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那些事儿》有哪些不正确,不符合史实的地方?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以其生动幽默的语言和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也成功地普及了明朝历史。然而,作为一本通俗历史读物,它在一些细节上确实存在与史实不符,或是有失严谨的地方。这些地方并非故意篡改历史,更多是出于叙事需要、简化复杂问题,或者作者本人对某些事件的理解与主流史学观点存在差异。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尽可能详细地列举一些《明朝那些事儿》中存在的不符史实或不太严谨之处,并尽量用非AI化的语言进行阐述:

一、 过度“戏说”与“网言网语”的运用,可能模糊历史真实性

这是《明朝那些事儿》最鲜明的特点,也是其争议点之一。作者当年明月以现代人的视角和口吻来解读明朝历史,大量的“网络化”语言、网络段子和接地气的比喻层出不穷。

例如: 将明朝官员的升迁比作“打怪升级”,将复杂的政治斗争比作“办公室政治”,将皇帝的决策比作“拍脑袋”。这些比喻虽然有趣,但可能削弱了历史事件本身的庄重性和复杂性。比如,对待某些官员的革职、抄家,用轻描淡写的“进去喝茶了”或者“被带去玩了”,对于当时的残酷性,尤其是牵涉到株连和酷刑时,就显得不够严肃。
影响: 这种叙事方式容易让年轻读者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历史人物和事件都像现代社会一样轻松随意,而忽略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礼法、伦理和残酷现实。对于历史的理解,可能会停留在一个比较浅显的层面。

二、 个人情感色彩过重,主观评价可能失之偏颇

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时常会融入自己的情感和价值判断,对人物和事件进行带有鲜明褒贬的评价。

例如: 对某些被传统史书赞颂的皇帝或大臣,作者可能会通过一些细节来质疑其“高尚”之处;反之,对于一些在史书中评价不高的人物,也可能挖掘其“人性化”的一面。
不符之处举例:
关于“厂卫”的描述: 虽然作者承认了厂卫的残酷,但在某些章节,作者似乎有意无意地为锦衣卫、东厂西厂的某些行为辩护,或者将其描绘得更为“接地气”和“有情有义”。例如,书中可能将一些厂卫官员的“忠诚”夸大,甚至将他们描绘成皇帝的“御用工具箱”,而非纯粹的政治压迫工具。然而,在历史上,这些特务机构的设立本身就是为了加强皇权、监控臣民,其手段往往极为残暴,制造了无数冤案,并对社会心理造成了深远的负面影响。将他们“人格化”的描写,可能淡化了其体制性压迫的本质。
对某些皇帝的“神化”或“妖魔化”: 虽然作者力求还原真实,但在某些段落,可能因为个人喜好,会对某些皇帝的描绘显得过于正面,或者对另一些皇帝的描绘显得过于负面。比如,对于一些在史料中记载其残暴或昏庸的皇帝,作者可能会通过强调其“有优点”来平衡评价,反之亦然。这可能与一些更严谨的史学研究成果存在出入。
影响: 这种主观评价,虽然增加了故事的可读性,但可能导致读者对人物和事件的认识产生偏差,甚至形成刻板印象。历史的评价本应是多维度、多视角的,过度依赖某一作者的个人情感倾向,容易陷入片面性。

三、 部分细节的处理可能过于简化,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

为了叙事的流畅性,作者有时会将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进行简化处理,忽略了一些关键的细节或矛盾之处。

例如:
党争的复杂性: 明朝的党争(如东林党与阉党)极为复杂,涉及家族、地域、利益、思想等多种因素。作者在描绘时,虽然抓住了主要矛盾,但可能未能充分展现党争背后各派系错综复杂的联盟与分裂,以及一些更深层次的政治哲学差异。有时会将一些政治斗争简单化为“好人与坏人”的对决。
财政制度的演变: 明朝的财政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例如“一条鞭法”的推行。在叙述中,作者可能更多地关注其结果和影响,而对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具体的执行细节以及不同地区执行效果的差异,描述得不够详尽。
军事战役的具体过程: 对于一些重要的战役,如土木堡之变、萨尔浒之战等,作者虽然描绘得波澜壮阔,但可能在战术细节、兵力配置、地形利用等方面,与一些军事史学家的研究存在出入。例如,在分析战败原因时,可能更侧重于将领的失误,而对后勤补给、装备差异、士气等因素的探讨不够深入。
影响: 这种简化处理,虽然让读者更容易理解,但可能剥夺了历史本来的厚重感和多面性,让读者难以窥见历史事件的全部真相和其背后的运行机制。

四、 某些史料的引用和解读可能存在争议

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并非完全依赖一手史料,也可能参考了一些后世的演绎、笔记小说等。对于一些史料的选取和解读,也可能与主流史学界存在差异。

例如: 一些关于皇帝私生活、后宫秘闻的描写,很可能来源于当时的野史、传说或者后人的演绎。这些材料的真实性本身就值得商榷,作者在运用时,如果未加严格的甄别和说明,就可能将不可靠的信息当作事实呈现。
影响: 历史的真相往往需要严谨的考证和批判性的思维。如果读者将《明朝那些事儿》中的某些细节视为绝对真理,而忽略了其可能存在的争议性,就容易被误导。

五、 对某些历史人物的刻板化塑造

为了突出人物特点,有时作者会对某些人物进行“标签化”的塑造,例如将某位皇帝描绘成“好人”,某位大臣描绘成“奸臣”。

例如:
“好人”皇帝的“坏事”: 即使是传统史书上评价甚高的皇帝,在实际执政中也可能做出过一些非议的决定或表现出一些人性弱点。《明朝那些事儿》在描绘这些人物时,可能不会对这些“不那么好”的方面进行过多的着墨,或者将其解释得合情合理。
“坏人”的“好面”: 反之,对于一些在历史上评价不佳的人物,作者也可能会挖掘其“不为人知”的善良或无奈,这本是好事,但如果过度强调,可能会让读者对其产生同情甚至认同,从而模糊了其历史罪责。
影响: 历史人物的评价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他们往往是复杂、多面的集合体。过度简化和标签化的人物塑造,不利于读者对历史人物形成全面、客观的认知。

总而言之,《明朝那些事儿》的价值在于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让更多普通人走近了明朝历史,激发了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它是一部优秀的普及读物,但绝不是一部严谨的学术专著。在阅读时,保持一份批判性思维,将书中内容与更广泛的史学资料进行比对,才能更准确地认识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那些被作者“网言网语”加工过的历史细节,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丢失”了历史本身的厚重与冷峻,但这或许也是它能在大众中如此受欢迎的原因之一——用现代人的方式,讲我们能听懂的、感兴趣的故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代宗虐待他哥哥朱祁镇,连块树荫都不给哟!害得朱祁镇整天躲在宫殿里啪啪啪地日嫔妃,想累得他哥精尽人亡吗?好恶毒喔!

2.明英宗朱祁镇鉴于靖康之变的历史经验,为外夷叩关,充当带路党,想把他老婆、女儿、老妈送进浣(慰)衣(安)局(所),为民族融合做贡献,当年明月说他是个好人,真好,好个伉俪情深、母慈子孝。

3.热衷于万贵妃堕胎、孝宗私养宫中的野史八卦,却一字不提王越扫北,红盐池、威宁海、黑石涯、收复河套,长途奔袭,封狼居胥,这些都没有提……反而把明宪宗黑得渣不是,为啥黑明宪宗?原来是为了吹一波明孝宗、明武宗……孝宗治国好啊!治理得岁岁疆无,把河套都丢了。明武宗武功卓绝啊,那战功说起来都牙碜。

4.《明宪宗实录》《明史》《明朝那些事》都说万贵妃宠信奸佞汪直,汪直真是奸佞,带着王越,四处暴打女真、蒙古,边疆大定,万贵妃真是千古第一奸妃。孝宗刚继位时就不信奸佞汪直,重用一堆贤臣,等到边疆乱成一锅粥,又把奸佞迎回来了……

5.张璁、桂萼被黑得最惨,清理皇庄,抑制土地兼并,首创一条鞭法,这些都没提,却说他们都是投机小人……

6.嘉靖帝最聪明!聪明到被鞑靼骑兵围城北京、怂的屁都没敢放一个?

7.张居正改革最牛逼,是牛逼,他自己就是利益集团的人,向盐商张四维家族纳投名状,搞掉了曾实行九边屯盐的庞尚鹏,你告诉我,一个既得利益者怎么能改革成功?老蒋派小蒋去上海滩打老虎?打到自己头上?

user avatar

别的我都不说,英宗一个一仗送了大明百年基业,再因为私欲杀害一代贤臣于少保的人,怎么能算好人?

跟钱皇后伉俪情深?钱皇后用针线给他补贴家用,他还到处搞女人,生了几个孩子。这叫做只爱钱皇后一人?

袁彬为了他九死一生,把他带回国,他得势以后怎么对他这个“朋友”的?

和指挥使门达说你随便搞他,不搞死就好了…你有这种人你会叫他一句朋友?

借评论里面的提醒补充一条: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的人应该记得镇守大同的郭登吧?朱祁镇复辟之后,把人判了死刑,然后减刑贬到甘肃。一个为了保护一方百姓的良将,朱祁镇是怎么对待的?还好成化给他恢复了名誉地位。还给了他一个古人最好的谥号“忠武”

丧师辱国,破先祖百年基业是为不孝。皇后一生守候,换来他换来的是他和别的女人生子,是为不忠。为其私欲,杀为他擦屁股,拯救大明百姓的千古忠臣,是为不仁。得势之后,对和他共患难的挚友如弃蔽履是为不义。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辈,有什么好说是个好人的?

蒙古导游,名臣杀手朱祁镇应该受到千古唾骂!

PS:每次说起土木堡,我的内心都对英国公张辅无比心疼。一个跟着朱棣横扫漠北,自己平定安南的战神,一个陪着三杨建立仁宣之治的贤臣。带着75岁高龄,跟着朱祁镇把命送在了土木堡。据说还没能留一个全尸…但凡朱祁镇有一点脑子,让张辅带着明军,自己和王振在大营里随便吃喝玩乐。也不会有土木堡这档子事。整个大明最会打蒙古人外族人的人就在身边不用,跑去用个死太监,想想就气不打一出来。

pps:我再补一条。说朱祁镇废除陪葬,功德无量,是个好人。这个好人可是把他弟弟的妃子无所出的全都给陪葬了。不杀自己的妃嫔是好人,杀别人家妃嫔,欺负死人叫什么?双标溜的很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