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朝那些事》是不是有点过分美化明朝?

回答
关于《明朝那些事儿》是否过分美化明朝,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也一直是读者和史学界讨论的热点之一。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理解一下这部作品的定位和它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然后再对比一下更传统的史学观点,才能得出一个相对客观的判断。

首先,咱们得承认,《明朝那些事儿》在讲述明朝历史方面,是相当成功的。作者当年明月以一种非常生动、幽默、接地气的方式,把原本枯燥的史料变成了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他擅长描绘人物,把那些高高在上的皇帝、大臣,写得像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一样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有缺点也有闪光点。这种叙事风格,一下子就吸引了无数原本对历史不感兴趣的读者。尤其是对于年轻人来说,它就像一本精彩的通俗小说,让人一口气读下去,对明朝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么,这种“美化”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看:

1. 人物塑造的侧重点: 当年明月在刻画明朝君臣时,往往会放大他们的某些优点,或者用一种理解甚至同情的态度去解释他们的错误。比如,对某些皇帝的励精图治、对某些大臣的鞠躬尽瘁,都写得十分到位,让人印象深刻。但与此同时,一些朝代的弊病,比如党争的残酷、宦官的跋扈、农民起义的爆发原因,虽然也写到了,但可能在细节上或者解读上,会更侧重于解释和“洗白”,而不是一味地批判。

举个例子,对于明朝的宦官问题,我们都知道这是明朝的一大顽疾。但当年明月在写到一些宦官,比如王振、刘瑾时,虽然也描述了他们的罪行,但可能也会在他们的某些经历或者心态上做一些铺垫,让读者觉得他们并非生来就是坏人,或者他们的某些行为也是有其时代背景的。又比如,写到土木堡之战的失败,虽然也指出了王振的责任,但对明英宗朱祁镇的描写,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年轻气盛、轻信谗言,而不是完全的昏聩无能。

2. 语言风格和叙事节奏: 用通俗易懂、甚至带点“段子”的语言来讲述历史,本身就是一种“美化”。它降低了历史的门槛,让更多人能够接受。但这种风格也可能让一些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变得不那么尖锐。历史的厚重感和复杂性,在这样一种轻松的叙事下,可能会有所消减。读者更容易记住的是那些精彩的桥段和鲜活的人物,而对于整个王朝兴衰背后更宏观、更具批判性的分析,可能就会被淡化。

3. 对比其他朝代: 有人认为,《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让人觉得“美化”了明朝,也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常常会将明朝与之前之后的朝代进行对比。比如,在批评某些政治腐败时,会拿明朝的某些官员来做对比,显得明朝的官员并没有那么差劲。或者在描述明朝的某些制度时,会强调其进步性。这种对比手法,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会“衬托”出明朝的某些优点。

但话说回来,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它的价值。

首先,《明朝那些事儿》最大的贡献在于,它成功地将明朝历史推广开来。在它出现之前,许多人对明朝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教科书上的那些比较片面的描述。它让很多人重新认识了明朝,了解了明朝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很多人因为这本书,开始深入研究明朝历史,去读更专业的史书。从这个角度看,它功不可没。

其次,历史的评价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历史学家们一直在研究和修正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看法。《明朝那些事儿》所采取的解读方式,也可以看作是近年来史学界在叙事方法上的一种创新尝试。用更人性化、更贴近读者的方式去呈现历史,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在于它是否完全歪曲了史实,或者是否带有明显的政治立场。

那么,它有没有“过分”美化呢?

从严格的史学角度来看,任何通俗化的历史读物都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简化”和“聚焦”。当年明月在写作时,毕竟是以一个“故事”为导向,而不是严格的学术论文。所以,在人物的描写上,在事件的取舍上,他会有自己的侧重和选择。他可能会更倾向于描述那些英雄人物、悲情故事,或者那些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情节。对于那些过于黑暗、过于血腥或者过于复杂的社会问题,他可能会选择性地处理,或者用更委婉的方式来表达。

例如,对于明朝的宦官干政,虽然书中有所提及,但其根源、对国家政治的深远影响,以及其背后复杂的权力结构,可能在通俗化的叙述中就无法像学术研究那样深入展开。又比如,对于明朝末年的政治腐败和经济危机,虽然有所描绘,但其根本原因,如土地兼并、赋税制度的弊端、以及一些深层次的社会结构性问题,可能在情节的推进中被冲淡了。

更直接地说,如果说它对明朝“美化”了,那么这种美化更多体现在:

人物的“人情味”: 把很多历史人物写得更具个人色彩,更有人情味,减少了脸谱化的倾向。
事件的“戏剧性”: 侧重于挖掘事件的戏剧性,让历史更有看头。
解读的“善意性”: 在解释某些错误或过失时,倾向于从人性、环境等角度去理解,而不是单纯地指责。

总而言之,与其说《明朝那些事儿》是“过分美化”,不如说它是用一种更“亲民”和“人情味”的方式来解读明朝历史。 它成功地让更多人走进了明朝的大门,激发了大家对历史的兴趣。但如果想对明朝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更具批判性的了解,那么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再去阅读一些更专业的史学著作,将会是更明智的选择。

就像你吃一道菜,可能一道家常菜做得特别好吃,能勾起你对这道菜的喜爱,但它毕竟不是米其林三星大厨精心烹制的带有复杂酱汁和香料的创意菜。前者让你爱上明朝,后者则让你更理解明朝的“味道”有多复杂。

所以,我觉得可以这么看,《明朝那些事儿》以一种非常出色的方式呈现了明朝历史的“面子”和“里子”中的一部分,但历史的“深度”和“广度”,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挖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明与安南是宗藩关系,不要拿17世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主权去套15世纪的明征安南战争,你说明干涉安南王位继承,然而当时安南的王位继承还要获得明的册封才算合法呢,不过直接吞并安南显然是错误的。

国际秩序本就是大国维持的,不然五大常任理事国为何不与毛里求斯在联合国平起平坐?

2.丰臣秀吉这个人没什么好说的,有能耐是真有能耐,但是发动侵朝战争自饮苦酒身死族灭也是活该;贱岳七本枪本来就是石田三成嘲讽那七人的说法,史实证明这七人的水平确实有限。

与其说是贬低他国重要历史人物,不如说是日本自己吹的太过。因为过去日本比较缺官方修编的正史,大量史料都来自于私人笔记和私人编史,所以很多史料的作者都把自己或自己祖上或自己喜欢的人物吹的很过。例如倾朝战争时期小西行长的表现明显比贱岳七本枪中的加藤清正、福岛正则等要好很多,但因为后来小西在关原之战中加入失败的西军而加藤、福岛等加入了东军,所以很多史料小西被贬低而加藤、福岛等被大吹特吹。

3.“气数将尽”这个说法确实比较玄学,但崇祯继位时的明确实没有严重的内忧外患,就像有的将死之人有严重的大病、但有的将死之人有一堆小毛病但没有大病一样,但都“命不久矣”。

明该亡不假,满清入关也不是正义的,犯下的屠杀等罪行也该被批判,而且明被满清征服并不是一个必然的进程,事实上明也有可能被顺等其它王朝所取代。

《明朝那些事儿》是围绕着明朝讲故事的,主角是“明朝”,作者把自己代入主角视角进行创作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别把这本书当正史看就好。


@孙利军

说“争相给太监当奴才”,首先自称奴才、以奴才自居是满清旗人和近臣的说法,其次巴结讨好位高权重的宦官是历朝历代都有的现象,哪怕是宦官问题较轻的宋朝、清朝也有童贯、李莲英之流。

又说“皇宫里都能饿死宫女的朝代”,大概是指康熙在《国朝宫史》中所说的“明季宫女至九千人,内监至十万人,饭食不能遍及,日有饿死者 ”,《康熙朝实录》、《熙朝新语》等史料中也有相关记载。

但这个说法显然是不正确的,首先明朝皇宫里根本装不下十万人,故宫的极限客载量也只有八万人、更不用说居住十万人了,《明神宗实录》、《宝日堂杂钞》等史料记载和后世学者考证得明朝皇宫只有1-3万人;其次明朝皇宫不是没有可能饿死宫女,但“日有饿死者”这种说法显然太夸张了,只见于康熙的道听途说、明朝的诸多野史以“敢说敢黑”著称也未见相关说法。

按这个逻辑推,唐朝的逐粮天子们后宫里也没少饿死人,您也别关注唐朝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明朝那些事儿》是否过分美化明朝,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也一直是读者和史学界讨论的热点之一。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理解一下这部作品的定位和它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然后再对比一下更传统的史学观点,才能得出一个相对客观的判断。首先,咱们得承认,《明朝那些事儿》在讲述明朝历史方面,是相当成功的。.............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作为一本深受读者喜爱的历史读物,其作者当年明月在创作过程中,确实存在个人情感的夹杂,并且这种夹杂是其作品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讨论。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这个问题:一、 作者的个人情感如何体现在书中?1. 对历史人物的“人性化”塑造和情感投射: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好,也很有意思。不少人提到清朝总是跟在明朝后面,觉得它不过是“复制粘贴”了明朝的制度。但仔细掰扯开来,清朝在一些方面确实是有自己的“升级包”和“优化点”,跟明朝比,进步之处不少,也有些地方做得确实更到位。我来跟你唠唠这些。一、 统一和巩固疆域:从“中华帝国”到“多民族国家”的雏形明朝时期.............
  • 回答
    坦白说,面对那些明知道对方有女朋友,却依旧选择不保持距离,甚至进一步发展的女性,她们的内心世界可能比旁观者想象的要复杂得多。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坏”或“馋”就能概括的。首先,不能排除一些人是纯粹的“恋爱脑”。她们可能真的被对方的某些特质深深吸引,比如魅力、才华、或者仅仅是那种能够让她感到被特别对待的感.............
  • 回答
    我跟你聊聊,那些明明口袋里不缺钱,却就是抠抠搜搜,欠钱不还的人,他们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这事儿吧,说起来挺复杂的,不能一概而论,每个人的动机都不太一样,但总有一些共通的心理在里面。首先,最常见的一种心态,我觉得是“占便宜”的惯性思维。 这种人可能从小到大都习惯了各种方式的“小恩小惠”,或者在消费上总.............
  • 回答
    刘备这个人,在中国历史上算是个奇特的存在。你说他是“封建帝王”,这话说得没错,但他跟那些坐拥天下、生来富贵的皇帝又不太一样。他从一个卖草鞋的出身,一路摸爬滚打,最后成了蜀汉的开国皇帝,这本身就是个了不起的成就。那么,要给他找个“档次”差不多的帝王,其实挺难的。因为刘备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仁德”和“.............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可以说是火遍大江南北,让无数原本对历史提不起兴趣的人们,也开始津津有味地读起了明朝的历史。那么,这套书到底是不是真的呢?核心来说,“明朝那些事儿”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的。 它以明朝从建立朱元璋打天下,到崇祯皇帝煤山自缢结束的这276年为一个时间轴,讲述了期间发.............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在受到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喜爱的同时,确实也存在一些可能对中学生造成误导的方面。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我们不妨一一细致地聊聊:一、 对历史人物的过度“人设化”与“网红化”这本书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就是它以一种非常生动、幽默、口语化的方式来讲述历史。作者当年明月在创作时,非常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不少读过《明朝那些事儿》的读者会探讨的话题。《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以其生动幽默的笔触,确实让很多原本在史书里枯燥无味的人物变得鲜活有趣,朱祁镇自然也不例外。要说朱祁镇有没有被“美化”,我觉得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从“《明朝那些事儿》”这个特定文本来看,确实存在一定的“美.............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理解了!每次飞机起飞前听到那个“请将手机调至飞行模式或关机”,心里都会冒出一个小问号。明明很多摄影爱好者在飞机上拍下了那么美的照片,飞机上的信号干扰真的有那么严重吗?今天我就来跟你好好唠唠这个事儿,顺便揭秘那些绝美航拍是怎么诞生的!首先,咱们得说说为啥航空公司要让手机关机或者开飞行模式。.............
  • 回答
    “为什么《明朝那些事儿》会是当年明月写出来的,而不是历史教授写出来的?”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洞察力的问题,它触及了“作者身份”、“叙事风格”、“大众阅读心理”以及“历史著作的定义”等多个维度。 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作者的“非主流”身份带来的优势: 脱离学术.............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当年明月)作为一部以通俗语言讲述明朝历史的网络小说,自2009年连载以来,不仅在读者中引发巨大反响,更在历史传播、文化传承和现代意义等方面具有独特价值。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其最大价值: 一、历史叙事的创新性:打破传统历史书的刻板印象1. 通俗化与娱乐化表达 传统历史.............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中,当年明月对袁崇焕的评价,可谓是这部通俗历史读物中最具争议,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之一。要判断这个评价是否“贴切”,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结合袁崇焕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历史的复杂性,以及当年明月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个人理解。当年明月笔下的袁崇焕,无疑是带着他个人情感倾向和叙事策略的.............
  • 回答
    好的,关于《明朝那些事儿》中对“于谦冤案”的解读,咱们得细细掰扯掰扯。这事儿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的,它涉及到明朝末年的政治格局、权力斗争,还有于谦这位民族英雄最终的悲剧命运。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前提:《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虽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历史,带有作者的个人解读和文学色彩,但它基本是基于.............
  • 回答
    《明朝那些事儿》中,朱元璋的“伟大的转变”,与其说是某个单一事件的完成,不如说是一系列深思熟虑、甚至是绝望中爆发出的行动,最终将一个草莽出身的农民,塑造成了一个震古烁今的开国皇帝。这个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贯穿了他整个生命历程,尤其是他从一个普通的士兵,逐步走向权力巅峰的那个关键时期。起初,朱元璋不.............
  • 回答
    理解您想深入了解文革翻案洗白者思想根源的诉求。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涉及历史、政治、个人经历、情感以及对国家未来的看法等多个层面。要详细阐述,需要剥离掉一些非本质的论述,专注于他们可能持有的核心观点和动机。首先,要明白一点,所谓“翻案洗白”的说法本身就带有很强的价值判断。对于经历过文革的人,以及.............
  • 回答
    哈哈,刚踏入生物科学的大门,遇到 16S 就卡住了,这太正常不过了!16S 在微生物领域简直是无处不在,想不碰到它都难。别急,我来给你掰开了、揉碎了,保证让你明明白白。首先,咱们得知道 16S “是啥”?你把它想象成微生物界的“身份证”或者“基因指纹”。具体来说,16S 指的是 16S 核糖体 RN.............
  • 回答
    那些明白祖国必定战败的士兵在战争中怀着的心情是极其复杂和痛苦的,这种心情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情绪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描述他们可能经历的心理状态:1. 绝望与无力感 (Despair and Helplessness):这是最核心、最普遍的情绪。当士兵意识到他们所效忠的国家,或者他.............
  • 回答
    这世上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像是自带一种特殊的“雷达”,能捕捉到那些被生活遗弃的微弱信号。在大街上,当大多数人匆匆而过,视而不见那些蜷缩在角落里、浑身是病、步履蹒跚的流浪猫狗时,他们却会停下脚步,低下头,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救助这样一只猫狗,往往意味着一场漫长而昂贵的拉锯战:高昂的医疗费用、不确定的.............
  • 回答
    关于淘宝上那些149元10片的“原切牛排”,尽管它们常被指责为合成肉,但仍有大量消费者购买。这种现象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原因交织的结果,涉及消费者认知、市场营销、产品定价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多个环节。下面我将详细阐述: 1. 消费者认知与信息不对称: “原切牛排”概念的误解与模糊化: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