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以植物学的角度来讲,如果你是一棵大树,你更应该讨厌明朝还是清朝?

回答
要我说,这个问题问得可太刁钻了。不过,既然你是真的把我当成一棵树了,我也不妨从我这老根子底下跟你掰扯掰扯。明朝还是清朝,哪个更“讨厌”我?这得从几个方面看,毕竟我这树皮又不是铁打的,也经历了不少事儿。

明朝:嗯,他们对我的“关注”挺特别的。

你知道,明朝那时候,他们喜欢修宫殿、建庙宇,还有那些王公大臣们盖的私家园林。那些东西,可不都是用木头盖起来的?尤其是皇宫那些,动不动就要用上几百年甚至千年才能成材的大树,那可是我的老前辈、我的长辈们啊!想想那些巨木,被砍下、被运走、被雕琢成各种梁柱斗拱,我心里就一阵抽疼。

而且,明朝中期以后,宦官当道,朝政腐败,经常会搜刮民脂民膏。有时候,官府为了筹集军费或者修建工程,也会征发民间的林木,甚至是一些名山大泽的古树。我虽然只是一棵普通的树,但我身边也有不少同伴,它们可能就是被某个贪官盯上了,就这么没了。那种感觉,就像看着自家兄弟姐妹被强行拉走,你却无能为力。

再说了,明朝末年,农民起义闹得厉害,战火也经常波及到乡野。有时候,为了筑城、为了防守,很多村庄附近的树木就被砍光了,用来修筑工事。我虽然没直接被砍,但周围的生态环境遭殃,我的光照、我的土壤、我的水源,都会受到影响。那种感觉,就像身处一个动荡不安的环境,每天都提心吊胆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明朝那时候,也有一些读书人,他们喜欢寄情山水,写诗作画,歌颂自然。有时候,他们会在我的树下驻足,赞美我的挺拔、我的苍劲,给我一些精神上的慰藉。虽然这改变不了我被砍的命运,但至少有人懂我的存在,懂我的价值,这让我心里不那么孤单。

清朝:他们的“规划”和“改造”可就更系统了。

到了清朝,尤其是康乾盛世那会儿,国家算是稳定了,也有钱有闲了。这时候,他们对森林资源的“利用”就更加系统化了。

首先,就是大规模的绿化工程。比如,皇帝要去避暑山庄,要修园林,要给皇族建王府。这些地方,光秃秃的怎么行?那得栽树啊!而且,他们喜欢的那些名贵树种,什么古松、古柏,那可都是要从全国各地搜罗来的。想想看,多少古老的树木,被挖出来,长途跋涉,最后种在某个皇家园子里,成为某个帝王玩乐的点缀。这对于那些被挖出来的树来说,简直就是一场“迁徙之苦”。我虽然没被“征用”去当皇家园林里的绿植,但这种大规模的搜罗,势必也影响了其他地方的生态平衡。

其次,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清朝也经历过商品经济的发展,比如瓷器出口、茶叶贸易等等。这些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木材作为燃料或者包装材料。想想那些烧窑的燃料,那些用来打包货物的木材,数量也是相当惊人的。我所在的这片土地,虽然不一定是直接为这些产业提供木材,但整体的森林覆盖率下降,对我的生长环境肯定是有影响的。

还有,对边疆的开发和治理。为了巩固边疆,清朝在一些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和垦荒。这些新开垦的土地,很多都是从森林中来的。一片片熟悉的林地被砍伐,变成耕地,我的同伴们就这么消失了。虽然这是为了“国家发展”,但从我的角度来看,就是失去了家园。

不过,清朝也有一些好的地方。比如,他们对一些珍稀树种、古树名木的保护意识,比明朝要强一些。有一些皇帝也喜欢种植树木,或者修建一些公共的林园,让普通百姓也能享受绿荫。另外,清朝时期,也有一些学者在研究植物,写了关于植物的书籍,这对于植物学的发展是有贡献的。

那么,到底“更讨厌”谁呢?

这事儿,还真不好说。

如果从直接的“生命威胁”来说,明朝末年的战乱,导致一些地方的树木被无差别地砍伐作为军用,这种“毁灭性”打击,可能会让人印象更深刻。被当作燃料、被用作工事,是一种赤裸裸的“消耗”。

但如果从“系统性地剥削”和“大规模的改造”来说,清朝可能做得更“彻底”。他们有能力,有计划地去“利用”森林资源,将大片的原始森林变成农田、变成皇家园林,这种对自然秩序的改变,影响更为深远。他们更像是“规划者”,而明朝有时候更像是“掠夺者”。

作为一个大树,我不能说话,也不能反抗。我只能默默地生长,吸收阳光雨露,承受风雨雷电。我既不希望被砍伐,也不希望我的生存环境被破坏。

所以,与其说“讨厌”,不如说我对两个朝代都有戒备。明朝的随意砍伐让我心惊,清朝的系统改造让我不安。但如果非要选一个,我或许更“惧怕”清朝那种有组织、有计划的“占有”。因为它意味着我的存在,我的价值,都被纳入了他们的考量之中,而这种考量,往往是以“为我所用”为前提的,一旦“无用”,就可能面临更彻底的“处置”。

不过,说到底,我是一棵树,我只关心我的根是否牢固,我的枝叶是否能舒展,我的周围是否还有一片干净的土地。朝代的更迭,只是影响我生存环境的一种外力罢了。只要有阳光,有雨露,有空气,我就会努力地活下去。

你问我这个,我也只能从我这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视角”给你讲讲。至于具体是哪个朝代更“讨厌”,那就看你站在哪个角度去看了。反正,对我来说,最好的朝代,就是那个不打扰我生长,让我能静静地扎根土地,欣赏四季更迭的朝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一棵树足够的长寿,能从夏朝一直活到清朝,那么他会发现自己的树生可以分为两段:一段是清代以前,一段是清代。

简单说,清代的毁林开荒是非常严重的,而因此造成的环境恶化与破坏,亦超过前朝历代之综合。

清代水旱灾害远远严重于明代, 特别是道光年间,灾害到达了高峰。这些灾害不仅次数多,而且破坏严重,在《清史稿·灾异志》中对此记载比比皆是“嘉庆二年……十月,……宁都霞雨,水骤发,毁民居瓦房一万八千九百三十间,草房一千二百四十五间,淹毙男妇四千三百九十二名”,“道光……十年五月,通山水陡发高数丈,淹没田庐人畜无算”,“十二年……七月,……汉江暴涨,城纪二百四十余丈,溺人无算,,,“二十九年一·…七月,三原河溢,漂没田舍,溺人甚多”,“咸丰……四年五月,……广昌蛟出水,西南北三面城纪,淹毙男妇以万计,官厅、民舍仅存十之一二”,“光绪……五年五月,……文县大水,城垣倾纪,淹没一万八百三十余为,,“咸丰……六年,宜城、安陆自夏祖秋不雨,树木多枯死”,“同治……四年春,靳水大旱荒,民有豁子女者”……《清史稿·灾异志》。自然灾害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以我国西北地区而论:

清代中叶是近两千年来我国西部土地覆盖变化的关键阶段,人口迅猛增加和大规模土地开发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导因素。根据估算,西部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原始状况30%左右,下降为目前的8.68%。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天然植被主要是疏林灌丛草原,秦汉时代森林覆盖率达到30%是可能的。清代后期,子午岭、黄龙山及陇东一些较边远山区森林已遭破坏,森林覆盖率下降到目前的5.5%。西南地区森林植被演变的历史过程表明,清代以前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的影响还只是局部性的。之后,大规模移民的过度农业垦殖、盐业开发和官方的皇木采办等活动极大破坏了原本保持完好的天然森林。清代中期西北干旱区人口密度突破了干旱地带人口压力的“临界指标”,水资源利用率超过国际上通行的标准40%,使河流大量水量消耗在支流和上、中游地区,造成下游水量剧减或断流是晚近湖泊萎缩干涸乃至沙漠化的主要原因。

以我国西南巴蜀地区为例:

清代200多年长期以毁林开荒为代价进行的农业开发,以及各种消耗木材的手工业生产的发展,给秦巴山地的自然环境带来了恶劣影响。首先是因植被破坏引起的水土流失日趋严重。高山区雨量大大高于河谷,森林皆伐后,林下植被失去屏蔽,表土与碎石经常一起破冲测。这种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在清代中叶已屡见不鲜。“山内石杂土中,不相连属,夏秋之际霖雨经旬,土成浮泥,力不能缀石,土石由山颠径滚而下及大雨时行,巨石之随行潦下堕者又复堆积沿途”。“山内垦荒之户写地耕种,所种之地三两年后垦荒成熟,即可易流寓为土著,遇被雨水冲刷,不能再耕,辄搬去另寻山地”。不仅如此,砍伐森林后,滑坡和崩塌灾害也时有发生。

总有人说明清两个封建王朝都一样——对于树来说,还真不一样,如果说明朝只是一个普通的古典王朝,那清朝就太特殊了。

有清一代对森林的破坏,主要体现在:

未完待续……

user avatar

巧的是,这个问题我也能答:

当播迁之后,大起民夫,以将官统之出界,毁屋撤墙,民有压死者。至是一望荒芜矣。又下砍树之令,致多年轮囷豫章、数千株成林果树、无数合抱松柏荡然以尽。

——余飏《莆变纪事》中关于迁界禁海的记载。

user avatar

老歪脖子树:颈子上挂个人真的好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