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那些事》是否存在对中学生的误导?为什么?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在受到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喜爱的同时,确实也存在一些可能对中学生造成误导的方面。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不妨一一细致地聊聊:

一、 对历史人物的过度“人设化”与“网红化”

这本书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它以一种非常生动、幽默、口语化的方式来讲述历史。作者当年明月在创作时,非常注重塑造人物的“性格”和“故事性”,这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人物变得鲜活有趣。

正面影响: 这种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历史学习的门槛,让原本遥远的帝王将相、文臣武将变得如同身边熟悉的人一样,易于理解和接受。对于刚刚接触历史的中学生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好事,能够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潜在误导: 然而,这种“人设化”的处理,有时候会过于强调人物的个性和八卦,而相对忽略了他们身处的时代背景、复杂的政治环境以及更深层次的制度性因素。比如,将某些皇帝塑造成“昏君”或“明君”,将某些大臣描绘成“奸臣”或“忠臣”,这种二元对立的简单划分,可能让中学生产生一种“非黑即白”的历史观。他们可能会过于关注历史人物的个人恩怨、情感纠葛,而忽视了这些行为背后更宏大的历史驱动力。

例如,书中对某些宦官的描写,虽然生动有趣,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谁谁谁是个奸佞之人”的层面,而没有深入探讨宦官制度的产生、发展以及其在明朝政治中的复杂作用,那么学生就可能对这一群体产生单一、负面的刻板印象。

二、 简化复杂的历史事件与制度

为了故事的流畅性和可读性,书中不可避免地会对一些复杂的历史事件和制度进行一定程度的简化。

正面影响: 这种简化使得读者能够快速把握事件的脉络和主要矛盾,避免了大量史料的堆砌和学术性的论证,让故事更容易消化。
潜在误导: 然而,历史的复杂性往往在于其“灰色地带”。许多事件的发生并非单一原因造成,制度的运作也充满着各种制衡与妥协。当书中以一种相对轻松、跳跃的方式呈现时,中学生可能会觉得历史的演变是顺理成章的,甚至是某个“聪明人”或“糊涂人”的个人决定所致。

例如,关于明朝的赋税制度,书中可能会着重描写某一次赋税改革引发的农民起义,而对税制的具体构成、征收方式、不同阶层的负担差异等细节,可能一带而过。这会让学生觉得赋税就是“压迫”的代名词,而忽略了当时国家财政的维持、军事开支、社会发展的需求等复杂考量。

再比如,对于朝堂上的政治斗争,书中可能会着力刻画不同派系之间的明争暗斗,但对于这些派系形成的根源、其背后代表的利益集团以及具体的政策主张,如果描写不够深入,学生就可能将政治斗争简单理解为“权力争夺”或“个人恩怨”。

三、 叙事风格可能影响历史判断的严谨性

当年明月式的幽默、调侃、甚至带有“吐槽”性质的叙述风格,虽然让阅读过程充满乐趣,但也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中学生对历史判断的严谨性。

正面影响: 这种风格使得历史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更加贴近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学习过程不那么枯燥。
潜在误导: 当历史人物的言行被用现代的价值观和幽默感去评判时,容易产生一种“穿越感”和“上帝视角”。学生可能会习惯性地以今天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古人,或者以一种“看热闹”的心态去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

例如,书中对某些皇帝的“吐槽”或者对某些大臣的“腹诽”,虽然增加了趣味性,但如果学生不加思考地全盘接受,可能会形成一种“戏谑”的历史态度,认为历史人物的重大决策都可以被轻易评价和嘲笑。这不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审慎判断历史是非的能力。他们可能会觉得,历史人物的很多行为都是“傻”的、可笑的,而忽略了当时历史情境下的无奈与必然。

四、 对“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模糊处理

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交织作用的结果。但如果叙述过于侧重于某些“戏剧性”的偶然事件,而忽略了其背后的必然趋势,也可能造成误导。

正面影响: 强调偶然事件,能够增加故事的吸引力,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跌宕起伏。
潜在误导: 如果学生过度强调偶然因素,可能会忽视那些推动历史发展的长期趋势和深层原因。例如,导致一个王朝灭亡的原因往往是多方面的、系统性的,包括经济衰退、社会矛盾激化、政治腐败、制度僵化等等。如果书中过于突出某个“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式的偶然事件,而忽视了这些深层原因,学生就可能难以理解历史演变的逻辑性。

比如,关于农民起义的爆发,书中可能会详细描写某个事件如何点燃了导火索,但如果对当时的土地兼并、赋税过重、官僚腐败等“必然”因素交代不清,学生就可能认为农民起义的爆发仅仅是因为某个突发事件。

如何引导中学生更健康地阅读《明朝那些事儿》?

理解了这些潜在的误导,我们就可以采取更积极的引导方式:

1. 强调“阅读历史”而非“阅读故事”: 告诉学生,《明朝那些事儿》是一个非常好的入门读物,它激发兴趣,但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权威的历史解读。要鼓励他们保持一份“批判性思维”,不完全被书中的叙事风格所左右。
2. 补充其他史料与研究: 在阅读此书的同时,鼓励他们去阅读一些更为严谨的明史研究著作、史学论文,或者浏览一些正规的历史网站,对照着看,了解不同的观点和更深入的分析。
3. 引导分析“为什么”: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引导他们多问“为什么”。比如,为什么这位皇帝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为什么这次改革会失败?为什么这个制度会存在?这种追问有助于他们从个人行为的描述上升到对时代背景和制度运作的理解。
4. 区分“历史事实”与“作者观点”: 要让学生明白,书中人物的性格评价、事件的因果分析,很多时候是作者的解读和观点,不一定是百分之百客观的历史事实。他们应该学会区分“史实”和“评论”。
5. 关注“时代局限性”: 鼓励学生理解,古人所处的时代环境、思想观念都与我们现代人不同。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古人,也不能把今天的价值观强加给他们。

总而言之,《明朝那些事儿》以其独特的魅力点燃了无数年轻人的历史热情,这是毋庸置疑的功劳。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正视它在某些方面可能带来的“简化”和“娱乐化”倾向,并积极引导中学生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培养出更加严谨、深入的历史认知能力。这就像吃一道美味的菜肴,要品尝其味道,也要了解其食材的来源和烹饪的道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说误导的话,对不起,实体书店“热门图书”摊位下面的“历史畅销书”,不管中外历史的,复读一些陈年黑屁烂梗的比比皆是

目前面向大众的历史普及读物就是这个水平,《明事》如果从故事性和历史叙事结合的角度上说已经是其中的佳作

所以怎么办呢,难道要把整个摊位都设计成18禁?大学学历以下禁止入内?大学生就不会被误导了吗?

瞄了一眼回答,基本上喜欢指着明朝那些事说误导的

我也是好奇,就目前你乎这种人均P社学历史,公众号学历史,畅销西史床头读物学历史,充斥大量玩梗小鬼隔空斗兽小鬼阶级斗争小鬼国家拟人小鬼的“军事历史爱好者”群体,到底是哪来的自信觉得自己已经不是票友水平了?

是哪来的自信想把《明事》列入18禁的?

是整天复读几个“大明天下无敌”梗就觉得自己比看《明事》的人优越感爆棚了?还是过了24岁了觉得自己可以充当中学生的先辈了?

xswl

然后顺手看了一下点赞人群,emmmm

面白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在受到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喜爱的同时,确实也存在一些可能对中学生造成误导的方面。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不妨一一细致地聊聊:一、 对历史人物的过度“人设化”与“网红化”这本书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它以一种非常生动、幽默、口语化的方式来讲述历史。作者当年明月在创作时,非常注.............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实在的,也很多同学有类似的困惑。从电气背景转行学 Java,确实和科班出身的计算机软件专业同学比,一开始会感觉有些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在某些方面会比较明显。你想从零开始学 Java,这意味着你需要弥补的不仅仅是编程语言本身,还有很多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知识。科班出身的同学,他们在大学期间,像数.............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可以说是火遍大江南北,让无数原本对历史提不起兴趣的人们,也开始津津有味地读起了明朝的历史。那么,这套书到底是不是真的呢?核心来说,“明朝那些事儿”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的。 它以明朝从建立朱元璋打天下,到崇祯皇帝煤山自缢结束的这276年为一个时间轴,讲述了期间发.............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理解了!每次飞机起飞前听到那个“请将手机调至飞行模式或关机”,心里都会冒出一个小问号。明明很多摄影爱好者在飞机上拍下了那么美的照片,飞机上的信号干扰真的有那么严重吗?今天我就来跟你好好唠唠这个事儿,顺便揭秘那些绝美航拍是怎么诞生的!首先,咱们得说说为啥航空公司要让手机关机或者开飞行模式。.............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中,当年明月对袁崇焕的评价,可谓是这部通俗历史读物中最具争议,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之一。要判断这个评价是否“贴切”,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结合袁崇焕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当年明月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个人理解。当年明月笔下的袁崇焕,无疑是带着他个人情感倾向和叙事策略的.............
  • 回答
    好的,关于《明朝那些事儿》中对“于谦冤案”的解读,咱们得细细掰扯掰扯。这事儿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它涉及到明朝末年的政治格局、权力斗争,还有于谦这位民族英雄最终的悲剧命运。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前提:《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虽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历史,带有作者的个人解读和文学色彩,但它基本是基于.............
  • 回答
    “为什么《明朝那些事儿》会是当年明月写出来的,而不是历史教授写出来的?”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洞察力的问题,它触及了“作者身份”、“叙事风格”、“大众阅读心理”以及“历史著作的定义”等多个维度。 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作者的“非主流”身份带来的优势: 脱离学术.............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很有意思。不少人提到清朝总是跟在明朝后面,觉得它不过是“复制粘贴”了明朝的制度。但仔细掰扯开来,清朝在一些方面确实是有自己的“升级包”和“优化点”,跟明朝比,进步之处不少,也有些地方做得确实更到位。我来跟你唠唠这些。一、 统一和巩固疆域:从“中华帝国”到“多民族国家”的雏形明朝时期.............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作为一部以通俗语言讲述明朝历史的网络小说,自2009年连载以来,不仅在读者中引发巨大反响,更在历史传播、文化传承和现代意义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最大价值: 一、历史叙事的创新性:打破传统历史书的刻板印象1. 通俗化与娱乐化表达 传统历史.............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中,朱元璋的“伟大的转变”,与其说是某个单一事件的完成,不如说是一系列深思熟虑、甚至是绝望中爆发出的行动,最终将一个草莽出身的农民,塑造成了一个震古烁今的开国皇帝。这个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贯穿了他整个生命历程,尤其是他从一个普通的士兵,逐步走向权力巅峰的那个关键时期。起初,朱元璋不.............
  • 回答
    理解您想深入了解文革翻案洗白者思想根源的诉求。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历史、政治、个人经历、情感以及对国家未来的看法等多个层面。要详细阐述,需要剥离掉一些非本质的论述,专注于他们可能持有的核心观点和动机。首先,要明白一点,所谓“翻案洗白”的说法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价值判断。对于经历过文革的人,以及.............
  • 回答
    哈哈,刚踏入生物科学的大门,遇到 16S 就卡住了,这太正常不过了!16S 在微生物领域简直是无处不在,想不碰到它都难。别急,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保证让你明明白白。首先,咱们得知道 16S “是啥”?你把它想象成微生物界的“身份证”或者“基因指纹”。具体来说,16S 指的是 16S 核糖体 RN.............
  • 回答
    那些明白祖国必定战败的士兵在战争中怀着的心情是极其复杂和痛苦的,这种心情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情绪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描述他们可能经历的心理状态:1. 绝望与无力感 (Despair and Helplessness):这是最核心、最普遍的情绪。当士兵意识到他们所效忠的国家,或者他.............
  • 回答
    我跟你聊聊,那些明明口袋里不缺钱,却就是抠抠搜搜,欠钱不还的人,他们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这事儿吧,说起来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每个人的动机都不太一样,但总有一些共通的心理在里面。首先,最常见的一种心态,我觉得是“占便宜”的惯性思维。 这种人可能从小到大都习惯了各种方式的“小恩小惠”,或者在消费上总.............
  • 回答
    坦白说,面对那些明知道对方有女朋友,却依旧选择不保持距离,甚至进一步发展的女性,她们的内心世界可能比旁观者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坏”或“馋”就能概括的。首先,不能排除一些人是纯粹的“恋爱脑”。她们可能真的被对方的某些特质深深吸引,比如魅力、才华、或者仅仅是那种能够让她感到被特别对待的感.............
  • 回答
    刘备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算是个奇特的存在。你说他是“封建帝王”,这话说得没错,但他跟那些坐拥天下、生来富贵的皇帝又不太一样。他从一个卖草鞋的出身,一路摸爬滚打,最后成了蜀汉的开国皇帝,这本身就是个了不起的成就。那么,要给他找个“档次”差不多的帝王,其实挺难的。因为刘备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仁德”和“.............
  • 回答
    这世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像是自带一种特殊的“雷达”,能捕捉到那些被生活遗弃的微弱信号。在大街上,当大多数人匆匆而过,视而不见那些蜷缩在角落里、浑身是病、步履蹒跚的流浪猫狗时,他们却会停下脚步,低下头,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救助这样一只猫狗,往往意味着一场漫长而昂贵的拉锯战:高昂的医疗费用、不确定的.............
  • 回答
    关于淘宝上那些149元10片的“原切牛排”,尽管它们常被指责为合成肉,但仍有大量消费者购买。这种现象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原因交织的结果,涉及消费者认知、市场营销、产品定价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多个环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 1. 消费者认知与信息不对称: “原切牛排”概念的误解与模糊化: .............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部现象级的历史读物,其魅力不仅在于它以轻松幽默的语言重新讲述了波澜壮阔的明朝历史,更在于它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并从中提炼出了许多令人深思、朗朗上口的经典语录。这些语录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既有对历史人物性格的精准概括,也有对世事人生的洞察。以下我将为你详细列举并.............
  • 回答
    问这个问题,就像在问是清茶好喝,还是烈酒够劲,各有各的韵味,也各得一众拥趸。硬要说谁“更好”,其实有点难度,因为《明朝那些事儿》和《三国演义》走的路线,面向的读者,以及它们想要传达的东西,都大相径庭。不过,如果从写法的精妙、历史的还原度、以及对人性的洞察这几个角度来聊聊,或许能描绘出它们各自的精彩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