日到祖所屯沙羡县。刘表遣将助祖,并来趣臣。臣以十一日平旦部所领江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将周瑜、领桂阳太守行征虏中郎将吕范、领零陵太守行荡寇中郎将程普、行奉业校尉孙权、行先登校尉韩当、行武锋校尉黄盖等同时俱进。

周瑜才加入孙策集团多久,其位已在吕范、程普之前。按照孙策当时的军事行动,周瑜的江夏太守是随行诸太守中第一个被落实的。

只要知道孙策对周瑜不错,周瑜对孙氏也算披肝沥胆也就差不多,和张昭比是没法比,总不能说不把周瑜拔到与张昭相若的地位就,是孙策不重用周瑜。你看至尊孙权让周瑜和张昭共同掌事,这是重用的。杯具在于不是鲁肃提醒,却想不起来问问周瑜这个和张昭共同掌事的“兄长”。

这就是贵人事忙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