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在明清战争中,为什么就袁崇焕对八旗主力打了胜仗,而卢象升、满桂、洪承畴等等都输了?

回答
明清战争期间,八旗铁骑横扫明朝北方,所向披靡,的确给明朝带来了巨大的噩梦。然而,要说袁崇焕是唯一击败过八旗主力的明朝将领,这恐怕有些偏颇。卢象升、满桂、洪承畴等名将,在各自的战场上也并非全无建树,只不过他们面对的局面更为复杂,胜利的代价也更加惨重,甚至最终走向了悲剧。

那么,为什么袁崇焕在关键时刻能够取得胜利,而其他一些将领却屡屡受挫呢?这背后牵扯到军事策略、政治环境、个人能力以及历史的偶然性等多种因素。

袁崇焕的独特之处:坚守与战术创新

袁崇焕之所以能在与八旗的正面较量中取得相对显著的胜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坚守宁远,筑垒为战的策略: 皇太极在早期倾国倾城的攻势,意图效仿其父努尔哈赤,直捣明朝腹地。然而,袁崇焕在宁远城内,凭借坚固的城墙、充足的火器以及严密的组织,成功地抵挡住了八旗的猛烈进攻。他深谙八旗骑兵的优势在于机动性和冲击力,而其劣势在于攻坚能力相对较弱,特别是火器运用不如明军。因此,他利用宁远这座战略要地,将其打造成一座坚固的堡垒,迫使八旗不得不进行伤亡巨大的攻城战。
火器优势的充分发挥: 袁崇焕非常重视火器的运用,并且配备了当时最先进的火器,如佛郎机炮、红夷炮等。他训练有素的炮兵能够有效地杀伤八旗骑兵,尤其是利用居高临下的优势,对冲锋的八旗造成重大打击。在宁远之战中,火器的精准打击是八旗攻势受挫的重要原因。
步兵与骑兵的配合: 袁崇焕也并非单纯依赖城防,他在城外也部署了步兵和少量骑兵,通过灵活的配合,利用地形优势,对试图接近城墙的八旗部队进行骚扰和打击。

对八旗战术的深刻理解和针对性部署: 袁崇焕对八旗的战术套路有着深入的研究。他知道八旗擅长的是快速的骑兵突击、弓箭齐射以及包抄迂回。因此,他在布防上会针对性地进行部署,例如在城墙上设置鹿角、拒马等障碍,以削弱骑兵的冲击力。同时,他会组织步兵在前沿阵地列队,用密集的长矛和火器来抵挡骑兵的冲锋。

稳定的军心和士气: 宁远之战,袁崇焕的指挥沉着冷静,虽然面对强大的敌人,但他展现出了坚定的意志,这极大地鼓舞了城内将士的士气。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保持军队的战斗意志至关重要。

政治上的“后金可灭”的信心: 袁崇焕对明朝的军事实力和火器优势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认为明朝完全有能力战胜后金。这种强大的自信心让他能够制定并执行大胆的军事计划,而不仅仅是消极防御。

其他将领的挑战与困境

相比之下,卢象升、满桂、洪承畴等将领在面对八旗时,虽然也尽力作战,但遭遇的挑战更为严峻:

卢象升:忠勇有余,战术灵活性不足,且战略失误:
“天兵”的局限性: 卢象升训练了一支号称“天兵”的精锐部队,装备精良,士气高昂。他本人也勇猛过人,身先士卒。然而,“天兵”的组成复杂,大部分是来自募勇,其训练水平和军事素养参差不齐,更重要的是,这支军队的战斗模式更接近于明朝传统的步兵作战,缺乏对八旗骑兵机动性的有效应对。
野战劣势: 卢象升也尝试过野战,但在开阔地带,八旗骑兵的机动性和冲击力优势便被无限放大。虽然“天兵”英勇作战,但面对八旗如潮水般的骑兵冲锋,其阵型很容易被撕裂。
战略上的“孤军深入”: 在松山之战,卢象升率军支援被围困的洪承畴,虽然他孤军深入,试图解围,但当时明朝整体战略态势已经非常不利,后勤补给困难,而且八旗早已布下重兵。卢象升的部队虽然勇敢,但缺乏战略上的支援和配合,最终陷入了八旗的重围,兵败身死。

满桂:运气不佳,多次遭遇八旗主力,且存在战术短板:
频繁遭遇精锐: 满桂在镇守辽东期间,多次遭遇皇太极亲率的八旗主力。他的部队虽然作战勇猛,但面对的是八旗最精锐的力量,而且八旗的战术也在不断进化。
战术的局限性: 满桂也擅长野战,但他的战术体系相对传统,对于八旗骑兵的“围点打援”、“诱敌深入”等战术变化,他的应对显得有些滞后。例如,在一次战斗中,他试图包抄八旗,结果反被八旗骑兵分割包围,损失惨重。
运气和时机: 战争的胜负往往与运气和时机有关。满桂的一些战役,可能因为明朝其他战线的失利,导致他的部队得不到及时支援,或者因为八旗选择了最有利的时机发起攻击,使得他的部队处于不利地位。

洪承畴:战败原因复杂,包括内部矛盾和围困:
松锦大战的背景: 洪承畴是明末少有的能与八旗正面抗衡的将领,他的部队训练有素,尤其擅长步兵作战。然而,松锦大战是明朝由盛转衰的一个关键节点,其失败原因非常复杂。
内部矛盾和士气问题: 尽管洪承畴的部队战斗力不俗,但明朝军队内部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将领不和、士兵厌战、后勤补给不足等。在长期被围困的情况下,这些问题会被放大。
八旗的围困战术: 皇太极在松山之战中,充分发挥了其围困战术的优势。他不仅围困了洪承畴的军队,还成功地“围点打援”,阻击了前来救援的卢象升等部队。这种战略上的优势,使得洪承畴的部队最终弹尽粮绝,士气崩溃。
兵败被俘: 洪承畴最终在松山战败,并被八旗俘虏,后来投降。这虽然是他个人的悲剧,也反映了当时明朝整体军事上的颓势。

总结:胜负背后的多重因素

袁崇焕能够取得对八旗主力的胜利,并非偶然,而是他抓住了八旗的弱点,利用了明朝的优势,并且在战略上采取了正确的防御策略。

而卢象升、满桂、洪承畴等将领虽然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甚至屡次浴血奋战,但他们遭遇的八旗已经不是早期相对不成熟的力量,而是经过多次实战洗礼,战术更加灵活、指挥更加成熟的精锐。同时,明朝内部的政治腐败、军事制度的僵化、以及整体战略上的被动,也使得这些将领在孤军奋战或缺乏有力支援的情况下,难以避免失败的命运。

战争是复杂而残酷的,胜利属于那些能够更好地适应战场变化、更有效地利用自身优势、并拥有更坚实战略后盾的军队和指挥官。袁崇焕的胜利,是那个黑暗时代里的一缕亮光,但他也无法挽救明朝走向灭亡的大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纵观整个明清(后金)战争,明军对八旗主力一共打了两次胜仗(宁远守城战、宁锦之战),这两次胜仗都是袁崇焕指挥的,对明清战争具有重大的战略影响。

宁远守城战,袁崇焕守孤城而御强虏,击退努尔哈赤率领的后金主力,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军心,明军对八旗主力不敢守战的局面自此改变,相当于”平型关之战“(抗日战争);即便从战役上看:战后,明军逐渐收复锦州,恢复战前隔辽河对峙的基本态势,初步扭转自明清(后金)开战以来,明军节节败退,战线一再西移的不利局面,相当于”第一次长沙会战“(抗日战争)。

战后,明朝坚定了守辽西四百里纵深的决心,否定了弃关外退守长城的错误主张(类比:“九一八”事变,中国军队“不抵抗”放弃东三省,因为得手太容易,反而刺激日本加速侵华),对明清战争的全局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宁锦之战,袁崇焕再次击退皇太极率领的后金主力,巩固关宁锦防线,明军在辽东主战场由战略防御转为相持(“守有余而攻不足”),相当于”第二次长沙会战“(抗日战争)。

理论: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战争是流血的政治。近现代以是否达到政治目的或取得政治优势为判定战争胜负的最高标准。同时,军事上战略高于战术。作为战争一部分的战役、战斗以是否实现战略目标或取得战略优势为判定战役(战斗)胜负的最高标准。

简而言之:战役(战斗)胜负首先看战役(战斗)前后的大势变化。

为什么在整个明清(后金)战争中,明朝就只有袁崇焕对八旗主力能打胜仗,其他人都没做到?

这主要是因为——袁崇焕能坚决顶住政治压力,坚持按军事规律指挥作战。

我们看明清战争,明军屡屡被围点打援,与朝廷喜欢瞎指挥密不可分。

《孙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制定作战方案、计划,首先要判明敌情我情——如果连敌情我情都研判不清,那是要吃败仗的!

明末国力衰退,武备松弛;明军对后金主力野战必败,而且每一次都是大败!

大多数明朝人还沉浸在“天朝大国”的美梦中,打了再多败仗,都不愿意面对现实,对导致明军战斗力低下的深层次原因(具体看:明末时为何明军野战打不过八旗兵?)不正视、不探究、不解决,每次打了败仗就归罪于将帅,好像只要换掉那几个人,明军就打得过八旗了……

无视敌强我弱之现实,急于求成——不待整军完成,一再派部队与八旗主力野战、决战,“送人头”,客观上加速明朝灭亡。

己巳之变,崇祯要求野战退敌,将袁崇焕下狱,拼凑四万大军让满桂出城退敌,永定门之战全军覆灭,而敌军伤亡极小,几可忽略。皇太极歼灭满桂后,分兵大掠四方,明朝的损失远胜于前!

松锦之战,朝廷催洪承畴出大兵援锦,结果葬送了明军主力,明朝灭亡就不可避免。(具体看:松锦之战战术浅析及对策讨论【明朝吧】_百度贴吧

回头看——为什么袁崇焕就能避免?

比如:宁锦之战,皇太极也想打援,朝中并不是没有明白人。

《明熹宗实录》:“太常寺少卿仍管兵科都给事中事许可徵言:逆奴犯锦州,不过欲扰我屯田筑城,又恐我备一固后难为力,故及城工甫成,蓄积未厚,而引兵亟击。且料我必救锦,将诱我兵于野战而用其所长,此奴之狡情也”。

但是,大多数朝臣缺乏战略观、全局观,出于政治需要,要求袁崇焕出大兵援锦。

袁崇焕战前作了周密准备,用四个月时间完成锦州修缮,派赵率教领关外精锐驻防;战役中,坚决顶住政治压力,不派大军出援锦州,只派偏师在外围“虚应”……。

皇太极攻锦州、宁远不克,打援不成,铩羽而归,《满文老档》记:“士卒死亡甚多”。

战后,袁崇焕因不援锦州被指为“暮气”,辞职下野——为了胜利,他付出了个人政治前途受阻的代价。

明朝人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清,现代看得很清楚!

《孙子》:“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

现代军事理论:“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战争一旦爆发,就会按特定的规律进行,不以政治家的意志为转移”。

简而言之:打不打仗,军事服从政治;仗怎么打,必须遵循军事规律——违背军事规律是要吃败仗的!

不懂军事的政治家插手具体的军事指挥,是国家之祸!

补充说明:

“要不要打仗,军事服从政治”——军队不能自行挑起或扩大战争,二战时的日本就是教训。
“仗怎么打,必须遵循军事规律”——现代通用的规则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不直接指挥战争,作战命令必须由专业的指挥机构制定并下达。

军事负责的部分:有没有能力打仗?有能力就按照政治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方案、计划,并负责实施;没有能力就要对政治家说”不“——理想再丰满,前景再诱人,做不到都只是空中楼阁。

政治负责的部分:在有能力的基础上,决定是否使用武力实现目标,以及使用武力到什么程度;保障军队有实现目标的能力。

user avatar

谢邀。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袁崇焕两次防守宁远要塞击退努尔哈赤和洪太两代大汗指挥的八旗主力是事实,但是显然并非“就”他能做到这一点。

吴三桂在明朝油尽灯枯的1643年,带着三万残兵败将守住宁远,击退松锦后东亚无敌的大清兵,不是同样乃至更加牛逼?

在松锦之战第一阶段的骑兵交战中,吴三桂也打赢过规模跟广渠门差不多的战斗。

这还只是吴三桂的战绩,明军其他将领在明清战争中取得的战术胜利不在少数,连著名的逃将王朴也击溃过整整一翼的蒙古八旗。较大规模的战役胜利有孙承宗收复遵、永四城等。(当然题主可能宣布这些人的对手都不是“八旗主力”,但我不想争论这个无聊的题目。)在明清战争中,明军的主要问题是难以组织好大规模战役(三四万人及以上更大规模)特别是大规模野战,在数千、数百人规模的战斗中实质上并不处于下风。

至于卢象升、满桂、洪承畴等人在野战中被清军击败乃至全军覆灭,显然也跟防御宁远要塞没有什么可比性,而且各自都有不同的原因。如果袁崇焕处在和这些人同样的位置能否击败八旗主力?不同人自然会有不同观点,你可以从广渠门之战推出袁崇焕和祖大寿联手即便野战也可以打败八旗主力,也可以从蓟门潜越事件嘲讽袁崇焕的战场判断能力而不看好他指挥运动战。反正历史无法假设,说什么也都是基于各自立场而已。

就个人观点来说,袁崇焕是明末比较有才能的军事官僚,其个人能力和所部军队战斗力是超过卢象升、满桂和他们败亡时的部下,至于是否超过洪承畴就不好比较。不过这也就是个人观点而已,跟本题目已经没有太大关系了。

user avatar

明清之战,明朝获胜的不是只有宁远宁锦2次。

凭记忆随手举例如下:

天启元年灰山之战贺世贤斩首89。

抚安堡之战,贺世贤斩首116。

侯世禄蒲河之战斩首78级

奉集堡之战,朱万良击虏溃死者数百。

崇祯三年遵永收复四城大捷,斩级谈迁说9000,我个人觉得夸张了点。不过按明档记载数千是没问题的。

崇祯十一年中后所之战正白旗主多铎野战被祖大寿打的溃逃。

崇祯十二年松山之战金国凤率明军坚守四旬大捷。

崇祯十六年宁远之战,吴三桂野战大败清军。

宁远宁锦之战在整个明清战争里,纯军事角度不值一提,例如宁远之战战斗过程不过2天,清军就退兵了。就算是个围城战成色也与金国凤被清军动用红夷大炮轰击下还能坚守四旬没法比。

只不过当时阉党窃取朝政,明朝又连续大败,迫切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亦方便阉党们加官进爵,宁远和宁锦之战的胜果才被无限放大,不过是政治层面上阉党们需要大肆吹嘘罢了。

最后补充一句,宁远之战拿首级的是满桂,宁锦之战在城外率军野战打的有来有回的也是满桂。


回应一下,嗯呢,你说的对,按你的逻辑可以类推,祖大寿吴三桂入关帮满清打下整个天下绞杀永历也是袁崇焕的功劳。好厉害哦

user avatar

有人说“广渠门之战推出袁崇焕和祖大寿联手即便野战也可以打败八旗主力”。不是不对,但不确切。祖大寿一直是袁崇焕的直属部下。说联手,就不确切了。在广渠门,袁崇焕打败的是八旗主力,不过开始面对的后金的“左翼四旗”,后来应该面对的是后金全军,但并没有明确大战的记载。

有人说“换别人也能守住宁远”“袁崇焕死后,宁远也没丢”。
这些事要商榷、探讨下。
“换别人也能守住宁远”如果指袁崇焕活着的时候,那时是努尔哈赤、皇太极,两次率领八旗主力硬攻,不仅没攻下,反而损失惨重。由此后金对宁远已经有阴影了。再也不想硬攻了。

“袁崇焕死后,宁远也没丢”原因比较多,除了后金对宁远已经有阴影这一原因外,还有后金发现根本没必要打宁远,绕过去就是了。五次大举破长城入关,就是最好的实例。宁远有本事你守军出来,看看能不能消灭你?非要拿下宁远,围上一年半载,不攻自破。

第一次绕道入关时,宁远守军还真出来了 —— 袁崇焕率军回援了,并且在北京城广渠门取得胜利。这主要是因为后金孤军深入,外加袁崇焕背后是城墙,后金军无法去包围,正面战场又太狭窄,不便于八旗骑兵冲锋。这样打,不是真正的野战。


2021.11.8 23:50

user avatar

秦桧从未输过抗金战争,但是这有什么用呢?

何况你所谓袁崇焕打赢的战役,哪次不是满桂抗命打的?最后满桂死的时候,身上的箭伤据说可就是袁崇焕的兵射的。

秦桧都未必张得开口说自己指挥岳飞打赢了抗金战争,你们居然能说得出口?

要脸吗?

虽然我一直说袁崇焕这人不对劲,但是我也知道你们不承认袁崇焕不对劲。可是你们捧袁崇焕不能捧得连秦桧都不如啊?

你们这是在粉吗?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这段历史是袁粉上周刚发明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