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棵树足够的长寿,能从夏朝一直活到清朝,那么他会发现自己的树生可以分为两段:一段是清代以前,一段是清代。
简单说,清代的毁林开荒是非常严重的,而因此造成的环境恶化与破坏,亦超过前朝历代之综合。
清代水旱灾害远远严重于明代, 特别是道光年间,灾害到达了高峰。这些灾害不仅次数多,而且破坏严重,在《清史稿·灾异志》中对此记载比比皆是“嘉庆二年……十月,……宁都霞雨,水骤发,毁民居瓦房一万八千九百三十间,草房一千二百四十五间,淹毙男妇四千三百九十二名”,“道光……十年五月,通山水陡发高数丈,淹没田庐人畜无算”,“十二年……七月,……汉江暴涨,城纪二百四十余丈,溺人无算,,,“二十九年一·…七月,三原河溢,漂没田舍,溺人甚多”,“咸丰……四年五月,……广昌蛟出水,西南北三面城纪,淹毙男妇以万计,官厅、民舍仅存十之一二”,“光绪……五年五月,……文县大水,城垣倾纪,淹没一万八百三十余为,,“咸丰……六年,宜城、安陆自夏祖秋不雨,树木多枯死”,“同治……四年春,靳水大旱荒,民有豁子女者”……《清史稿·灾异志》。自然灾害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以我国西北地区而论:
清代中叶是近两千年来我国西部土地覆盖变化的关键阶段,人口迅猛增加和大规模土地开发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导因素。根据估算,西部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原始状况30%左右,下降为目前的8.68%。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的天然植被主要是疏林灌丛草原,秦汉时代森林覆盖率达到30%是可能的。清代后期,子午岭、黄龙山及陇东一些较边远山区森林已遭破坏,森林覆盖率下降到目前的5.5%。西南地区森林植被演变的历史过程表明,清代以前人类活动对植被覆盖的影响还只是局部性的。之后,大规模移民的过度农业垦殖、盐业开发和官方的皇木采办等活动极大破坏了原本保持完好的天然森林。清代中期西北干旱区人口密度突破了干旱地带人口压力的“临界指标”,水资源利用率超过国际上通行的标准40%,使河流大量水量消耗在支流和上、中游地区,造成下游水量剧减或断流是晚近湖泊萎缩干涸乃至沙漠化的主要原因。
以我国西南巴蜀地区为例:
清代200多年长期以毁林开荒为代价进行的农业开发,以及各种消耗木材的手工业生产的发展,给秦巴山地的自然环境带来了恶劣影响。首先是因植被破坏引起的水土流失日趋严重。高山区雨量大大高于河谷,森林皆伐后,林下植被失去屏蔽,表土与碎石经常一起破冲测。这种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在清代中叶已屡见不鲜。“山内石杂土中,不相连属,夏秋之际霖雨经旬,土成浮泥,力不能缀石,土石由山颠径滚而下及大雨时行,巨石之随行潦下堕者又复堆积沿途”。“山内垦荒之户写地耕种,所种之地三两年后垦荒成熟,即可易流寓为土著,遇被雨水冲刷,不能再耕,辄搬去另寻山地”。不仅如此,砍伐森林后,滑坡和崩塌灾害也时有发生。
总有人说明清两个封建王朝都一样——对于树来说,还真不一样,如果说明朝只是一个普通的古典王朝,那清朝就太特殊了。
有清一代对森林的破坏,主要体现在:
未完待续……
巧的是,这个问题我也能答:
当播迁之后,大起民夫,以将官统之出界,毁屋撤墙,民有压死者。至是一望荒芜矣。又下砍树之令,致多年轮囷豫章、数千株成林果树、无数合抱松柏荡然以尽。
——余飏《莆变纪事》中关于迁界禁海的记载。
老歪脖子树:颈子上挂个人真的好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