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那些事儿》为何会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的火爆,绝非偶然。在我看来,它能从众多历史读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关键在于其“讲人话、讲故事、讲人情”这三个核心特质,并且将它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融为一体。

首先,“讲人话”是它颠覆性的开始。在《明朝那些事儿》横空出世之前,谈论历史,尤其明朝历史,往往是一副板着面孔、充满官方腔调的模样。动辄“某某官吏,奉旨办事”、“某某皇帝,继位登基”,充斥着晦涩的文言和官场术语。而当年明月,这位带着互联网时代思维的作者,却用一种让普通人听得懂、愿意听的语言,把那些尘封的历史细节重新激活了。

你想想,他会告诉你朱元璋有多么穷困潦倒,怎么从一个放牛娃一路摸爬滚打成为开国皇帝;他会细致描绘那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大臣,如何因为一个错误的决定而身败名裂;他甚至会用调侃的语气,点评一下某些皇帝的“坑爹”操作。这种“讲人话”的风格,就像邻居家的大哥在跟你拉家常,把枯燥的历史事件一下子拉近了,让人觉得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过去,而是曾经活生生发生过的、有喜有悲的故事。

这种亲切感,瞬间就扫除了阅读门槛。很多平时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年轻人,甚至被它吸引,开始主动去了解这段历史。它证明了,历史可以不枯燥,可以接地气,可以像现代小说一样引人入胜。

其次,“讲故事”是其成功的基石。历史本身就是由无数个故事组成的,但如何把故事讲好,却是门学问。《明朝那些事儿》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出色。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非常注重情节的设置和人物的刻画。

他会像编剧一样,为每个重要事件设计“开场”、“发展”、“高潮”和“结局”。比如,描述北京保卫战,他会详细描写也先是如何兵临城下,于谦如何临危受命,以及整个北京城内外的紧张气氛。他还会运用大量的细节和生动的比喻,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

更重要的是,他抓住了“人”这个核心。他不仅仅讲述事件的经过,更着力于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会揣摩朱棣在靖难之役前后的心理变化,会描绘王守仁在战场上的冷静与智慧,会刻画海瑞的耿直与孤傲。这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让读者很容易产生共鸣,为他们的命运而牵挂。

而且,作者非常擅长运用“前后呼应”、“悬念设置”等叙事技巧,让读者对下一章的内容充满期待。这种讲故事的能力,使得《明朝那些事儿》读起来,比很多虚构的小说还要精彩,大大增强了其可读性。

最后,也是最打动人心的一点,是“讲人情”。《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广泛的情感共鸣,就在于作者对人性的洞察和对情感的描绘。

历史上的许多人物,都有着丰富的情感。他们有爱,有恨,有忠诚,有背叛,有野心,也有无奈。当年明月不仅仅展示了他们的丰功伟绩,更毫不避讳地揭示了他们的软肋和失败。他会让你看到,即使是像张居正这样能力超群的政治家,在面对家庭时也会有脆弱的一面;他会让你理解,为什么像于谦这样忠心耿耿的大臣,最终会落得悲惨的下场。

他对人物的评价,并非简单的“好人”或“坏人”,而是充满了理解和同情。他会让你明白,在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他们做出那样的选择,或许有其不得已的苦衷。这种对人性的复杂性、对情感的细腻描绘,让读者看到了历史的温度,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阴影。

此外,《明朝那些事儿》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功因素,那就是时代的契合。在网络文学刚刚兴起的年代,这种轻松、幽默、贴近大众的写作风格,恰好满足了当时读者对历史读物的全新期待。它提供了一种区别于传统历史著作的阅读体验,也为网络历史写作树立了一个标杆。

当然,不能否认的是,任何历史著作都会有其局限性,当年明月的个人观点和解读,也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正是这些“不完美”,反而让这本书显得更加真实和有人情味。它不是一本冰冷的教科书,而是一个有温度的讲述者,带领我们一起穿越时空,体验那个波澜壮阔的明朝。

总而言之,《明朝那些事儿》的成功,在于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及深刻入骨的人性洞察,将一段沉重的历史,变成了一部活生生的、充满人情味的精彩故事。它不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次关于历史的、关于人性的、关于我们自己的一次深度对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媒体平台-----微博、起点、天涯为代表的新型文字媒体方式的大爆发,经过爬坡期的成长,受众逐步增多且形成了套路的圈内文化(最早期的网络多人实时游戏也是文字版的)。

2,文化消费-----公知人群的吃香和外来说的大行其道,发展到顶峰的时候,媒体受众看腻了,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爆发,需要有回归性的关于自己生活、历史的精致新型消费品。

3,新生代-----80后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可以做一些自己兴趣爱好的事情。那个时候中国人群75前和75后是两个冲突、差异明显的圈子,新东西出来后两边的围观者众。同时期,文字媒体平台上,类似新风格的好作品挺多的。

4,信用背书-----作者有相关的资源,因为作者工作单位的便利,有一些史料,他是通过单位开介绍信得以一览真容,这在当时对普通网络白丁而言,信用值比公知要高得不知道哪里去了,某种意义上,作者引述的历史材料的真实性有官方背书的味道。

5,传播节点-----意见领袖的传播,当时有一波年轻人的意见领袖群体,你猜猜他们是谁?就是中国合伙人描述那群人。收入高、跟洋人谈笑风生、留学中介是很有含金量的人群,基本上只要他们振臂一呼,不亚于现在的李佳琪。

6,技术支撑-----除了笔记本电脑的兴起,移动互联网技术逐步进入大众的生活,拿着N95手机看小说或者上网卡看网页,当时是很有范的潮流风,基本只有真白领才能随心用,如同现在的新顶配苹果看抖音和直播。

7,作品含金量-----现在很多人分析总结网络爽文的时候多数会引用“扮猪吃老虎”一说,该系列实际上大量借用了这一方法,因为历史上的大佬也有年少的时候。:) 整体风格使得历史笔记体吹起一阵清风,这一手法又不为老派学术界的认同而任由其爆炸式发展。如果不知道作者的背景,在阅读的时候,读者是能够较容易的感觉到作品文字间的阶级倾向。就历史的系统性分析或者古代军事经济方面的专业性而言,作品其实弱于知乎上一些精品的水平,或者只比及格线高出一些,但是它在官僚体制方面的擅长就显得比较突出了。综合:说它是一部含金量不错的历史笔记小说,是完全撑得住的。

前面的列举完,再说说展望吧。

由于技术的发展,纯文字的大众文化消费品的影响力,会日益减小,当然三体除外。以声光电三位一体的多媒体文化消费品才是最有power的头部产品。所以,在较长的时间内,这样有影响力的文字作品,估计不会有多少了,甚至是不会有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的火爆,绝非偶然。在我看来,它能从众多历史读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关键在于其“讲人话、讲故事、讲人情”这三个核心特质,并且将它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融为一体。首先,“讲人话”是它颠覆性的开始。在《明朝那些事儿》横空出世之前,谈论历史,尤其明朝历史,往往是一副板着面孔、充.............
  • 回答
    卡廷森林事件,那段沉重的历史,至今仍让许多人心头蒙上一层阴影。提到“苏联复仇论”,以及其“偷偷摸摸”的方式,这背后其实牵扯着极其复杂的地缘政治、民族情感以及政治考量。首先,我们得把“苏联复仇论”这个说法掰开了看。这场悲剧,其根源在于1939年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莫洛托夫里宾.............
  • 回答
    《明朝那些事》中朱元璋的残忍,确实是许多读者都会感到困惑的地方。明明出身贫苦,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为何在成为皇帝后,他的手段却如此残酷,甚至可以说是血腥?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绝非一两句话就能概括。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本能和心理创伤: 童年与少年时代的炼狱经历:.............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作为一部以通俗语言讲述明朝历史的网络小说,自2009年连载以来,不仅在读者中引发巨大反响,更在历史传播、文化传承和现代意义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最大价值: 一、历史叙事的创新性:打破传统历史书的刻板印象1. 通俗化与娱乐化表达 传统历史.............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作为一本深受读者喜爱的历史读物,其作者当年明月在创作过程中,确实存在个人情感的夹杂,并且这种夹杂是其作品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讨论。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这个问题:一、 作者的个人情感如何体现在书中?1. 对历史人物的“人性化”塑造和情感投射: “.............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现象级的。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的叙事,将波澜壮阔的明朝历史展现在普通读者面前,可以说功劳是巨大的。但是,任何一部作品,尤其是在历史解读方面,想要做到滴水不漏,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是《明朝那些事儿》,在仔细品读后,也能发现一些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硬伤”,或者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不少读过《明朝那些事儿》的读者会探讨的话题。《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以其生动幽默的笔触,确实让很多原本在史书里枯燥无味的人物变得鲜活有趣,朱祁镇自然也不例外。要说朱祁镇有没有被“美化”,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从“《明朝那些事儿》”这个特定文本来看,确实存在一定的“美.............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中,当年明月对袁崇焕的评价,可谓是这部通俗历史读物中最具争议,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之一。要判断这个评价是否“贴切”,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结合袁崇焕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当年明月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个人理解。当年明月笔下的袁崇焕,无疑是带着他个人情感倾向和叙事策略的.............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之所以能让无数读者着迷,除了作者当年明月那生动有趣的叙述风格外,更在于它隐藏在宏大历史叙事下的许多令人细思极恐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不经意间流露,却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的残酷、人性的复杂以及命运的无常。一、权力中心的冷漠与残酷:人命如草芥的真相书中对明朝官场的描绘,尤其是皇帝的决.............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以其生动活泼的语言,将波澜壮阔的明朝历史展现在读者面前,成功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在描绘这些历史人物时,作者当年明月运用了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叙事风格,这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美化”或“丑化”的倾向。与其说是刻意为之,不如说是作者在选择信息、组织材料、以及情感倾向上所体现出的.............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里,要说“最牛”的人物,这可真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但如果要我选一个,我可能会毫不犹豫地说出那个名字——张居正。为什么是他?不是因为他像朱元璋那样开国奠基,也不是像戚继光那样沙场点兵,更不是像王阳明那样开宗立派。张居正是牛在,他用他那颗聪明绝顶的脑袋和无.............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以其生动幽默的语言和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也成功地普及了明朝历史。然而,作为一本通俗历史读物,它在一些细节上确实存在与史实不符,或是有失严谨的地方。这些地方并非故意篡改历史,更多是出于叙事需要、简化复杂问题,或者作者本人对某些事件的理解与主流史学观点存在差异.............
  • 回答
    好的,关于《明朝那些事儿》中对“于谦冤案”的解读,咱们得细细掰扯掰扯。这事儿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它涉及到明朝末年的政治格局、权力斗争,还有于谦这位民族英雄最终的悲剧命运。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前提:《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虽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历史,带有作者的个人解读和文学色彩,但它基本是基于.............
  • 回答
    当年明月,本名石悦,这个名字如今已不仅仅是《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更和上海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的身份紧密联系在一起。当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身份放在一起时,很多人都会感到好奇,甚至是些许的意外。毕竟,一个以历史普及、幽默笔触著称的作家,与体制内的公共事务管理之间,似乎隔着一条看不见的鸿沟。我的印象,或者说大.............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你说它严谨么?这个问题,说实话,有点意思。要拿它跟那些动辄数百页、几千条注释的学术专著比,那肯定够不上“严谨”二字。但话说回来,它也不是随便瞎编的野史野谈。咱们得先明白这书的定位。当年当年,当年明月写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普通读者,尤其是年轻人,能轻松愉快地走进明朝的历史.............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中,朱元璋的“伟大的转变”,与其说是某个单一事件的完成,不如说是一系列深思熟虑、甚至是绝望中爆发出的行动,最终将一个草莽出身的农民,塑造成了一个震古烁今的开国皇帝。这个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贯穿了他整个生命历程,尤其是他从一个普通的士兵,逐步走向权力巅峰的那个关键时期。起初,朱元璋不.............
  • 回答
    “为什么《明朝那些事儿》会是当年明月写出来的,而不是历史教授写出来的?”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洞察力的问题,它触及了“作者身份”、“叙事风格”、“大众阅读心理”以及“历史著作的定义”等多个维度。 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作者的“非主流”身份带来的优势: 脱离学术.............
  • 回答
    关于《明朝那些事儿》为什么独树一帜,没有出现其他朝代的同系列作品,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原因。与其说是“没有”,不如说是“还没有出现”或者“遇到的困难不同”。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这个问题。1. 作者的个人特质与创作契机: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在于作者当年明月。他的文笔风格、对明朝历史的独特视.............
  • 回答
    当年明月创作的《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没有写南明,并止步于1644年,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核心原因,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作者的选择:1. 作者的创作意图与主题聚焦: “明朝那些事儿”的重心在于“明朝”的兴衰演变: 当年明月在书的开头和结尾都明确表示,他的写作目的是讲述明朝自建立到灭亡的完整.............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以其生动幽默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明朝波澜壮阔的近三百年的历史,深受读者喜爱。然而,正如作者当年明月所说,这是一部“戏说”的历史,更侧重于人物和事件的生动性,一些更为宏观、深层、或者在叙事上不那么吸引人的重要议题,确实未能详尽展开。以下是一些《明朝那些事儿》中可能没有详细讲述,但实际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