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末枪炮和火器使用战术和同时期欧洲差距有多大?

回答
明末的军事变革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尤其是在枪炮和火器使用方面,那是一个充满冲击与碰撞的时代。然而,要说与同时期欧洲的差距,那可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 nuanced 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大”或“小”来概括。这其中的差距,既体现在器物层面,更在于运用理念、生产能力、战争模式乃至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

器物层面:从仿制到创新的痕迹

明末,特别是经过了萨尔浒之战的惨痛教训后,明朝对火器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是空前高涨。朝廷积极引进和仿制欧洲的火器,比如“红夷大炮”。这些来自欧洲的巨炮,在射程、威力上都远超明朝原有的火器。

火炮(大炮):
明朝: “红夷大炮”的引进是标志性事件。明朝工匠通过拆解、测绘,迅速掌握了铸造技术,并开始大规模生产。在郭子兴、孙元化等人的推动下,京营和沿海卫所都装备了相当数量的火炮。明军在镇压农民起义时,例如对李自成、张献忠的围剿,已经开始将火炮作为攻坚和阵地防御的重要手段。像宁锦大捷中,毛文龙部甚至运用火炮对后金骑兵进行炮击。但是,明朝火炮的质量并不稳定,早期仿制的精度和材料问题依然存在。而且,虽然有大规模生产的努力,但整体铸造工艺和技术传承与欧洲相比,可能还存在一定的代差。
欧洲: 欧洲在火炮制造技术上已经发展了数百年。意大利的铜炮铸造技术、德国的铁炮铸造技术都非常成熟。他们不仅在火炮的口径、射程、精度上有细致的研究,还在炮架、弹药(如榴弹、链弹)等方面不断创新。三十年战争时期,欧洲的战场上,火炮已经成为决定性的力量。古斯塔夫·阿道夫改革的瑞典军队,其火炮的机动性和火力支援能力是令人惊叹的。

火绳枪(火铳):
明朝: 明军装备了大量的火铳,包括早期仿制的三眼神铳,以及后来引进的佛郎机火铳等。步兵开始大规模装备火铳,并形成专门的火铳部队。在一些战役中,火铳的齐射确实能给敌人造成重创。例如,在山海关保卫战中,明军就依靠火铳对满洲士兵进行了有效的阻击。然而,明朝的火铳在射速、射程、可靠性上普遍不如欧洲同期产品。而且,在战场上,火铳兵的训练和战术配合,与欧洲的线式战术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欧洲: 欧洲的火绳枪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更轻便、射程更远、装填更快的火枪(如后来的火绳枪改进型,甚至滑膛枪的早期形态)开始出现。更重要的是,欧洲军队已经形成了以火枪兵为主力的步兵战术,比如线式战术。士兵们能够进行精确的齐射,并伴随着有组织的装填和射击。

战术层面:应用理念的差异

器物是基础,但如何使用它们,则是决定性的因素。在这方面,明末与欧洲的差距更为明显。

协同作战与阵型:
明朝: 明军在使用火器时,更多的是将火器视为一种独立的兵种,或者一种辅助性武器。虽然也有火器与弓箭、冷兵器协同的尝试,但整体上缺乏精妙的配合。在面对欧洲强敌时,明军的火器阵型往往比较呆板,容易被敌人突破。例如,在与后金的作战中,一旦后金骑兵绕到侧翼,明军的火器部队就难以发挥作用。虽然有火器部队,但如何与步兵、骑兵有效配合,形成相互支援的火力网,这方面明朝的探索还不够深入。
欧洲: 欧洲军队在火器运用上,已经发展出成熟的战术体系。例如,古斯塔夫·阿道夫的“火、刀、矛”协同战术,强调步兵在火炮和火枪的掩护下,以密集队形推进,然后利用刺刀和长矛进行肉搏。线式战术的出现,使得士兵们能够排成紧密的纵队,进行轮流射击和装填,保持持续的火力输出。这种战术的有效性,在战场上得到了充分验证。欧洲军队更懂得如何利用地形,如何设置火炮阵地,以及如何通过炮火的洗礼来瓦解敌人的士气和阵型。

训练与纪律:
明朝: 明朝军队的训练水平参差不齐。虽然有部分精锐部队(如关宁铁骑,虽然是以骑兵为主,但其装备和训练吸收了不少欧洲元素)和火器营的训练,但整体而言,基层士兵的训练强度和质量难以与欧洲的职业化军队相提并论。士兵对火器的熟练掌握程度,以及战场上的纪律性,都存在不足。尤其是在面对严酷的战场环境和心理压力时,明军士兵的表现往往不如久经沙场的欧洲雇佣兵或职业军人。
欧洲: 欧洲许多国家已经建立了更加系统化的军队训练制度,尤其是那些职业化的军队,他们拥有更专业的教官和更严格的训练标准。士兵们不仅要熟练掌握武器的使用,还要严格遵守战场纪律,能够承受长时间的战斗和炮火洗礼。这种高素质的士兵是欧洲火器战术得以有效施展的基础。

生产与后勤:
明朝: 虽然明朝有一定规模的火器生产能力,但其整体生产体系并不完善。原料的供应、铸造技术的稳定、配件的生产和维护,都存在瓶颈。战争消耗的速度,往往超过了生产补充的速度。而且,明朝末期的政治腐败和财政困难,极大地削弱了其大规模生产和有效供应火器的能力。
欧洲: 欧洲国家在军事工业和后勤保障方面更为发达。一些国家能够实现火炮和弹药的标准化生产,并且拥有相对完善的后勤体系,能够保障前线军队的弹药供应和武器维修。

战争形态:
明朝: 明朝的战争模式仍然受到传统战争思想的影响,攻城战、野战以及水战等多种形式并存。火器在攻城战和阵地防御战中作用突出,但在大规模的骑兵冲击面前,步兵火器兵的有效性会打折扣。
欧洲: 欧洲的战争形态,尤其是三十年战争等大型冲突,已经开始向“总体战”的方向发展,火炮和步枪在野战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甚至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欧洲军队更适应大规模的野战,并且能够通过火器火力来弥补在骑兵数量或质量上的劣势。

总结来说,明末与欧洲在枪炮火器使用上的差距,体现在:

1. 器物层面: 虽然明朝能够仿制,但欧洲在火炮和火枪的精度、可靠性、射程、威力以及弹药种类上,普遍领先。
2. 战术层面: 欧洲发展出了更成熟、更系统的火器战术,如线式战术,注重火器与步兵、骑兵的协同,强调火力持续性和精确性。明朝在火器运用上,更多是将其作为辅助,协同性、灵活性和阵型变化上存在不足。
3. 训练与纪律: 欧洲军队的训练更系统化、专业化,士兵素质和战场纪律性更强,能够更好地执行火器战术。
4. 生产与后勤: 欧洲在军事工业和后勤保障方面更为发达,能够支持大规模的火器战争。

一个更为形象的比喻是: 明朝就像一个有天赋的学生,努力学习并掌握了从欧洲传来的先进技术(火炮、火枪),并且也进行了大量的生产和应用。但是,欧洲的学习和实践过程更漫长,积累了更深厚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武功秘籍”和“实战指导”,而明朝只是学会了招式,却没有完全领悟其精髓,也没有建立起与之匹配的“内功心法”和“武林门派”。

因此,虽然明末的火器使用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在某些方面甚至对后金构成了有效的威胁,但与同时期欧洲顶尖的军事力量相比,在器物、战术、训练、生产和战争模式等多个维度上,仍然存在着相当的差距。这种差距,也正是中国在近代历史上,面对西方列强时,军事上节节败退的深层原因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题目里有三个问题

后两个问题还有很大的毛病。

明末和欧洲一流强军,如古二爷的部队,其差距在于编制,训练,中下级军官的培养体制

拿骚的莫里斯出来时,其部队的许多训练模式逻辑都和戚继光很类似,但莫里斯多一条,举办了成熟的军官学校来培养军官

到了古二爷时期,后勤,炮队,都已经是专业编制+军官培养

问题是,他古斯塔夫二世是不是直接代表整个欧洲呢

他就是放在欧洲也是拔群的,相比之下,华伦斯坦带的部队可能更具代表性一些,还不提南欧,东南欧,东欧的各种武装力量的装备编制

你说明末对比整个欧洲的平均水平有差距,那可能不客观

另有一条,即便工艺和制作水平落后些,明军炮队的规模是欧洲多数势力无法想象,毕竟有冶炼工业规模的加持和体量优势

欧洲顶级大炮完胜明朝的势力大都是把巨炮放到舰船上了,要不就是要塞里放着,很少有能携带百门级别的大野战炮出来干架的

明末明军也许自产的10磅炮很一般,仿制的18磅炮也不是欧洲第一流的,但它真的拿得出好几百门来打野战

这就决定了不会低于欧洲的平均水平

题目里的第二个问题,同时代谁来代表中亚和东欧的主要武力?

如果我说应该让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和阿夫沙尔王朝分别代表东欧和中亚的武力,应该问题也不大吧

火器能不能压制它们的骑兵涉及具体战术动作,不好评价

但是说明末时西欧的英法西葡尼德兰们已经明显压过了波兰立陶宛或者阿夫沙尔或者奥斯曼,说不通吧,哪儿就被西欧压制了?

最后,别说明末的火器能不能压制大清的骑兵,就是明初那些原始的火器,铜管火铳,洪武永乐铁炮,越南抬枪,都能压制住瓦剌的铁骑冲锋

明成祖第二次北征在红山嘴下面对三万多卫拉特铁骑的冲锋,靠着原始的火器一样摁住了,还是以低地势攻高地势

但它大清就不是说我只骑兵无脑冲你,那来多少白甲巴牙喇都不够死的

人家有盾车,有双甲死兵,有炮队,一样会跟你挖壕沟对着轰,能打就打,打不了它还能熬,后勤组织也挺厉害

光说骑兵,就算后金最精锐的骑兵,和明军边将拿钱堆出来的家丁精骑比也没什么区别

小规模的骑兵遭遇战,八旗铁骑也不是没被明军家丁精锐切过脑袋

当时的整个八旗集团放在欧洲一样是劲旅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末的军事变革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尤其是在枪炮和火器使用方面,那是一个充满冲击与碰撞的时代。然而,要说与同时期欧洲的差距,那可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充满 nuanced 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大”或“小”来概括。这其中的差距,既体现在器物层面,更在于运用理念、生产能力、战争模式乃至社会经济的方.............
  • 回答
    在明末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如果一支全副武装、人手一柄燧发枪和刺刀的火器部队出现,它的战斗力恐怕会颠覆许多人的认知,甚至可能“吊打四方”也并非夸张。不过,这“吊打”的程度和方式,以及能否真正做到“四方”无敌,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细细剖析。燧发枪的威力:首先,我们得明白燧发枪在那个时代意味着什么。在此之前.............
  • 回答
    明末之时,论及兵器,枪炮无疑是那个时代最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彼时,边患连连,内部亦有动荡,一枚火铳、一门佛郎机,便能改变战局。而要在这乱世之中,更快、更好地下生产这些大家伙,并非易事,其中门道,涉及方方面面,非一番心力不可得。一、 脑力之争:技术引进与人才培养要想更快更好,首先得有“好”的种子。明末.............
  • 回答
    关于明末时期一把火绳枪的造价,这可不是一个能简单报出个数字来的事儿。一来,火绳枪本身就不是标准化的工业产品,做工、材料、以及生产的地点和规模都会影响最终价格。二来,当时的经济环境和物价波动也挺大。但咱们可以试着从几个方面来拆解一下,拼凑出一个大概的印象。先得明白,火绳枪不是“白菜价”火绳枪,虽然在火.............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设想:如果一位现代火器专家穿越到了明末,他能不能成功地量产燧发枪?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里面门道可不少。首先,我们得明确几个关键点: 现代火器专家懂什么? 他肯定知道燧发枪的工作原理,知道枪管、火门、击锤、燧石、火药、弹丸的配合,也知道如何设计枪膛的锥度以提高精.............
  • 回答
    明清时期,尤其是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初期,虽然也接触和生产了火器,但为何没有像欧洲那样大规模地装备和普及燧发枪,这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涉及到技术、经济、军事思想、社会结构乃至于文化观念等多个层面。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一点点捋。一、 技术引进与本土化遇到的障碍首先,得承认明清时期并非对西方火器一无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古代冷兵器设计中一个非常核心的考量:尺度与效能。一把枪矛要比一把刀剑长多少,才能真正体现出“明显优势”,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明显优势”指的是什么。在我看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攻击距离的优势: 这是枪矛最直观的.............
  • 回答
    明末(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中国与欧洲的火器技术差距确实存在,但这种差距并非绝对,而是受历史、技术、地理、军事需求等多重因素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两者的技术差异与联系: 一、火药与火器制造技术的差距1. 火药配方与工艺 明朝:明末火药主要依赖传统配方(硝、硫、炭比例),但技术相对稳.............
  • 回答
    魏忠贤是明末著名的宦官,活跃于天启(16201627)和崇祯(16271644)年间,因受明熹宗(天启帝)的宠信而权倾朝野,成为明朝后期最具影响力的权臣之一。尽管其行为多以专权和腐败为主,但他在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确实参与了一些具体事务,这些事务对明朝的衰落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梳理其.............
  • 回答
    明末的关宁锦防线是明朝在辽东地区最后的军事防御体系,其成败直接关系到明朝在辽东的存亡。若从历史背景、战略意义、实际运作及失败原因等角度分析,该防线不应被舍弃,但其作用的发挥需建立在更完善的军事、政治和后勤体系之上。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阐述: 一、关宁锦防线的战略意义1. 地理屏障 关(山海关).............
  • 回答
    明末(17世纪中叶)欧洲各强国的陆军与清军在正面野战中的胜负,需要结合当时双方的军事技术、组织结构、战略战术及历史背景进行综合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探讨: 一、明末欧洲强国的军事概况1. 主要国家与军队特点 英国:17世纪中叶正值英国内战(16421651年)期间,军队以克伦威尔领导.............
  • 回答
    明末辽东“无将可用”的局面,绝非一朝一夕之故,而是多种深层次因素长期积累、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根源可以追溯到明朝政治体制、军事制度的弊端,以及社会经济、文化观念的深刻变化。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政治体制的腐朽与人才选拔的扭曲1. 党争与政治倾轧对人才的扼杀: 明朝后期,文官集团的.............
  • 回答
    明末财政陷入困难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问题,并非由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长期积累的矛盾和短期冲击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非要追溯其“根本原因”,我认为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核心要素:一、 封建经济结构的内在局限性与僵化:这是最深层次、最根本的原因,它决定了明朝财政收入的“天花板”以及应对危机的脆弱性.............
  • 回答
    明末,明军在野战中对阵八旗兵屡屡失利,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战场表现差异,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想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AI痕迹”,以一种更具历史厚重感和烟火气的方式去剖析。一、 根本性的体制之殇:腐朽的统治与军备的萎靡首先要明白,明末的军队绝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士兵,他们的命运与整个明朝的统.............
  • 回答
    关于明末袁崇焕是否使用了“反间计”,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 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袁崇焕并没有真正成功实施一个完整的、由他主动策划并执行的反间计,但他的某些行为和策略,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被后金(清朝)利用,并且在客观上达到了类似反间计的效果。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反间计.............
  • 回答
    明末时期,国人对后金(后来称清)的态度并非铁板一块,而是随着时局变化、地理位置、个人经历以及信息传播而呈现出复杂且多样的面貌。简单地说,不是所有人都是一开始就恐惧或憎恨后金,也有人曾抱有幻想,或者将其视为利益工具,但总体而言,随着后金的崛起和对明朝的持续压迫,负面情绪逐渐占据主导。一、 初期:模糊、.............
  • 回答
    明末明军主力是被农民军和清军前后夹击,共同作用下逐步消灭的,并非单一一方的绝对力量。这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涉及到农民起义的爆发、清军的崛起、明朝自身的腐朽以及各方势力的博弈。以下将详细讲述这个过程:一、 农民军的兴起与对明军的消耗: 背景: 明末社会矛盾尖锐,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天灾人祸.............
  • 回答
    明末汉族大面积投降满人,是否受到元朝“破窗效应”的影响,这是一个引人深思但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难以直接量化的历史推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什么是“破窗效应”,然后分析明末汉族社会和元朝灭亡的背景,最后尝试将两者联系起来,并指出其中的局限性。1. 理解“破窗效应”“破窗效应”最初是由社会学.............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时期对比、国家治理能力、社会经济状况以及个人因素等多个层面。简单地说,明末和北宋末年都面临着严峻的危机,但它们的根本性质、核心矛盾以及最终走向存在显著差异。而崇祯皇帝是否“傻缺”以及他是否“错失了机会”,这更是一个复杂且具有争议的话题。为了更详细地解答.............
  • 回答
    明末江南士绅们“死抗朝廷税赋”,将其解读为“没有一点家国情怀”是一种过于片面的看法,也忽视了当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多重利益纠葛。将士绅的行为简单归结为“自私”或“缺乏家国情怀”,是站不住脚的。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一、 朝廷税赋的压迫性与不合理性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明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