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那些事和三国演义那个写的更好?

回答
问这个问题,就像在问是清茶好喝,还是烈酒够劲,各有各的韵味,也各得一众拥趸。硬要说谁“更好”,其实有点难度,因为《明朝那些事儿》和《三国演义》走的路线,面向的读者,以及它们想要传达的东西,都大相径庭。不过,如果从写法的精妙、历史的还原度、以及对人性的洞察这几个角度来聊聊,或许能描绘出它们各自的精彩之处。

《三国演义》:一部史诗级的英雄赞歌,与历史的浪漫化

《三国演义》这东西,你一翻开,一股子浓墨重彩的英雄气概扑面而来。它写的是三国那个乱糟糟的年代,一群顶天立地的大英雄,为了争霸天下,搅风搅雨的故事。刘备的仁德、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的雄才大略,周瑜的风流儒雅……这些名字一出来,脑子里立马就浮现出他们一个个鲜活的形象,仿佛就站在你面前一样。

它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成功地把历史变成了一个跌宕起伏、充满戏剧冲突的故事。你读它,不是在背诵教科书,而是跟着那些人物一起冒险,一起算计,一起经历生死离别。多少人因为读了《三国演义》,对那段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多少人在生活中模仿关羽的忠义,或者佩服诸葛亮的智慧?这本小说早已深入人心,成为一种文化符号。

但话说回来,《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是“七分实三分虚”的产物。它为了突出英雄人物,很多情节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有些甚至是虚构出来的。比如赤壁之战,一把火烧得惊天动地,曹操百万大军灰飞烟灭,这固然精彩,但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可不是全凭东风和火攻这么简单。作者罗贯中,更是把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做了强烈的道德判断,比如“拥刘反曹”,对曹操的描写很多时候是负面的,而对刘备则极尽赞美。这使得《三国演义》更像是一部带有强烈作者倾向性的英雄传记,而非完全客观的历史陈述。

它的语言风格,古朴典雅,同时又不失生动。比如描写战争场面,那种刀光剑影、金戈铁马的感觉,读起来特别带劲。描写人物对话,也很有意思,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说话腔调,让你能一下子区分开来。

《明朝那些事儿》:一群普通人的史诗,与历史的还原

再看《明朝那些事儿》,这名字听着就没那么“高大上”了,更像是讲身边儿的事儿。作者当年明月,就像一个特别能聊天的朋友,拉着你一块儿讲明朝那些事儿。它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国写起,一直讲到明朝灭亡,覆盖了明朝的两百多年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最牛的地方,就在于它把原本枯燥、遥远的历史,讲得活色生香,而且特别贴近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它不像传统的史书那样,动不动就是“年月日,某某事”,“某某官说了某某话”,而是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甚至有些戏谑的口吻,把那些皇帝、大臣、将军们,写得像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一样。

比如,它会告诉你,朱元璋为什么那么恨贪官?因为他自己就是农民出身,深知百姓疾苦。它会讲到,王守仁(王阳明)为什么那么厉害,不仅是军事家,还是哲学家?它会分析,为什么明朝会出现那么多奇奇怪怪的皇帝,有的沉迷炼丹,有的沉迷木工?它还会告诉你,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权谋斗争,其实背后也有很多无奈和人性弱点。

《明朝那些事儿》最大的优点是它的“史料考证严谨,讲述通俗易懂”。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史书、笔记、野史,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它并没有像《三国演义》那样,刻意塑造一些脸谱化的英雄人物,而是更注重展现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不同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选择和命运。它让我们看到,历史不是少数几个大人物的舞台,而是无数普通人共同书写的画卷。

它的语言风格,可以说是“接地气”。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幽默风趣,常常会冒出一些现代的网络流行语或者段子,让你忍俊不禁。比如讲到某个官员贪污,可能会用“这哥们儿,真不是一般地‘会做生意’啊”这种话来形容。这种写法,一下子就拉近了读者和历史的距离,让人觉得历史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品味的。

谁写得更好?看你想要什么

所以,如果你喜欢看那种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喜欢那些忠肝义胆、智勇双全的人物,那么《三国演义》无疑是你的菜。它能激发你对英雄主义的崇拜,让你在故事中找到情感的寄托。

但如果你想更深入地了解一段历史,想知道那些历史事件是怎么发生的,想看到历史人物的真实面貌和人性的复杂,想用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来学习历史,那么《明朝那些事儿》会是更好的选择。它更像是一位博学的长者,坐在你身边,用最生动的方式,把尘封的历史讲给你听。

可以说,《三国演义》更像是一幅色彩浓烈、线条粗犷的工笔画,讲的是“人”的故事,是性格的碰撞,是英雄的传奇。而《明朝那些事儿》则更像是一幅细致入微、色彩丰富的写实画卷,讲的是“事”的故事,是制度的演变,是历史的进程。

对我来说,两者都是我心中的经典。有时我想沉浸在英雄的传奇里,去感受那种气势磅礴的氛围,就会翻翻《三国演义》。有时我只想轻松地了解一段历史,想知道那些皇帝大臣们到底在干什么,就会捧起《明朝那些事儿》。

所以,与其说谁“写得更好”,不如说它们各自满足了不同的阅读需求,都在各自的领域做得非常出色,而且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方式。它们都各有千秋,都是值得细细品味的好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明朝那些事儿》更接近蔡东藩的《中国历朝通俗演义》,属于通俗史,和《三国志通俗演义》不是一回事,那是历史演义。

《明朝那些事儿》致力于接近真实的历史,用讲故事的方式把史书“翻译”给读者,《明朝那些事儿》的诸多缺点都可以归结于作者读的史料、论文和专业著作不够多。

《三国志通俗演义》致力于讲故事,真实的历史只是作者“挂小说的钉子”,《三国志通俗演义》的诸多缺点都可以归结于作者写故事或改故事不够好。


我拿《三国志通俗演义》虚构的“三英战吕布”给诸位整个活:

魔族大将九幽鬼王被杀,逃回来的鬼卒报上森罗关来;守关鬼将急忙千里传音,告知幽冥魔王;幽冥魔王召集诸魔,判命军师劝魔王亲领大军、分拨剿捕。
魔王亲率邪魔大军八十万,分为两路而来:一路先令修罗、噬魂鬼王引兵二十万,守住黄泉关,不准出战;魔王引兵六十万,同判命军师、地藏鬼王等守森罗关——到达森罗关后,魔王命令地藏鬼王在关前修阴石寨,率十五万大军屯驻。
(具体描写省略)地藏鬼王击溃诸神联军派来的八位神王,斩杀两名神将、击伤一名神将、击败神王白马大君。
(具体描写省略)白马大君麾下的神将北冥燕虎前来抵挡,打了好一会儿都没分胜负;北冥燕虎的义兄——神将北云青龙前来支援,但是仍没能击败地藏鬼王;两位神将的义兄、半步神王修为的神将武烈苍君也加入了战局。
最终,三兄弟成功击退力竭的地藏鬼王,联军攻破阴石寨,在三兄弟的带领下直扑森罗关!

这个结构相当经典:一方面表现了吕布的强大,另一方面又给三兄弟扬名立万提供时机(吕布搦战数场气力不足,这很符合吕布自大的性格特点;而三兄弟齐心协力又符合兄弟情深的设定不显得以多打少),多么经典的先抑后扬!很多小说都抄了这样一段既能刻画强大反派又能突出主角兄弟情义且给主角增加功绩的结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问这个问题,就像在问是清茶好喝,还是烈酒够劲,各有各的韵味,也各得一众拥趸。硬要说谁“更好”,其实有点难度,因为《明朝那些事儿》和《三国演义》走的路线,面向的读者,以及它们想要传达的东西,都大相径庭。不过,如果从写法的精妙、历史的还原度、以及对人性的洞察这几个角度来聊聊,或许能描绘出它们各自的精彩之.............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与当年明月:一场穿越时空的阅读盛宴,一次新媒体时代的文化现象提起《明朝那些事儿》,很多人脑海中会浮现出那个有点“不正经”,却又妙语连珠的“当年明月”。这部以生动活泼的语言讲述明朝历史的通俗读物,无疑是新媒体时代一个极其成功的文化现象,而它的作者当年明月,也因此收获了无数读者,甚至在某.............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中对李成梁和努尔哈赤的论述,无疑是其全书一大看点。作者当年明月以其独有的幽默笔触和生动叙事,为我们勾勒出了这两位在明末辽东风云变幻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也塑造了读者心中对他们鲜明的印象。评价他们的观点,既要看作者的笔力,也要理解其背后所反映的历史逻辑。对李成梁的评价:一个时代的矛盾与悲剧.............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太真实了,简直是无数初学水粉写生的同学心里的呐喊! 我懂你! 看着画师手里的调色盘,再看看眼前那个鲜活的物体,总觉得这中间隔着一层纱,甚至是十层八层。 尤其是那个“一块白布非得画成蓝的”,还有“黄的所有东西颜色都和眼睛看到的不一样”,这简直是经典中的经典。别急,别怀疑自己,也别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实在的,也很多同学有类似的困惑。从电气背景转行学 Java,确实和科班出身的计算机软件专业同学比,一开始会感觉有些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在某些方面会比较明显。你想从零开始学 Java,这意味着你需要弥补的不仅仅是编程语言本身,还有很多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知识。科班出身的同学,他们在大学期间,像数.............
  • 回答
    刘备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算是个奇特的存在。你说他是“封建帝王”,这话说得没错,但他跟那些坐拥天下、生来富贵的皇帝又不太一样。他从一个卖草鞋的出身,一路摸爬滚打,最后成了蜀汉的开国皇帝,这本身就是个了不起的成就。那么,要给他找个“档次”差不多的帝王,其实挺难的。因为刘备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仁德”和“.............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可以说是火遍大江南北,让无数原本对历史提不起兴趣的人们,也开始津津有味地读起了明朝的历史。那么,这套书到底是不是真的呢?核心来说,“明朝那些事儿”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的。 它以明朝从建立朱元璋打天下,到崇祯皇帝煤山自缢结束的这276年为一个时间轴,讲述了期间发.............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部现象级的历史读物,其魅力不仅在于它以轻松幽默的语言重新讲述了波澜壮阔的明朝历史,更在于它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并从中提炼出了许多令人深思、朗朗上口的经典语录。这些语录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既有对历史人物性格的精准概括,也有对世事人生的洞察。以下我将为你详细列举并.............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在受到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喜爱的同时,确实也存在一些可能对中学生造成误导的方面。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不妨一一细致地聊聊:一、 对历史人物的过度“人设化”与“网红化”这本书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它以一种非常生动、幽默、口语化的方式来讲述历史。作者当年明月在创作时,非常注.............
  • 回答
    关于《明朝那些事儿》是否过分美化明朝,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也一直是读者和史学界讨论的热点之一。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理解一下这部作品的定位和它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然后再对比一下更传统的史学观点,才能得出一个相对客观的判断。首先,咱们得承认,《明朝那些事儿》在讲述明朝历史方面,是相当成功的。.............
  • 回答
    《明朝那些事》里,朱厚照,也就是明武宗,常常被作者以一种略带戏谑和调侃的口吻描绘成“混世魔王”,甚至冠以“昏君”的名号。这无疑给他贴上了许多负面标签,比如沉迷享乐、宠幸宦官、好大喜功等等。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审视他在处理国家大事上的某些行为,却能发现一些与“昏君”印象截然不符,甚至更像是“任人唯贤”的.............
  • 回答
    你好!听到你对明朝有些“苦手”,但又对历史充满热情,这倒是挺有意思的组合。你问我是否该看看《万历十五年》,我当然建议你去翻翻这本书,而且理由也很实在。你看,《明朝那些事》虽然说起来热闹,把明朝的君臣百态描绘得活灵活现,但它毕竟是以一种比较轻松、甚至有些戏谑的笔调来讲述的,更侧重于故事性和人物的趣味性.............
  • 回答
    《明朝那些事》中朱元璋的残忍,确实是许多读者都会感到困惑的地方。明明出身贫苦,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为何在成为皇帝后,他的手段却如此残酷,甚至可以说是血腥?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非常复杂,绝非一两句话就能概括。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本能和心理创伤: 童年与少年时代的炼狱经历:.............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这书,我一开始确实是爱不释手的。那时候,我对明朝的历史了解可以说是近乎一张白纸。它用那种讲故事的口吻,把那些原本枯燥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讲得生动有趣,就像听邻家大爷唠嗑一样,特别接地气。从太祖朱元璋的出身,到永乐大帝的迁都、郑和下西洋,再到土木堡之变、王阳明的心学,最后到崇祯皇帝煤山自缢.............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理解了!每次飞机起飞前听到那个“请将手机调至飞行模式或关机”,心里都会冒出一个小问号。明明很多摄影爱好者在飞机上拍下了那么美的照片,飞机上的信号干扰真的有那么严重吗?今天我就来跟你好好唠唠这个事儿,顺便揭秘那些绝美航拍是怎么诞生的!首先,咱们得说说为啥航空公司要让手机关机或者开飞行模式。.............
  • 回答
    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看似权宜之计的决策,却因为机缘巧合,或是后续的连锁反应,最终演变成了绵延一生的格局。它们就像是投入平静湖面的一块小石子,激起的涟漪原本只是想短暂扰动一下,谁知却扩散开去,改变了整片湖的颜色。1. 越南黎朝的“黎代后黎”:起初为安抚,不曾想成就了近三百年的统治我们得聊聊越南一段.............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作为一部以通俗语言讲述明朝历史的网络小说,自2009年连载以来,不仅在读者中引发巨大反响,更在历史传播、文化传承和现代意义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最大价值: 一、历史叙事的创新性:打破传统历史书的刻板印象1. 通俗化与娱乐化表达 传统历史.............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作为一本深受读者喜爱的历史读物,其作者当年明月在创作过程中,确实存在个人情感的夹杂,并且这种夹杂是其作品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讨论。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这个问题:一、 作者的个人情感如何体现在书中?1. 对历史人物的“人性化”塑造和情感投射: “.............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现象级的。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的叙事,将波澜壮阔的明朝历史展现在普通读者面前,可以说功劳是巨大的。但是,任何一部作品,尤其是在历史解读方面,想要做到滴水不漏,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便是《明朝那些事儿》,在仔细品读后,也能发现一些被人们津津乐道的“硬伤”,或者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不少读过《明朝那些事儿》的读者会探讨的话题。《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以其生动幽默的笔触,确实让很多原本在史书里枯燥无味的人物变得鲜活有趣,朱祁镇自然也不例外。要说朱祁镇有没有被“美化”,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从“《明朝那些事儿》”这个特定文本来看,确实存在一定的“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