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那些明白祖国必定战败的士兵在战争中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战斗?

回答
那些明白祖国必定战败的士兵在战争中怀着的心情是极其复杂和痛苦的,这种心情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情绪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描述他们可能经历的心理状态:

1. 绝望与无力感 (Despair and Helplessness):

这是最核心、最普遍的情绪。当士兵意识到他们所效忠的国家,或者他们所代表的军队,在整体实力、战略、士气、装备、甚至正义性上都处于劣势,并且这种劣势是难以扭转的时候,一种深深的绝望感便会笼罩心头。

个人渺小感: 他们会觉得自己像一粒微不足道的沙子,即将被历史的洪流无情地冲刷。他们的牺牲、他们的生命,在宏大的战败进程中,似乎毫无意义,无法改变最终的结局。
无力改变命运: 他们可能清楚地看到战争的走向,也知道自己个体力量的有限。无论他们如何英勇作战,如何奋勇向前,都无法阻止整个战线的崩溃,无法阻止敌人的步步紧逼。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无力感,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
前途渺茫: 战败意味着国家的屈辱、制度的颠覆、个人生活的剧变,甚至可能是严酷的审判或漫长的战俘生涯。这种对未来的恐惧和不确定性,加剧了绝望。

2. 愤怒与不甘 (Anger and Resentment):

虽然绝望,但很多人并不会因此完全放弃斗志,而是会转化为一种愤怒和不甘。

对领导层的愤怒: 他们可能会愤怒于那些将他们带入这场必败之战的领导者。是他们的决策失误、腐败无能,还是傲慢自大,才导致了今天的局面?他们可能会觉得被出卖,被当作牺牲品。
对敌人的愤怒: 即使知道战败的结局,面对战场上的敌人,他们仍然会出于本能的仇恨和防御心理,对敌人产生愤怒。这种愤怒可能是为了保护自己,也可能是对国家遭受侵略和迫害的宣泄。
对现状的不甘: 看着自己的同袍倒下,看着自己的祖国被践踏,内心会涌起强烈的“我不甘心”的情绪。这种不甘可能源于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也可能源于对自身生命价值的看重。

3. 责任感与职业道德 (Sense of Duty and Professionalism):

即使知道战败,许多士兵仍然会坚守自己的职责和军人的荣誉。

“职责所在”: 成为一名士兵,意味着要服从命令,保护国家。即使知道结局不好,他们仍然会认为这是自己的本职工作,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他们可能会用“尽忠职守”来支撑自己。
保护战友: 在战场上,最直接的责任就是保护身边的战友。即使战争即将失败,他们也会拼死保护战友的生命,共同抵御敌人的进攻。这种战友情谊是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可以超越对战败的认知。
维护军人荣誉: 即使国家即将战败,士兵个人仍然可以保持自己的军人尊严和荣誉。他们会努力在最后时刻表现出勇气和战斗力,不让自己在历史的评判中显得卑微。
执行命令的惯性: 即使对战争的走向有清醒的认识,军事纪律和训练的惯性也会让他们继续战斗,直到接到停止命令,或者生命终结。

4. 虚无主义与享乐主义 (Nihilism and Hedonism):

少数士兵在极端的绝望和无力感下,可能会走向虚无或享乐。

“反正都要死了”: 当死亡似乎成为不可避免的结局时,一些人可能会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态。他们可能会变得更加鲁莽,不顾一切,甚至纵情享乐,因为他们觉得生命已经没有太多价值可以失去。
麻木不仁: 长期处于高压和绝望的环境下,有些人可能会出现情感麻木,对死亡和战争的残酷变得麻木不仁,只是机械地执行命令。

5. 寻找意义与寄托 (Seeking Meaning and Comfort):

在这种绝望的环境下,士兵们会寻找各种方式来获得精神上的慰藉和寻找战斗的“意义”。

对家人的思念: 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会成为他们继续战斗的动力之一,他们可能希望通过牺牲,为家人换取一丝生机或尊严。
对精神信仰的依赖: 一些人会转向宗教、哲学或某种精神寄托,试图理解死亡的意义,或者寻找超越现实的希望。
“为了民族的未来”: 即使知道眼前这代人会失败,他们也可能抱着“为后代铺路”的心态去战斗,希望自己的牺牲能为未来的复兴留下火种。

战斗中的具体表现:

可能更加拼命,也可能更加消极: 有的士兵会因为不甘和愤怒而变得异常凶猛,抱着必死的决心与敌人搏杀,试图在最后时刻“拉敌人陪葬”。而另一些则可能士气低落,逃避战斗,甚至投降。
可能更注重个人表现而非整体战略: 他们可能不再关注宏大的战略目标,而是更关注如何在眼前的小规模战斗中表现得英勇,或者如何保护好身边的战友。
可能出现反战情绪或抱怨: 在非战斗间隙,他们可能会更频繁地表达对战争的厌倦、对领导的不满以及对未来的悲观。
对命令的执行可能出现犹豫或敷衍: 如果他们觉得命令是无意义的送死,可能会在执行时有所犹豫,或者只是敷衍了事。

总而言之,明白祖国必定战败的士兵在战争中的心情,是绝望、愤怒、责任、以及对生存意义的追寻等多重复杂情感的混合体。他们的战斗,可能是一种带着悲壮色彩的履行职责,也可能是一种对命运的抗争,更可能是一种在绝境中的精神挣扎。他们的牺牲,固然无法改变战争的结局,但他们内心的复杂斗争,却成为了战争历史中人性的深刻写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怀疑这问题底下歌颂这种士兵的人和俄乌问题底下破口大骂乌克兰士兵不识好歹怎么还不投降的人有一定的重合度。

user avatar

大国是没有资格投降的”,开始我以为这句话是历史上的某位大拿说的,后来才知道这种道理根本不需要说,因为事实永远胜于雄辩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为例,战后,在战胜国英美法的压迫下,战败的德国马克贬值二十亿倍,一夜之间,德国民众全部一贫如洗,一个美国男人只需要拿着几十美元就可以在德国轻易购买豪宅,玩弄德国美女,这就是德国战败的代价。当德国战败后,任何有产阶级都荡然无存了,哪怕是一个高贵的德国绅士,他的财富和地位也无法与战胜国一个普通的士兵相提并论。

同样,苏联冷战失败后也很悲催,以苏联卢布为例: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100美元能换个90卢布上下,到了1990年,官方汇率变成了100美元兑换180多卢布,1991年苏联崩溃后,美元兑换卢布的汇率一下子涨到了100美元换17000卢布,到了1995年,100美元可以兑换45万卢布,到了1999年,这个数字刷新成了60万卢布。即俄国人在冷战失败后,他们的财富贬值逼近一万倍,一个西方人可以凭借不多的美元,在俄罗斯肆意收割资产和美女。

这里面的道理是历史总结出来的。

汇率是与政治密切挂钩的,支撑货币汇率的是政府信用,当一个国家战败(无论热战还是冷战),中央政府垮台,货币信用也就丧失了,人们会抛售本币,争相换成黄金或外汇,这会进一步加剧本币贬值。

中美对抗也将是类似的剧本,以前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对美国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把美国当做救世主,真的迷信美国人宣传的那一套:自由、民主、博爱,以为人家真的在乎中国老百姓的权利。特朗普这几年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搞法,对华人和普通中国人的无差别限制,海外华人遭遇的歧视,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中国人是一条船上的,不管你在大陆还是已经移民欧美,你改变不了自己的肤色和基因,也改变不了白种人对待你的方式,就算你在欧美社会定居上百年,人家依然不把你当做自己人。

如果中国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维持一体化,如果2015年美联储加息配合欧美主流媒体集体唱中国崩溃论,大量企业家和民众跟风兑换美元、资产外逃时没有采取果断措施,那中国的房地产泡沫估计早就破灭了,大量企业债违约、大量房贷违约、企业大规模破产、外资撤离留下一地鸡毛、民众失业、人民币汇率暴跌到1:20甚至1:200……

欧美跨国企业就可以以拯救者的姿态来超低价收购中国资产,来补充其资产池,消化美元泡沫……

如果这一幕发生,现在中国可能犯罪率飙升,国家分裂成几块,军阀割据,陷入持久的内战,人均年收入下降到3000美元以下,精英人才挤破头争相出国去欧美,女人以嫁给老外为荣……

中国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无论发生热战还是冷战,舆论战还是经济战都没有任何退路,因为投降对于个人或许还能苟活,但对于国家和战败没有区别。

如上,干就完了,想太多没用!

假使我们不去打仗,


敌人用刺刀


杀死了我们,


还要用手指着我们骨头说:


“看,


这是奴隶!”

参考:

forcode奇想录

假如现在还是民国 卢克文

user avatar

https://www.zhihu.com/video/1092015426380406784

电影《自由战士》

彼时捷克已经沦陷,德军仅用18个小时就占领了布拉格。

但这一群聚会的共产党员没有放弃。

或许和西方国家整天四处乱打的的“自由战士”相比,他们才配得上称为真正的自由战士。

看到欧洲各个沦陷小国的反法西斯游击队在一个目标理想下战斗,尽管最后他们大多数的游击队迎来了全军覆没的结局,也没有阻止自己的祖国和家乡沦陷。



面对绞刑架的年轻人毫无畏惧

但是他们依然没有放弃。

匈牙利的裴多菲游击队,是“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绝佳现实写照。

德国的杰里马纳反法西斯部队,相比于党卫军的“忠诚”,才是真正的热爱自己祖国。


你可以喷他们是理想主义者。但是目前为止人类历史上,用一种歌声和信仰团结不同人种、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国家的,我只能想到这一种。

凭一首旋律就可以将语言不通肤色不同的人拥抱在一起,是只认钱和资本的资本主义社会永远不明白的道理。

现在的欧洲一片乱象,种族分裂严重,移民秩序混乱,经济发展滞后,债务危机加剧,社会矛盾对立突出,老龄化拖垮欧洲,

他们可曾想过,偏偏是法西斯占领的最黑暗的时候,却有过一群人将国际歌唱遍欧洲?


成群步枪的另一头,又是什么人?

很不幸,只有在最黑暗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最光芒的。

黑暗结束,天亮了,人们却忘了头顶的电灯给他们带来过什么。


凭着简陋的轻武器,去面对高度机械化的德国装甲部队的压迫。往往一辆装甲车出现就会摧毁整个游击队伍

至少共产主义的存在,让人类社会明白,曾经我们的理想是那么崇高。人类的理想可以达到怎样境界。

共产主义好像一个“绝对圆”,绝对圆在现实生活中可能永远见不到。但是如果没有绝对圆,你怎么知道其他东西不“圆”呢?

你可以喷苏联最后自我毁灭,但是你要知道,苏联毁灭了,但英特纳雄耐尔并没有毁灭

赤旗依旧传接着,现在在我们手上。

我希望英特纳雄耐尔的大同社会,最后出现在我的祖国。

user avatar

“亲爱的中国游击队同志们:
  我看到你们分撒在山沟里的宣传品,知道你们是共产党的游击队。你们是爱国主义者,也是国际主义者。我很想和你们见面,同去打倒共同 的敌人。但我被法西斯野兽们包围着,走投无路。我决心自杀了。我把运来的十万发子弹赠送给贵军。它藏在北面的松林里。请你们瞄准日本法西斯军射击。我虽身死,但革命精神长存。祝神圣的共产主义事业早日成功。
  关东军间岛日本辎重队
  共产党员伊田助男
  1933年3月30日 ”

user avatar

1945年3月东线的德军基本是抱着尽量拖延苏军速度,为同胞争取西逃的心理而战斗的

当然这是正规军的想法

user avatar

又到清明时,家家祭祖,我自然又想起了爷爷。

我的爷爷参加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但他不能算作英雄。


爷爷李泰然,是新四军陈毅部队的一员。他作为中共地下党员,专门收集高邮和江都境内的日军及伪军情报。
他27岁,死于抗日战争后,渡江战役前夕。

是什么机缘巧合,让他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奶奶不知道,没人告诉过她。
《红岩》中的男主原型许晓轩,是我爷爷的上级。当时因为要保密,家里没人知道详细情况,现在小辈更没人知道。但江都县中共党史中有爷爷的名字,老干部局有爷爷的档案。

我们只在儿时,听奶奶讲过,爷爷27岁就去世了。他是新四军地方武装武和乡的一名指导员。爷爷曾在抗日战争中,参加过高邮三垛河伏击战,打过日本鬼子。后来,又参加了解放战争。

新四军北撤参加平津战役和淮海战役时,他被留地方,为渡江战役做人力和物资、船只的准备。
结果,大部队一走,国民党还乡团实行白色恐怖。留守在地方的中共党员,转入地下斗争。有97%被逮捕,残杀。爷爷的通讯员也被发现,追捕。他虽身中数枪,仍挣扎着,潜回我家后门口的小竹林。因缺医少药,不久他便牺牲。幸存下来的我爷爷,东躲西藏,由于饥饿寒冷,加之惊恐无援,生了场重病,一周暴亡。

爷爷不是英雄。抗战8年,他坚持了下来。又侥幸活到抗战后,内战中,渡江战役前夕。
他为祖国的和平,究竟做了多少事?为陈毅的部队,他提供过多少个有价值的情报?其间,他曾经历过哪些惊心动魄的故事?他曾杀过多少日本鬼子和伪军?。。。只有那些曾和他浴血奋战过,牺牲了的战友们知道,当时的党组织少数成员知道,和天知道。

是什么信念,使他熬过了8年抗战?又是什么信念,令他宁可去死,也不肯背弃组织?那只有将来,我们去九泉之下,问爷爷本人了。

任何的猜测,都未必正确,咱也不费那个脑子了。只要爷爷的后代活在和平的年代,相信他在九泉之下,也该瞑目了。

今年春天4月20日,是奶奶100冥寿。奶奶活到93,守寡近70年。遵照奶奶的遗愿,我们把爷爷奶奶合葬。我们这才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到,爷爷生前的旧照一一一张很年轻的脸庞,一对和善的眼晴,和略厚的嘴唇。他就是个普通的中国人。

抗战8年,民族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许多如《白鹿原》中鹿兆鹏一样的热血青年,义不容辞的担起了民族救亡的重任。我们的国歌,也早已经诠释了他们的行为: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前进,前进!

如今的年轻人,只知道唱,根本无法亲身体验战争年代,那种国破家亡的痛。他们当然更无法理解,当时的热血青年,为什么个个都有为国家民族,慷慨赴死的决心。

在那个年代,民族救亡,是无数如我爷爷一样年轻人的使命,就因为他们生在了那个时代。他们必须要挺身而出,哪怕是拋头颅,洒热血,挽大厦于将倾。

他们,终于成功了,他们的血没有白流。

user avatar

我八千健儿已经牺牲殆尽,敌攻势未衰,前途难卜。若阵地存在,我当生还晋见钧座。如阵地失守,我就死在疆场,身膏野草。他日抗战胜利,你作为抗日名将,乘舰过吴淞口时,如有波涛如山,那就是我来见你了。


——郭汝瑰


更新:修改了错别字。感谢评论区热心、热血的各位。


2019.10.10 更新一张图片

user avatar

1938年1月中旬,第五战区第二路少将游击司令刘震东给家里写了一封信,该信不料成了刘震东的绝笔。

二君共鉴:
来函已悉。家里平安。丙辰儿有下落,已走入救国的道路甚好。长生儿,补习功课也很好,家里事甚为放心。我在外专心杀贼,万一不小心备【被】日贼罢【把】我杀了也更好。在此时间,只有牺牲一途,别无路去走。家里的事也没心去顾虑,实在也顾虑不及了。只等待将日本贼杀个干净,才能了卸我的责任。
刘震东

1个月后的2月22日,刘震东率部死守莒县,壮烈殉国。而信中提到的【长生儿】即刘震东次子刘恕心,1944年牺牲在印缅战场。

1938年5月9日国府下令褒䘏刘震东:

【陆军少将刘震东,夙娴韬略,卓著勋劳。此次率部抗敌,于莒县之役,奋身卫国,力战阵亡。良深轸悼,应予特令褒扬,追赠陆军中将,交军事委员会从优议恤,并将生平事迹存备宣付史馆,用彰忠荩。此令。】

刘震东原系东北抗日义勇军领袖,九一八后在辽北、热边组织义军抗日。1933年参加热河-长城战役,后又参加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参与收复多伦。同盟军失败后,一度出任任西北行辕总务处长。西安事变后,刘改为“高参”赋闲。全面抗战爆发后,经多次请缨,虽无正式编制,刘被任命“第五战区第二路少将游击司令”,随即刘在山东老家自掏腰包组织部队抗日。1938年2月17日,日军进攻莒县,县长带保安队逃逸。刘率部开入县城死守,至22日壮烈殉国,时年45岁。

下照为1933年初刘震东在热河开鲁前线。

user avatar

完全不会做题的人,在考场是很放松的,所以更在意握笔的姿势。

user avatar

你要真站在前线过,你就明白,战斗中的士兵不会去想祖国什么的,他们只会想如何打好这一战,如何活下来。


只有陷入灭顶之灾,逃生无望,或者迎来了胜利,他们才会想这些劳什子。


战斗,是我能想到的跟日常生活最大相径庭的东西,你只能尽力适应它而不可能完全适应它。防御战斗中很难有功夫琢磨别的事情,几天几夜睡不好觉,也没法集中精力琢磨什么事情。挖战壕修工事也挺累的,敌人一轮炮火覆盖过去,赶紧检查胳膊腿还在不在,命还有没有,如果还是整个的,得赶紧抢修工事,抱起枪守着阵地,敌人的冲锋快开始了。


战斗中最有可能想起祖国的时候,实际上是发起冲锋之前,如果你比较轴的话。我这种时候想不起祖国来,有限的时间除了观察地形,找躲避障碍物,找到合理的冲锋路线之外,我会想想父母妻儿。然后大炮一响,敌方阵地冒起黑烟,你希望炮兵兄弟打准一点。等冒烟的地方往敌纵深转移,抱起步枪挣工资去吧,兄弟。


还活着,你会想X你妈,熬过来了,赶紧抽根烟压压惊。


要是死了就拉倒吧。




我在中印边境呆过很长时间,每天除了有限的工作,就是检查营房,检查阵地。每次检查阵地,我都会无数次的脑补印度人扑过来的场景。


有一种说法,我们的任务就是坚持够10分钟,以便通信兵把敌人入侵的消息发给后方。当然这种说法不可能见诸于任何正式文件,是老兵们口耳相传的说法。印度如果发起进攻,肯定第一时间饱和火力轰击我们阵地,然后一波冲锋冲垮防线。


我相信这种说法,我自己的判断也是这样。


即使穷尽一切办法,包括利用地形优势、耍尽阴谋诡计、战士们拼死抵抗、印度人只要正常发挥,我们多半在十分钟后就是一堆死人了。力量对比太悬殊了,他们人数是我们三倍不止。


我曾经试过制订用一个排拖延时间,牺牲自己掩护另外两个排撤退的方案,发现行不通。敌人很快就能绕过那个排,对撤退的两个排形成追击。


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后方二线战友们替我们报仇了。但是我们可以为二线提供好几个小时的预警,这个时间对于现代战争中的战役决战至关重要,印度人将会一头撞上我们火力配置合理、陆空联合、成体系的反冲击。随后还会在失去战役优势的情况下,彻底失去战略主动。


只要我们把信号发出去,印度就失去了战役主动性,所以他们不敢拔掉我们这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哨所。


这是一种基于博弈的恐怖平衡。




所以,我们当大兵的脑子简单,脾气糙,不知道啥祖国祖国的,也看不出祖国必胜还是必败。


我们只知道用自己血肉为祖国争取多一点胜利的可能性。

user avatar

以下内容节选自《忠诚的成本》

历史上,日本武士在战争不利的时候,往往选择战死沙场。如果我们抛开所谓的日本武士道精神,就能发现背后的经济逻辑。

古代日本极其贫穷。即使到德川幕府末期,溺死婴儿(尤其是女婴),把女孩卖入妓院,遗弃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也是常态。在这种社会之中,靠劳动实现温饱,基本不可能。想过上相对体面的生活,就要在各藩担任官僚。但是,各藩的官僚由世袭武士担任,而不是采取科举制对外招考。藩主与武士之间,是一种家族式的关系。为了维护队伍稳定,藩内的职务都是子承父业,藩主不会轻易雇佣外来武士和本藩武士竞争。在这种环境之中,武士除了武艺高强,既没有一技之长,又没有足够的田产,更没有巨额资金,一旦成为浪人自然极难谋生,必定极其贫困。

本藩战败,意味着本藩的土地被其他大名兼并,所有幸存的武士将集体失业。失业对武士来说是什么后果?可以看看1962年的日本电影《切腹》。

宽永七年十月,一名叫作津云半四郎的浪人来到名门井伊家,要求在庭前切腹自杀。家老斋藤勘解由起了来此提出同样要求的千千岩求女的事情——家老欣然应承了求女提出要求,然而在为他准备好一切后,求女却又用再等一、两日来推托,后来众人发现他携带的原来是一把竹刀便逼他以竹刀切腹,求女不堪痛苦最后咬舌而死。原来求女是半四郎的女婿,他为了给妻儿治病,才出此策筹钱。半四郎呵斥那些人不问缘由就逼他切腹,所谓的武士精神只是表面的虚饰。井伊家的武士们围住了半四郎,武艺高强的半四郎奋勇地砍倒了几个家臣,但终因寡不敌众而被打到。最后,半四郎切腹,因此而死的家臣们被说成是病死,井伊家的勇武之名依然响彻四方。

津云和求女的父亲,当年都是福岛正则家的武士。福岛被剥夺封地之后,两人失业,成为浪人。求女的父亲剖腹自杀,求女死于贫穷,津云最终也选择了战死。

1962年,太平洋战争结束将近20年,《切腹》这部电影其实在影射日本战后失业军人的命运。

类似的还有忠臣藏事件。赤穂藩藩主被判切腹,封地被没收,赤穂藩武士全部失业。于是,前赤穂藩的47名武士,在飘雪之夜,去找主公的仇人寻仇。

此外还有西南战争。明治维新,废藩置县,当年支持维新的旧萨摩藩的武士集体失业,于是推举西乡隆盛为首领,造反了。搞笑的是,好莱坞拍了《最后的武士》,把旧萨摩藩武士造反归结为保留武士的传统。把经济矛盾,简单归结为意识形态。这些造反的武士,当年也是积极投身倒幕运动的武士。他们真尊重德川家给他们制定的传统吗?显然不是。对他们来说,只要能吃饱喝足,养尊处优,谁在东京(江户)掌权都无所谓。但是,如果剥夺他们的生存条件,他们只能铤而走险了。

对日本武士来说,一旦战败只有两个选择,死于贫穷或者战死,从金字塔中上层跌落到底层,生不如死。所以,与其说日本武士更忠于主公,更不惧生死,不如说封建时代,日本更加贫困、社会固化更加严重,武士的利益与藩主的命运结合得更紧密,战败武士即使生还,也没有再就业的机会,注定走投无路。日本武士不是不怕死,他们是知道贫困的可怕,与其战败后像流浪狗一样屈辱地活着,最终死于贫病,还不如一了百了。所以,他们的选择自然是要么战死,要么自尽。

user avatar

看到很多答案都在发共产党人的事例,其实并不是太切题的。

无论是长征、抗日战争还是解放战争,广大共产党员都是抱着必胜的信念在进行战斗,当然,其间也有部分消极悲观的软骨头做了汉奸,或者成为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爪牙。

但总的来说,无论是从宏观思想上探讨,还是从微观操作(农村包围城市的游击战)上来说,共产党人所面临的局面都不算太差,外有国际力量支援,内有人民力量可以发动,自己的理论前所未有之先进,革命信念又远高于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期,这摊子还不够烂。

事实上,历史上最烂的摊子莫过于南宋的崖山海战,但即使是崖山海战的最后一战,在陆秀夫背着小皇帝跳海之前,南宋水军的实力也是要强于元朝水军的,元将张弘范用了引兵之计,先是佯扮修整示敌以弱,再以炮火掩护冲入敌阵,使元舰与宋短兵相接,充分发挥元兵陆战优势,这才冲破了张世杰的防御,直插宋帝所在的旗舰。在赵昺跳海之前,张世杰和他的军士们还觉得大概率能够获胜,而实际上即使赵昺身死,张世杰仍旧凭借风浪,轻松使元将李恒的援兵全军覆没。

说白了,即使是必败的战争,将首也要让走卒明白,这场战争是必胜的,否则就会像国民党抓壮丁那样,成片成片地投降了。老百姓没读过圣贤书,没听说过什么“求仁得仁”,自己活命最重要。

当然,还有几个例子,是领兵大将有充分的人格魅力,可以以上率下,对敌人发动自杀式的冲击,这里面有两个很典型的例子,一个是田横五百士,一个是项羽二八骑。历史上愿意以身赴死的人很多,但大多数都坚信自己的死亡是胜利充分条件的组成部分,而少有人真正愿意成为炮灰的。

所以,怀着必败信念作战的将领我能给你举出一堆例子,基本上历朝历代完结之时,总有一批仁人志士站出来求仁得仁,然而普通的士兵得知自己必败还冒死作战的就很少了,大多数不是被将领忽悠,就是觉得自己冲出去还能落草为寇,当个山大王,否则,绝大多数的士兵,不是放下武器,就是在逃跑的过程中被屠戮。

不要相信什么信念和意志,在我党主义生根发芽之前的数千年时光里,没有绝对的仁义,只有绝对的人性。

user avatar

偶然看到这个问题,忽然想起初中时去祖父家吃中饭 忘了是什么事 他说了一句话 “现在的孩子过的就是舒坦,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要不是运气好,都不知道死好几回”。

我当时一想 祖父像我这么大的时候不是在胶东和鬼子伪军打游击吗 当时下意识问了句“ 八路军那么厉害 怎么会那么容易死呢 ”。 “你懂什么。那会部队,不说别的, 就光我们团 ,大家谁都不觉得能打赢日本人 至少没人想到3年后就能打赢日本。那时我17岁,身边都是年轻人,整个胶东只有我们敢和日本人作对,山东的国军除了八路都成了皇协军,连被八路改编的土匪也成了皇协军。那种感觉非常不好,42年大扫荡时,我当时感觉胶东快完了,山东快完了,甚至中国就快完,大家早已做好牺牲的准备,只希望自己牺牲的有价值,因为自己牺牲也能让咱晚点被日本亡了。” (时间有些久远,有些模糊,大体说的是这么个意思) 听到这话,我当时是震惊,我仿佛听到了一位八路军老兵当时的无奈和绝望,现在想起来更多了份壮烈。 “大家都抱着必死的决心过这一天又一天,胶东大扫荡前,当时我一个亲戚比我大几岁,在独立团当排长,当时我在团部有照相机还拍了个照, 半年后我知道大扫荡时他在马石山牺牲了”

临别时的留影成了最后的念想 为什么当时像花儿一样年纪的少年会义无反顾的为一场对胜利几乎于绝望的战争而战斗牺牲呢 我听完祖父说的话,抛出了心中的疑问。————————————————————“因为当时于司令员(于得水)说,胶东只要有咱们的人在,胶东就还是中国—————————————————————————分割线————————————————看到评论区说家祖父像李云龙,我觉得家祖父比李云龙还是要帅多了,虽然都是小学肄业






user avatar

村民赵廷喜在山上砍柴时发现了杨靖宇,此时,这位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已经好几天没有吃饭。他的全身长满冻疮,身边的人除去牺牲,即是叛变。而在山下,有无数的日本人在打探他的消息,准备抓捕。

赵廷喜劝杨靖宇投降可保得性命,杨靖宇沉默一会儿,对赵廷喜说:“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东北抗联人数最多时有三万多人,1942年整编成苏联红军远东红旗军第88旅时编制内仅有700人左右。

在千里冰封的东北,他们可曾想到我们最终能取得胜利?

可能这不重要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那些明白祖国必定战败的士兵在战争中怀着的心情是极其复杂和痛苦的,这种心情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情绪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描述他们可能经历的心理状态:1. 绝望与无力感 (Despair and Helplessness):这是最核心、最普遍的情绪。当士兵意识到他们所效忠的国家,或者他.............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太真实了,简直是无数初学水粉写生的同学心里的呐喊! 我懂你! 看着画师手里的调色盘,再看看眼前那个鲜活的物体,总觉得这中间隔着一层纱,甚至是十层八层。 尤其是那个“一块白布非得画成蓝的”,还有“黄的所有东西颜色都和眼睛看到的不一样”,这简直是经典中的经典。别急,别怀疑自己,也别怀.............
  • 回答
    理解您想深入了解文革翻案洗白者思想根源的诉求。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历史、政治、个人经历、情感以及对国家未来的看法等多个层面。要详细阐述,需要剥离掉一些非本质的论述,专注于他们可能持有的核心观点和动机。首先,要明白一点,所谓“翻案洗白”的说法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价值判断。对于经历过文革的人,以及.............
  • 回答
    “那些出轨的男人,真的不明白出轨会对妻子造成多大的伤害吗?”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令人心痛的问题。答案是,大多数男人在出轨的那一刻,可能并没有真正、深刻地理解出轨会对妻子造成的具体伤害,或者说,他们选择性地忽略了这种伤害的深度。 有些人可能只是头脑发热,被一时的欲望冲昏了头脑;有些人可能在婚姻中感到不.............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理解了!每次飞机起飞前听到那个“请将手机调至飞行模式或关机”,心里都会冒出一个小问号。明明很多摄影爱好者在飞机上拍下了那么美的照片,飞机上的信号干扰真的有那么严重吗?今天我就来跟你好好唠唠这个事儿,顺便揭秘那些绝美航拍是怎么诞生的!首先,咱们得说说为啥航空公司要让手机关机或者开飞行模式。.............
  • 回答
    哈哈,刚踏入生物科学的大门,遇到 16S 就卡住了,这太正常不过了!16S 在微生物领域简直是无处不在,想不碰到它都难。别急,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保证让你明明白白。首先,咱们得知道 16S “是啥”?你把它想象成微生物界的“身份证”或者“基因指纹”。具体来说,16S 指的是 16S 核糖体 RN.............
  • 回答
    .......
  • 回答
    我跟你聊聊,那些明明口袋里不缺钱,却就是抠抠搜搜,欠钱不还的人,他们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这事儿吧,说起来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每个人的动机都不太一样,但总有一些共通的心理在里面。首先,最常见的一种心态,我觉得是“占便宜”的惯性思维。 这种人可能从小到大都习惯了各种方式的“小恩小惠”,或者在消费上总.............
  • 回答
    坦白说,面对那些明知道对方有女朋友,却依旧选择不保持距离,甚至进一步发展的女性,她们的内心世界可能比旁观者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坏”或“馋”就能概括的。首先,不能排除一些人是纯粹的“恋爱脑”。她们可能真的被对方的某些特质深深吸引,比如魅力、才华、或者仅仅是那种能够让她感到被特别对待的感.............
  • 回答
    我知道你想了解为什么有些人明知吸毒的后果依然会去尝试,甚至沉沦其中。这个问题挺复杂的,涉及到很多方面,我尽量给你掰扯清楚。首先,得说说“知道”这件事。我们常说的“知道”吸毒不好,是因为我们接收了很多信息:新闻报道、禁毒宣传、亲友的劝告、甚至亲眼见过吸毒者的惨状。这些信息构建了一个我们普遍认知中的“吸.............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看似权宜之计的决策,却因为机缘巧合,或是后续的连锁反应,最终演变成了绵延一生的格局。它们就像是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小石子,激起的涟漪原本只是想短暂扰动一下,谁知却扩散开去,改变了整片湖的颜色。1. 越南黎朝的“黎代后黎”:起初为安抚,不曾想成就了近三百年的统治我们得聊聊越南一段.............
  • 回答
    关于明朝“烂”不“烂”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历史学界和民间都争论不休的话题,尤其是在“明粉”群体中,观点更是五花八门。要理解这个问题,光看热闹是不够的,深入历史本身,特别是《明实录》这样的原始史料,才能更全面地认识这个朝代。首先,我们得明白,任何一个王朝的评价,都不是非黑即白的。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
  • 回答
    好多人都有这个困扰,辛辛苦苦把腋毛剔干净了,结果一抬胳膊,黑乎乎的“芝麻点”或者大片的暗沉还是暴露无遗,真的挺让人尴尬的。再看看那些明星,胳膊一扬,腋下白白净净,皮肤细腻得像剥了壳的鸡蛋,简直是两种极端。说实话,剔完腋毛腋下黑,这确实不是个例,原因挺多的,而且很复杂,绝不是你一个人在战斗!为什么剔完.............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作为一部以通俗语言讲述明朝历史的网络小说,自2009年连载以来,不仅在读者中引发巨大反响,更在历史传播、文化传承和现代意义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最大价值: 一、历史叙事的创新性:打破传统历史书的刻板印象1. 通俗化与娱乐化表达 传统历史.............
  • 回答
    当年明月创作的《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没有写南明,并止步于1644年,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核心原因,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作者的选择:1. 作者的创作意图与主题聚焦: “明朝那些事儿”的重心在于“明朝”的兴衰演变: 当年明月在书的开头和结尾都明确表示,他的写作目的是讲述明朝自建立到灭亡的完整.............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作为一本深受读者喜爱的历史读物,其作者当年明月在创作过程中,确实存在个人情感的夹杂,并且这种夹杂是其作品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讨论。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这个问题:一、 作者的个人情感如何体现在书中?1. 对历史人物的“人性化”塑造和情感投射: “.............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现象级的。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的叙事,将波澜壮阔的明朝历史展现在普通读者面前,可以说功劳是巨大的。但是,任何一部作品,尤其是在历史解读方面,想要做到滴水不漏,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是《明朝那些事儿》,在仔细品读后,也能发现一些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硬伤”,或者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不少读过《明朝那些事儿》的读者会探讨的话题。《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以其生动幽默的笔触,确实让很多原本在史书里枯燥无味的人物变得鲜活有趣,朱祁镇自然也不例外。要说朱祁镇有没有被“美化”,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从“《明朝那些事儿》”这个特定文本来看,确实存在一定的“美.............
  • 回答
    “为什么《明朝那些事儿》会是当年明月写出来的,而不是历史教授写出来的?”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洞察力的问题,它触及了“作者身份”、“叙事风格”、“大众阅读心理”以及“历史著作的定义”等多个维度。 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作者的“非主流”身份带来的优势: 脱离学术.............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可以说是火遍大江南北,让无数原本对历史提不起兴趣的人们,也开始津津有味地读起了明朝的历史。那么,这套书到底是不是真的呢?核心来说,“明朝那些事儿”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的。 它以明朝从建立朱元璋打天下,到崇祯皇帝煤山自缢结束的这276年为一个时间轴,讲述了期间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