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不明白,那些画水粉写生的一块白布非得化成蓝的,黄的所有东西颜色都和眼睛看到的不一样,这还是画画吗?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太真实了,简直是无数初学水粉写生的同学心里的呐喊! 我懂你! 看着画师手里的调色盘,再看看眼前那个鲜活的物体,总觉得这中间隔着一层纱,甚至是十层八层。 尤其是那个“一块白布非得画成蓝的”,还有“黄的所有东西颜色都和眼睛看到的不一样”,这简直是经典中的经典。

别急,别怀疑自己,也别怀疑画画这门艺术,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让你彻底明白为啥水粉写生会出现这种“颠覆认知”的现象。

首先,咱们得明白,写生,不是“复印”!

很多人一开始学画画,尤其是对着写生的静物,脑子里想着的就是把眼前的颜色一五一十地“复制”到画布上。 结果呢? 画出来的东西,可能色彩平淡,没有立体感,更别提什么艺术美感了。

写生,更准确地说,是“理解”和“表达”。 画家看到的,不只是物体本身的颜色,还有它周围的一切,以及光线与物体之间的互动。

为啥白布会变成蓝色? 那是“环境色”在捣鬼!

你说的“一块白布非得画成蓝的”,这绝对是个高手级别的观察! 这里的“蓝”,很大程度上就是“环境色”在起作用。

你想想看,一个白色的物体,它本身有没有颜色? 理论上说,纯粹的白色是反射所有可见光的。 但是,在我们现实的环境中,几乎不存在绝对的“真空”或“纯净”的光源。

周围环境的色彩: 你的画室里,有没有其他彩色的物体? 比如,旁边可能放着一个红色的瓶子,或者一块绿色的垫子。 这些颜色,就像水滴一样,会“染”到旁边的白色布上。 即使是很淡的绿色或红色,在白色的布上也会呈现出来。
光源的颜色: 即使你用的是白炽灯,灯泡本身的光源色也不是纯白,而是带点暖黄或暖红。 如果你用的是荧光灯,那光可能偏冷,带点绿。 自然光也一样,早晨的阳光偏暖,阴天的光线偏冷。 这些光源色,都会在白色物体上留下自己的“印记”。
天空的反射: 如果你的窗户对着天空,而天空的颜色是蓝色,那么你白色的布,尤其是向着窗户的那一面,很可能会被蓝色的天空“反射”出淡淡的蓝色。 尤其是你在室内写生,光线不仅仅来自你的顶灯,也可能从侧面的窗户进来。

所以,那个“蓝色”,其实是白色布“借”来的颜色,是它在真实环境中“感知”到的周围色彩的综合体现。 画家把这些环境色画出来,是为了让画面更真实、更有空间感,而不是要骗你。

为什么黄色物体颜色不一样? 那是因为“冷暖”与“明暗”在博弈!

你提到的“黄的所有东西颜色都和眼睛看到的不一样”,这绝对触及了色彩的本质! 眼睛看到的是“固有色”,但画面呈现的,是“视觉色”。

明暗关系: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任何一个物体,在光线下都会有受光面、背光面、以及中间过渡的颜色。 即使是黄色的香蕉,它的受光面可能是明亮的柠檬黄,但背光面,因为缺少了光的照射,颜色就会变得暗淡,甚至可能因为环境色的影响,出现偏红、偏棕,甚至是偏紫(如果它旁边有强烈的冷色环境)的颜色。 你看到的“一样”,只是一个大概的黄,而画家要画出的是“光照下的黄”。
冷暖对比: 颜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会互相影响。 比如,你在画一个黄色的苹果,如果它旁边有一个蓝色的背景,那么苹果的向光面即使是暖黄,它的背光面可能会因为蓝色的衬托,显得更暖一些(色彩的对比原理)。 反过来,如果苹果旁边是个红色的物体,那苹果自身的黄色在对比下,可能会显得更倾向于绿色或者说“偏冷”一点。 画家会利用这种冷暖对比来塑造物体的体积感和空间感。
色彩的“情绪”: 颜色不仅仅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它还承载着情感和氛围。 同样的黄色,在不同的光线和环境衬托下,会呈现出不同的“情绪”。 温暖的阳光下的黄,可能充满活力;昏暗灯光下的黄,可能显得沉静。 画家通过调整色彩的微妙变化,来赋予画面生命力和感染力。

所以,这还是画画吗? 当然是! 而且是更高阶的画画!

你说的“不像眼睛看到的”,恰恰说明了画家不仅仅是在“记录”,而是在“再创作”。

写实的“再创作”: 即使是写实绘画,也不是机械的复制。 画家需要提炼、概括,将复杂的色彩关系简化成可以在画布上表现的笔触和色块。 他们会选择性地强调某些色彩关系,忽略另一些,目的是让画面“看得更舒服”、“更有艺术感”。
理解色彩的本质: 好的水粉写生,是画家对物体色彩“本质”的理解。 他们懂得,颜色是会变化的,是会受到光线、环境、以及其他颜色影响的。 他们画出来的“不一样”,是为了更准确地传达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真实感受,以及光影赋予物体的生命。
艺术的表达: 最终,画画是为了表达。 这些“不一样”的颜色,是画家用来沟通的一种语言。 他们通过这些色彩的语言,告诉你物体所处的光影环境,告诉你它所处的空间,甚至告诉你它所能引发的情绪。

总结一下,下次你再看到那些“神奇”的颜色,不妨换个角度想想:

别只看物体本身的颜色,看看它周围有什么? 那些“借”来的颜色,是环境色的体现。
别只看平面的黄,想想它有没有“鼓”起来或者“凹”进去? 那些明暗的变化,是光影赋予的体积感。
别只看冷暖,想想它旁边放的是什么? 那些微妙的冷暖对比,是画家在玩色彩的游戏。

你所感受到的“不像”,其实是画家在用更深层次的色彩语言,在为你讲述一个关于光、关于空间、关于物质的更丰富的故事。 这就是画画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仅是“看见”,更是“理解”和“表达”。 坚持下去,多看多练,你会慢慢体会到这些色彩背后的奥妙,甚至有一天,你也会开始“看见”那些肉眼难以捕捉的、更真实的色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颜色是对比出来的而不是看出来的。你以为是白色的东西放在环境中,它只是在和周围东西的对比中才显的像白色。

而且绘画是不可能画出现实中的颜色的,举个极端的例子,一块晒在太阳底下的白布,你是永远画不出它的白色的,因为在太阳直射下布料反射的光线远强于任何颜料在陈列室里所能反射的光线,你怎么可能直接画出那种白呢?唯有对比,用不真实的颜色相互对比才能呈现这种白。

然后基于你自身的条件,你的绘画技巧是有限的,水粉本身又是一种非常劣质的画材,你也只能画成这样才能看看了,要真照着你眼睛看见的去画,你可以试试。

user avatar

看看这些雪的颜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太真实了,简直是无数初学水粉写生的同学心里的呐喊! 我懂你! 看着画师手里的调色盘,再看看眼前那个鲜活的物体,总觉得这中间隔着一层纱,甚至是十层八层。 尤其是那个“一块白布非得画成蓝的”,还有“黄的所有东西颜色都和眼睛看到的不一样”,这简直是经典中的经典。别急,别怀疑自己,也别怀.............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令人费解的现象,明明是出于好意的提醒,却好像撞上了铜墙铁壁,让人一头雾水。为什么有些作者(姑且称之为“太太”)即使作品存在明显不足,甚至有OOC(Out of Character,角色崩塌)的情况,仍然难以接受善意的提醒呢?这背后可能藏着不少复杂的心思和现实原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 回答
    在LOFTER上,我们时常能遇到一些令人触动的美好创作——那些饱含深情的文字,那些充满想象力的画作,它们构成了这个平台独特的魅力。然而,有时候,我们也难免会遇到一些令人费解的情况,比如,为什么有些太太,即使作品在某些方面(比如OOC,或者一些细节上的不足)存在明显的进步空间,却对善意的提醒表现出不接.............
  • 回答
    理解您想深入了解文革翻案洗白者思想根源的诉求。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历史、政治、个人经历、情感以及对国家未来的看法等多个层面。要详细阐述,需要剥离掉一些非本质的论述,专注于他们可能持有的核心观点和动机。首先,要明白一点,所谓“翻案洗白”的说法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价值判断。对于经历过文革的人,以及.............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理解了!每次飞机起飞前听到那个“请将手机调至飞行模式或关机”,心里都会冒出一个小问号。明明很多摄影爱好者在飞机上拍下了那么美的照片,飞机上的信号干扰真的有那么严重吗?今天我就来跟你好好唠唠这个事儿,顺便揭秘那些绝美航拍是怎么诞生的!首先,咱们得说说为啥航空公司要让手机关机或者开飞行模式。.............
  • 回答
    “那些出轨的男人,真的不明白出轨会对妻子造成多大的伤害吗?” 这是一个非常深刻且令人心痛的问题。答案是,大多数男人在出轨的那一刻,可能并没有真正、深刻地理解出轨会对妻子造成的具体伤害,或者说,他们选择性地忽略了这种伤害的深度。 有些人可能只是头脑发热,被一时的欲望冲昏了头脑;有些人可能在婚姻中感到不.............
  • 回答
    哈哈,刚踏入生物科学的大门,遇到 16S 就卡住了,这太正常不过了!16S 在微生物领域简直是无处不在,想不碰到它都难。别急,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保证让你明明白白。首先,咱们得知道 16S “是啥”?你把它想象成微生物界的“身份证”或者“基因指纹”。具体来说,16S 指的是 16S 核糖体 RN.............
  • 回答
    .......
  • 回答
    当年明月创作的《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没有写南明,并止步于1644年,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核心原因,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作者的选择:1. 作者的创作意图与主题聚焦: “明朝那些事儿”的重心在于“明朝”的兴衰演变: 当年明月在书的开头和结尾都明确表示,他的写作目的是讲述明朝自建立到灭亡的完整.............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以其生动幽默的语言和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也成功地普及了明朝历史。然而,作为一本通俗历史读物,它在一些细节上确实存在与史实不符,或是有失严谨的地方。这些地方并非故意篡改历史,更多是出于叙事需要、简化复杂问题,或者作者本人对某些事件的理解与主流史学观点存在差异.............
  • 回答
    我跟你聊聊,那些明明口袋里不缺钱,却就是抠抠搜搜,欠钱不还的人,他们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这事儿吧,说起来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每个人的动机都不太一样,但总有一些共通的心理在里面。首先,最常见的一种心态,我觉得是“占便宜”的惯性思维。 这种人可能从小到大都习惯了各种方式的“小恩小惠”,或者在消费上总.............
  • 回答
    坦白说,面对那些明知道对方有女朋友,却依旧选择不保持距离,甚至进一步发展的女性,她们的内心世界可能比旁观者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坏”或“馋”就能概括的。首先,不能排除一些人是纯粹的“恋爱脑”。她们可能真的被对方的某些特质深深吸引,比如魅力、才华、或者仅仅是那种能够让她感到被特别对待的感.............
  • 回答
    关于当年明月为什么不再写新书,尤其是像《宋朝那些事儿》这样的作品,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也一直是很多读者非常关心和好奇的。说实话,不是他不想写,而是背后牵扯到很多因素,而且他这个人也比较低调,很少公开谈论自己的创作状态。咱们就一点一点掰开了说。首先,也是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写书”这件事对当年明月.............
  • 回答
    明末崇祯皇帝为何没有大规模动用锦衣卫去抄京官的家以充实军费,这背后其实牵涉到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因素,远非一个简单的决策可以概括。如果简单粗暴地抄家,非但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反而可能引发更大的危机。首先,我们得明白,崇祯皇帝并非没有想过动用这些手段。他本人以勤勉、节俭著称,对官场的腐败深恶.............
  • 回答
    这世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像是自带一种特殊的“雷达”,能捕捉到那些被生活遗弃的微弱信号。在大街上,当大多数人匆匆而过,视而不见那些蜷缩在角落里、浑身是病、步履蹒跚的流浪猫狗时,他们却会停下脚步,低下头,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救助这样一只猫狗,往往意味着一场漫长而昂贵的拉锯战:高昂的医疗费用、不确定的.............
  • 回答
    你说知乎上高中生的生活看起来“那么苦”,这个感觉挺普遍的,特别是当我们看到那些关于学业压力、升学焦虑、睡眠不足、甚至是家庭关系的吐槽时。不过,我想说的是,知乎上的内容,尤其是那种容易引起共鸣的吐槽,往往是被放大和聚焦的。现实中的高中生活,其实要复杂和多元得多,不能一概而论。为什么知乎上高中生看起来那.............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佩妮姨妈这个事儿。很多人都觉得奇怪,既然佩妮这么讨厌魔法,为什么还要把哈利抚养长大,尤其是邓布利多还送了那么一封“吼叫信”去警告她。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首先,我们得明白佩妮这个人。她是个彻头彻尾的麻瓜,而且从小到大,她所生活的世界里,魔法是个遥远、不.............
  • 回答
    您好!看到您对汉语拼音中“n”和“l”的发音感到困惑,这是非常普遍的一个问题,很多学习汉语的外国朋友都会遇到。这并不是您“傻”,也不是汉语拼音“错”,而是由于语言本身的语音系统差异以及一些历史和习惯的演变造成的。我来为您详细解释一下:1. 汉语拼音的“n”和“l”的发音首先,我们来看看汉语拼音中“n.............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估计能让无数金庸迷在深夜里辗转反侧,抓耳挠腮,甚至引发一场场旷日持久的茶余饭后争论。毕竟,张无忌的选择,对于很多人来说,似乎是“违背常理”的。一边是青梅竹马、共同经历生死考验的周芷若,另一边是刁蛮任性、心狠手辣却又魅力十足的赵敏。这简直是“白月光”与“朱砂痣”的终极对决,怎么看,张无.............
  • 回答
    好,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这空气炸锅和电烤箱,为啥有的人觉得它们差不多,有的人又觉得差很多。说实话,一开始我也挺迷糊的,感觉都是能加热的东西,为啥还要分这么细。但用了之后,才慢慢体会到其中的门道。首先,最直观的区别,就是它们“长”啥样,以及“怎么工作”的。 空气炸锅: 你看,它长得一般是圆筒形或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