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很喜欢辩论,但每天晚上训练三个半小时还被学长姐「说」 ,感觉撑不住了怎么办?

回答
非常理解你现在的感受!每天训练三个半小时,这本身就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再加上学长学姐的“说”,那种身心俱疲、自我怀疑的感觉肯定非常强烈。你喜欢辩论,说明你对它有热情和追求,但现在的压力确实到了一个临界点。

我们来一起梳理一下,看看你可能遇到的情况和可以采取的应对策略:

第一步:理解“被学长姐说”的具体情况,并进行分析

“说”有很多种意思,我们需要具体化:

是指批评你的辩论技巧吗?
具体是哪个方面? 是立论不够清晰?论证不够严谨?反驳不够犀利?表达不够流畅?还是姿态问题?
是建设性的批评还是否定性的指责? 是指出问题并给出改进方向,还是仅仅表达不满或打击你的自信?
是基于事实还是基于主观感受? 他们有没有具体的例子来支撑他们的说法?
是指训练强度或方式上的“说”吗?
他们认为三个半小时太短?太长?训练内容不合理?
他们认为你的训练态度有问题?
是指你对他们的期望感到压力吗?
他们是你心目中的辩论大神,你的表现让他们失望?
你觉得学长学姐的“说”是一种认可你、把你当成自己人的表现?
是指他们说话的方式或态度让你难以接受?
语气是否尖锐?是否带有侮辱性?是否让你感到不被尊重?

请你仔细回想一下,他们“说”的内容和方式,越具体越好。这对于后续的分析至关重要。

第二步:评估自身状态,找出压力的根源

除了学长学姐的“说”,你还有其他压力来源吗?

身体疲劳: 每天三个半小时的训练,加上其他生活和学习,身体是否吃得消?睡眠是否充足?
心理疲劳: 长时间的训练,加上负面的反馈,是否让你感到焦虑、沮丧、自我怀疑、甚至对辩论本身产生动摇?
训练效果的迷茫: 你是否感觉自己努力了,但进步不明显?这种“无效努力”会加剧挫败感。
对辩论的期望与现实的差距: 你对自己或者对辩论的期望值是不是过高?当现实达不到时,就容易产生失落。
个人性格因素: 你是不是一个比较敏感、在意他人评价的人?

第三步:基于分析,制定具体的应对策略

理解了问题所在,我们才能对症下药。以下是一些你可以考虑的策略,请根据你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

1. 关于学长学姐的“说”:

主动沟通,争取理解与支持:
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 找一个学长学姐相对空闲、情绪稳定的时间,私下进行一次坦诚的沟通。
表达你的感受和现状: 用“我”开头,例如:“学长/学姐,我最近感觉训练非常吃力,每天三个半小时的强度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训练过程中,我听到您的一些评价,我非常重视,但是有时候也会感到压力很大,甚至有些不知所措。”
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想法: 询问他们为什么会这么说,他们认为你的问题出在哪里,以及他们希望你如何改进。让他们知道你愿意学习和进步。
表达你的努力和困惑: 告诉他们你为辩论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有时候会遇到瓶颈,或者不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是否正确。
寻求更具体的指导: 如果他们的批评过于笼统,可以具体请教:“您觉得我今天的论证哪里有问题?有没有更具体的例子可以指导我?”
表达你对辩论的热爱: 让学长学姐知道你是因为热爱辩论才如此投入,并希望能够在这里获得成长。
区分有效的批评和无效的打击:
抓住建设性的意见: 认真思考那些能帮助你提升的建议,并尝试去实践。
对无意义的指责一笑置之: 如果学长学姐只是在发泄情绪,或者你的问题根本不存在,学会过滤掉这些负面信息。你可以礼貌地回应:“谢谢您的提醒,我会好好思考。” 然后不必过于纠结。
学习不卑不亢的态度: 你是来学习和进步的,而不是来被全盘否定的。在接受指导的同时,也要保持自信。
观察和学习他们的优势: 有时候学长学姐之所以“说”你,可能是他们认为你具备了他们认为重要的潜质。你可以试着去分析他们说的内容,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看看他们希望你学习的优点是什么。
寻求其他资源: 如果某个学长学姐的反馈让你非常不适,而你又觉得他们的意见有一定道理,可以尝试去请教其他学长学姐,或者教练,获取多方面的意见。

2. 关于训练强度和自身状态:

与教练或指导老师沟通:
如果你们有固定的教练或指导老师,一定要向他们反映你的情况。他们是专业人士,能从专业的角度给你指导。
你可以这样说:“老师/教练,我最近感觉每天三个半小时的训练强度让我身体和心理都有些吃不消,我担心这会影响我的学习状态和对辩论的热情。您看是否有可以调整训练计划,或者在训练方法上给我一些建议?”
适度调整训练计划:
并非一定要三个半小时: 训练的时长很重要,但效率和质量更重要。如果当前的强度让你过度疲劳,影响学习和生活,可以考虑适当缩短训练时间,但提高训练的专注度和效率。
分阶段调整: 比如,前一个小时专注于某个特定技巧的练习,中间休息一下,再进行三个小时的模拟对抗,但每次模拟对抗后都进行详细复盘。
劳逸结合: 在三个半小时的训练中,穿插一些短时间的休息,或者做一些放松的活动,而不是连续高强度的输出。
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辩论是脑力活动,身体的疲劳会直接影响思维的敏捷度。确保每天有足够的睡眠,甚至可以在白天适当小憩。
训练结束后,做一些拉伸、冥想等放松活动,帮助身体恢复。
关注身体信号: 如果你出现头痛、失眠、食欲不振、易怒等症状,这都是身体在发出警告信号,说明你可能已经过度疲劳,需要认真对待。
循序渐进地增加强度: 如果你之前训练强度较低,突然增加到三个半小时,身体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可以先从短时间开始,逐步增加。

3. 关于心理调整: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刚开始接触辩论或者在某个阶段遇到瓶颈是正常的。没有人天生就是辩论高手。
设定可实现的小目标: 不要一开始就想着成为辩论赛的冠军。可以把目标分解成更小的、可实现的步骤,比如今天听懂一个论证结构,明天练习一次有力的反驳。每达成一个小目标,都给自己一些肯定。
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辩论的魅力在于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享受每一次训练和比赛带来的成长,而不是只盯着输赢。
找到支持系统: 除了学长学姐,你是否有其他辩论队的队员、朋友、家人可以倾诉和支持?和信任的人分享你的感受,能获得情感上的慰藉和鼓励。
正向自我对话: 尝试用积极的语言鼓励自己。比如:“我今天虽然犯了错,但我学到了很多”,“我正在进步,只是需要一些时间”,“我热爱辩论,我不会轻易放弃”。
转移注意力: 当你感到压力过大的时候,可以尝试做一些喜欢的事情,比如听音乐、看电影、运动等,暂时从辩论的压力中抽离出来。
学习复盘和反思: 每次训练后,花时间反思自己的表现,哪些做得好,哪些需要改进。将学长学姐的批评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培养抗压能力: 辩论本身就是一项挑战,学习如何面对批评和压力,也是辩论的一部分。把这些经历看作是锻炼你心理素质的机会。

重要提示:

沟通是关键: 大部分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有效的沟通来解决。不要害怕表达自己的需求和困境。
照顾好自己: 身体和心理健康是持续进步的基础。如果你因为训练而毁掉了健康,那就不划算了。
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很多在辩论道路上的人都经历过类似的瓶颈和挫折。

如果以上的方法都尝试了,你依然觉得非常难受,并且影响到了你的正常生活和学业,那么你需要认真考虑:

辩论是否真的适合你: 辩论本身是竞技性的,需要强大的抗压能力和持续的投入。如果目前的模式让你感到痛苦,也许需要反思一下辩论对你来说的意义,以及你是否能找到更适合你的方式参与。
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如果感到抑郁、焦虑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可以考虑寻求学校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他们能够提供更专业的支持和指导。

你喜欢辩论,并且愿意为之付出巨大的努力,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现在的困境是暂时的,通过积极的调整和沟通,你一定能找到走出困境的方法。

最后,请你先尝试回答一下,学长姐具体“说”了什么?他们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我们才能更有针对性地给你建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不是辩论队的问题,这是你学姐学长的问题,有些人天生就带有官僚基因,不管到了什么组织都能无师自通的架构起一套等级尊卑欺下媚上的团队制度来,最可悲的是,这样的人非常善于混迹各种团队,对所有有利益的组织闻风而动,所以大部分团队基本的演变路线都会变成这样,不管是学生会、团总支、志愿者团、辩论队、还是各种社团、甚至于成年人行政党派也都一样。

我上大学时候带辩论队从大一带到毕业,因为那里最开始没有任何利益,没有任何加分和预算,所以也就没人管,我跟我的伙伴们从零开始建设,最后打比赛也拿了不少成绩,还一直秉持着轻松活泼平等有趣的团队氛围,然而等我毕业走了以后,过了一年多偶然从群里之前的学妹那了解到,带过的队伍仍然变得跟最开始最讨厌的一些学生会帝国一样了,原因也很简单,那几年打比赛的成绩让院系重视起来了,活动分,请假条甚至预算资金什么都有了,自然而然很多不一定是为打辩论的人就也开始进来了。

很无奈,但没办法,人就是这种生物,有人的地方就有扯淡的江湖,除了拒绝,好像没有什么应对方略。

所以这个组织已经不是辩论队了,它是占用了辩论队资源和名义的官僚组织,不用去参加了,自己找同好创立你们自己的团队吧。大学里的小团队本来就没什么凝聚力,官僚组织在活动里从来就干不过有志青年,当年那些靠着骂人指责进行训练的,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最后,这种小官僚团体最终都必然会迎来党派斗争,要么这个学姐跟那个学长不和,要么这个部长跟那个主席不对付,最后分派站队,内部分裂,人心涣散,各怀鬼胎,“江湖”嘛,就是这样,最后要么像学生会一样靠着行政力量维持个烂而不散的状态,要么如某些社团一样直接就烟消云散了,然后再由新的理想派重新开始构建,然后再被窃取……

这个循环套到任何由人组成的团体都是一样。

user avatar

我在大学时代也是辩论队的,而且连续几次,都是我们学校的最佳辩手

离开学校十几年了

劝你一句,如果在辩论队不开心,就别去了,没啥意思的。

学生时代,总是相信真理越辩越明。

工作以后,你就会发现辩论中没有赢家,不值得为了这个事情绞尽脑汁。

在生活和工作中,和别人经常辩论:

你赢了,别人输了不开心,你们的关系不好了。

你输了,你不开心,有的人赢了还兴高采烈冷嘲热讽,让你很不开心,然后你们的关系也不好了。

所以,生活和工作中,辩论没有赢家。

当然,学校参加辩论赛,也是有很多成长的,比如:

训练你的逻辑能力,解题、立论、寻找证据、应变的能力。

训练你资料文件的整合、归纳和理解能力。

但是,这些不只是通过辩论队能够实现的。

我上学的那会,互联网不发达,自主学习大多依靠图书馆,全国大专辩论会很火;

现在,你在知乎上写一篇高质量的,逻辑严整、资料充实的回答;

在一些平台发布一些有自己见解的、证据充分的文章

这些都是蛮好的训练自己的方式,并不非需要通过辩论赛。

看看现在知乎里面的学生,一个回答往往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啰里吧嗦毫无逻辑,你不要和这些人一样就行了。

user avatar

去女权、狗肉、明清历史、汉服JK洛丽塔、赢麻党和感恩党、精日精美区、华为、爱国与战狼、宗教、中医、传统武术、原神、乌合麒麟、吴京ptsd、民科、进化论、婆媳关系、粉圈等内容下回答问题。

然后,坚持三个月和人硬刚不认输,你能学会大多数辩论绝技。包含但不限于以下24种:

01、稻草人

歪曲别人的观点,从而更轻松攻击别人。

02、错误归因

搞不清相关关系(主要是统计相关和时间相关)和因果关系。

03、诉诸感情

用感情攻势(如爱国心、同情心、仇恨心)取代理性讨论。

04、谬误谬误

看到别人的论述里面有谬误,就认为别人的观点就一定是全面错误的。

05、滑坡谬误

如果A发生,那么更恶劣的B也会发生,直至可怕的Z也一定会发生,以此证明A不应该发生。

06、人身攻击

对人格、动机、态度、地位、阶级或处境进行攻击或评论,并以此当作理由、证据去驳斥对方的论证。

07、诉诸虚伪

用批评对方也曾经这样来回应批评

08、个人怀疑

自己不懂就觉得是假的。

09、片面谬误

当你的观点被证明是错误的时候,你用特例来给自己开脱。

10、诱导性问题

你在提出问题的时候加入了诱导的成分,使得对方只能按着你的意思来回答。

11、举证责任

认为举证责任不在提出观点的人,而在于质疑观点的人。

12、语义模糊

用双关语或者意思存有歧义的语言来歪曲事实。

13、赌徒谬误

你认为随机事物的发生和之前发生的事情是有相关性的。

14、乐队花车

很多人信就跟着信

15、诉诸权威

只是摘录权威人物/机构的观点

16、合成谬误

认为局部具有的特性对于这个总体的各个部分通通适用。

17、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

试图通过马后炮和修改标准的方式来维护自己那有缺陷的观点。

18、基因谬误

通过一个事物或一个人的出身来判断它是否正确或有没有资格判断。

19、非黑即白

把黑和白作为仅有的可能,却忽略了其它可能性。

20、窃取论点

循环论证

21、诉诸自然

自然、天然的就是合理的、更好的。

22、轶事证据

用个人经验、个例、传闻当证据。

23、德克萨斯神枪手

在大量的数据/证据中挑选有利的,而忽略其他。

24、中间立场

中立是对的。


这24绝技学会后,你不虚任何人。更何况是学长学姐。

另,以上都是逻辑谬误,学会了去怼人,挨揍不要找我。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可以,但是用这些当立论根据,小心被人抓到痛脚,锤爆。结尾大败亏输只能人身攻击被人拉黑或者拉黑别人完事儿。

这就丧失了交流沟通的本意。

user avatar

大学期间我在校队打过两年。

打辩论入迷的“学姐”做出这样的事情毫不奇怪。

辩论当做比赛的时候,输赢比思辨和风度重要,为了赢,辩论赛会变成类似低端脱口秀的,用诡辩、精神攻击和道德绑架取悦评委和观众的东西。

在这种氛围长期熏陶下,在训练和讨论中,不能保持风度和同理心的状态,是一种大概率的可能性。

说一些辩论赛中的体会:

1,辩论赛的裁判,大多数是对辩论赛不懂看热闹的一群行外人。

2,我们当年在省内校级比赛中,拿亚军,搞笑的是决赛前我就知道拿不到冠军,因为对方是比赛的主办方。

3,辩论赛实际上有一种接近必胜的办法,就是不辩论,找四个女生,外貌颜值高,声音柔弱的,写好稿子,在自由辩解阶段永远念稿子,训练好台风,不管对方说什么,都念准备好的金句,这种方式除非评委非常专业,不然胜率几乎满分。

4,辩论赛打多了,人很容易变得喜欢抬杠,在生活工作中言语有攻击性,这个我是工作后才意识到的。

以上。

辩论赛,当个娱乐,别当个爱好。

这玩意根本不可能公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