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大佬们一下,清朝相比于明朝在那些方面是有进步或者说是做的更好的?理性提问?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很有意思。不少人提到清朝总是跟在明朝后面,觉得它不过是“复制粘贴”了明朝的制度。但仔细掰扯开来,清朝在一些方面确实是有自己的“升级包”和“优化点”,跟明朝比,进步之处不少,也有些地方做得确实更到位。我来跟你唠唠这些。

一、 统一和巩固疆域:从“中华帝国”到“多民族国家”的雏形

明朝时期,虽然我们常说“大明江山”,但它的疆域主要集中在汉族传统聚居区,对外关系上更多是“天朝上国”的姿态,对于边疆民族的管理,更多是怀柔、册封,或者偶尔的军事征讨,但并没有建立起一套长期有效的管理体系。

清朝就不一样了。首先,它在灭明的基础上,极大地拓展和巩固了疆域。这可不是小事。你看看地图就知道了,清朝的版图,比明朝要大得多,尤其是在东北、蒙古、新疆、西藏等地。这些地方,在明朝时期,有些是勉强维持宗藩关系,有些则直接处于边缘地带,控制力并不强。

清朝是如何做到的?

军事上的征服和整合: 顺治朝平定满洲叛乱,康熙朝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雍正朝和乾隆朝则通过一系列军事行动,彻底将蒙古各部、新疆的准噶尔汗国、西藏的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的地位以及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统治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辖之下。
制度上的创新和调整:
盟旗制度: 在蒙古地区,清朝继承并完善了盟旗制度,将蒙古各部按照“盟”和“旗”来划分和管理,既保持了一定的自治性,又通过中央的任命和考核来维持统治。
改土归流: 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明朝主要实行“土司制度”,即允许当地少数民族首领世袭统治。这种制度在很多情况下管理松散,容易滋生腐败和地方割据。清朝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将土司制度改为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的流官制度,加强了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直接统治和管理,也促进了汉族文化和经济在这些地区的传播。
理藩院与移民政策: 清朝设立了专门管理蒙、藏、回等民族事务的机构——理藩院。同时,也鼓励汉族移民进入东北、新疆等地,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当地的人口结构和文化面貌,也为巩固边疆提供了社会基础。
“家天下”到“国天下”的转变(某种程度上): 虽然清朝是满族统治,但它也吸纳了汉族政治文化,并且在治理庞大帝国时,逐渐形成了一种“共治”的意识。虽然最初是“满人天下”,但后来也越来越强调“汉满是一家”,虽然这种“一家”带有明显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色彩,但相比于明朝,它在疆域上的多元化管理,确实为我们今天理解“多民族国家”的形态打下了基础。

二、 经济和财政:从“一条鞭法”到更系统的税收和货币体系

明朝的经济,尤其后期,可以说是问题重重。赋税制度比较混乱,国家的财政收入不稳定。

清朝在经济和财政方面也有一些进步:

全国统一的白银货币体系: 明朝虽然也使用白银,但流通的货币体系比较复杂,各地差异也大。清朝在继承明朝白银作为主要货币的基础上,通过户部铸造的银元宝、各省铸造的银钱等,形成了一个相对统一和规范的白银流通体系。虽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中央银行”,但这种规范化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摊丁入亩: 这是清朝一项非常重要的赋税改革。明朝的赋税征收非常复杂,人头税(如力役、口粮)占的比重很大。雍正时期推行的“摊丁入亩”,将历代相沿的人头税(丁银)摊入田赋之中,以后无论人口如何增长,只要有土地,就按土地的多少交税,不再按人头征收。这项改革的好处是多方面的:
减轻了无地或少地农民的负担: 过去,这些人即使没地,也得交人头税,负担很重。
鼓励人口增长(某种程度上): 理论上,人越多,只要没地就不会增加税收负担,这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过去那种“多生一个孩子就多一个税负”的顾虑。
简化了征收程序: 减少了因人头税引发的各种统计和征收上的麻烦。
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性: 毕竟土地数量相对稳定。
海关税的规范化和增加: 随着对外贸易的恢复和发展,清朝对海关税的征收也更加规范,并在一些沿海地区设立了海关,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不过,这一点上也得提一下,后期清朝的海关关税很大一部分被洋人控制,这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改良: 清朝继续推广和改良明朝以来的一些农业技术,比如新作物的引进(玉米、番薯等),水利设施的修建等,这些都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口增长和国家稳定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 文化和思想:从“八股取士”到一定程度的“兼容并包”与学术整理

提到清朝文化,很多人会想到“文字狱”和“八股取士”,觉得它比明朝更落后。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清朝在文化上的确有其独特之处,甚至可以说是对明朝文化的一种“继承”和“深化”:

大规模的文化典籍整理与编纂: 这是清朝最突出的文化成就之一。
《四库全书》: 这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庞大、最全面的图书工程。虽然在编纂过程中也存在销毁禁书的情况,但其收录和整理的大量古代文献,为后世保存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相比之下,明朝虽然也有一些书籍的整理,但规模和系统性远不及此。
其他大型丛书和史书编纂: 如《永乐大典》虽为明朝所编,但清朝在延续和补充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此外,清朝还编纂了大量的方志、年谱、文集等,对各地文化和历史进行了系统性的记录。
学术上的“考据学”兴起: 面对宋明理学的空泛和对汉儒经学的疏忽,清朝的学者们开始强调“考据”和“求实”,重新审视和注释古代经典,力图恢复古籍的原貌和原意。戴震、顾炎武等学者在文字学、训诂学、版本学等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这种治学方法,虽然有时显得“死板”,但它对中国传统学术的严谨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思想上的“兼容并包”与“离经叛道”的并存: 尽管有“文字狱”,但清朝统治者也认识到笼络汉族士大夫的重要性。康熙、雍正、乾隆时期,都曾广纳汉族名士,编纂典籍,举行“博学鸿词科”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明朝后期那种党争过烈、思想僵化的局面(至少在表面上和某些时期)。而且,在“文字狱”的严密监视下,也催生了一些更隐晦、更具批判性的思想,比如一些学者在表面上研究经史,实际上却暗含对政治的批判。

四、 统治的稳定性和有效性:从“内忧外患”到长期的相对稳定

明朝后期,“内忧外患”是常态。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边疆蒙古崛起,日本倭寇骚扰,内部政治腐败严重,皇帝怠政,导致国家机器运转失灵。

清朝在这方面做得更扎实:

严密的统治体系和特务机构: 清朝继承并发展了明朝的特务机构(如锦衣卫、东厂),设立了粘杆处、血滴子(虽然传说多于实际)等更具效率的监视和镇压机构。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统治的稳定,压制了潜在的反抗力量。
一套相对成熟的官僚管理制度: 清朝的官僚体系非常庞大和复杂,一套森严的等级制度和考核体系,保证了皇帝的命令能够层层传达和执行。虽然存在腐败,但整体而言,国家机器的运转效率相对较高。
“满汉一体”的策略(尽管有局限): 清朝在政治上采取“满汉一体”的原则,让汉族官员参与到国家管理中来,这吸纳了汉族人才,也使得统治更加稳定。虽然满族依然享有特权,但这种策略比明朝那种纯粹的汉族内部政治斗争要显得更加开放和有容纳度。
平定内乱和对外战争的胜利: 清朝初期平定了三藩之乱,收复了台湾,在对外战争中也取得了一些胜利(比如击败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这些军事上的成功,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政权的合法性。

一些补充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进步”并非全盘肯定: 上面说的进步之处,很多都是相对明朝而言的。清朝同样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对科技发展漠视、后期腐败加剧、民族矛盾等,这些都为后来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制度的继承与变通: 清朝很多制度都是在明朝基础上进行的改革和完善,并非完全的创新。但正是这些改革和变通,使得制度更符合当时的社会需求和统治需要。
历史的复杂性: 评价一个朝代的功过是非,需要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去分析。不能简单地说“清朝不如明朝”或者“清朝比明朝好太多”。每个朝代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总的来说,清朝在巩固和拓展国家疆域、规范财政税收、进行大规模文化典籍整理、以及维护长期的政治稳定等方面,相比于明朝,确实做得更系统、更到位,取得了更显著的成就。当然,这些成就也是建立在牺牲某些方面的代价之上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让你对清朝比明朝的进步之处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社会组织力,财政制度,亲王的处理,对蒙古西藏新疆的控制,这都比明朝要强。这些是主动的,至于后面洋务运动引起的被动科技文化变革,我个人认为不应该算在清朝头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