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那些事儿》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之所以能让无数读者着迷,除了作者当年明月那生动有趣的叙述风格外,更在于它隐藏在宏大历史叙事下的许多令人细思极恐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不经意间流露,却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的残酷、人性的复杂以及命运的无常。

一、权力中心的冷漠与残酷:人命如草芥的真相

书中对明朝官场的描绘,尤其是皇帝的决策过程,常常让我感到一股寒意。

朱元璋的“瓜蔓抄”与株连: 洪武年间的政治清洗,比如胡惟庸案,不仅仅是官员被杀,而是牵连到家人、亲戚,甚至同乡、同年等,整个家族、群体都可能被连根拔除。书中描绘朱元璋下旨时那种不带一丝感情的决绝,仿佛在处理一堆数字而非活生生的人。想象一下,一个人的犯错,却能让整个家族,包括未成年的孩童,一同走向刑场,这种集体性的死亡和恐惧,在现代人看来是难以想象的残酷。当年明月在描述时,会用一些看似轻松的笔触,比如“这下可好了,一窝端了”,但细品之下,背后隐藏的是多少家庭的破碎和绝望。
皇帝的“喜怒无常”与政治的“脸色”: 皇帝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就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一个部门的存亡。书中写到很多大臣因为惹恼了皇帝而受到惩罚,有时甚至只是因为皇帝心情不好,或者听信了小人的谗言。这种基于个人情绪而非事实的权力行使,使得整个官场如履薄冰。大臣们不仅要精通政务,更要学会揣摩上意,看皇帝的脸色行事。这种“脸色政治”是极其恐怖的,它将所有人的命运都悬于一人之手,而且这个人还是一个可能受到主观情绪影响的凡人。当年明月在描述某些情节时,会用“皇上今天心情不错,所以这事就算了”或者“今天皇上脸色不太好,这事悬了”这样的话来暗示,但正是这种看似随意的背后,是无数人的命运起伏。
宦官的权势与阉党的跋扈: 魏忠贤时代的宦官专权,书中描绘得淋漓尽致。宦官并非只是服务于皇帝的太监,他们一旦掌握了权力,就能操控朝政,打击异己。魏忠贤在位时,朝廷内外都笼罩在他的阴影之下,他的党羽遍布各处,任何人想要与之对抗都可能招致灭顶之灾。书中对“阉党”的描写,那些被魏忠贤提拔上来的无能之辈,却因为依附他而飞黄腾达,然后又随着他的倒台而迅速垮台,这种依附于权势者的生存方式,以及权势者倒台后的迅速覆灭,都展现了政治斗争的残酷和人性的丑陋。而且,这些宦官本身缺乏家庭,他们的权欲和报复心理往往更加扭曲和强烈,他们对那些曾经得罪过他们的人,或者只是他们看不顺眼的人,会进行疯狂的报复。

二、普通人的渺小与挣扎:历史洪流中的牺牲品

这本书虽然以帝王将相为主线,但也穿插了许多普通人的命运,这些描写更显细思恐极。

百姓的愚昧与无助: 在一些大的历史事件中,比如农民起义,书中会提到一些被裹挟的普通百姓。他们可能因为饥饿、税负过重而参与起义,但往往对起义的目标和后果并不清楚。当起义失败,他们面临的往往是官军的残酷镇压,尸横遍野。这种被时代洪流裹挟,身不由己地卷入暴力冲突,然后又成为牺牲品的命运,是许多普通人的写照。书中在描述饥荒或起义时,会提到“饿殍遍野”、“易子而食”等场景,这些直接而血腥的词汇,让读者深刻感受到饥饿和绝望的可怕,以及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泯灭。
士绅阶层的“明哲保身”与苟且偷生: 在动荡的年代,许多所谓的读书人、士绅,为了保全自身和家族,会选择依附于当权者,或者保持沉默,不参与任何政治斗争。这种“明哲保身”的态度,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灾祸,但也意味着他们放弃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书中描绘一些士大夫面对国家危难时的麻木不仁,甚至阿谀奉承,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他们并非没有能力,而是选择了最符合自身利益的方式生存,这种对良知的背弃,在细品之下,比直接的暴力更令人心寒。
女性的命运与时代的束缚: 明朝女性的地位普遍较低,书中对一些皇亲国戚、官员妻女的描写,虽然光鲜,但她们的命运往往也受制于家族的政治需要。政治联姻、被卷入宫廷斗争都是常见的。即使是身份尊贵的女性,也未必能掌控自己的命运。一些大家闺秀,可能因为父亲或者兄弟的政治问题而被牵连,最终落得悲惨下场。书中描写一些被卷入宫变或者政治阴谋的女性,她们的恐惧、绝望和无能为力,让人为之动容,也再次凸显了时代的局限性。

三、历史的循环与人性的不变:那些“似曾相识”的套路

最让人细思恐极的,是书中展现出的历史的循环和人性的不变。

权力斗争的“老套路”: 无论哪个皇帝当政,朝廷内部的权力斗争总是层出不穷。党争、排挤、告密、陷害,这些手段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物身上反复出现。从“八股取士”的僵化,到官场的腐败,再到对思想的钳制,明朝政治的许多弊病,在后来的朝代甚至现代社会,都能找到影子。当年明月用幽默的笔触,讲述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政治斗争,但背后是无数人的命运被这些“套路”所玩弄。
“小人得志”与“君子失意”的循环: 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些真正有才华、有抱负的官员,因为不善于钻营或者过于正直,反而被排挤打压;而那些善于逢迎、阿谀奉承的小人,却能平步青云,掌握大权。这种“小人得志,君子失意”的现象,在明朝官场屡见不鲜,而且这种循环似乎也未曾真正打破。这种对社会公平的破坏,对正直品格的践踏,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绝望。
历史的“惯性”与改革的艰难: 许多读者在读完《明朝那些事儿》后,会发现明朝的许多问题,如宦官专权、边防弊病、财政危机等,并不是突然出现的,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而且,即便有英明的君主试图进行改革,也常常因为触动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陷入重重阻力,最终失败。这种历史的“惯性”和改革的艰难,让人不禁思考,我们是否也曾走过类似的道路?那些看似遥远的明朝故事,似乎在以另一种形式回响。

当年明月之所以能写出这样一本引人入胜的书,除了他的文字功底,更在于他对历史细节的敏锐捕捉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这些细思恐极的细节,构成了《明朝那些事儿》的灵魂,让我们在轻松阅读之余,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人性的复杂,以及那份沉甸甸的、挥之不去的思考。它提醒我们,历史并非冰冷的文字,而是由无数鲜活的生命和他们的选择共同书写的,而其中隐藏的残酷和无奈,值得我们永远警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朝那些事儿》,详尽记述了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俘于瓦剌时,锦衣卫袁彬舍身相护,和他相依为命整整一年的故事。

然而,《明事》却有意略过了朱祁镇复位后,袁彬被奸臣陷害,下狱拷打,性命几乎不保,多亏一个和他素不相识的油漆工匠杨埙上书,激起天下公愤,才迫使朱祁镇将袁彬从轻发落,改为免职流放的后续故事。

“夺门之变”,朱祁镇复辟为帝,改元天顺。为表示自己如何知恩图报,将袁彬从锦衣卫百户,提拔为锦衣卫指挥使,却也因此让袁彬成为了锦衣卫首领门达的眼中钉。

明英宗朱祁镇经历瓦剌囚俘、南宫岁月,他不信群臣,不信宗亲,而只信厂卫,大肆以特务统治来威慑百官。门达这个参与夺门之变的锦衣卫,便成他最信任的耳目和鹰犬。

门达势倾朝野,文武大吏、富家高门多向他进献妓乐货财,以求获免,连亲藩郡王也不例外。不肯行贿的人,门达就将他们严刑逼供成狱。

门达秉承朱祁镇意旨,广布旗校于四方,短短几年便制造多起冤案,按察使、参政、巡按这级地方大员被他罢免和下狱无数,竟已成当朝头号权臣。到最后,满朝文武就剩下袁彬和内阁首辅李贤两人,不肯对其顺从,因而被门达“深恨之”。

门达查访到,袁彬续娶的妻子的父亲,千户王钦涉嫌骗人财物,便奏请朱祁镇,将袁彬定为此案主使,下狱,然后判决袁彬徒刑,需花钱赎罪。

然而,其实王钦此人,本是朱祁镇的舅舅、国舅爷孙显宗的姻亲。他的女儿在家呆到26岁时,经朱祁镇介绍,赐银三百两为聘礼,嫁给袁彬做续弦。

所以,如果说王钦有罪,所以袁彬也有连带责任,那么主使人明明是皇帝朱祁镇自己,十足的黑色幽默。

这一投石问路后,门达认定袁彬自持的护驾旧恩已不足道,便再接再励,依次给袁彬加上了受贿请托收受逆党石亨曹钦等人贿赂,用官府木材建私宅向督工的宦官索要砖瓦夺人子女为妾等等莫须有罪名,严刑拷打,对袁彬严刑逼供,此时年近花甲的袁彬,被拷打得遍体鳞伤。

对此,朱祁镇只一句话,「任汝往治,但以活袁彬还我。」(随便你怎么整袁彬,人别弄死,给我活的就好。)

【时门达恃帝宠,势倾朝野。廷臣多下之,彬独不为屈。达诬以罪,请逮治。帝欲法行,语之曰:“任汝往治,但以活袁彬还我。”达遂锻炼成狱。】

朱祁镇之前为表示自己如何知恩图报,将袁彬从百户提拔为锦衣卫主管缇帅时,把他护驾之功广而告之天下。因此袁彬在瓦剌之功,不止杨埙知,天下人人皆知。

如今,天下人都知道袁彬是冤枉的,都在为皇帝当年的救命恩人落到如此下场而不平,可惜「内外咸冤之,莫或敢发也」。

这时,一个和袁彬素不相识的油漆工匠杨埙,一个在帝国亿万生灵中犹如草芥的底层小人物,因此愤然不平,击登闻鼓冒死为袁彬诉冤。

其实,袁彬是什么样的人,他犯没犯门达定的那些罪状,难道朱祁镇心里还不清楚么?原本并不需要任何外人去上达天听,以诉其冤。

杨埙上书,与其说是诉冤的,不如说是代表当时敢怒不敢言的天下臣民去抗议的。

他词锋尖锐,质问朱祁镇,直斥大明天子本心:可还记得袁彬当日「保护圣躬,备尝艰苦」之功?「陷彬于死虽止一夫,但伤公论,人不自安」更是诛心之论。

杨埙《上袁彬事疏》:【正统十四年,驾留沙漠,廷臣悉奔散逃生,惟袁彬一人,特校尉耳,乃能保护圣躬,备尝艰苦。及驾还复辟,授职酬劳,公论称快。今者无人奏劾,卒然付狱,考掠备至,罪定而后附律,法司虽知其枉,岂敢辨明。陷彬于死,虽止一夫,但伤公论,人不自安。乞以彬等御前审录,庶得明白,死者无憾,生者亦安。臣本一芥草茅,身无禄秩,见此不平,昧死上言。】

袁彬一命于国家政事本是一件小事,可一个忍心如此对待自己大恩人的君主,心性实在太过可怕,足以令天下所有人不寒而栗。

历朝历代在国都或陪都设有登闻鼓,由专人管理,一有冤民申诉,皇帝必须亲自受理,官员如有从中阻拦,一律重判。小民之冤,亦可因此上达天听。明太祖朱元璋沿袭此制。所以杨埙即使只是一个毫无背景的漆工,也能仗义击鼓鸣冤。

(直到清朝才特别规定,击鼓者不分是非,先廷杖三十,以防“无端刁民”的“无理取闹”。而且“必关军国大务,大贪大恶,奇冤异惨”才能击鼓,否则重罪严惩,登闻鼓制从此形同虚设。)

朱祁镇不得已,却令门达审理此案。门达拷打杨埙,用尽酷刑,逼他自称是首辅李贤指使,欲借此案将李贤和袁彬定为一党,好将朝中异己一网打尽。

杨埙假意顺从,却在午门外众臣会审时翻供,当众揭发门达如何污蔑大臣,同时袁彬也历数门达纳贿情状。门达以为大势已去,气极无言,几乎垂头待死。

岂知正义终究还是没有伸张!

朱祁镇和朝廷法司最后的裁定,是袁彬叛处绞刑,输财赎死,贬去南京,之前朱祁镇特命修建的居所也被拆毁;杨埙诬告门达,本应处斩,从轻改禁锢。

【拷掠埙,教以引贤,埙即谬曰:“此李学士导我也。”达大喜,立奏闻,请法司会鞫埙午门外。帝遣中官裴当监视。达欲执贤并讯,当曰:“大臣不可辱。”乃止。及讯,埙曰:“吾小人,何由见李学士,此门锦衣教我。”达色沮不能言,彬亦历数达纳贿状,法司畏达不敢闻,坐彬绞输赎,埙斩。帝命彬赎毕调南京锦衣,而禁锢埙。】
【达因是欲尽去异己者,乃缓埙死,使诬少保吏部尚书华盖大学士李贤指使。埙佯诺之。达遂以闻会三法司,鞫于午门前,埙乃直述,所言皆由己出,于贤无预。达计不行,而彬犹降黜,居第尽毁。】

——读史至此,竟有荒诞之感,实不知当年在瓦剌和朱祁镇相依为命的,究竟是袁彬,还是门达了。

仅仅是因为朱祁镇天性凉薄、忘恩负义么?怕不仅如此。

朱祁镇复位后,一开始给了袁彬很多厚待,正是期望袁彬能和瓦剌时一样,和逯杲和门达这些人渣败类一样,做自己最得力的鹰犬爪牙,来控制朝政和整个帝国,而袁彬有着自己的道德底线,当年大军兵败,舍身忘死相护沦为囚虏的君主,已足可证明他的为人正直、品行无私。

因此,对复辟后的明英宗而言,从前相依为命的生死之交,已经远不如门达这等毫无下限的小人有用。

直到朱祁镇死后,明宪宗朱见深即位。门达失去靠山,被众臣群起弹劾,被罢职流放,而袁彬得以平反昭雪,官复原职,掌管锦衣卫。

为人厚道的袁彬,特意去给门达送行,对这位差点致自己于死地的老同事,赠送大笔程仪。 门达既愧且悔,此后生平再无下文。

最终盖棺定论,两人同为锦衣卫缇帅,写在斑斑青史上,一个流芳百世,一个遗臭万年!

杨埙这个小人物,也在袁彬冤案平反的当年被释放,成为天下知名、士人尊敬的义士。

朝廷想破格授予他官职,表彰他的义行,让他摆脱底层民众的境地,却竟然被他拒绝了,视官职名利如粪土,宁可以自己的漆工手艺糊口。

杨埙家族世袭漆工之业,他的父亲曾遣人去日本习得该国的泥金画漆法,而天资敏悟的杨埙则潜心对其加以改进,创制了五色金钿并施法,所做漆器之物色,让日本人也自叹不及,被当时称赞为“其艺绝出古今”。

杨埙:五色金钿并施法
陈霆《两山墨谈》卷十八载:【近世泥金画漆之法本出于倭国。宣德间尝遣漆工杨某至倭国,传其法以归。杨之子埙遂习之,又能出新意,以五色金钿并施,不止循其旧法。于是物色各称,天真烂然。倭人来中国见之,亦齿乍指称叹,以为虽其国创法,然不能臻其妙也。】

遂有士人特别为杨埙撰写传记,称颂他「于袁彬无恩,于门达无隙,又非御史言官职责所在,却能以公论所激,挺身以突虎口,仗义维护国家栋梁、指斥权奸」,也因此得以流芳青史,传于后世。在大明王朝官方史书《明实录》的《英宗实录》一卷,记下了“义士杨埙”这个名字。

疾风知劲草,板荡见忠臣,变幻莫测的历史进程将这个小人物推上了大舞台,他也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成为后世记述这段历史时,不可缺少的一份暖色。

user avatar

反对刘豫的回答

作者:刘豫链接:《明朝那些事儿》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 刘豫的回答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部明朝那些事,号称是轻松讲解明朝的历史读物,却从大明王朝最最早的朱元璋参加革命开始就张冠李戴乱七八糟,真不知再翻几页还写了多少荒唐事情?你既然不按照史实,大可以老实说自己是在写有艺术加工的小说。号称是让人们轻松学历史,却提供了无尽的史实谬误让人学,误导全国千百万读者,这就是明朝那些事儿中最让人细思恐极不寒而栗的事情!


即便论据是真实的,与论点之间也隔着无法跨越的鸿沟。

你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因为一个黑点就全盘否定。

如果作者的逻辑成立的话,世界上不存在伟人,因为是人就有缺点,比如马克思和他的女佣。

这个世界也是应该被舍弃的,因为世界的黑点太多了。

如何评价《明朝那些事儿》的客观性? - 张雨的回答 - 知乎

如何评价《明朝那些事儿》的客观性? - 张雨的回答


===============================原答案================================

1、嘉靖差点在床上被宫女勒死。


2、正在极其腐败的元王朝的统治下,那些来自蒙古的征服者似乎不认为在自己统治下的老百姓是人,他们甚至经常考虑把这些占地方的家伙都杀掉,然后把土地用来放牧(元史)。


3、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到来了,这一年刚开始,元帝国的头头脑脑们就收到了两个消息,首先是黄河泛滥了,沿岸山东河南几十万人沦为难民。即使不把老百姓当人,但还要防着他们造反,所以修黄河河堤就成为了必须要做的事情。

可是令人意外的是,在元的政府中,竟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一定要修,另一种认为不能修。在现在看来,这似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黄河泛滥居然不去修,难道要任黄河改道淹死那么多人?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太多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个也不例外。


4、另一个是淮河沿岸遭遇严重瘟疫和旱灾,对于元政府来说,这个比较简单一点,反正饿死病死了就没麻烦了,当然表面功夫还是要做的。


5、在元代这个把人分为四个等级的朝代里,最高等级的蒙古人杀掉最低等级的南人,唯一的惩罚是赔偿一头驴,碰到个闲散民工之类的人,可能连驴都省了。


5、这是一个真实版本的逼上梁山,也是那封建时代贫苦农民的唯一选择。谁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谁愿意打仗?在活不下去时,那些农民被迫以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去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直至它的灭亡。

这是他们的宿命。


6、崇祯三年,陕西旱灾。崇祯四年,陕西旱灾……

灾荒之后,没有粮食吃,就是饥荒。

没有粮食吃,就吃人。

对受灾的人而言,吃人,并非童话。

据说当时西北各地的小孩,是不能四处乱跑的,如果没看住,跑了出去,基本就算没了。

注意,不是失踪,是没了。

失踪的意思,是被拐卖了,没了的意思,是被吃了。

据说,当时还有人肉市场,具体干什么买卖,看名字就知道。

据说这么多,只想告诉你,这并不是童话,也不是神话,而是真话


7、也是迫不得已,当初被围的时候,实在太过突然,按照明朝规定,军事部队执行任务时,身边只带三天干粮,现在都三十天了,吃什么?

吃人。

  大凌河城里,除了一万多军队外,还有两万多民工,几千匹马。

  还好,没有粮食,吃马也能活,过了几十天,马吃完了。

  没办法,只能吃人了。

  当兵的开始吃民工,而且很有组织性,今天吃几个,就杀几个,挑好人,组织起来杀掉,分吃。

  杀掉的人除了肉吃完外,连骨头都没剩,收起来当柴禾烧,用人骨烤人肉,真正是物尽其用。

  就是这样,也没有投降。


8、朱祁钰百般阻挠朱祁镇回来,回来后又形同软禁。

吴思 血酬定律
最后还要注意,掏钱赎票者并不是人质本人,而是他的亲属、代理人或其他利益相关者。这些利益相关者对人质的性命的估价,对人质生死与自身利害关系的预测,直接决定着掏不掏钱,掏多少钱。这道弯子可以绕出无数离奇故事。

美国记者阿列霍·利利乌斯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多次与中国海盗出航,亲眼看着海盗绑票勒赎。在《我与中国海匪同航》 一文中,作者写道:

海盗说,一般一条性命值几百元。有时有些亲属不在乎人质的安危,还希望海匪杀掉他算了,这样亲属们还能早日继承遗产呢。但这样的事情很少发生。

作者转述的一个“狗人”故事,算是一个特别突出的例子:

在重庆附近是一个村庄中,住着一个非常富有的商人,名叫高良泰。因为在一般情况下,每个富足的中国人迟早都会列入被绑架者的名册之中,所以他们总要另外准备一些钱作为被绑后的赎金之用。土匪也知道这个情况,所以后来高良泰最终落入了土匪之手。这位商人对此并没有太多的担虑,只是马上派出一名土匪送一封信给他的弟弟,要他把土匪提出的赎金带来。他认为这件事定会毫不迟疑地得到解决。

但情况恰恰相反。他的弟弟说他很有兴趣看到高良泰仍被监禁着,这样他就可以分享这位不幸者的所有财产了。于是他写了封信给土匪,要求他们把他的哥哥当作一名囚犯,并许诺每月付给他们一定的看管费用。这样,高良泰被土匪装入了一只仅能容下他身子的竹笼内。

整整十四年中,这个不幸的商人一直呆在这个竹笼之中。在此期间他的身体都快变形了。丑陋得令人毛骨悚然。在推翻满清王朝的革命中,他得以获得自由,然而他却再也无法站立行走了,只能像狗一样,用四肢在地上爬行。

后来,作者果然见到了这个狗人,果然不能行走,需要人架着。他已经当了海盗头领,追踪他的迁居澳门的弟弟,寻机报复。
user avatar

太可怕了!太可怕了!太可怕了!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完美的知乎体)

我们来看看明朝那些事里面关于朱元璋参加革命时情况的描述:

此时摆在朱重八面前的形势严重了,如果不去起义,很有可能被某一个官吏抓去当起义者杀掉,然后冠以张三或者李四的名字。

但投奔起义军也有很大的风险,一旦被元军打败,也是性命难保。

就在此时,一封信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他幼年时候的朋友汤和写了一封信给他,信的内容是自己做了起义军的千户,希望朱重八也来参加起义军,共图富贵,朱重八看过后,不动声色,将信烧掉了。他还没有去参加起义的心理准备。

——————————

天啊,有关这件事的史料,明实录里面的记载是:旬日,有故人自乱雄中以书来招曰,今四方兵乱,人无宁居,非田野间所能自保之时也,盍从我以自全?

第一,寄信的一方,只是说有故人,绝没有说是汤和,第二,人家说的是兵荒马乱的,在田野中无法自保,可能会丢了性命,还不如从军更有保障,结果当年明月写成“共图富贵”?而且汤和直接成了幼年的朋友,史书上是说“同里闬”,但是他们幼年时到底认识不认识可没说,而且按情理来说应该不认识,否则史书会大书一笔。

另外汤和和朱元璋都是壬辰年投军的,朱元璋投军是在闰三月,汤和还不一定比朱元璋更早了。至于说汤和当时是千户更是无稽之谈。汤和当上千户是在攻定远之后,而且他当时是跟着朱元璋去打的定远╮(╯▽╰)╭

事见:明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都督左柱国议军国事信国公追谥襄武封东瓯王神道碑铭

壬辰岁,闻滁阳王据濠兵势强,率所厚壮士十余人仗剑从之,滁阳王奇王骁勇,置之麾下,使从诸将略地,每在前行,命为百户,取九湾,攻濠之定远,得兵千五旦人,握为千户

很明显,升为千户是在攻定远之后,攻定远又是什么时候呢?是癸巳年七月。。。。

再来看看明朝那些事:

郭子兴不敢小看这个人了,很明显,这是一个吓不倒的人。于是他认真的询问了朱重八的名字,来历,当朱重八说出是千户长汤和介绍他来时,郭子兴这才明白,这个人真的是来投军的。

朱重八给他的印象实在是太深了,于是他没有将朱重八编入汤和的部队,而是将他放在自己身边,当自己的亲兵(警卫员)。

————————

汤和这时候还不是千户就不说了。。。。再看

————————

【汤和】

在军队中,汤和算是个奇特的人,他在朱元璋刚参军时,已经是千户,但他却很尊敬朱元璋,在军营里,人们可以看到一个奇特的现象,官职高得多的汤和总是走在士兵朱元璋的后边,并且毫不在意他人的眼神,更奇特的是朱元璋似乎认为这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也没有推托过。

我们不得不佩服汤和的远见,他知道朱元璋远非池中物,用今天的话说,他很识实务。相信也正是这个优点,使得他能够在后来的腥风血雨中幸存下来。

——————————

明史纪事本末有载:

以闰三月朔入濠州,抵门,门者疑为谍,执见子兴。子兴奇其状貌,与语,大悦之,取为亲兵。凡有攻伐,命之往,辄胜。子兴故抚宿州马公女为己女,遂妻焉,即高后也。军中咸呼为朱公子。

九月,元丞相脱脱既破徐州,芝麻李遁去,赵均用、彭早住帅余党奔濠,脱脱命贾鲁追围之。

朱元璋被郭子兴收用之后,很显然功勋卓著,在九月之前,就已经和高皇后马氏结婚了,而汤和要明年九月才能升千户,你跟我说汤和官位比朱元璋高很多?

再看明朝那些事:

朱元璋奉命带兵攻击郭子兴的老家,定远,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他的岳父实在存心不良,当时的定远有重兵看守,估计郭子兴让他去就是不想再看到活着的朱元璋,但朱元璋就是朱元璋,他找到了元军的一个缝隙,攻克了定远,然后在元军回援前撤出,此后,连续攻击怀远、安奉、含山、虹县,四战四胜,锐不可当!

在召集(也可能是抢)了壮丁后,朱元璋来到了钟离(今安徽凤阳东面),这是他的家乡,在这里他遇到了二十四个来朱元璋队伍里找工作的人。

朱元璋经理招收的二十四个人素质是相当高的,这其中有为他算过命的周德兴,还有堪称天下第一名将的徐达。

————————

更可笑的定远之战来了。当年明月在这里不知所谓的说什么朱元璋收了二十四个找工作的人可是翻一翻明史纪事本末,记载是这样的:

十四年秋七月,徇定远,下滁阳。时彭、赵御下无道,太祖乃以七百人属他将,而独与徐达、汤和、吴良、吴祯、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炳文、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材、张赫、周铨、周德兴等二十四人,南略定远。

意思是跑来抢夺了指挥权的彭早住赵均用很不靠谱,朱元璋以前带的七百人都不要了,带了二十四个人去另起炉灶,汤和就是他带着的人之一,结果当年明月觉得这是二十四个新来找工作的?

当年明月说的什么:“”人们可以看到一个奇特的现象,官职高得多的汤和总是走在士兵朱元璋的后边,并且毫不在意他人的眼神。“”我大约知道他的灵感来自何处,明史汤和传有一句话:”从取和州。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当年明月大约只看到了“”和长太祖三岁,独奉约束甚谨,太祖甚悦之。“”而把“”从取和州。时诸将多太祖等夷,莫肯为下。“”给吃掉了。实际上当时的情况是:“”太祖既总和阳兵,诸将多子兴故部曲,未尽心服,惟汤和听命惟谨,李善长委曲调护之。“”

是郭子兴部下的老将不服朱元璋,汤和作为朱元璋心腹谨慎的侍奉朱元璋。

一部明朝那些事,号称是轻松讲解明朝的历史读物,却从大明王朝最最早的朱元璋参加革命开始就张冠李戴乱七八糟,真不知再翻几页还写了多少荒唐事情?你既然不按照史实,大可以老实说自己是在写有艺术加工的小说。号称是让人们轻松学历史,却提供了无尽的史实谬误让人学,误导全国千百万读者,这就是明朝那些事儿中最让人细思恐极不寒而栗的事情!

——————————

评论区里一堆人说明朝那些事儿只是一本小说,可惜当年明月自己不这么认为。当年明月自己的说法如下:

要说明的是,这篇文章是描写正史的,资料来源包括《明实录》、《明通鉴》、《明史》、《明史纪事本末》等二十余种明代史料和笔记杂谈,虽然用了很多流行文学的描写手法和表现方式,但文中绝大部分的历史事件和人物,甚至人物的对话都是有史料来源的,为了文章的流畅,出处就不一一列出了。

我写文章有个习惯,由于早年读了太多学究书,所以很痛恨那些故作高深的文章,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我希望自己也能做到。

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写的算什么体裁,不是小说,不是史书,但在我看来,体裁似乎并不重要。

——————

人家自己都说了是写正史的,不是小说,从这一点洗地的就省省吧。如果他承认自己写的是小说,没人会揪住他不放,他既然说是描写正史,就要做好被批评的准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之所以能让无数读者着迷,除了作者当年明月那生动有趣的叙述风格外,更在于它隐藏在宏大历史叙事下的许多令人细思极恐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不经意间流露,却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的残酷、人性的复杂以及命运的无常。一、权力中心的冷漠与残酷:人命如草芥的真相书中对明朝官场的描绘,尤其是皇帝的决.............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以其生动幽默的语言和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也成功地普及了明朝历史。然而,作为一本通俗历史读物,它在一些细节上确实存在与史实不符,或是有失严谨的地方。这些地方并非故意篡改历史,更多是出于叙事需要、简化复杂问题,或者作者本人对某些事件的理解与主流史学观点存在差异.............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现象级的。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的叙事,将波澜壮阔的明朝历史展现在普通读者面前,可以说功劳是巨大的。但是,任何一部作品,尤其是在历史解读方面,想要做到滴水不漏,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是《明朝那些事儿》,在仔细品读后,也能发现一些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硬伤”,或者说.............
  • 回答
    当年明月,本名石悦,这个名字如今已不仅仅是《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更和上海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的身份紧密联系在一起。当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身份放在一起时,很多人都会感到好奇,甚至是些许的意外。毕竟,一个以历史普及、幽默笔触著称的作家,与体制内的公共事务管理之间,似乎隔着一条看不见的鸿沟。我的印象,或者说大.............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以其生动幽默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明朝波澜壮阔的近三百年的历史,深受读者喜爱。然而,正如作者当年明月所说,这是一部“戏说”的历史,更侧重于人物和事件的生动性,一些更为宏观、深层、或者在叙事上不那么吸引人的重要议题,确实未能详尽展开。以下是一些《明朝那些事儿》中可能没有详细讲述,但实际在.............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作为一本深受读者喜爱的历史读物,其作者当年明月在创作过程中,确实存在个人情感的夹杂,并且这种夹杂是其作品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讨论。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这个问题:一、 作者的个人情感如何体现在书中?1. 对历史人物的“人性化”塑造和情感投射: “.............
  • 回答
    关于《明朝那些事儿》为什么独树一帜,没有出现其他朝代的同系列作品,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原因。与其说是“没有”,不如说是“还没有出现”或者“遇到的困难不同”。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这个问题。1. 作者的个人特质与创作契机: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在于作者当年明月。他的文笔风格、对明朝历史的独特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不少读过《明朝那些事儿》的读者会探讨的话题。《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以其生动幽默的笔触,确实让很多原本在史书里枯燥无味的人物变得鲜活有趣,朱祁镇自然也不例外。要说朱祁镇有没有被“美化”,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从“《明朝那些事儿》”这个特定文本来看,确实存在一定的“美.............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中,当年明月对袁崇焕的评价,可谓是这部通俗历史读物中最具争议,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之一。要判断这个评价是否“贴切”,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结合袁崇焕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当年明月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个人理解。当年明月笔下的袁崇焕,无疑是带着他个人情感倾向和叙事策略的.............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里,要说“最牛”的人物,这可真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但如果要我选一个,我可能会毫不犹豫地说出那个名字——张居正。为什么是他?不是因为他像朱元璋那样开国奠基,也不是像戚继光那样沙场点兵,更不是像王阳明那样开宗立派。张居正是牛在,他用他那颗聪明绝顶的脑袋和无.............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里对魏忠贤的评价,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写得精彩、生动,但细究起来,也有些让人玩味的地方。作者当年明月(当时他还是个普通网友)的笔触,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我们今天对魏忠贤的许多固有印象,那叫一个“活灵活现”,让人过目难忘。首先,这本书对魏忠贤的塑造,绝对是“立体”的。它没有简单地把他描绘.............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中对李成梁和努尔哈赤的论述,无疑是其全书一大看点。作者当年明月以其独有的幽默笔触和生动叙事,为我们勾勒出了这两位在明末辽东风云变幻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也塑造了读者心中对他们鲜明的印象。评价他们的观点,既要看作者的笔力,也要理解其背后所反映的历史逻辑。对李成梁的评价:一个时代的矛盾与悲剧.............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作为一部以通俗语言讲述明朝历史的网络小说,自2009年连载以来,不仅在读者中引发巨大反响,更在历史传播、文化传承和现代意义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最大价值: 一、历史叙事的创新性:打破传统历史书的刻板印象1. 通俗化与娱乐化表达 传统历史.............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以其生动活泼的语言,将波澜壮阔的明朝历史展现在读者面前,成功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在描绘这些历史人物时,作者当年明月运用了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叙事风格,这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美化”或“丑化”的倾向。与其说是刻意为之,不如说是作者在选择信息、组织材料、以及情感倾向上所体现出的.............
  • 回答
    好的,关于《明朝那些事儿》中对“于谦冤案”的解读,咱们得细细掰扯掰扯。这事儿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它涉及到明朝末年的政治格局、权力斗争,还有于谦这位民族英雄最终的悲剧命运。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前提:《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虽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历史,带有作者的个人解读和文学色彩,但它基本是基于.............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你说它严谨么?这个问题,说实话,有点意思。要拿它跟那些动辄数百页、几千条注释的学术专著比,那肯定够不上“严谨”二字。但话说回来,它也不是随便瞎编的野史野谈。咱们得先明白这书的定位。当年当年,当年明月写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普通读者,尤其是年轻人,能轻松愉快地走进明朝的历史.............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的火爆,绝非偶然。在我看来,它能从众多历史读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关键在于其“讲人话、讲故事、讲人情”这三个核心特质,并且将它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融为一体。首先,“讲人话”是它颠覆性的开始。在《明朝那些事儿》横空出世之前,谈论历史,尤其明朝历史,往往是一副板着面孔、充.............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中,朱元璋的“伟大的转变”,与其说是某个单一事件的完成,不如说是一系列深思熟虑、甚至是绝望中爆发出的行动,最终将一个草莽出身的农民,塑造成了一个震古烁今的开国皇帝。这个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贯穿了他整个生命历程,尤其是他从一个普通的士兵,逐步走向权力巅峰的那个关键时期。起初,朱元璋不.............
  • 回答
    “为什么《明朝那些事儿》会是当年明月写出来的,而不是历史教授写出来的?”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洞察力的问题,它触及了“作者身份”、“叙事风格”、“大众阅读心理”以及“历史著作的定义”等多个维度。 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作者的“非主流”身份带来的优势: 脱离学术.............
  • 回答
    当年明月创作的《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没有写南明,并止步于1644年,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核心原因,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作者的选择:1. 作者的创作意图与主题聚焦: “明朝那些事儿”的重心在于“明朝”的兴衰演变: 当年明月在书的开头和结尾都明确表示,他的写作目的是讲述明朝自建立到灭亡的完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