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那些事儿》对于谦冤案的解释是否正确?

回答
好的,关于《明朝那些事儿》中对“于谦冤案”的解读,咱们得细细掰扯掰扯。这事儿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它涉及到明朝末年的政治格局、权力斗争,还有于谦这位民族英雄最终的悲剧命运。

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前提:《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虽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历史,带有作者的个人解读和文学色彩,但它基本是基于史料来叙述的。对于于谦的“冤案”,书中的解释可以说抓住了核心,并且比较贴近历史事实。

那么,于谦的“冤案”究竟是怎么回事?

简单来说,于谦是被冤枉致死的。他之所以会死,根本原因不是因为他有什么罪,而是因为他挡了别人的道,尤其是在政治斗争中,他成为了权臣的眼中钉。

咱们得从于谦这个人说起。于谦是明朝中期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政治家,也是一位真正的民族英雄。最让他名垂青史的,无疑是他在 “土木堡之变” 后力挽狂澜的事迹。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的一场巨大灾难。年轻的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蛊惑下,亲征瓦剌(蒙古的一个部落),结果在土木堡被瓦剌军队打得大败,英宗本人也被俘虏了。这一下,北京城危如旦卵,国家的命运岌岌可危。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于谦站了出来。他力排众议,坚决反对南迁避敌的论调(当时很多人觉得守不住北京,就应该带着皇帝的弟弟南下,另起炉灶)。于谦主张 “立太子”(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迁都”(这只是一个策略,并不是真的要南迁,而是为了稳定人心,让首都保持威严),最关键的是他 “坚守北京”。

在那个时候,于谦不仅仅是朝廷的兵部尚书,他 фактически承担起了国家领导人的角色。他迅速组织京城军民进行防御,调集各地军队增援,制定作战计划,亲临前线指挥。最终,在于谦的领导下,明朝军民同仇敌忾,成功击退了瓦剌军队的进攻,保住了北京,也保住了明朝的江山。这场 “北京保卫战”,是于谦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也让他成为了万民敬仰的英雄。

那么,这位英雄怎么会落得个“冤案”呢?

这就要说到政治斗争的残酷了。于谦虽然因为北京保卫战而获得了巨大的声望和权力,但也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尤其是那些原本觊觎高位或者对他的改革措施不满的人。

《明朝那些事儿》中对于这些政治斗争的描绘,往往会抓住几个关键点:

1. “夺门之变”与英宗复辟: 北京保卫战后不久,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在位,也就是后来的景泰帝。景泰帝的太子是他自己的儿子,但于谦为了国家大计,曾经支持立英宗的儿子为太子,这让景泰帝本人以及一些与景泰帝关系亲近的大臣感到不安。更关键的是,景泰帝体弱多病,为未来埋下了隐患。

然而,在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的党羽,以石亨、曹吉祥为首的权臣发动了 “夺门之变”。他们趁着景泰帝病重,直接闯入宫中,将英宗从软禁中解放出来,重新登上了皇位。

2. 新君登基的政治清洗: 任何一次权力更迭,尤其是通过兵变或政变上台的,都会伴随着政治清洗。英宗复辟后,自然要清理那些在自己被俘期间,或者在自己弟弟统治时期得势的人物。于谦,作为景泰朝的重臣,又拥有极高的威望,自然成为了新政权的潜在威胁。

3. 利益集团的打击报复: 在于谦担任兵部尚书期间,他进行了许多改革,整顿军务,提拔贤能,打击了许多腐败官员和军阀。这些被触犯了利益的人,自然对他怀恨在心,伺机报复。而夺门之变给了他们绝佳的机会。

4. 捏造罪名: 根据历史记载,于谦在夺门之变后,很快就被捕了。罪名是 “拥立景泰帝,意图拥兵自重,甚至谋反” 等等。这些罪名,在有心人的操纵下,被无限放大和扭曲。历史上记载说,于谦被捕时,家中搜不出任何赃物,证明他本人是清白的。然而,在当时那种政治环境下,人证物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皇帝和掌权者想让他死。

《明朝那些事儿》在解释于谦的“冤案”时,特别强调了 “拥立之功反成罪证” 的荒谬性。于谦当年拥立景泰帝,是为了稳定国家,而事后他却因此被指控“拥立不忠”,这是一种典型的政治迫害。书中往往会渲染于谦被捕时的情景,以及他临刑前的悲壮,来凸显他的冤屈和当时的政治黑暗。

书中可能还会提及一些关键人物,例如石亨、曹吉祥这些趁机落井下石的权臣,以及英宗本人对当初被俘的心结,这些都构成了于谦走向死亡的复杂背景。

关于《明朝那些事儿》的解释是否“正确”?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明朝那些事儿》作为一本通俗读物,它抓住了于谦冤案的核心原因: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它准确地指出了于谦的罪名是捏造的,他是被权臣和旧势力所陷害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它的解释是 正确的。

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用生动的故事和幽默的语言,让普通读者也能理解于谦这样一位历史人物的悲剧。它不仅仅是讲述了“怎么死的”,更重要的是让读者理解了“为什么会死”,并且理解了这种死亡背后的历史逻辑和人性弱点。

当然,作为一本通俗读物,它可能不会像学术专著那样,对每一条史料都进行严谨的考证和辩论。但对于于谦冤案的核心判断,它与主流的历史观点是一致的:于谦是忠臣,是民族英雄,他的死是一种巨大的历史冤屈。

总而言之,《明朝那些事儿》对于谦冤案的解释,准确地指出了他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在权力斗争中被构陷和杀害的悲剧命运。它让我们看到了英雄的光辉,也让我们看到了政治的残酷。这本书的解读,足以让读者认识到于谦的冤屈所在,并且为他感到不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Courier Six

邀请,首先坚决抵制文官集团阴谋论。其次在冤杀于谦这件事上,最容易忽略恰恰是作出决定的明英宗本人,受明事儿评价朱祁镇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个好人的影响,明事儿极大的洗白美化了明英宗朱祁镇,或者说以明史为蓝本的为天子讳笔,采用春秋笔法模糊了英宗在冤杀于少保这一件事上的实锤效果,推托为徐有贞等人的蒙蔽谗言。

事实上明英宗在冤杀于谦之后,不仅大规模清洗朝堂,杀害众多京师保卫战的有功朝臣。还包括内阁辅臣王文与于谦斩于市,德胜门之战击退也先的副总兵范广被凌迟处死,阁辅臣陈循、工部尚书江渊、刑部尚书俞士悦被发配流放,内阁辅臣萧镃、内阁辅臣商辂、吏部尚书王直、右都御史李、右通政殷谦等罢职。这一切仅仅主要是为了清洗其弟景泰一朝的影响,为自己的复辟增添正确性,而且平反王振甚至在京师为也先太湿设庙,供奉香火,甚至连为英宗出生入死,共患难的袁彬因为良心不愿意为英宗推行特务统治,而差点被诛杀。

以上种种表明,明英宗绝非像明事儿所说受骗被蒙蔽,个人看法,明英宗与徐有贞等人以意欲之冤杀于谦完全可比拟宋高宗与秦桧同流合污以莫须有冤杀岳武穆,只谈徐有贞等人,而忽视明英宗的实锤作用,那么同样也可以说秦桧才是主谋,宋高宗是被挟持蒙蔽的。

user avatar

不正确,明事对很多人的描写都很主观。

人张璁半辈子反贪反土地兼并,还改革了科举,自己两袖清风一天到晚喝西北风过日子,算是个典型的优秀儒家高尚官僚,人称张阁老,可以说是一代名相,却被描写成了只会玩政治的小丑,说他被罢免后狼狈逃窜,非常可笑之类的,然而张璁后来又被嘉靖诏还,但都因身体原因没有出发,死后嘉靖非常伤心,追赠太师,谥号文忠。中国通史里说张璁是明代少有的阁臣,一生都追求改革,博学多才。在明事里却被黑成了一个傻逼。

还有海瑞,也被黑成了人格不健全的神经病,甚至被描述为只能做个旗帜,实际没有才能的花瓶。这两位清官一辈子除了退田察账推新法以外,自己个人操守也是杠杠的,死后却被人无理由的嘲笑为迂腐,是海瑞幼稚还是当年明月幼稚呢。

最可气的就是他洗白明英宗,说他不是个好皇帝却是个好人,还说这位有人格魅力,有节操,甚至说这位是正襟危坐被蒙古人俘虏,保持了大明皇帝的气节。

说明英宗废除殉葬是办了千古以来人性光辉的大好事,却没看到明英宗赐死了景泰皇帝的大部分妃嫔,还把景泰皇帝的陵墓给废了,以王礼葬到玉泉山,极尽羞辱报复之能事,现在十三陵里有个景泰洼,就是被英宗废弃的他弟弟的陵墓。杀光了弟弟的妻子,废除了弟弟的陵墓,这是个好人做出来的事么。

范广,北京大战中亲自冲锋陷阵,瓦剌退后追至紫荆关,以后常守怀来,为国家守门。景泰元年因为看到石亨部下贪纵不法,多次劝说他改改。因此在夺门之变中被凑着数让朱祁镇给下令杀了,儿子被充军,女眷被分给了士兵侮辱。这大概是范广不懂人情世故,因此被好人朱祁镇制裁了吧。

王文,向来清廉奉公,直爽敢言,被群臣讨厌,巡抚陕西宁夏等地多年,弹劾了不少大老虎,又多次都督赈灾,很有才能,后来做吏部尚书,进东阁大学士。因为景泰病了,说了一句早选元良,被朱祁镇给杀了。

杨俊,正统十四年带路党朱祁镇带着太君也先到宣府,朱祁镇写信要求宣府总兵杨洪开门迎接他,杨洪为国为民没有开门。景泰二年杨洪病死,夺门之变后好人朱祁镇非常地道的把他的长子杨俊杀死,以报当年阻止卖国之仇。

于谦,当年因为没跪舔王振,被王振陷害下狱论死罪,舆论哗然,纷纷痛骂王振,于谦这才免一死,这也是朱祁镇兄弟在位时做的能事。后来夺门之变后,于谦被朱祁镇杀害,朱祁镇随后平反了王振,十月七日,赐准祭祀安葬王振。立祭祠叫“旌忠”。王公公没脸做的事,带路党朱祁镇做到了。

蒋琳,正巡抚贵州,跟造反的少数民族撕逼呢。因为素来办事比较奉公,得罪了一些人,没有和石亨等人同流合污,六月份被坐于谦党人罪给杀了。此人在贵州办的比较重要的就是传播道教,替云游道人戴月隐要了北京的官职,贵州的汉化有他很大一份功劳,因为皇帝傻逼,这事戛然而止了。

有人受明事影响,鼓吹夺门之变是没有流血的政变,他们不知道有多少坚持操守的能臣被冤杀,妻儿子女不能保全。不知道有多少无耻的贪官污吏被朱祁镇提拔,以至于抄掠民间,滥杀无辜。

还有鼓吹他是好人的,带着敌国军队,以自身影响力要求自己国家守将开门的,这不是好人,这是汉奸。杨洪开门也没有错,他是忠,而朱祁镇是唯一错的人,谁都有理由投降,他朱祁镇没有。可临了谁都没投降,就他投降了。丢人不丢人,恶心不恶心。投降就算了,后来还替也先建立寺庙感恩于他,还给王振平反立碑,杀死了当年没开门的杨洪的儿子杨俊,处死了保存明朝的于谦。

一个彻头彻尾的王八犊子,还好人呢,好人这俩字怎么这么贱呢,天天被这一群人给玷污?先不说这是不是好人,这是人吗?

另外要提一点,石亨徐有贞攻击于谦党人并不是为了师出有名,而是于谦此人一贯硬骨头,看见有坏人就弹劾,他不怕死,碰上事了就拍胸脯说这一腔热血洒到哪里好!

在夺门之变前,于谦弹劾了石亨等人的不法行径,这才是石亨杀他的主要因素。于谦当时的地位危如累卵,景泰皇帝都怕他功高震主,群臣也都嫉恨这一群奉公不讲情面的人。毕竟于谦跟他们讲情面,明朝可能就完了,土地兼并不是闹着玩的,今天你占两亩地我不说话,明天他占两亩地我不说话,大后天朝廷没地了,皇上歪脖子树走起,我去哪?

于谦此人在山西等地时,就曾经弹劾山西官吏大多骚扰民众,建议皇上直接出兵干死这群人。后来巡抚这一片的时候做了一件事,就是把守边将领用军队开垦的田地收回国有,建立屯田,边军因此节省了很大一笔开支。后来的孙传庭就是因为长时间没人查田,导致地方军费筹措不了,最后被逼死了。你说于谦做的事不对?这些事都侧面反应了于谦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的贤臣注定要明君才能使用,景泰算是个明君吧,两人能够默契。

夺门之变时,景泰皇帝听到外面宫中有人喧哗,很吃惊,第一句话问的很有意思,说是于谦吗? 得知了是哥哥复位,才高兴起来,说好啊,好。

可见于谦当时已经要完犊子,他还得罪石亨,只是为了国家,他可以一句话不说,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像李鸿章那样专心做官,不该管的不管,没事搞搞东南互保,吃吃招商局的股钱,赢得生前身后名。可国家呢?于谦就没有想过要善终,因此他在这种情况下还很跳。

就这么被石亨和朱祁镇给冤杀了。明朝的臣子给了清朝的臣子一点微小的经验是真的。

user avatar

《明事》是一部科普明朝历史的好读物,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年轻一代网友和读者中有巨大的影响力。然而也确实有一桩明显的白璧之瑕,便是对将明英宗朱祁镇这个祸国害贤的昏君尽可能美化,实为一大缺憾。

而“夺门之变”后朱祁镇复辟,并杀害于谦一事,该书的描述亦大体依据《明实录》中,由明朝官方种种涂脂抹粉后的说法,亦与真实史实颇多不合。

“夺门之变”发生的根源,是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病重不起,而他的独子“怀献太子”朱见济已夭折。国家没有皇储,是以人心浮动。按朱元璋皇明祖训,伦序择立的第一继承人,是皇侄中最年长的朱见深,正是被朱祁钰废去的前太子,也是太上皇朱祁镇的长子。

朱祁钰身边那帮当年力主废立的近臣,生怕朱见深继位后会反攻倒算,谋划着另外迎立藩王,选中的便是素有贤名的皇叔襄王,此议被兵部尚书于谦坚决抵制。

因为土木堡之变后临危受命,指挥北京保卫战大获全胜,挽救社稷于危亡,于谦在朝野声望隆高。朱祁钰对于谦极为礼敬,屡加封赏,多次探视,甚至超出了一个皇帝对臣子的限度。而景泰初年的朝政大事,也都由于谦一言裁决,名为兵部尚书,实为帝国的实际首相。

于谦和商辂等内阁重臣商议,由商辂援笔《复储疏》:「陛下宣宗章皇帝之子,当复立章皇帝之孙。」而当时明宣宗子裔,仅剩下包括朱见深在内的,太上皇朱祁镇的几个儿子。

朱祁钰愿意接受此奏议,复立朱见深固然好。否则等他归天,群臣只需上书孙太后,让朱见深以血缘最亲近、年龄最长的皇侄身份继位亦可。

【十六日拟写二本,伏阙投进,本稿系臣在礼部朝房内写,主事俞钦抄誊。本内有云:陛下为宣宗章皇帝之子,当复立宣宗章皇帝之孙正位东宫,助理庶政等语。姚夔、邹干等皆称善。因写二本,大小官员佥名数多,封进不及。】——《商文毅公文集》

然而如果朱祁钰复立朱见深为储;或是朱祁钰死后,朱见深正常即位;虽然是最符合朝局稳定,社稷安宁的大局,却绝不符合朝中那些权奸宵小,如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利益。

他们谋划夺门,不止是为捞取迎立之功,亦是因他们深为嫉恨的于谦在朝中主持中枢,他们就没办法得到朝中大权,从而为所欲为。

而对于谦这样望重天下的社稷大功臣,想要致他于死地,就必须换上一个对于谦有深怨而衔恨的皇帝,并栽赃以谋反罪名。所以前太子朱见深并不符合他们心意,非太上皇朱祁镇不可。

就在《复储疏》呈于礼部,还未上报给朱祁钰的当夜,石亨徐有贞曹吉祥们听闻风声,迫不及待打开宫门,迎接朱祁镇,发动了 “夺门之变”。

被囚南宫,苦盼复辟的朱祁镇,和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夺门一党达成肮脏的政治默契:一方得皇位;一方得朝权、杀于谦。

因此朱祁镇复辟后,迫不及待将于谦及许多景泰年间重臣下狱。其谋害于谦圣旨曰:

「于谦……这厮每知罪恶深重,恐朕不容,……纠合心腹都督范广等,要将总兵官(石亨)等擒杀,迎立外藩以树私恩,摇动宗社……钦此」

商辂原系朱祁镇东宫旧臣,本不在逮捕之列,朱祁镇一度还让他给自己起草复位诏书。可商辂为于谦力辩绝无迎立外藩事,举此时仍在礼部的《复储疏》为证据。

岂不知朱祁镇对此本就心知肚明,为了完成与夺门一党的约定、为了让这场政变变得师出有名,他才非杀于谦不可;是以索性将商辂也下了狱,其后从宽改罢官归乡,终其在位之日,不复召还。

是以,《明史》和通俗读物《明朝那些事》中「朱祁镇受徐有贞、石亨蒙骗,才害死于谦,事后悔悟」一说,不过是沿袭后来的明宪宗朱见深给于谦平反时,为其生父遮丑讳过,才做的官样文章。

实质上,朱祁镇就是杀害于谦的头号罪魁祸首,罪证确凿,不容抵赖。

于谦立身甚正,“两袖清风”这个成语就是由他而来,什么常例的冰敬炭敬灰色收入,从来与他绝缘。背难时家无余资,只有正屋里紧锁着明代宗朱祁钰赐给的蟒袍、剑器等物。遇害时“阴霾四合,天下冤之,京郊妇孺,无不泣洒”。

【绢帕麻菇与线香, 本资民用反为殃。 清风两袖朝天去, 免得闾阎话短长!】——于谦《入京》
【谦自值也先之变,誓不与贼俱生。尝留宿直庐,不还私第。或言宠谦太过,兴安等曰:"彼日夜分国忧,不问家产,即彼去,令朝廷何处更得此人?"及籍没,家无余资,独正室鐍钥甚固。启视,则上赐蟒衣、剑器也。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明史·于谦传》

血不曾冷,风孰与高!
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他们都知道,是于少保从瓦剌骑兵的铁蹄下,拯救了山西河北上百万百姓的身家性命。
“天下冤之”的另一面就是“天下怨之”,百姓怨恨的对象正是那个复辟成功、高居九重的大明天子。

不论古今,什么时候都缺不了污蔑英雄、落井下石的宵小。于谦遇害时,某地一个教谕小官上书,就说于谦罪当灭族,于谦荐举诸文武大臣都当一并诛杀。
只是就凉薄如朱祁镇,也知众怒不可违,若真敢如此倒行逆施,恐怕就连他自家的皇位也不稳了。毕竟杀害于谦,可是连他自己的母后孙氏都因此叹气哀伤,甚至当面斥责的。

【皇太后初不知谦死,比闻,嗟悼累日。】【复辟后,太后怜谦忠社稷,以不赏死面诘上曰: ‘何为不留谦 ?’】
【坐以谋逆,处极刑。帝意遂决,弃谦市,籍其家,家戍边。遂溪教谕吾豫言谦罪当族,谦所荐举诸文武大臣并应诛。部议持之而止。】

朱祁镇不止杀害于谦,更大规模清洗朝堂,杀害众多京师保卫战的有功朝臣。包括内阁辅臣王文和于谦被一同杀害,曾于德胜门之战击退瓦剌首领也先的将领范广更被凌迟处死。

内阁辅臣陈循、工部尚书江渊、刑部尚书俞士悦被发配流放,内阁辅臣萧镃、内阁辅臣商辂、吏部尚书王直、右都御史李、右通政殷谦等罢职。其下尚有众多景泰年间的文武要员被杀害、流放、罢黜。他们大都是国家栋梁之才,却被一心党同伐异的朱祁镇清洗。

除此之外,在朱祁镇复辟后的天顺年间,更有以下种种恶行弊政:

  • 平反王振,建庙祭葬招魂,甚至给瓦剌首领也先在京城建庙,感激他放自己回国的“大恩”。
  • 对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夺门功臣”委以重任。

后来石亨石彪叔侄骄纵不法,图谋变乱;太监曹吉祥与其侄曹钦更公然在京师举兵造反。

至于《明事》定要将平定石、曹一党,也当做朱祁镇的所谓“功绩”,未免过于无稽。被君主宠信的太监举兵造反,唐朝之后历朝努力限制宦权,整整五百年,也就出了这么一例。

  • 重用锦衣卫逯杲、门达等,推行特务统治,放纵他们纳贿弄权,制造多起冤案。

各地按察使、参政、巡按等大员因此被罢免和下狱无数,甚至连皇族宗亲也不幸免。

如他的堂叔弋阳王朱奠壏,得罪锦衣卫,竟被诬陷与其母乱伦,朱祁镇明知此事荒诞不经,为维护其佞幸的权威,也定要颠倒黑白,草菅人命,下令冤杀朱奠壏母子,并焚其尸。

甚至就连朱祁镇在瓦剌时和他相依为命的护驾功臣袁彬,只因不愿违心枉法,助纣为虐,便也被拷打下狱,流放闲置。

  • 处置荆襄流民问题,举措不当,在他死后当年,便爆发上百万人参与的荆襄流民大乱。

明朝政府历时七年,出动二十五万大军,耗费钱粮无数,才将这场民变镇压下去。

  • 轻信蒙古鞑靼部首领的孛来“换道入贡”的谎言,河套地区就此丢失,并导致为祸大明百年的“套寇”。
  • 容纵建州女真壮大,开抚顺关马市,养虎为患,遗祸后世千秋。

关于朱祁镇的种种恶行,可参见答主此前二文:

大明天顺奇事:瓦剌太师,立庙京城;护驾英雄,下狱拷打

丧师辱国,叫门天子,遗祸千秋:明英宗朱祁镇

总而言之,他不但可说是明朝从人品到政绩最差劲的皇帝,也更加不是《明事》吹嘘的什么“好人”。

明宪宗朱见深即位后数年,召还商辂为内阁首辅,给于谦平反昭雪,赦免其亲族并加恩,并在商辂力主下,追复景泰帝朱祁钰帝号,以帝皇之礼重修其陵寝。

这一方面固然是朱见深为人敦厚明智,子不类父,另一方面也是他明白朱祁镇所谓“夺门之变”,抢的其实是他自己的皇位,如不尽快于谦平反,就是让忠臣义士尽皆齿冷,长此以往,大明王朝的统治合法性便要消失殆尽了。
朱见深生为人子,又不能在诏书中明白说自己父亲的不是,如何恩将仇报,如何冤杀忠良,所以才假称「为权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实怜其忠」。
于谦之冤岂只朱祁镇父子知晓,天下人何人不知?若当真以为这是“朱祁镇交待儿子替于谦平反”,实为滑天下之大稽。

于谦死,大明王朝少一社稷臣,帝国国势就此中衰,对士风臣心摧残不可估量。
终于演变到明末,有士子提笔写下「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道出了他们的共同心声,多少个文武臣僚皆视君皇如陌路,冷眼坐视其灭亡,岂知却让东虏趁虚而入,导致衣冠沦丧、神州陆沉的历史大悲剧。
一直到南明的几十年,为何始终在强敌当前依旧众心不齐,为皇统之争内讧不止,无数品行高尚的忠臣志士皆不可免,错过或能力挽天倾的多次大好时机。
这一切的发端,都可说源于于谦的遇难

历史何其不公,大明二百余年最优秀的大臣,偏生碰上了大明二百余年最差劲的天子;
历史又何其公正,英雄终究会流芳百世,英名与华夏民族同始终;懦夫和凶手同样也一定会遗臭万年,永远受尽子孙后人耻笑唾骂。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和岳飞这对“西湖双忠”,皆是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为信念的华夏社稷之臣,他们真正忠心的从不是某家某姓皇帝,而是整个华夏文明和亿兆苍生。也真因如此,方值得我辈后人,永世敬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关于《明朝那些事儿》中对“于谦冤案”的解读,咱们得细细掰扯掰扯。这事儿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它涉及到明朝末年的政治格局、权力斗争,还有于谦这位民族英雄最终的悲剧命运。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前提:《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虽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历史,带有作者的个人解读和文学色彩,但它基本是基于.............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里对魏忠贤的评价,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写得精彩、生动,但细究起来,也有些让人玩味的地方。作者当年明月(当时他还是个普通网友)的笔触,很大程度上奠定了我们今天对魏忠贤的许多固有印象,那叫一个“活灵活现”,让人过目难忘。首先,这本书对魏忠贤的塑造,绝对是“立体”的。它没有简单地把他描绘.............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中对李成梁和努尔哈赤的论述,无疑是其全书一大看点。作者当年明月以其独有的幽默笔触和生动叙事,为我们勾勒出了这两位在明末辽东风云变幻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也塑造了读者心中对他们鲜明的印象。评价他们的观点,既要看作者的笔力,也要理解其背后所反映的历史逻辑。对李成梁的评价:一个时代的矛盾与悲剧.............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中,当年明月对袁崇焕的评价,可谓是这部通俗历史读物中最具争议,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之一。要判断这个评价是否“贴切”,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结合袁崇焕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当年明月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个人理解。当年明月笔下的袁崇焕,无疑是带着他个人情感倾向和叙事策略的.............
  • 回答
    当年明月,本名石悦,这个名字如今已不仅仅是《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更和上海市政府研究室副主任的身份紧密联系在一起。当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身份放在一起时,很多人都会感到好奇,甚至是些许的意外。毕竟,一个以历史普及、幽默笔触著称的作家,与体制内的公共事务管理之间,似乎隔着一条看不见的鸿沟。我的印象,或者说大.............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在受到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喜爱的同时,确实也存在一些可能对中学生造成误导的方面。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不妨一一细致地聊聊:一、 对历史人物的过度“人设化”与“网红化”这本书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它以一种非常生动、幽默、口语化的方式来讲述历史。作者当年明月在创作时,非常注.............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作为一部以通俗语言讲述明朝历史的网络小说,自2009年连载以来,不仅在读者中引发巨大反响,更在历史传播、文化传承和现代意义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最大价值: 一、历史叙事的创新性:打破传统历史书的刻板印象1. 通俗化与娱乐化表达 传统历史.............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作为一本深受读者喜爱的历史读物,其作者当年明月在创作过程中,确实存在个人情感的夹杂,并且这种夹杂是其作品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讨论。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这个问题:一、 作者的个人情感如何体现在书中?1. 对历史人物的“人性化”塑造和情感投射: “.............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现象级的。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的叙事,将波澜壮阔的明朝历史展现在普通读者面前,可以说功劳是巨大的。但是,任何一部作品,尤其是在历史解读方面,想要做到滴水不漏,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是《明朝那些事儿》,在仔细品读后,也能发现一些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硬伤”,或者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不少读过《明朝那些事儿》的读者会探讨的话题。《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以其生动幽默的笔触,确实让很多原本在史书里枯燥无味的人物变得鲜活有趣,朱祁镇自然也不例外。要说朱祁镇有没有被“美化”,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从“《明朝那些事儿》”这个特定文本来看,确实存在一定的“美.............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之所以能让无数读者着迷,除了作者当年明月那生动有趣的叙述风格外,更在于它隐藏在宏大历史叙事下的许多令人细思极恐的细节。这些细节往往不经意间流露,却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的残酷、人性的复杂以及命运的无常。一、权力中心的冷漠与残酷:人命如草芥的真相书中对明朝官场的描绘,尤其是皇帝的决.............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以其生动活泼的语言,将波澜壮阔的明朝历史展现在读者面前,成功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在描绘这些历史人物时,作者当年明月运用了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叙事风格,这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美化”或“丑化”的倾向。与其说是刻意为之,不如说是作者在选择信息、组织材料、以及情感倾向上所体现出的.............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里,要说“最牛”的人物,这可真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但如果要我选一个,我可能会毫不犹豫地说出那个名字——张居正。为什么是他?不是因为他像朱元璋那样开国奠基,也不是像戚继光那样沙场点兵,更不是像王阳明那样开宗立派。张居正是牛在,他用他那颗聪明绝顶的脑袋和无.............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以其生动幽默的语言和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也成功地普及了明朝历史。然而,作为一本通俗历史读物,它在一些细节上确实存在与史实不符,或是有失严谨的地方。这些地方并非故意篡改历史,更多是出于叙事需要、简化复杂问题,或者作者本人对某些事件的理解与主流史学观点存在差异.............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你说它严谨么?这个问题,说实话,有点意思。要拿它跟那些动辄数百页、几千条注释的学术专著比,那肯定够不上“严谨”二字。但话说回来,它也不是随便瞎编的野史野谈。咱们得先明白这书的定位。当年当年,当年明月写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让普通读者,尤其是年轻人,能轻松愉快地走进明朝的历史.............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的火爆,绝非偶然。在我看来,它能从众多历史读物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关键在于其“讲人话、讲故事、讲人情”这三个核心特质,并且将它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融为一体。首先,“讲人话”是它颠覆性的开始。在《明朝那些事儿》横空出世之前,谈论历史,尤其明朝历史,往往是一副板着面孔、充.............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中,朱元璋的“伟大的转变”,与其说是某个单一事件的完成,不如说是一系列深思熟虑、甚至是绝望中爆发出的行动,最终将一个草莽出身的农民,塑造成了一个震古烁今的开国皇帝。这个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贯穿了他整个生命历程,尤其是他从一个普通的士兵,逐步走向权力巅峰的那个关键时期。起初,朱元璋不.............
  • 回答
    “为什么《明朝那些事儿》会是当年明月写出来的,而不是历史教授写出来的?”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洞察力的问题,它触及了“作者身份”、“叙事风格”、“大众阅读心理”以及“历史著作的定义”等多个维度。 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作者的“非主流”身份带来的优势: 脱离学术.............
  • 回答
    关于《明朝那些事儿》为什么独树一帜,没有出现其他朝代的同系列作品,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原因。与其说是“没有”,不如说是“还没有出现”或者“遇到的困难不同”。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这个问题。1. 作者的个人特质与创作契机: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在于作者当年明月。他的文笔风格、对明朝历史的独特视.............
  • 回答
    当年明月创作的《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没有写南明,并止步于1644年,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核心原因,这些原因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作者的选择:1. 作者的创作意图与主题聚焦: “明朝那些事儿”的重心在于“明朝”的兴衰演变: 当年明月在书的开头和结尾都明确表示,他的写作目的是讲述明朝自建立到灭亡的完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