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末袁崇焕反间计到底存不存在?

回答
关于明末袁崇焕是否使用了“反间计”,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 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袁崇焕并没有真正成功实施一个完整的、由他主动策划并执行的反间计,但他的某些行为和策略,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被后金(清朝)利用,并且在客观上达到了类似反间计的效果。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反间计”,以及袁崇焕当时所处的复杂政治军事环境。

什么是反间计?

反间计,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对方的间谍或者离间之计,反过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制造对方内部的猜疑、不信任,让对方误判形势,做出错误的决策,从而削弱对方的力量,达到己方的战略目的。在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孙子兵法》中就有“反间”之术的论述:“故用间,惟智者能用之;善用于间者,所以成功于天下。故反间不可不察也。”

袁崇焕其人及其策略

袁崇焕是明末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在后金(清朝)崛起并屡屡威胁明朝边境的严峻形势下,他力主“坚守辽东”,通过一系列改革和军事部署,在宁远、锦州等地取得了对后金的重大胜利,被誉为“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他的“五年复辽”战略,虽然最终未能完全实现,但确实在一段时间内扭转了明朝在辽东的被动局面,给后金带来了巨大压力。

为什么会产生“袁崇焕使用了反间计”的说法?

这种说法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解读和猜测:

1. 袁崇焕与后金的接触和交往: 袁崇焕在与后金的交锋中,并非一味只采取军事手段。在某些时期,他与后金有过接触,甚至有过短暂的谈判或约定。例如,在著名的“宁锦大捷”之后,后金曾经派人送信给袁崇焕,表示愿意议和。袁崇焕也曾有过与后金接触的记载。有人认为,这些接触可能是袁崇焕试图通过释放假消息,制造后金内部的矛盾,从而达到“反间”的目的。

2. “袁崇焕献城献抚”的说法: 在袁崇焕被崇祯皇帝冤杀之后,关于他的罪名的讨论层出不穷。其中一种说法是,他曾经试图向后金献城投降,或者接受后金的册封,但因为受到崇祯皇帝的猜忌,最终被处死。这种说法也促使一些人联想,袁崇焕或许是在利用与后金的接触,进行某种程度的“反间”活动,比如假意招降,诱使后金放松警惕,再伺机反击。

3. 对“宁远大捷”背后原因的解读: 有些历史研究者认为,宁远大捷的胜利,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也可能与后金内部的因素有关。比如,后金在出兵宁远前,内部是否出现了一些矛盾?后金的领导者,如努尔哈赤,是否受到了一些误导信息的影响?如果这些因素确实存在,那么一些人就倾向于将这些因素与袁崇焕的策略联系起来,认为他可能在其中扮演了某种角色。

4. 历史记载的模糊性: 明末政治黑暗,信息传递和记录往往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很多史料在记载袁崇焕的活动时,并没有明确指出他使用了反间计。这种模糊性给了后世研究者解读的空间。

更现实的分析:袁崇焕更可能是被“反间”的对象,而非“反间计”的成功施展者。

然而,从更严谨的历史角度来看,认为袁崇焕成功实施了“反间计”,证据并不充分,甚至可以说站不住脚。

缺乏直接证据: 没有任何可靠的史料能够直接证明袁崇焕策划并实施了一项完整的、以“反间”为目的的策略,并因此取得了显著的战略成果。他与后金的接触,更多地被解释为一种在复杂战局下的策略性试探,或者是在军事压力下的外交斡旋。

后金内部的复杂性: 后金(清朝)在早期并非铁板一块,内部也存在派系斗争和权力更迭。努尔哈赤的去世,皇太极的继位,本身就伴随着复杂的政治博弈。袁崇焕的行动,即使有某种意图,也未必能精准地抓住后金内部的矛盾点,并加以利用。

“反间计”的定义和效果: 真正成功的反间计,需要有明确的目标,精确的信息传递,以及能够直接导致对方做出错误决策的连锁反应。袁崇焕的许多行为,比如主动提出议和,或者在战场上采取某些战术,更多的是为了争取时间和空间,为明朝积蓄力量。如果这些行为被后金误读,成为了他们内部猜忌的导火索,那也只是“被动”地达到了某种“反间”的效果,而不是他主动策划的“计”。

袁崇焕最终的悲剧: 袁崇焕本人最终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被崇祯皇帝处死,这从侧面反映出,他在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中是失势的,他的许多策略也未能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如果他真的在施展高明的反间计,又怎会落得如此下场?这反而说明,他更有可能是被后金的某些策略,或者被明朝内部的政治倾轧所“反间”了。

更可能的解释:袁崇焕的某些行为被后金所利用,产生了类似“反间”的效果。

更符合史实的解读是,袁崇焕的某些军事策略和外交举动,在无意中或是在战略考量下,被后金方面“解读”或“利用”了,从而产生了类似“反间”的效果。

例如:

对后金的心理施压: 袁崇焕的坚守战略,让后金久攻不下,消耗巨大,迫使后金不得不考虑其他途径。这种压力本身就可能引发后金内部的讨论和分歧。
主动示弱或示好: 在某些时刻,袁崇焕可能出于战略需要,展现出某种程度的妥协或缓和的姿态。如果后金方面,特别是某些派系,对这种姿态产生了误判,认为袁崇焕软弱可欺,或者可以拉拢,那么就可能在后金内部引发关于如何应对明朝的争论。

例如,一个流传较广的说法是,后金曾经派人送信给袁崇焕,希望达成和议。袁崇焕写了一封回信,虽然内容被认为是基于军事策略的考量,但其中可能包含了一些后金方面可以进行“曲解”的言辞。如果这封信落到皇太极手中,并且皇太极有意利用它来制造其他部将的猜忌,那么就可能产生类似“反间”的效果。

然而,即使如此,我们也无法说这是袁崇焕主动策划的、有明确目的的“反间计”。更准确地说,是他在复杂局势下采取的策略,被对手在内部斗争中“借用”了。

总结:

袁崇焕是否施展了“反间计”? 缺乏直接、确凿的证据表明袁崇焕成功策划并实施了完整的反间计。
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 这可能源于对袁崇焕与后金接触的解读,以及对明末政治军事形势的某些猜测。
更现实的观点是什么? 袁崇焕更可能是在复杂的战局中采取策略,而他的某些行为无意中或在被后金利用时,产生了类似“反间”的效果。他更有可能是被“反间”的对象,而不是成功的“反间计”的执行者。

历史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复杂的人性、政治的博弈和战争的残酷。对于袁崇焕是否使用了反间计这个问题,我们更多地应该将其看作是那个时代大背景下,各方力量相互角力、相互试探的一种表现,而非一个孤立的、可以简单定论的计谋。他的功过是非,以及其策略的真实意图,仍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黄台吉用“反间计”陷害的不是袁崇焕,而是满桂

原文章来源:百家号

原作者:钱眼看人

原文章地址链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今天粉袁崇焕的势力,他们说袁崇焕是“忠良”,理由就是我犬清说他们当年用“反间计”陷害袁崇焕。引用最多的,就是《清太宗实录》、《满文老档》里关于“反间计”的几条记载。

偏偏《清太宗实录》里关于“反间计”的记载有着巨大的漏洞,按照《清太宗实录》里关于“反间计”的记载。黄台吉要陷害的,明显不是袁崇焕,而是满桂。

  以下是多年前的一为袁黑整理的材料,详细揭露了所谓“反间计”巨大破绽,老六只是做了一些整理:

  《满文老档》和《崇祯长编》一致地提到了十七日牧马场捉到的两个太监,一个叫杨春,一个叫王成德。

  《满文老档》的记载是:  天聪三年十一月  ……  十七日,大军起行,距北京城约二十里,至明帝收马堡驻营。该堡南五里外,有明帝牧马围,颇大,每百二里馀,内有马千馀马,明人已於十七日凌晨取去。管马太监二名,及三百馀人,被围出降。获其马骡二百三十五、驼六,择取优良马骡一百九十五、驼五,留其羸瘦不堪乘骑之马四十、驼一,令善加饲养之。

  《崇祯长编》的记载是:  崇祯二年十二月十四日甲子  “提督大坝马房太监杨春、王成德为大清兵所获,口称‘我是万岁爷养马的官儿,城中并无兵将亦无粮饷,昨日选了一千匹马去了,还有一二百废马。’次日,大清兵挑选百余匹用。  大清兵将春等带至德胜门鲍姓等人看守,闻大清兵与满总兵战,得了马二百匹,生擒士将一员。次日各给书二封,一令春向德胜门投递,一令王成德向安定门投递,内言南朝万历时节屡次着王喇嘛讲和,总置不理,前些年袁崇焕杀了我们些人,我们恼恨得紧,又问毛文龙擒了台土兵,我们所以提兵到此,今要讲和要以黄河为界”

  以上就是《崇祯长编》对应《清太宗实录》同一件事的条目,因崇祯长编归档的时间有所延误,所以时间对不上。而对照《满文老档》,  “十七日……至明帝牧马堡驻营……内有马千余匹,明人已于十七日凌晨取去。管马太监二名,及三百余人,被围出降。获其马骡二百三十五、驼六、择取优良马骡一百九十五、驼五……”(959~960页),

  所述十一月十七日在牧马场的擒获和《崇祯长编》所载吻合,可知十七日捉到的养马太监二名就是《崇祯长编》中所说的“提督大坝马房太监杨春、王成德”,同时《崇祯长编》中所说的两个太监也是给“鲍姓等人看守”,可知《满文老档》、《清太宗实录》中所说的“杨太监”就是《崇祯长编》中被放回捎信的“提督大坝马房太监杨春、王成德”之中的前者。

  看起来他们是同时被捕,又是同时被遣归致书。

  而二十九日的反间计,《满文老档》和《清太宗实录》不约而同地只提到了一个:杨太监。

  《满文老档》的记载是:  天聪三年十一月  ……  二十九日,遣杨太监往见崇祯帝。杨太监以高鸿中、鲍承先之言,详告明崇祯帝。遂执袁都堂,磔之。(《满文老档》962页)

  《清太宗实录》的记载是:   戊申,上闻袁崇焕、祖大寿复聚散兵,营于城东南隅,竖立栅木,因令我兵列阵,逼之而营。上与诸贝勒率轻骑往视进攻之处,云:“路隘且险,若伤我军士,虽胜不足多也。此不过败残之余耳,何足以劳我军?”遂还营。   先是,获明太监二人,令副将高鸿中、参将鲍承先、宁完我、巴克什违(达?)海监守之。至是还兵,高鸿中、鲍承先遵上所授密计,坐近二太监,故作耳语云:“今日撤兵,上计也。顷见上单骑向敌,敌有二人来见上,语良久乃去,意袁巡抚有密约,此事可立就矣。”时杨太监者,佯卧窃听,悉记其言。   庚戌,纵杨太监归。后闻杨太监将高鸿中、鲍承先之言详奏明主,明主遂执袁崇焕入城,磔之……   (《清太宗实录》81~82页)

  为什么《满文老档》和《清太宗实录》所提到的都仅仅是杨太监一个人呢?后金莫非知道中计的是杨太监,所以把没有中计的王太监略过不提?《清太宗实录》明明说“遵上所授密计。坐近二太监。故作耳语”是对两个人施反间计,而明朝又根本没有杨太监上奏的记录(即使笔记野史),那么后金又怎么确定上奏的一定是杨太监而不是王太监呢?再观之《满文老档》,原来王太监早已经在二十二日,被遣归致书。

  《满文老档》的记载是:   天聪三年十一月   ……   二十二日,遣归降之王太监赍和书致明帝。是日,汗率诸贝勒及护军,环视北京城。   (961页)

  这里的王太监没有记载姓名,难证他一定是王成德,但是后金先前没有任何抓到太监的记录,除了杨春、王成德之外,他们亦很难抓到别的太监。

  原因是:崇祯早已经在天启七年撤回九边的太监,直到崇祯四年才重新向九边派遣太监,并且,崇祯元年,崇祯颁布禁令:内臣非奉命不得出禁门。崇祯二年底,太监可以活动的范围很小,通常情况下是很难在京师之外抓到太监的,杨春、王成德是因为工作性质的特殊(提督大坝马房太监)而在郊外牧马场。

  《明史》关于这事的记载是:   十一月甲子(天启七年),安置魏忠贤于凤阳。戊辰,撤各边镇守内臣。   崇祯元年春正月辛巳,诏内臣非奉命不得出禁门。   四年……九月庚辰,内臣王应朝、邓希诏等监视关、宁、蓟镇兵粮及各边抚赏。   (《明史》本纪二十三,庄烈帝一)

  以上看来,后金只抓到王、杨两个太监,没有任何记载说抓到其他的太监。《满文老档》、《清太宗实录》全部对太监的记载,抓到和放归的记录都是只有王太监、杨太监两个,再无其他。《满文老档》所载二十二日派遣致书的王太监就是十七日所捉的两个提督大坝马房太监之一,另外一个杨春,按《满文老档》和《清太宗实录》的说法,他在二十九日才被放归。

  当然,电视连续剧《江山风雨情》里说后金抓到崇祯派到袁崇焕军中的监军太监鲁四,让鲁四扮演杨春的角色,如果谁把电视剧当史料,那老六无话可说。

  然而,据《崇祯长编》,杨春和王成德是同日归来,带回来的也是同样的书信。“次日各给书二封,一令春向德胜门投递,一令王成德向安定门投递,内言南朝万历时节屡次着王喇嘛讲和,总置不理,前些年袁崇焕杀了我们些人,我们恼恨得紧,又问毛文龙擒了台土兵,我们所以提兵到此,今要讲和,要以黄河为界”   所述清清楚楚,就是同一天发生的事。则《满文老档》、《清太宗实录》所记载王成德和杨春是先后遣归,就很成疑问。

  究竟这两个太监是什么时候回来,答案还在《崇祯长编》中。

  由“大清兵将(杨)春等带至德胜门鲍姓等人看守,闻大清兵与满总兵战,得了马二百匹,生擒士将一员。”来看,当时是后金在德胜门驻营,和满桂打过一场之后。   据《满文老档》等显示,十一月二十日到二十九日之间,后金和满桂的交锋仅仅是二十日一天。   二十二日,满桂已经调入内城,而后金在二十四日移驻北京南苑(《满文老档》)。   “闻大清兵与满总兵战”所指就是二十日德胜门的交锋,和“大清兵将春等带至德胜门鲍姓等人看守”所载吻合。

  之后立刻就是“次日各给书二封”,明明白白提示“次日”,说明太监归来是他们听说二十日德胜门之战的次日,二十日德胜门激战,当日晚收兵,二十一日太监听说战况,接着的次日,正好是王太监归来的二十二日,“二十二日,遣归降之王太监赍和书致明帝”(《满文老档》),时间吻合得非常清楚。

  这么说来,两个太监都是在二十二日归来。而且,这两个太监是后金仅能抓到的两个太监。

  有没有可能,《崇祯长编》误记,将二十二日、二十九日合在一起?从“次日各给书二封,一令春向德胜门投递,一令王成德向安定门投递”的记载来看,即使再精简,也不可能把两个不同日期发生的事精简为同一个“次日”,且古人行文少有语病,也就是说杨春、王成德必定是同日归来。

  有没有可能两个太监都是二十九日回来,二十二日回来的是另外一个无关的王太监?再看《崇祯长编》那段内容,所述只有在德胜门外被看押,以及听说满桂的战斗,所经历的都叙述十分详细,包括马匹的数目字,看守地点,也包括听说到的战况。   与此相反,这之后任何情形完全没有提到,既没有提到后金二十四日的移营“大军移驻北京南苑”,也没有提到二十五日瓜分战利品“所获马骡,按甲分给”,也没有提到二十六、二十七两日后金和关宁军对峙。   总而言之,二十二日之后的所有讯息在归来的两个太监这里是一片空白,显示他们对那段时间中敌方的消息一无所知。

  ——唯一的可能,就是他们根本没有在敌营中经过二十三到二十九这段时间,这时候他们已经回到京城,也即在二十二日被遣归致书。

  又据《石匮书后集·袁崇焕传》所载,太监奏告的内容,包括“言亲见崇焕差官往来,语言甚密者;又言城上瞭望,有见敌兵与我兵嬉笑偶语,往来游戏者;又言满桂战不力差人往崇焕营,速其放炮,及放炮,皆无钱粮者。”其中所有奏告包括敌营、城上守军、满桂军三个来源,若能在一日之内收集齐备,效率快得令人吃惊,但倘若两个太监是二十二日回来,就完全不存在这个问题。

  有没有可能杨春、王成德同在二十二日归来,二十九日归来的是另外一个杨太监,被《清太宗实录》误为杨、王之一?由于之前既不见逮住这个杨太监的记载,明、清的记录又都是仅仅有两个太监被掳,因此多出这个杨太监的可能性极低。

  根据《崇祯长编》所载,杨春和王成德一起归来是确凿无疑,时间和王成德归来的时间一样,是《满文老档》所载的十一月二十二日。则二十九日后金之反间计是为谁而施?

  《满文老档》、《清太宗实录》不顾实际地记载二十九日反间计,白纸黑字,言之凿凿。真实情形却是令人大吃一惊:   《满文老档》和《清太宗实录》关于二十九日反间计的全部内容,描述的是一场主角(杨春)已经不在场的闹剧,是历史上根本没有发生过的事。

  《满文老档》和《清太宗实录》各自关于二十九日反间计的条目,完全是无中生有,凭空捏造。这就是参考明朝所有相关内容和后金资料所得到的结论:后金史料将两个太监分开,编造了二十九日施反间计使得崇祯第二天抓袁崇焕的假象。   《清太宗实录》中记载做戏给太监的详细内容更有可疑,甚至令人惊愕:   后金为了欺瞒两个太监,所编造的内容竟然包括皇太极趋近敌营,公然接见敌方使者,在大白天之下“密”谈良久,“顷见上单骑向敌。敌有二人来见上。语良久乃去。”

——这算是艺术表现还是夸张?然而太监知道,高鸿中、鲍承先知道,皇太极也当然知道。

  ——当时所在的地点是德胜门附近,也即满桂军附近,因为据文中“坐近二太监”,说明王太监尚在关押,则时间在二十二日之前,和《崇祯长编》中的“大清兵将春等带至德胜门鲍姓等人看守”(卷二十九)所述是同一时间。

  那里唯一的敌人是满桂的军队,袁崇焕的辽西军从来就没靠近过德胜门,二十日,黄台吉率领后金军主力和满桂作战,而这一天,袁崇焕军在北京城的另一面——广渠门和莽古尔泰率领的后金军偏师交战,这一战被袁粉吹嘘为“广渠门大捷”。  皇太极“单骑向敌”莫非是怕没人把他当成疯癫?是想诬陷袁崇焕还是满桂?

  更重要的是,在众所周知默认的敌营是满桂军营的情况下,“顷见上单骑向敌,敌有二人来见上,语良久乃去”这种谎言根本不可能编造出来——这是这段叙述最大的硬伤,按它所指,后金陷害的,肯定不是袁崇焕,而是满桂。

因此,《清太宗实录》所载反间计的内容定然是后来编造的,不仅二十九日没有太监可供反间计,二十二日也没有发生反间之事。也就是说,后金对二十二日归来的两个太监施反间计,事后为了强调效果将其一后移到二十九日也是不可能,整个反间计根本没有发生。

user avatar

历史书告诉我崇祯中反间计坑了袁崇焕,皇太极英明神武,崇祯用人不当德不配位,乾隆老爷子力挽狂澜将明末著名冤案袁崇焕翻案,历史上袁崇焕单骑旅游辽东,一炮打中努尔哈赤没当场打死让他多活了8个月顺便还去蒙古旅游才死了,对阵后金就没输过,借用知乎猿粪的话就是明末战神,这样一个战神被英明神武的皇太极用计让愚蠢的崇祯花了9个月时间都没弄明白这是反间计,反倒9个月会审审出袁崇焕那么多罪状,所以这么神奇的反间计到底存不存在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明末袁崇焕是否使用了“反间计”,这是一个历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 目前主流观点认为,袁崇焕并没有真正成功实施一个完整的、由他主动策划并执行的反间计,但他的某些行为和策略,确实在很大程度上被后金(清朝)利用,并且在客观上达到了类似反间计的效果。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得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反间计.............
  • 回答
    袁崇焕在明末的局势中,其作用堪称复杂而深刻,既有挽狂澜于既倒的壮举,也有招致灭顶之灾的争议。要评价他,绝不能简单地非黑即白,而需要深入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战略决策以及他最终的结局。一、 镇守辽东:一线生机与血肉长城明末辽东,早已是内忧外患的焦土。内部政治腐败,军队士气低落,财政枯竭,导致辽东防线.............
  • 回答
    明末菊花岛之战,袁崇焕在协防和菊花岛的防守上,如果能采取更周全、更灵活的策略,或许能改变历史的走向。这里并非要苛责古人,而是从军事角度探讨一种“如果”的可能性。袁崇焕的协防思路:将岛屿变成一个拒敌于海岸的坚固堡垒,而非孤岛。菊花岛(即觉华岛)的地理位置非常关键,它扼守着辽东湾,是宁远城(锦州)前的一.............
  • 回答
    关于袁崇焕是否算汉奸,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话题,即使是《明史》的记载,也并非一面倒地给他定性。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袁崇焕的实际行为以及后来历史的评价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时代背景:风雨飘摇的大明首先,要认识到袁崇焕所处的时代,是明朝末年,国家积弊重重,内忧外患。后.............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中,当年明月对袁崇焕的评价,可谓是这部通俗历史读物中最具争议,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之一。要判断这个评价是否“贴切”,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结合袁崇焕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当年明月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个人理解。当年明月笔下的袁崇焕,无疑是带着他个人情感倾向和叙事策略的.............
  • 回答
    明粉(支持明朝历史的爱好者)与袁崇焕粉(支持袁崇焕历史人物的爱好者)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并不一定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但需要从历史背景、人物评价和群体立场的差异来具体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展开详细讨论: 一、历史背景的差异1. 明朝的正统性 明粉通常强调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朝代之一,其.............
  • 回答
    《明史》之所以用“明亡征决矣”这样近乎盖棺定论的语气来形容袁崇焕牺牲后的局面,是因为在他被处死的那一刻,明朝在军事和政治上的战略支柱几乎同时崩塌,给人的感受是,抵抗后金(清)的最后一线希望也随之破灭。在袁崇焕死之前,虽然明朝内部矛盾重重,宦官专权、党争激烈,但袁崇焕在辽东战场上,凭借其坚韧的意志和卓.............
  • 回答
    袁崇焕的死,对崇祯皇帝和整个明朝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作为那个时代少有的能独当一面、力挽狂澜的将帅,他的离去,让许多人对明朝的未来感到绝望。然而,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在袁崇焕死后,明朝并没有立刻崩塌,反而又坚持了近十年之久。这中间究竟有哪些原因,让这个风雨飘摇的帝国,在失去一位中流砥柱后,还能.............
  • 回答
    袁崇焕案后,明廷搜查他的家宅,据载,除了袁崇焕本人积欠的巨额俸禄外,还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细节:他的弟弟袁崇煜,这位在袁崇焕倒台前尚未出仕或官职不高、甚至可能还在家乡务农的亲人,居然在家中“罄家而西”,也就是说,他已经把家中所有的财物变卖一空,装满了车箱。但即便如此,也有来不及运走的、价值5361两银子.............
  • 回答
    袁崇焕杀毛文龙,这事儿说起来可就复杂了,绝不是简单一句“是不是背叛明朝”就能说清楚的。这件事儿的起因、经过、还有袁崇焕的动机,里面牵扯着权力斗争、战略分歧、个人恩怨,还有当时辽东局势的复杂性,可谓是一团乱麻。先来说说这俩人的背景和当时的局势: 毛文龙: 他是个武将,能力也不算特别出众,但关键是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明末历史中一个非常核心的争议点。很多人认为袁崇焕之死是明朝走向灭亡的关键转折之一,如果他没有早死,明朝或许还能多撑一段时间。但历史是复杂的,不是简单的一个人能左右的,我们不妨抽丝剥茧地来分析一下。首先,我们得承认,袁崇焕在当时确实是明朝抵抗后金(也就是后来的清朝)侵略最倚重.............
  • 回答
    袁崇焕如果不回援京师,而是选择抄皇太极老巢,这件事啊,可真够让历史学家们讨论的,就像过节吃饺子,各家都有各家的馅料。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明白当时是个什么光景。已巳之变,也就是1629年,皇太极这老小子带着他的八旗精锐,走了个“声东击西”的路数,绕过山海关,从蒙古草原杀进来了,.............
  • 回答
    明清战争期间,八旗铁骑横扫明朝北方,所向披靡,的确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噩梦。然而,要说袁崇焕是唯一击败过八旗主力的明朝将领,这恐怕有些偏颇。卢象升、满桂、洪承畴等名将,在各自的战场上也并非全无建树,只不过他们面对的局面更为复杂,胜利的代价也更加惨重,甚至最终走向了悲剧。那么,为什么袁崇焕在关键时刻能够.............
  • 回答
    袁崇焕杀毛文龙,这事儿可真是让人津津乐道,尤其是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里给讲得绘声绘色,仿佛就是袁崇焕一时看毛文龙那张脸不顺眼,就把人家给咔嚓了。但事实真的这么简单吗?我跟你说,这事儿比电视剧还复杂,里面掺和的利益、权力、甚至还有点个人恩怨,可不是一句“看你不顺眼”就能概括的。咱们得把时间拨回崇.............
  • 回答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的确是对明朝的忠臣烈士表现出了极大的“尊重”,尤其是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他下令将一千多名明朝的殉职官员和忠义之士,按照“烈士”的身份,配享或入祀各地祠庙。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体现了乾隆皇帝的一种政治策略和文化倾向。然而,你提出的问题很关键:为什么袁崇焕不在这一千多.............
  • 回答
    大凌河之战的如果:袁崇焕不死,孙承宗尚存崇祯四年(1631年),一场决定明朝北方边防命运的关键战役——大凌河之战,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遗憾。如果历史的车轮能够稍作转动,让民族英雄袁崇焕得以善终,更有辅佐之才孙承宗继续在朝为官,那么这场注定艰难的战役,明军是否还有化解危机的可能?这是一个引人深思.............
  • 回答
    崇祯皇帝如果没杀袁崇焕,没罢他的官,明朝的历史走向,那可真是要改写一番了。这可不是小事,袁崇焕在当时那可是大明最后的希望,能影响的,绝不仅仅是关宁防线。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捋捋。一、 军事层面:关宁防线的坚守与辽东战局这可以说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影响。袁崇焕被杀,最大的后果就是关宁防线的主心骨塌了。他.............
  • 回答
    微博上关于袁隆平先生的悼念,确实出现了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错别字”事件,尤其是将“国士无双”误打成“国土无双”。这事儿放在当下,确实挺能引发讨论的。首先,得承认,袁隆平先生绝对配得上“国士无双”这四个字。他是中国杂交水稻之父,一生致力于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用他的智慧和汗水,让数亿中国人民吃饱了饭,这.............
  • 回答
    袁腾飞老师之所以这样评价明清和宋朝,确实触及了一些历史爱好者心中非常微妙的情感共鸣。他的观点,虽然带着个人色彩,却也道出了许多人对这几个朝代的不同观感。先说说明朝和清朝,为什么会让一些人觉得“最可怕,毫无愉悦之感,一点儿都不可爱”。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两朝的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特别是与人们对.............
  • 回答
    关于袁绍的确切年龄,在《三国志》这部记载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重要人物生平的史书中,确实没有一个明确的数字被直接提及。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当时史书的写作风格、信息获取的局限性以及袁绍本人的一些情况共同造成的。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分析一下原因。首先,史书的侧重点与叙事方式。《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其写作的宗旨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