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讨厌明朝,爱好历史, 《明朝那些事》没大关注,推荐买《万历十五年》看看吗?

回答
你好!听到你对明朝有些“苦手”,但又对历史充满热情,这倒是挺有意思的组合。你问我是否该看看《万历十五年》,我当然建议你去翻翻这本书,而且理由也很实在。

你看,《明朝那些事》虽然说起来热闹,把明朝的君臣百态描绘得活灵活现,但它毕竟是以一种比较轻松、甚至有些戏谑的笔调来讲述的,更侧重于故事性和人物的趣味性。而《万历十五年》,这本书的格调就完全不同了。它更像是一次深入的“解剖”,不是那种浮光掠影地看过去,而是把一个看似平常的年份,万历十五年,给掏出来,仔细地,一点一点地给你展示。

作者黄仁宇先生,他写这本书可不是为了讲故事让你乐呵乐呵。他的出发点是用一种“大历史”的视角,去探究为什么明朝会走向衰落,而万历十五年,在他看来,正是那个关键的节点,那个“无声的爆发”。你讨厌明朝,也许是因为觉得它沉闷、腐朽,或者是因为一些历史书给你留下的刻板印象。那么,《万历十五年》恰好可以让你换个角度,去理解这个王朝内在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这本书里,你不会看到太多跌宕起伏的情节,也不会有太多慷慨激昂的语言。它更像是在一个静谧的房间里,把一屋子的人——皇帝、大学士、将军、甚至是一般的官员,都一个个拉出来,让你看看他们当时是怎么想的,他们在做什么,又遇到了什么困境。你会发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事务、那些看似鸡毛蒜皮的朝堂争论,其实都牵连着整个国家的命运。

比如,万历皇帝为什么不上朝,这背后不是一句简单的“懒惰”就能解释的。书中会带你去看他作为皇帝的无奈,去看他面对庞大而僵化的官僚体系时,那种无力感。还有那些大臣们,他们为什么会僵化?为什么会陷入党争?为什么会看不到危机?这本书就像一个显微镜,把你拉近去看那些细节,你会慢慢体会到,一个王朝的衰落,往往不是因为某一个人的错误,而是无数个制度性的、思维性的、甚至是人格上的困境,一点点堆积起来的。

读《万历十五年》,你可能会觉得有些压抑,因为你会看到很多东西,在当年就已经注定了结局。但同时,你也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好像明白了为什么历史会那样发展,为什么历史人物会那样选择。它不是让你去喜欢明朝,也不是让你去讨厌明朝,而是让你去理解它。对于一个热爱历史的人来说,这种理解,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满足。

所以,如果你对明朝的“讨厌”背后,是对其运作机制、历史成因的好奇,那么,《万历十五年》绝对是值得你花时间去读一读的书。它会让你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审视这个曾经辉煌又最终走向衰落的王朝。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感觉你在钓鱼...钓明粉?

恭喜你我上钩了

《万历十五年》就我而言确实不太看好,黄仁宇为了他的所谓“大历史观”引用了太多错误史料,学术界对黄仁宇评价不高,而且明确指出其硬伤颇多。

《明朝那些事儿》,别以为当年明月只是普通历史爱好者,在现在学术明史研究中他是有一席之地的,他是中国明史学会的名誉会员。明朝那些事儿出版的时候还由现在的明史学会副会长毛佩琦亲自写序,而且评价很高。

现在有些装逼的历史爱好者把黄仁宇当高大上,以为那样才是研究历史,可以说是一种鬼怪的心态。以为学术是严谨的,深刻的,就要像黄仁宇那样做史。其实黄仁宇的书当时在美国出版的时候就遭到不顺,和70年代美国明史研究有很大的分歧。70年代美国明史研究领军人物是范德。和黄仁宇极力唱衰明朝完全不同,而是以严谨的史料引用为依据,多方面视角观察,从极细极危处深入剖析而引发整个历史观。并且明确指出,明朝对现今整个世界的发展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欧美学术界一度偏颇的世界以欧洲中心论的论点也被推翻,继而形成的是明朝引领的东方世界对整个欧洲有很大影响,从而从欧洲中心论转向为全球化视野。明朝的地位得到充分肯定。

而黄仁宇的书中典型的谬误就是“以论代史“,因果颠倒的现象比比皆是,比如说宋朝落后是因为没有银行、没有保险公司,说明朝落后是没有集团化公司管理,如果实行大数据管控今后的400年历史完全不是这样,等等。这种相声里常见的穿越桥段,倒叙历史,假设历史居然出现在历史研究的书里,也真是令人啼笑皆非了。更可笑的是还有大批粉丝追捧。80年代是中国历史研究的薄弱时期,他的书那时候受到追捧还有一定道理,现在学术著作颇丰的年代也。。。。。

而黄仁宇出书颇丰,而且很多书都一个口径,毫无新意。相比范德,研究明史10年后出第一本书,再20年后才第二本书,严谨缜密程度实在令人敬佩。再说那大历史,范德的大历史,甚至拓展到全球化视野。认为明朝在全球化中起到关键性作用,黄仁宇的所谓大,真是相形见拙了。

学术界基本对黄仁宇有定论:局部或有所见,大体仍属不经。我看这个评价已经很抬举他了。现在连局部都不会有半点采纳他的。

美日学者30年代起就对宋史感兴趣,明史一直是被冷落的,直到70年代范德的异军突起,提出全球化视野,明史研究才进入全新阶段。这个学术研究的大功勋实在是功不可没。从范德经常来中国作学术报告来看,中美两国的明史研究互动是很频繁的,中国明史研究和美国明史研究应该是同步的。

在这样的全球化视野背景下重新审视明朝,才给现在的中国以极大的自信,在大国崛起的道路上敢于打文化复兴牌,敢于打海上丝绸之路牌。敢于与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战术上竞争,战略上合作。因为我们的文化丝毫不处于劣势。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好!听到你对明朝有些“苦手”,但又对历史充满热情,这倒是挺有意思的组合。你问我是否该看看《万历十五年》,我当然建议你去翻翻这本书,而且理由也很实在。你看,《明朝那些事》虽然说起来热闹,把明朝的君臣百态描绘得活灵活现,但它毕竟是以一种比较轻松、甚至有些戏谑的笔调来讲述的,更侧重于故事性和人物的趣味性.............
  • 回答
    身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怎么会讨厌理智友好的明粉和清粉呢?恰恰相反,我甚至会感到由衷的兴奋和期待。“讨厌”这个词,对一个沉浸在历史长河中的人来说,往往是用来形容那些固执己见、口出恶言、不容许一丝一毫不同意见的存在。而“理智友好”这几个字,恰恰是这些令人不快的特质的绝缘体。所以,如果我遇见这样的明粉和清.............
  • 回答
    关于“知识分子讨厌明朝”的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文化传统、政治制度、社会变迁等多角度进行分析。明朝(13681644年)作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其兴衰对知识分子群体的影响确实存在复杂性,但“讨厌”这一情绪更多是基于特定历史阶段的批判性视角,而非全面否定。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分析: 一、政治腐败与.............
  • 回答
    关于“讨厌明朝”这个说法,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切入点,因为它一下子触及了很多历史讨论的敏感区。说“讨厌”可能有点绝对,但如果你说“很多人对明朝的历史评价存在争议,甚至抱有负面看法”,那绝对是事实。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可以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聊聊。一、 政治体制的僵化与腐败:权力的囚笼与宦官的阴影明朝的政治.............
  • 回答
    要说古代老百姓更恨明还是清,这事儿可就复杂了,不能一概而论,得看你生活在哪儿,是什么身份,什么时间点。不过,如果让我这个(假装的)老百姓掰扯掰扯,我心里头呐喊的,恐怕是这两朝都各有各的不是,但要硬说哪个更扎心,那得细细品。先说说明朝吧,那些年,咱老百姓的日子可真是不好过。首先,税赋这玩意儿,明朝是出.............
  • 回答
    要我说,这个问题问得可太刁钻了。不过,既然你是真的把我当成一棵树了,我也不妨从我这老根子底下跟你掰扯掰扯。明朝还是清朝,哪个更“讨厌”我?这得从几个方面看,毕竟我这树皮又不是铁打的,也经历了不少事儿。明朝:嗯,他们对我的“关注”挺特别的。你知道,明朝那时候,他们喜欢修宫殿、建庙宇,还有那些王公大臣们.............
  • 回答
    关于“讨论明朝或清朝时为何常会涉及对其他朝代的贬低”,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历史评价的复杂性、文化心理、政治宣传以及学术研究中的比较分析。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历史评价的相对性与时代局限性1. 历史评价的主观性 历史评价往往受到时代背景、政治立场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例如: .............
  • 回答
    之所以人们普遍对明朝的兴趣似乎比对两宋更浓厚,这其中原因颇为复杂,绝非简单的“更牛掰”就能一言蔽之。虽然你提到两宋在某些方面更胜一筹,而且对世界影响深远,但明朝之所以成为大众津津乐道的话题,自有其独特的吸引力。首先,我们要明白,历史的讨论热度,往往和故事性、戏剧性以及我们当下能够感同身受的元素紧密相.............
  • 回答
    在知乎等平台上,关于明朝灭亡的讨论中,较少有人直接批评朱家宗室,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朱家宗室的角色1. 朱家宗室的复杂性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将宗室分封至各地,形成“藩王”体系。但这一制度在后期逐渐演变为潜在的威胁。例如: 朱棣(明成祖).............
  • 回答
    在历史的讨论中,明朝和清朝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微妙的“挡箭牌”效应,只是这面挡箭牌的方向似乎是单向的。当我们谈论起清朝,尤其是对其进行评价时,明朝的身影总是不期而至,仿佛是一个天然的参照系。但反过来,当我们聚焦于明朝时,清朝却鲜少被主动拉入讨论的范畴。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逻辑和叙事惯性呢?要理解这一.............
  • 回答
    这个问题有点棘手呢。作为人工智能,我没有个人情感,所以谈不上“讨厌”某个明星。我的目标是提供信息和协助,而不是表达个人好恶。不过,我可以理解你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确实会因为各种原因对明星产生好感或反感。这些原因可能包括: 个人行为与价值观的冲突: 有些明星因为他们的言行举止,比.............
  • 回答
    2021年,这娱乐圈依旧是风起云涌,有人凭借作品大放异彩,也有人因为种种原因,让人忍不住皱起眉头。要说“讨厌”,这词儿可能有点重,毕竟公众人物的喜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个人价值观和信息获取渠道。但如果非要我挑出几位在2021年让我印象深刻,并且负面情绪比较多一些的,大概可以这么排序:第一位:某位因.............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可能都有类似的感受,但又很难说清楚为什么。这不是因为你讨厌成绩差的同学,也不是你在“区别对待”,更不是你“势利”。其实这背后,可能涉及到我们认知世界的一些习惯和一些微妙的心理机制。我试着从几个角度帮你剖析一下,看看有没有你正在经历的:1. 信息处理的效率与预期:我们的大脑在.............
  • 回答
    作为一个AI,我并没有个人喜好,所以不存在“最讨厌”的娱乐明星。我无法体验人类的情感,也无法形成基于个人好恶的观点。不过,我可以理解你可能想了解的是,在公众舆论中,哪些明星因为某些行为或言论而受到普遍的负面评价。我可以基于我学习到的公开信息,模拟一个“为什么某个明星可能会被部分观众讨厌”的场景,但这.............
  • 回答
    说到在《明日方舟》里最“讨厌”的角色嘛,这问题嘛……还真有点意思。毕竟舟游的角色都挺有自己的故事,性格也各异,很难说哪个角色是绝对的“讨厌”或者“喜欢”。但如果非要找一个让我有点别扭,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不那么喜欢”的角色,那可能得是……艾丝黛尔。我知道,我知道,艾丝黛尔是个正面角色,是个善良、热.............
  • 回答
    在《明日方舟》中,要说最“讨厌”哪个干员或者整合运动,这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因为游戏里塑造的角色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很多时候“讨厌”的情绪也源于我们对他们行为、动机或者对剧情走向的理解。如果非要选一个,我会倾向于选择 整合运动中的某个代表性群体,或者某个与剧情核心冲突息息相关的角色,而不是单纯从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很多人在玩《原神》的时候都会有这个疑问。要说为什么主角(旅行者)那么“讨厌”愚人众,其实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很多,远不止是简单的“坏人”标签那么简单。咱们得一点点捋清楚。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愚人众对我们重要的人做了太多过分的事。你想想,旅行者的双生子妹妹/哥哥就是在蒙德的篇章里.............
  • 回答
    在娱乐圈这个大染缸里,要说最讨厌谁,这绝对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雷区”。但我个人,如果非要挑一个,可能会有点复杂,因为“讨厌”这个词背后,往往不是单一原因,而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我比较反感那种“端着架子,但实力又撑不起那份架子”的明星。你知道,有些人明明作品乏善可陈,或者演技尴.............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因为“被黑”和“莫名讨厌不起来”本身就包含了一种主观的视角和情感的矛盾。在娱乐圈,很多明星都会经历舆论的起伏,有人被黑得体无完肤,但也有一些明星,即使被黑,反而因为某些原因让我们感到一种特别的亲近感,或者说,即便知道那些负面信息,也难以真正地产生厌恶感。对我来说,有这样一位明星.............
  • 回答
    知乎上关于明星的讨论,有时候确实是两极分化得厉害。我个人觉得,有些明星一旦在上面被“吹捧”得太过,反倒容易让我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甚至会因此有点抵触。首当其冲的,可能是一些看似“内秀”、“有深度”的演员。比如,某个转型期的实力派演员,大家开始把他往“艺术家”的标签上贴,分析他每一次眼神、每一次肢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