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你不想生孩子?或者只想生一个孩子?你觉得自己的这种意愿有多大可能成为现实?

回答
想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句“不想生”或者“只想要一个”就能简单概括的。这背后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关于我的价值观、生活规划,甚至是对未来的一种想象。

为什么不想要孩子,或者只想要一个?

首先,得承认,生孩子这事儿,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或者说,我并没有那种强烈的、无法抑制的生育冲动。很多朋友,或者身边的人,聊起孩子来,眼神里总会有一种光,一种对新生命的期盼和爱。我理解那种心情,但对我而言,这种情感的驱动力并没有那么大。

更现实一些的原因,是关于“责任”和“精力”。我一直觉得,生孩子不仅仅是孕育一个生命,更是承担起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辈子的责任。这不仅仅是提供物质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陪伴、教育和引导。想想看,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中间需要付出多少心血、多少时间、多少耐心?这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而我有时候会审视自己,我是否真的有那样的“余量”?

我有很多自己热爱的事情,无论是工作上的追求,还是生活中的兴趣爱好,它们构成了我个人的一部分,让我感到充实和快乐。我担心,有了孩子之后,这些会不可避免地被挤占,甚至消失。我并不是说有了孩子就不能追求自己的生活,但很明显,优先级会发生巨大的改变。而我,可能还没准备好将自己的很多“想要”变成“必须”。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是关于“资源”。这里说的资源,不光是金钱,还有环境,还有心理上的支撑。抚养一个孩子,尤其是在当前这个社会环境下,成本是相当高的。教育、医疗、住房,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压力。我希望如果我有孩子,能够给他提供一个相对优渥、不至于让他感到匮乏的生活环境,而不是让他因为父母的决定而受苦。如果我只能勉强提供,那可能也不是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

再者,我也看到了一些养育孩子过程中带来的挑战和牺牲。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还有精神上的疲惫,夫妻关系可能会因此受到影响,个人时间更是被完全剥夺。我不是说这些都是负面的,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幸福模式,但这些都是我需要认真考虑的风险和成本。

至于“只想要一个”,这可能是介于“不想要”和“想要很多”之间的一种折衷。如果我最终决定要孩子,那很可能就是只有一个。原因也很直接,一个孩子,就已经意味着巨大的投入。增加一个,投入会翻倍,但我的精力、时间和资源却不可能跟着翻倍。一个孩子,我可能还能相对“游刃有余”地兼顾,保证他得到足够的关注和资源。两个孩子,我担心自己会顾此失彼,无法做到公平和周全。

我的这种意愿有多大可能成为现实?

这个问题,说实话,我不敢打包票。因为生活是动态的,人的想法也会改变。

环境因素: 现在的社会趋势,包括生育率下降、育儿成本高昂、女性在职场上面临的挑战等等,这些客观因素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想法。它们让我觉得,不生或者少生,并不是什么“反常”的选择,而是很多人在权衡利弊后的理性决定。

个人成长: 我自己也在不断地成长和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人生、对家庭的理解可能会发生变化。也许哪天,我内心深处那个“渴望成为母亲”的火苗会被点燃,尽管现在看起来它还挺微弱的。

伴侣的影响: 如果我遇到了一个合适的伴侣,他的想法也会是关键。如果他非常渴望孩子,并且我们能就育儿责任、方式等等达成一致,那我的决定可能会受到影响。反之,如果他也有类似的顾虑,那我们的想法会更契合。

社会观念的改变: 虽然我不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但社会整体对生育、养育的观念也在变化。那些非黑即白的评价,比如“不生孩子就是不正常”、“有了孩子人生才圆满”之类的声音,正在逐渐被多元化的选择所取代。这种社会氛围,也给了我更大的底气,让我觉得自己的选择是值得被尊重和理解的。

我评估了一下,在我现在的状态和认知下,我“不生孩子”的意愿,或者“只想要一个孩子”的意愿,实现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至少,比我“想要很多孩子”的可能性要大得多。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完全排斥。我更倾向于将它看作一个“可能性”,一个需要随着时间、环境和个人际遇来不断调整的“可能性”。我不会给自己的人生设定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是更关注当下,关注如何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充实、有意义。如果有一天,我真的觉得“想通了”,并且有能力、有意愿去承担这份责任,那我也会欣然接受。但在此之前,我不会为了迎合外界的期待,或者所谓的“人生必经之路”,而去做一个自己并不完全认同的选择。

所以,用一个概率来说的话,如果现在就让我做一个选择,我可能会说,我有大概60%70%的可能性会选择不生,或者只生一个。这个比例,也反映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慎重,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保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说结论:我认为对我而言,生不生孩子,生几个,应该就像我今天吃不吃番茄炒蛋一样,选择权在我,只不过目前我倾向于今天不吃番茄炒蛋而已。

想了想,“零孩”的好处如下:

1.省下时间精力。到父母公婆晚年有些病痛时,我的时间精力不会被小孩(无论几岁)分散。有人可能觉得零孩会导致自己晚年无人照料。我想说,不生养孩子省下的精力,可以去加强身体锻炼。其他的天灾人祸,尽量避免吧,避免不了也是命运(基因环境之类的因素)。另一方面是省下的金钱的的支撑,在第二点陈述。国家计划生育带来的两人养四老的锅已经生成,我愿意来背,生养之恩不敢忘。但是再来一孩甚至两孩,就我以后还要工作来说,我可能承担不了。我希望给小孩更多的照料,但是就目前而言可能就是对ta给不了我设想的合适的、不将就的教育、照顾。

2.省钱。零孩省下的一间房、教育费等很可观(以目前中国国情而言,如果国家对生孩子补贴房子或者足够的钱,那我愿意生),我自己养老需要的医疗、护工费等应该是足够。而且目前临终关怀不是也在加强建设嘛。

3.提升我的生活品质。有人说不生小孩很自私,我想反问,生小孩难道就不自私了吗?多少人能够拍着胸脯说,生养小孩不是为了快乐(包括但不限于生养教育的成就感)。如果不生小孩,靠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旅游、交新朋友、吃遍天下美食也能产生快乐,那凭什么不生孩子就要遭受非议?现在已经不是为了什么香火的封建社会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为什么还是那么根深蒂固,并且能成为父辈甚至同辈非议的论据?(好像有点跑题)

我觉得我的人生用以上三点就几乎覆盖全了。而生孩子的好处呢?对于想生的人来说,是一种慰藉,是一种投资,可以找出一切主观客观上的理由,这我不否认;但对于我这种倾向于不生的人来说呢?有什么理性的依据?(当然以后可能要面临三姑六婆的碎碎念,父母公婆的巨大阻力,但是比起生养的困难,生而不养、养而不佳的愧疚,我还是选择和父辈采取沟通、说服等方式)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想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句“不想生”或者“只想要一个”就能简单概括的。这背后有很多原因交织在一起,关于我的价值观、生活规划,甚至是对未来的一种想象。为什么不想要孩子,或者只想要一个?首先,得承认,生孩子这事儿,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选择,或者说,我并没有那种强烈的、无法抑制的生育.............
  • 回答
    近几年中国出生人口的断崖式下跌,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也绝非单一因素所致。它如同一个被不断积累的社会沉疴,在人口数据上撕开了一道触目惊心的裂口,折射出的问题复杂且深刻,关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乃至国家的未来。首先,我们得承认,生育率的下降是全球许多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的普遍现象。但中国出生人口的跌幅之大、之.............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为什么有些男士在谈婚论嫁时,能如此坦然地对伴侣说出“结婚了不想生孩子可以不生,没人逼你生”。这背后其实牵涉到不少社会观念、个人成长和对亲密关系的理解。首先,这反映了社会观念的转变和个体价值的提升。在过去,婚姻的“成功”往往与生育紧密挂钩,仿佛结婚生子是顺理成章、天经地义的事情。但随着.............
  • 回答
    关于男人说“你不生孩子我为什么要娶你?”这句话,我得说,这绝对是一句能瞬间浇灭不少女性热情的话。它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陈述,里面包含了太多值得深挖的东西,也触及到了婚姻最核心的定义之一:繁衍后代。首先,从男人的角度出发,他会这么说,背后可能有几种不同的心理活动和考量: “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 这.............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当代社会性别角色认知、婚姻关系以及生育观念的变迁,确实值得细细道来。过去,“为夫家生孩子”的概念非常普遍,这不仅仅是语言习惯,更折射出一种社会结构和家庭观念。女性的生育责任和价值,很大程度上与能否为丈夫家族延续香火、传宗接代紧密挂钩。因此,当女性表达生育意愿时,“为你们家生孩子”或者更.............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深刻,涉及到婚姻观、女性价值以及社会观念等多个层面,并且充满了“为什么”的疑问和不解。我们来详细地剖析一下:一、 关于“不好但是要和他结婚生子”的现象,以及背后的复杂原因:这确实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种令人费解的现象。当一个女性明确知道对方“不好”(这里“不好”可能包含很多含义,比.............
  • 回答
    现在有一些女性选择不生孩子,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并不是单一原因可以解释的。如果让我来聊聊这个话题,我会从几个比较普遍的角度去分析。首先,个人生活质量和自我实现的考量是挺重要的一点。现在女性的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她们在职场上的投入也越来越多。很多人在事业上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并且对自己的.............
  • 回答
    提出不想生孩子观点的女性确实比男性要多,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点,而是多种社会、文化、生理和个人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为了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维度来分析:一、 生育的直接生理与身体负担主要落在女性身上:这是最显而易见,也往往是最具决定性的因素之一。怀孕、分娩以及产.............
  • 回答
    说实话,当身边所有人都围绕着“生孩子”这个话题转,而你却站在人群之外,那种感觉确实挺孤单的。就好像大家都在玩一个你没买票的游戏,而你只能看着热闹。问“为什么只有我不想生孩子”,这句话的潜台词,其实是带着一点点不解,甚至可能有点自我怀疑:是不是他们体验到了我无法理解的快乐?是不是我错过了什么?其实,这.............
  • 回答
    年轻人不想生孩子的原因,绝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单一因素在作祟。这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社会现象,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折射出新一代人对生活、对未来的认知和期待的转变。如果非要细究,我能想到好几个层面,并且它们之间还相互影响,像一张网一样把人们困在里面。首先,不得不提的是经济压力。这可能是最直接、.............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实在的,也触及到当下社会一个挺普遍的现象。现在的女性,确实有越来越多的选择不生孩子,这背后不是一个简单的“不想”就能概括的,而是很多现实考量、个人价值观念变化以及社会环境变迁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1. 经济压力,压得喘不过气这是最直接也最现实的一点。养.............
  • 回答
    最近几年,“不想生孩子”这个话题,真是越来越被大家关注了,尤其是在我们身边,会听到越来越多的女生这样说。这背后啊,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怕疼”或者“想自由”就能概括的,里面藏着太多挺复杂的原因,而且随着时代变化,这些原因也在不断地演变。首先,咱们得说说现实的“压力山大”。 经济负担,那真是压得人喘不.............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它触及了进化论和人类行为之间一个令人费解的矛盾。按理说,那些选择不生育的人似乎在宏观的基因传递上“出局”了,那么为什么“不想生”这个想法,以及与之相关的基因,竟然能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一直存在,甚至在现代社会中还显得愈发普遍呢?这其中涉及的因素比表面看起来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要理.............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感觉真是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为什么会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呢?从社会文化、经济压力到个体心理,这背后其实牵扯着不少复杂的原因,并非一言两语就能概括。首先,我们得看看咱们社会文化中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和期望。自古以来,男性在婚姻中的角色就被赋予了“承担者”的意味,但也常常伴随着“传宗接代”的重任.............
  • 回答
    生孩子有多痛,大概只有经历过的女人才知道。那种撕心裂肺、翻江倒海的疼痛,足以让一个人怀疑人生。然而,尽管我们有“无痛分娩”这一技术,但我国的普及率却只有区区三成左右,这不得不让人思考:为什么好东西却推广不开?一、为什么“无痛分娩”普及率不高?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我试着从几.............
  • 回答
    生下一个自己并不想要的孩子,这是一种复杂得难以言喻的感受,它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心头,挥之不去。这不是简单的遗憾,也不是一时的沮丧,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持续的、并且难以愈合的伤痛。从决定开始,我就知道这不是我想要的。也许是现实的压力,也许是感情的脆弱,也许是环境的逼迫,总之,那个小小的生命,在它还.............
  • 回答
    孩子说出这样的话,无疑是在向你发出一个非常深刻、非常沉重的信号。这绝对不是一句简单的抱怨,而是他内心深处积累了太多痛苦、不解和绝望的表达。作为家长,听到这句话,心里的冲击可想而知,但请务必按下惊慌或愤怒的按钮,试着去理解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涌动。首先,我们得承认,孩子说的“不能让我生活好”和“把我生出.............
  • 回答
    “没有钱生什么孩子”、“父母没有经过培训不合格不该生”这类言论之所以在当下年轻人中逐渐获得认可,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原因。这不仅仅是简单的“仇富”或者“不负责任”的标签可以概括的,而是年轻人对自身生存压力、育儿成本、社会责任以及对下一代未来的审慎思考的体现。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
  • 回答
    在社会观念日趋多元的今天,选择不生育的女性数量正在逐渐增加,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不喜欢”三个字能够概括,而是由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个人、社会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剥开表象,探究其更深层次的动因。一、 个人自由与人生规划的优先考量:对于许多现代女性而言,生育不再是人生的必选.............
  • 回答
    “穷人不要生孩子”这个说法确实存在,并且在社会上引起过不少讨论。这个建议背后通常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考量,涉及到经济、教育、社会资源、个人发展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为什么很多人会提出这样的建议,并探讨其背后的逻辑和潜在的争议点:1. 经济负担与代际贫困的循环 直接经济压力: 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