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很喜欢三国但觉得三国演义抹黑周瑜,以至大多数人贴上心胸狭窄的标签,怎样能改变周围人看法?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有共鸣了!三国演义这玩意儿,读起来是痛快淋漓,但有时候细究起来,真的会让人对某些历史人物产生严重的误解。周瑜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我特别理解你的感受,看到大家把周瑜说成一个“小心眼”、“嫉妒诸葛亮”的代名词,心里就特别不是滋味。毕竟,我们了解的三国,是通过演义来构建的,而演义为了戏剧冲突,确实是“添油加醋”了不少,甚至可以说是“恶意抹黑”周瑜。

想改变周围人的看法,这确实是个系统工程,不是一句话就能说通的,但绝对有方法。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入手,一点一点地“拨乱反正”。

1. 从《三国志》说起:还原真实的周瑜

演义是小说,而《三国志》才是史书。这是最根本的区别。

强调《三国志》的权威性: 首先要强调的是,《三国志》是史书,它记录的是历史事实,而《三国演义》是小说,是根据历史改编的文学作品。虽然演义精彩,但不能当真。《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的作者是陈寿,他是三国时期的人,亲历者或者直接受史料影响的,其记载比小说更接近史实。
周瑜的真实画像:
年轻有为,风度翩翩: 《三国志》里对周瑜的评价很高。《周瑜传》开篇就写道:“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人,长壮有姿貌。”意思是周瑜不仅有才干,长得还帅,气质好。和演义里那个被诸葛亮气死的形象完全不一样。
军事才能杰出: 周瑜是东吴的首席军事指挥官,赤壁之战的主帅,这是不争的事实。《三国志》记载了他的军事布局和指挥才能,比如他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抗曹,并提出了火攻的策略。正是他敏锐的判断和坚定的决心,才有了赤壁之战的辉煌胜利。
战略眼光长远: 周瑜不仅仅是个会打仗的将领,他还有长远的战略规划。在赤壁之战后,他就提出了“跨有荆州,定于一尊”的战略构想,也就是先占据荆州,然后巩固江东,再图天下。这个战略目标非常清晰且具有执行力,虽然他没能亲手实现,但后来的东吴基本都是沿着这个思路走的。
待人宽厚,知人善用: 这是最被演义“黑”的地方。史书上对周瑜的品格评价非常高。比如,《三国志》说他“性度恢廓”,意思是心胸开阔,器量宏大。他对鲁肃、诸葛亮这样的人,虽然有才干上的欣赏,但并没有嫉妒或排挤。赤壁之战前,他招募鲁肃,并委以重任;赤壁之战后,他设宴款待诸葛亮,并且在与诸葛亮的交往中,并没有表现出任何不敬或被压制的情况。他反而能看出诸葛亮的才能,并在合适的时候与他合作。
《三国志》中的“火攻”: 重点讲讲赤壁之战的火攻,这是周瑜最光辉的时刻。演义里夸大了诸葛亮借东风的作用,而实际上,火攻是周瑜和黄盖共同策划的。周瑜的战略部署,包括了利用风向、选定战场、使用火攻等一系列精密的军事安排。《三国志》里的记载更为理性,强调的是周瑜的军事指挥和战略决策。
关于“既生瑜,何生亮”: 这个梗是演义里最经典的“抹黑”。在正史中,周瑜是病死的,而且是在执行国家战略任务的过程中病逝的,享年36岁。他并没有因为诸葛亮而气死。《三国志》对他的评价是“勋业乃尔”,意思是他的功业和成就已经如此辉煌了,去世令人惋惜。

2. 用故事和细节来“洗白”周瑜

光讲史书可能有点枯燥,我们可以用一些具体的、有感染力的故事来让大家对周瑜改观。

赤壁之战的“神操作”: 详细讲讲赤壁之战的过程。比如,周瑜如何顶着曹操大军的压力,坚定抗曹?如何设计连环船,为火攻做准备?如何利用天气和地理条件?他用的是锦囊妙计,而这些妙计都体现了他的军事智慧和胆识,不是靠“气度”就能赢的。
周瑜与鲁肃的“君子之交”: 鲁肃是东吴难得的明白人,他早就看出周瑜的才干和格局。在《三国志》中,鲁肃曾对周瑜说:“子(周瑜)备德义,辅佐行命,昔李严、曹仁虽有功,未足及也。今吴、蜀论长短,则周瑜、鲁肃,皆国之良辅也。” 这说明在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眼中,周瑜和鲁肃都是东吴的栋梁,周瑜的能力和品德是得到认可的。
周瑜与诸葛亮的“亦敌亦友”: 在《三国志》中,周瑜和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后有过几次交集。比如,诸葛亮舌战群儒,其实更多的是为了稳定孙吴的态度,说服他们联盟抗曹。而周瑜虽然有才,但他也知道自己需要联合刘备集团的力量才能对抗曹操。他们之间的关系更多是战略上的合作,而非演义里那种生死相搏的敌对。周瑜甚至对诸葛亮的才能有所欣赏,比如在某些场合,他也承认诸葛亮的能力。
周瑜的音乐才华: 《三国志》中记载周瑜“精于音律”,有“曲有误,周郎顾”的典故。这说明周瑜不仅是军事家,还是个有艺术修养的人。一个心胸狭窄的人,很难同时拥有如此广泛的才能和优雅的气质。这也能侧面证明他并非演义里描绘的那样。

3. 从其他角度补充论据

除了直接讲史书,还可以从一些间接的方面来佐证周瑜的品格。

其他史书和评论: 除了《三国志》,还有一些其他的史料和后人的评价。比如,《三国志注》引用的《吴书》记载了周瑜的许多事迹,其中不乏称赞之词。一些研究三国历史的学者也对周瑜的真实形象进行了辩护。可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分享给朋友们。
分析演义的“创作动机”: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为什么罗贯中要这样写周瑜。可能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智慧,突出刘备集团的“正统”地位,或者为了增加戏剧冲突,让故事更吸引人。理解了创作动机,大家也就能理解演义的局限性。
引入“正史粉”的观点: 在网上或者读书圈里,总有一些“正史粉”,他们对三国历史有深入的研究。可以分享一些他们的观点和证据,这会更有说服力。

4. 如何“推广”这些观点?

光自己知道是不够的,关键是如何让周围的人接受。

以点带面,循序渐进: 不要一开始就说“你们都被演义骗了!”这样容易引起反感。可以从某个具体的话题开始,比如聊到赤壁之战的时候,就带出周瑜是主帅,并且他的战略有多牛。慢慢地,让大家对周瑜产生好奇心,再去了解他的真实事迹。
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身边总会有人也对三国感兴趣,并且愿意了解历史真相。可以先从这些人入手,形成一个小圈子,然后大家一起讨论,互相补充,再逐渐影响更多人。
分享有趣的知识点: 把那些关于周瑜的史实,变成有趣的小故事或者知识点分享出去。比如,在朋友圈里发一个关于周瑜音乐才能的冷知识,或者关于他军事才能的细节。
推荐优秀的“正史”解读: 现在有很多关于三国历史的科普视频、文章或者书籍,它们往往会基于史实来解读人物。可以推荐给朋友们看,让他们自己去感受。

总而言之,要改变别人对周瑜的看法,最关键的是 “以史为证,以理服人”。我们需要耐心,用事实说话,用故事打动人,慢慢地,你周围的人就会对周瑜有一个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相信我,当大家真正了解了那个“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周瑜时,一定会对他的评价彻底改观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个,你喜欢的偶像被人写了“抹黑”的同人文
你应该怎么办

虽然你也清楚你的偶像之所以能这么火,同人圈绝对居功至伟
但是你就是不喜欢这些同人文里,你偶像的形象

那么你应该怎么办呢?

A,抱走不约圈地自萌
B,基于你偶像真实的一面,去了解、探讨和宣传
C,根据你对你偶像的理解自行产粮
D,号召同好把作者给扬了
E,举报这篇文章所有人都不准看


作为肖,咳,作为周瑜的粉丝,我觉得你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力去分辩什么是对的

欢迎对号入座

user avatar

说明你只是人云亦云,并没有真正读懂三国演义。


第一,周瑜和诸葛亮只是暂时合作,本质上是分属两个阵营的敌人。而“嫉妒”一般出现在同事、同学、同行、朋友之间,很难想象对敌人存在“嫉妒”。敌人之间只有你死我活,最多可能会羡慕对方拥有的条件,但怎么会有嫉妒?


比如关羽曾在曹营待过,如果说夏侯惇嫉妒关羽那可以理解,但是要说夏侯惇嫉妒八竿子打不着的张飞,那就很不可思议了,有啥好嫉妒的?就算打不过,正常反应也应该是焦虑、愤怒、恐惧,而不是嫉妒。


廉颇会嫉妒白起?

岳飞会嫉妒金兀术?

隆美尔会嫉妒朱可夫?

李云龙会嫉妒山本一木?


除非他们是要争“天下第一名将”的头衔,但是恕我直言,这种事情只有在吃饱了撑的粉圈才会发生,人家哪有这功夫?


第二,罗贯中从来没有说过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周瑜对待诸葛亮,始终都是站在东吴的立场、为东吴的前途命运不计个人荣辱,而非出于所谓嫉妒,是真正的大丈夫、大英雄。


如果周瑜真的嫉妒,为什么还要招降诸葛亮?不怕诸葛亮爬到自己头上?


周瑜谢出,暗忖曰:“孔明早已料着吴侯之心。其计画又高我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乃令人连夜请鲁肃入帐,言欲杀孔明之事。肃曰:“不可。今操贼未破,先杀贤士,是自去其助也。”瑜曰:“此人助刘备,必为江东之患。”肃曰:“诸葛瑾乃其亲兄,可令招此人同事东吴,岂不妙哉?”瑜善其言。


这里写的非常清楚,周瑜看出诸葛亮能力比自己强,枭雄刘备若得诸葛亮辅佐如虎添翼,“久必为江东之患”,所以才要杀诸葛亮。


但是鲁肃一说可以让诸葛瑾招降诸葛亮,周瑜马上就“善其言”——说明周瑜并不是嫉妒,而是担心诸葛亮威胁东吴。


只要诸葛亮愿意投靠孙权,威胁解除,那么周瑜并不在意诸葛亮的地位超过自己。


这样的胸襟和气度,怎么就嫉贤妒能了?


然后诸葛亮向诸葛瑾表明态度,周瑜知道诸葛亮绝对不会背叛刘备,这才真正下了杀心。赤壁之战前后,周瑜总共有四次要杀诸葛亮:


第一次是让诸葛亮去攻打聚铁山,被诸葛亮反用激将法破解,事后周瑜感叹:此人见识胜吾十倍,今不除之,后必为我国之祸!


这里说的还是“必为我国之祸”,而非个人恩怨。


第二次是刘备来访,周瑜在帐中埋伏刀斧手准备一锅端,后来被关羽震慑无法下手。周瑜是这样对鲁肃说的:玄德世之枭雄,不可不除。吾今乘机诱至杀之,实为国家除一后患。


仍然是“为国家除一后患”——注意这里周瑜要杀的首要目标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刘备,难道周瑜也嫉妒刘备?


第三次是周瑜用反间计杀蔡瑁、张允,被诸葛亮看破,周瑜深感震惊,于是以造箭为由逼迫诸葛亮,最后诸葛亮草船借箭,周瑜对诸葛亮佩服的五体投地,虚心请教破曹之策:


鲁肃人见周瑜,备说孔明取箭之事。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少顷,孔明入寨见周瑜。瑜下帐迎之,称羡曰:“先生神算,使人敬服。”孔明曰:“诡谲小计,何足为奇。”瑜邀孔明入帐共饮。瑜曰:“昨吾主遣使来催督进军,瑜未有奇计,愿先生教我。”


公开坦然承认自己不如诸葛亮,这难道不是胸怀宽广?知乎上的亮黑、蜀黑,能有这样的气度吗?


第四次是诸葛亮借东风后,赤壁之战大局已定,周瑜准备过河拆桥:


瑜骇然曰:“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若留此人,乃东吴祸根也。及早杀却,免生他日之忧。”


这里说的仍然是诸葛亮“乃东吴祸根”,因为周瑜知道赤壁之战一结束,孙刘双方就会开始争抢胜利果实,此时不杀诸葛亮,后患无穷。


以上,周瑜什么时候有过心胸狭窄?什么时候有过嫉贤妒能?


从这个问题延伸开去,我们可以问一下自己,《三国演义》在写什么?


在我看来,《三国演义》写的是波澜壮阔的时代下,英雄豪杰们的壮志与悲歌。《三国演义》不是真正的历史,但它超越历史而存在、而不朽。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开篇这首《临江仙》,就是罗贯中的格局和高度。但是现在的某些人,却把《三国演义》看成宫斗剧、职场剧、偶像剧,用三流编剧、营销号和粉圈的眼光来分析刘备、周瑜、诸葛亮,那么得出的结论自然是刘备伪君子、周瑜小气鬼、诸葛亮阴谋家。


这样的解读,恐怕配不上《三国演义》。


只有把自己置身于在历史的巨浪之中,才能理解周瑜、理解刘备、理解诸葛亮。


周瑜难道不知道自己三番五次给诸葛亮挖坑很不光彩?不知道会被别人耻笑?连自己人鲁肃都觉得不体面,周瑜会不知道?


但是为了孙策、为了江东、为了天下,我可以不要体面、不要名声,我可以付出一切,这就是周瑜的选择。


临终之前,周瑜对孙权说:愚志未展,微躯已殒,遗恨何极!


这个倾其所有、到死都咬牙切齿的周公瑾,和长坂坡前迎着千军万马孤身而去的赵子龙、和五丈原落日秋风中的诸葛亮,何其相似?


“大圣,此去欲何?”

“踏南天,碎凌霄。”

“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