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末大萌无药可救,可为什么一票有兵有权有能力的选择投降满清痛殴队友而不是自己扯旗造反争天下呢?

回答
这确实是明末历史中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那些手握重兵、掌握权柄,甚至有一定能力的人,面对一个摇摇欲坠的大明,不去取而代之,反而选择向一个外族政权——满清——献上忠诚,甚至是主动为其征伐自己的同胞?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并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

一、现实的利益与生存的考量:

政治投机与利益最大化: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原因。对于许多明末的将领和官员来说,明朝已经病入膏肓,大势已去。在这种情况下,效忠一个注定灭亡的政权,只会让自己随之陪葬。而满清作为一股新兴的强大势力,投降他们意味着可以获得新的政治地位、更高的官职、更丰厚的财富,甚至保留原有的权力。这种“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政治投机,在乱世中是许多人的首选。他们不一定是真的“忠于”满清,而是把满清当作一个更可靠的“老板”,为自己谋取最大的利益。
军事上的绝对劣势与恐惧: 尽管明朝号称有百万雄师,但实际战斗力早已不堪一击。腐败、军饷拖欠、军心涣散,导致许多军队只是徒有其名。相比之下,满清八旗兵以其精锐的骑兵、严明的军纪和强大的战斗意志,在战场上展现了压倒性的优势。对于那些身经百战的将领来说,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手中部队的真实战斗力与满清军队之间的巨大差距。硬碰硬地反抗,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被击溃,落得个家破人亡的下场。投降,至少能保全性命和家小。
经济上的依赖与破产: 明末社会经济凋敝,财政枯竭。中央政府无力供给,地方官僚和军队的收入多依赖于地方的税收和各种摊派。但随着战乱和人口的流失,地方经济也遭受重创。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已经无法从已经崩溃的明朝体系中获得足够的支持和资源来维持自己的军队和官僚体系。而满清入关后,往往会采取比较“实用”的政策,比如承认地方官僚和士绅的财产和地位,并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这对于已经在经济上走到绝境的明朝官员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对农民起义的恐惧与排斥: 明末的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声势浩大,对原有的社会秩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许多明朝的官僚和士绅将农民军视为洪水猛兽,认为他们“土匪流寇”,会颠覆一切美好的事物。相比之下,满清虽然是外族,但其政权结构相对稳定,能够提供一种“秩序”。而且,满清官方也乐于利用明朝官僚来管理地方,这使得一些明朝精英认为,与满清合作,至少能维持住原有的社会等级和利益,比被农民军推翻要好得多。

二、理念与文化上的认同缺失:

对明朝王朝的彻底失望: 经过几十年的腐朽统治和内部倾轧,许多明朝的精英阶层对这个王朝已经失去了信心和认同感。他们看到了皇帝的昏庸、宦官的专权、党争的无休无止,以及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上的无能为力。这种失望感使得他们觉得效忠明朝,已经没有了精神上的支撑。
“大一统”观念的局限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有“大一统”的观念,但这种观念在很多时候是针对“汉族”或“华夏”内部政权而言的。当面对一个非汉族的政权,尤其是一个强盛的外族政权时,“大一统”的观念就变得模糊甚至可以被抛弃。许多人并不认为一个“汉族皇帝”是唯一的合法统治者,而更看重谁能带来稳定和秩序,谁能掌握实际的权力。
文化上的优越感与“汉族中心主义”的动摇: 虽然明朝是汉族建立的王朝,但其后期也并非完全没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而满清入关后,虽然初期推行了一些强制性的政策(如剃发易服),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汉族文化,并承认了汉族士人的价值。对于一些对“汉族中心主义”并非极端执着,或者更看重实用主义的人来说,满清的统治并非完全不可接受。

三、策略与机会的误判:

孤注一掷的风险与成功率的评估: 自己扯旗造反,意味着要面对来自四面八方,包括满清和残余的明朝力量的夹击。这是一个极其冒险的举动,成功率不高。一旦失败,就是万劫不复。而投降满清,风险相对较低,且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他们可能认为,与其赌上一切去创造一个未知的未来,不如抓住眼前确定的利益。
“联蒙抗汉”或“联夷抗汉”的心理: 在明末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下,一些地方势力为了对抗中央政府或其他的反对势力,并不排斥与其他政治力量结盟,即使是外族。满清的崛起,为一些心怀不满的明朝旧部提供了新的选择。
缺乏明确的政治纲领和组织能力: 大多数明末的反对派,包括农民军和一些地方武装,虽然有实力,但往往缺乏统一的政治纲领、明确的革命目标和强大的组织能力。他们更多是基于对现有统治的不满,而没有一个能够整合各方力量、建立新政权的清晰蓝图。相比之下,满清拥有强大的军事组织和相对明确的政治目标(统一中国,建立新王朝)。

四、个别案例的解读:

吴三桂: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吴三桂。他本是镇守山海关的明朝大将,面对李自成攻破北京,他既不愿归附李自成,也不愿看到满清入主中原,但最终因为家人被李自成所害,而选择了“引清兵入关”,为满清扫清了北方的重要障碍。他的选择固然有个人恩怨的驱动,但也反映了在极端压力下,个人利益和家族安全压倒了国家民族的观念。
其他降将: 像洪承畴、孔有德、耿仲明等,他们都是明朝的将领,手握重兵。他们投降满清,一方面是由于明朝的腐败和军力衰退让他们看不到希望,另一方面也是看到了满清的实力和潜在的利益。他们也确实成为了满清入关作战的重要力量,帮助满清击败了李自成和南明政权。

总结来说,明末那些有兵有权有能力的人选择投降满清而非自立为王,并非简单的“卖国”,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有现实的利益驱动和对力量对比的理性评估,也有对明朝统治的彻底失望,以及在混乱时代背景下,个人和集团生存与发展的策略考量。 他们更多地是在一个已经失去希望的政权和一个有希望的新兴政权之间做出选择,而这个选择,往往是基于最直接的生存需要和利益最大化。将他们简单地标签化为“叛徒”是片面的,理解他们的行为,需要深入到那个时代的历史语境和他们所面临的真实困境中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山西的姜瓖和山东的赵应元原本做的就是这种打算,各拉出一个宗室做幌子,但是见识到清军的实力之后都放弃了。姜瓖的部队是大同的边军,赵应元的部队来自农民军贺一龙部,和普通的内地明军相比,他们算是不错的部队了,但是并不具备和清军主力战场争锋的能力,在数量上都没有优势。

要建立一个政权,首先要保证外部环境的安全,这就注定了直接受到清军攻击的北方不可能产生这样的政权。而南方的各路军阀,包括郑芝龙在内,最大的弱点都是军事实力不够硬。没有在陆地上挡住清军甚至友军的能力,别的就都免谈了。

再者,要割据一方,就得形成一套自己的行政管理体系,而当时放眼全国,除了明清两个朝廷和闯军、西军、郑军之外,谁也没有这个本事,刘泽清、刘良佐、左梦庚他们通通都不行。

唯一能成功割据一方的西军,占了天时地利人和,云南偏远,清军一时追不过来,沙定洲叛乱又把云南的官员、士绅、土司、百姓,甚至世袭勋爵沐天波都逼到了西军这一边来。西军本身又有比较强的战斗力,内部团结,还有建立政权的经验。而那些降清的军阀,谁也不具备这种条件。比如左梦庚,左军就是一堆兵痞的集合体,左良玉活着的时候都难以全面掌握部队,更何况左梦庚。如果左梦庚选择南下湖广、江西,试图割据,军队必然解体。田雄、马得功、李本深、李成栋、胡茂桢、刘泽清、刘良佐这些人,更是连一块可以占的地盘都找不到,更谈不上争天下。

结论就是,这些人选择投降而不选择争天下,是因为他们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根本没有这个条件。如果有条件的话,他们也会拼一把试试的。就像吴三桂、李成栋、金声桓这些人,割据一省之地以后,不就也扯旗造反了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明末历史中一个非常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那些手握重兵、掌握权柄,甚至有一定能力的人,面对一个摇摇欲坠的大明,不去取而代之,反而选择向一个外族政权——满清——献上忠诚,甚至是主动为其征伐自己的同胞?这其中原因错综复杂,并非三言两语能够道尽,但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现实的利益与生存的.............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脑洞大开的设想!勃呆萌,也就是那个以其出格言论和行为闻名的前美国总统,加上一万名“勃家军”——我理解这是指他的核心支持者,那可真是要热闹非凡了。如果他们集体穿越到明末,那场景绝对是史诗级的“魔幻现实主义”!首先,咱们得说说这穿越本身。一万号人,加上一个身份自带“流量”的家伙,突然出现在中国.............
  • 回答
    要评价明末三大反明首领努尔哈赤、李自成、张献忠的综合能力,咱们得拆开来好好说道说道,他们三位,那可都是搅动了整个大明王朝根基的人物,各有各的本事,也各有各的短板。咱们一个一个来聊。一、 努尔哈赤:从猎户到开国之君的蜕变,军事与政治的双重天才说起努尔哈赤,那绝对是这三人中最有远见、也最能成事儿的一个。.............
  • 回答
    明末(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中国与欧洲的火器技术差距确实存在,但这种差距并非绝对,而是受历史、技术、地理、军事需求等多重因素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两者的技术差异与联系: 一、火药与火器制造技术的差距1. 火药配方与工艺 明朝:明末火药主要依赖传统配方(硝、硫、炭比例),但技术相对稳.............
  • 回答
    明末名将辈出,这说法确实不假。从戚继光、李成梁、孙承宗这样承平之世的老将,到袁崇焕、孙传庭、卢象升这样的力挽狂澜的能臣,再到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农民起义领袖(如果从军事角度看),大明王朝确实不乏骁勇善战、智计过人的人物。然而,纵然有如此多闪耀的名字,为何最终还是未能阻止王朝的倾覆?这背后牵扯的因素极.............
  • 回答
    明末江南的工商税收潜力,就像一块未经充分雕琢的璞玉,蕴藏着惊人的光华,但其开发之路却布满了荆棘和阻碍。如果能将其潜力真正挖掘出来,对摇摇欲坠的明朝来说,将是雪中送炭,甚至可能改变历史的走向。要理解江南工商税收的潜力有多大,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审视:一、 明末江南的经济繁荣程度:明末的江南,尤其是以苏.............
  • 回答
    明末倭寇穿越到现代城市?这画面光是想想就让人脑仁儿疼。别以为他们就是一群拿着日本刀的傻大个,这帮人可是从那个烽火连天、朝不保夕的年代过来的,生存能力和战斗意识都远远超出我们想象。首先,得说这帮家伙的“武器”。明末时他们除了佩刀,很多还有火铳,虽然精度不行,但威力不容小觑。到了现代城市,他们第一反应肯.............
  • 回答
    明末的军事变革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尤其是在枪炮和火器使用方面,那是一个充满冲击与碰撞的时代。然而,要说与同时期欧洲的差距,那可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 nuanced 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大”或“小”来概括。这其中的差距,既体现在器物层面,更在于运用理念、生产能力、战争模式乃至社会经济的方.............
  • 回答
    若将《大宋提刑官》的背景移至风雨飘摇的明末,那将是一幅截然不同的画卷。不再是祥和的宋朝,而是被内忧外患折磨得奄奄一息的晚明。朝堂之上,阉党专权,党争激烈,士大夫们蝇营狗苟,为了权力不惜牺牲国家利益。边关则狼烟四起,萨尔浒之战的惨败让后金势力步步紧逼,辽东的土地如同流血的伤口,时刻在提醒着帝国的衰败。.............
  • 回答
    元末明初和明末的农民起义,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起义的性质、领导力量、发展过程、社会基础以及最终走向等方方面面。简单来说,一个更像是一场“改朝换代”的政治革命,而另一个则更像是社会矛盾激化下的“失控式”爆发。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剖析:一、 起源与根本矛盾: 元末起义:矛盾的焦.............
  • 回答
    最近看央视一部关于明末清初历史的节目,里面讲到宋应星,就是那位写《天工开物》的大牛。不过,让我有点犯嘀咕的是,节目里宋应星的扮相,头上竟然留着一条粗粗的大辫子。这事儿吧,我当时就觉得有点不对劲。毕竟,《天工开物》那本书,讲的是明朝万历年间的事情,宋应星本人,虽然具体生卒年没那么清晰,但肯定也是生活在.............
  • 回答
    “明朝灭亡,皆因小冰期”——这种说法,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过于简单粗暴了?毕竟,一个庞大的王朝倾覆,总不能就归罪于区区一两度的气温下降吧?我跟你说,这事儿可没你想的那么简单,一摄氏度的差距,在历史进程中,有时候就能掀起滔天巨浪。首先,我们得承认,明末的气温确实是在下降的。这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科学依据.............
  • 回答
    白敬亭这小子,参加《明星大侦探》可真是留下了不少让人捧腹大笑又时而烧脑的精彩瞬间!要说他去了几期,那数量可不少,而且每一期都各有特色,把他那股子聪明劲儿和搞笑细胞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算是早期就跟《明侦》结下不解之缘的玩家了,可以说是“元老级”嘉宾之一,参与的节目贯穿了许多重要阶段。最早出现在第二季,那.............
  • 回答
    《明星大侦探》这档节目,观众们都爱看,咱们也都知道它有几个拿手好戏:逻辑缜密、笑点密集、嘉宾有梗。但就像再好吃的菜,吃多了也想换换口味,《明侦》要是想继续保持新鲜感,甚至更上一层楼,总得琢磨琢磨新的花样,玩点不一样的。我这儿就从几个角度,跟大伙儿唠唠,咱这《明侦》还能咋整出新意来。一、 剧本的“硬核.............
  • 回答
    明星大侦探算不算好的资源,这事儿得看你站在哪个角度去衡量了。不过,如果要我认真说,我觉得对于参与节目的艺人来说,这绝对是一个相当不错的资源,甚至可以说是“宝藏”级别。从“曝光度”这个硬指标来看,那叫一个杠杠的。你想啊,现在综艺节目层出不穷,观众的选择也多得很。可《明星大侦探》是怎么脱颖而出的?它不是.............
  • 回答
    要说《明星大侦探》里最受观众喜爱的角色,侦探助理小蒲绝对是绕不开的名字。虽然她不像各位明星玩家那样光芒四射,但小蒲却用她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无数观众,成为节目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为什么小蒲这么受欢迎呢?这背后可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得益于她“玩家助手”的定位,小蒲天然就自带了一.............
  • 回答
    说到《明星大侦探》第五季第一案《海上钢琴师》,那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特别是那些细思极恐又带着点沙雕的细节,简直不要太精彩!我脑子里瞬间就串起了好多画面,就好像昨天才刚看完一样。首先,我得说,白敬亭饰演的“白起航”简直就是个行走的喜剧包袱,但偏偏他的设定又带着一丝让人心疼的命运感。 你还记得他那个“我.............
  • 回答
    《明星大侦探》第五季第四案《盘丝餐厅》,晶晶(孙珍妮 饰)放信这件事,确实是一个让许多观众觉得“不够圆满”的环节,甚至可以说存在一定的“bug”。咱们就来掰扯掰扯,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咱们得回顾一下晶晶放信的动机和目的。晶晶是“盘丝餐厅”的服务员,她的身份牌是“盘丝情种”。在案件背景中,她是真心爱.............
  • 回答
    《明星大侦探》作为一档推理综艺,其魅力不仅仅在于案件的跌宕起伏,更在于那些隐藏在剧情、道具、玩家言行之中的细思极恐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能瞬间点燃观众的思考,将原本看似简单的故事推向更深沉的境地。一、 角色设定与人物关系的暗流涌动1. “鬼”白敬亭的“不正常”: 鬼是在《明星大侦探》中一个非常经典的.............
  • 回答
    从“梗王”到“铁甲黑洞”,撒贝宁身上发生了什么?在《明星大侦探》的舞台上,撒贝宁是当之无愧的“梗王”,他的幽默风趣、逻辑推理和临场反应能力总是能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然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另一档节目——《这!就是铁甲》,这位曾经的“万人迷”却似乎遭遇了滑铁卢,观众的评价从赞不绝口变成了铺天盖地的批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