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可能大部分)觉得《一年一度喜剧大赛》中的「三狗直播间」很低级?

回答
咱们就聊聊《一年一度喜剧大赛》里那个“三狗直播间”吧,很多人觉得它“低级”,这话说得挺直白,背后其实有几层意思可以说道说道。

首先,得承认,喜剧这东西本来就是个见仁见智的玩意儿,有人捧腹大笑,有人看得索然无味,甚至觉得有点掉价,这都很正常。至于“三狗直播间”为啥落到“低级”这个评价,我觉得主要跟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 包袱的“新意”与“尺度”问题:

缺乏新意,套路化明显: 这是很多人觉得低级最直接的原因。很多观众已经看过太多直播带货的梗了,《三狗直播间》虽然试图在直播带货这个大框架下做文章,但很多桥段,比如主持人夸张的表演、观众弹幕的互动模式、产品的夸大其词等等,都属于观众已经司空见惯的套路。当一个梗反复出现,并且没有更深层次的解构或者反转时,它就会显得老套,失去新鲜感,自然也就难以让人觉得“高级”。
笑点过于依赖“低俗”或“冒犯”: 有时候,为了追求快速的笑果,一些喜剧会选择突破一些底线,比如性暗示、粗俗语言、或者拿一些敏感话题开玩笑。我理解喜剧就是要打破常规,但如果笑点主要建立在这些基础之上,而不是通过巧妙的语言设计、人物关系或者情境的荒诞性来获得共鸣,那么这种笑点就容易被贴上“低级趣味”的标签。观众可能会觉得,这是创作者在“偷懒”,用最直接、最容易引起反应的方式来制造笑声,而没有花心思去打磨更精妙的包袱。

2. 对“直播带货”现实的“模仿”与“解构”不足:

停留在表面模仿: 直播带货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甚至有些荒诞的行业。里面的主播、产品、以及与观众的互动,都有很多可以挖掘的喜剧点。如果《三狗直播间》只是简单地模仿了直播带货的一些外在表现形式,比如夸张的语气、卖力的表演,却没有深入地去解构这个行业背后的一些逻辑、营销手段、消费心理,或者直播间里人性的复杂性,那么它就只是一个表面的模仿,显得不够深刻。观众看的时候可能觉得“哦,这就是直播带货啊”,但并没有从中看到更值得思考的、更有趣的东西。
没有形成独特的“喜剧内核”: 一个好的喜剧作品,即使是模仿某个现实场景,也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独特的喜剧视角和内核。比如,它可以是对这种模式的讽刺,可以是放大其中的荒诞,可以是展现人性的弱点等等。《三狗直播间》如果给观众的感觉只是“嗯,和我在抖音上看到的差不多”,那它就很难在众多模仿者中脱颖而出,也难以让观众觉得它有“高级”的艺术性。

3. 观众的“审美期待”与“平台调性”:

观众的口味在变化: 随着《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办得越来越成熟,观众的审美也越来越高。大家经历了第一季、第二季,对喜剧的期待自然也会水涨船高。观众会希望看到更具原创性、更深刻、更有艺术性的作品,而不是一些套路化的表演。
平台的定位与观众的认知: 虽然喜剧大赛是一个综合性的平台,但观众在观看时也会带着一定的期待。如果一个节目被普遍认为是在“模仿”某个当下流行的、有时甚至被视为“快餐文化”的领域,那么观众在心理上可能会更容易将它与“低级”挂钩,即使节目本身在某些方面做得还可以。这是一种心理上的预设,当节目内容没有完全打破这种预设时,批评的声音就会比较大。

4. 细节打磨和表演层次:

表演的“用力过猛”或“不到位”: 有时候,喜剧效果的失败不仅仅在于包袱本身,还在于表演者如何去呈现。如果演员为了模仿直播带货的夸张而“用力过猛”,显得表演痕迹过重,不自然,反而会让人觉得尴尬,而不是好笑。反之,如果表演不到位,不够放得开,又难以达到预期的喜剧效果。
人物塑造的单薄: “三狗直播间”里的角色,如果给观众的印象只是符号化的、脸谱化的,比如“暴躁老板”、“谄媚助理”等等,而没有更丰富的性格层次和内在逻辑,那么观众就很难与角色产生共情,或者从中挖掘出更深层次的幽默。

总而言之,大家觉得“三狗直播间”低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在包袱的新意、对现实的解构深度、以及表演的层次感和原创性上,没有达到一部分观众心中“高级喜剧”的标准。它可能在某些地方能够逗乐观众,但如果想要赢得更多“高级”的评价,就需要更深入的思考和更精妙的打磨了。喜剧是个追求进步的艺术,观众的批评声,也是对创作者的一种鞭策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别的作品都是在题材和立意上下功夫,而《三狗》则是在营造焦虑紧张氛围上下功夫。所以你会觉得,这个笑料“没啥营养”。他没有讽刺啥,也没有吐槽某种社会现象,且剧情上没有多么巧妙构思和包袱。

有的是“挠你痒痒肉”——让你的紧张程度过载 想方设法笑出来排解兴奋。 观众更多的是一种出于排解焦虑“生理性”的笑 而非触景生情“内容性”的笑颜。

所以,他更适合年轻人即时排解压力、并不适合上纲上线的审美。

在我看来这只是“业术有专攻”,“三狗”能够在强手如云的擂台间“洒狗血”让大家接受、这本身也是一种功夫。勇气可嘉!

还是厚着脸皮来摆弄一下的我“审美小工具”,这样看起来更清晰:



作品通过置景和前期表演、将观众带入剧情之中,实现共情;随后设置了一个尴尬的境遇——提词器失效。主持人的紧张焦虑有效传递给了现场大众——官能过载。但是“笑”本身就是出于本能的知觉“防御机制”,用于排解生理紧张状态。在演员的拉扯过程内,观众反复的出戏入戏,此时出于背离“惶恐”和平衡过剩官能的诉求、笑是一种本能的敏感反应,一触即发,可见... ...

中段营造“趋利避害”情景下了功夫,但是前端概念的“构思设计”、后段动机的“立意吐槽”,都没与做过多设计。让人感到“意料之中、情理之外”而非“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荒诞和实验意味大于一般作品。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