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听的实话。
鸡汤?我看倒是把不少人最后的遮羞布揭下来了。
话虽如此,但不得不说,就算是“努力”本身,也是一种被选择的结果、
“努力”这个词本身,意味着一种自律和习惯,而培养这种自律所需要的条件实际上并不低。就拿现在来说,很多留守儿童或源于父母的溺爱,或源于老一辈的无力管束,很多人根本就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
另一方面,“努力”本身并无意义,只有努力对了方向才有意义。一个人努力搬砖,就算花再多时间,也就是个优秀的搬砖工人。而如果努力要有方向,那就需要有人指引。比如,同样是两个学生要学一门课,A就是课上听讲、不断刷题,B的父母花了2万块钱给他找了最好的老师。假设两个人有同样的水平,付出同样的努力,后者的学习成绩也会好于前者。类似的道理,在大学阶段体现地更为明显。
至于说“天赋”的问题,跟个人所处的阶层和环境也有很大关系。我们通常意义上的“天赋”大概就只是那有限的几种,但实际上“天赋”的概念非常之广。举个例子,如果某个人对于香味非常敏感,在十八线城市这个天赋屁用没有,但在北上广这样的城市说不定她就能在配置香水上有很大的成就。再举个现实的例子,讲脱口秀的池子也就是个高中学历,如果生在小镇要么自己做点小生意要么直接去外地打工了,但是作为北京土著,他讲脱口秀的天赋就能得到发掘。否则,他再努力在小镇上也就是个异类。
所以,“努力”和“天赋”并不冲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天赋”上“努力”的价值会更大,但与此同时有方向的“努力”也才会产生更大的效用。
我认识一个在招办工作的朋友,每年都能看到许多考上清北学生的材料。
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这样的天之骄子。
见得多了,他经常给我的感叹居然是:
能进入清北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天生的。
这句话的残酷之处在于,从他所能观察总结的现象来说,大部分能考上清北的学生都是「天赋异禀,基因好」;更残酷之处在于,那些考不上但能凭借其他本事进入清北的学生,只能说「生的更好,中了卵巢彩票」。
因为工作的原因,他还去过不少清北学子的家中。
这些人的家庭既有大富大贵,也有一贫如洗,当然绝大多数都是工薪或中产。
无论是哪种,讲起来自己的孩子,都是「从小学习就比较好,父母操心很少」。
他去过的其中一户人家,父母都是捡垃圾的,可小孩儿硬生生就是从一个偏僻小乡镇里考进了市里的中学,并从此一路开挂进清华。
家庭那么差,父母也没文化,但成绩就是好,简直无解。
虽然现在贫寒学生在名牌大学里越来越少,但在他看来,并非贫寒家庭的孩子天赋都不好,只能说好的家庭提供了更好的条件,让天赋好的孩子更能发挥所长,更容易脱颖而出。
就像一块好料,好的打磨能让其成为美玉;但如果深埋尘土、无人问津,时间长了看起来也就是块普通石头了。
他的看法让我很不爽,毕竟就我所知,大部分天赋很好的学生,要想进清北也需要付出极大努力,非常勤奋才能做到。
我刚说出我自己的想法,他冷冷地反问了我一句:
你难道不觉得,能长时间地保持勤奋状态且学得进去,这本身也是一种天赋吗?
我一下子就想到了一个人——雷军。
小米上市后,估值近 700 亿美元。
于是有很多人出来分析他为什么能成功,说来说去关键词都是勤奋。比如 6×24 小时工作制,经常不眠不休,等等。
所有这类鸡汤,都解释不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勤奋的人很多,搞 996 的公司也很多,但不仅做不到雷军或小米的成就,甚至根本达不到自己的预期。
再来看看雷军。
1969 年出生,1987 年考入武汉大学,2 年时间修完学分,是系里 20 年来《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拿到满分的两个学生之一;大学期间和别人合写了一个加密程序,在大三的
时候就成了那个年代的「万元户」;毕业后觉得市面上关于程序的书水平太低,于是写了一本《深入 DOS 编程》,成了畅销书;23 岁加入金山软件公司,29 岁成了金山公司总经理,并被武大聘为名誉教授,给武大捐了几十万,这个金额在 90 年代末可以买下北京一栋楼。
2000 年,雷军拿出 50 万创办了卓越网,2004 年以 7 500 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亚马逊,然后几乎是力挽狂澜地将几近破产的金山拯救回来,直到 2007 年金山上市,他身家过亿,功成
身退,做起了天使投资人。
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2010 年 41 岁的雷军创立了小米,1 年后小米手机横空出世,当年销售过百万台,第 3 年接近 2 000 万台;8 年后,小米上市,上市时估值 539 亿美元……
雷军虽然不是清华、北大的学生,但如果这样的人不叫天才,我不知道什么叫作天才。想想你读大学时在干什么,29 岁的时候能干什么,承认他天赋高很难吗?说实话,大家如果
老老实实去看雷军的经历,就会发现他在学习考试、数学推理、计算编程、领导团队、战略思考、市场嗅觉甚至个人魅力上都有太多的优秀特质。
之所以老是拿「勤奋」来说事儿,是因为你很容易就能看到「勤奋」,也很容易就能「模仿」。别人学习 10 个小时,你学习 12 个小时;别人加班到 12 点,你加班到凌晨 3 点。
然后,就可以了吗?
我就想问一句,大家高中时都没有过面对学霸碾压,再怎么努力都望尘莫及的绝望吗?
如果从雷军这样的人身上,只能学到一个轻描淡写的「勤奋」的话,不好意思,从铁杵磨成针的故事里我能学到一打。
做出勤奋的样子很容易,难的是一直保持全身心投入。
所有学习和工作效率低的人,都有一个困惑:为什么一到要做事的时候,就会感觉全世界的风吹草动都是诱惑。
当你无法集中注意力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勤奋都是在耗费时间,成效低下而又疲惫不堪。
勤奋能决定的只是下限,真正决定人与人上限差距的,是你能否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到你正在做的事情上,全神贯注。
而这才是那些优秀的人身上真正拥有的特质。
他们在集中注意力学习和工作的时候,几乎可以忽略全世界,保持全身心投入、高度集中注意力。
更可怕的是,只要需要,他们往往可以一天十多个小时持续这样,经年累月、从不懈怠。
这才是隐藏在勤奋表象背后的真正特质,一种更本元的能力:专注。
当我查阅雷军早年经历的时候,发现中学时期的他非常喜欢下围棋,还拿过学校的围棋冠军,而围棋本就是一个需要高度专注的脑力运动。
相当可信的论断。
经历相关,带过编导艺考。
编导其实很简单,视听语言一本书,影评和故事有很成熟的套路给学生。
好的学生两三个小时讲清楚学习计划,自学成才分分钟进top30。
但是有的学生,他并不笨,甚至能明显感觉到天赋一流,经常写点超开脑洞的东西。但考试就是不行。
为什么?今天讲的规矩,批改的作业,第二次依然故我。训练几个月,直到考试,依然不能满足规范。
说到底还是十几年积累下来吊儿郎当的学习习惯害了他们。
他们大多有了一两篇好的习作之后,就以为自己可以了,接下来就开始各种不走心的应付,有的干脆学费照交,人却出去晃荡了。
最夸张的是考试前夜还跑出去蹦迪。
自己都对自己不负责,谁还能帮你们负责。
你以为的人与人PK应该遵循的烈度顺序:先拼努力,再拼天赋,最后拼爹。
现实中普遍运行的人与人PK的烈度顺序:先拼爹,再拼天赋,最后拼努力。
所以你这句话完全正确啊。
现实中绝大多数情况下,你只靠拼一下爹,就把别人努力的机会和希望给掐灭了,别人还努力个锤子啊,还拼个屁的天赋?!
当你们站着说话不腰疼,责骂别人不努力的时候,我倒要先骂你们这些有爹可拼的人,为什么不按套路出牌!?
童话里不是说好了,大家先拼努力,再拼天赋,最后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鸡兔同笼高下难分的时候才会拼一下爹吗?
你们怎么,上来就扔原子弹,杀鸡就用宰牛刀啊?
这情况下,别人的任何扑腾都成了你爹展示能力的背景板,那不就是谁再努力谁傻叉,谁秀天赋谁脑残啊。
不可信。我发小从来都是他学三天,我学三个月。
我跟很多优秀的人一起工作过,一无别人效率高,二还比不过人家那种007常态化。我007了几个月被医生强制住院了,再不住院要猝死,人家啥事没有,就项目结束休息了一个星期满血复活继续007。
天赋,这是毫无疑问的天壤之别。所谓勤奋也是一种天才确实没错,关键你的勤奋跟别人的勤奋不是一个事情。别人的勤奋是天才,你的勤奋是表演或者自我感动。
我参与过一个实验,就是头上插一些传感器看一个颜色变化的屏幕。我发小果然识别颜色变化的能力几乎是我两倍快。他的一分钟处理能力相当于我两分钟。发小的儿子则比他爹还快20%。身材上,发小吃得比我多,但是至今很瘦,因为能量都被大脑消耗掉了。
物质上的差别不是精神可以弥补的。
如同鲨鱼再努力也不可能比海豚快。
建议数理化学习不好的人别浪费时间了,早点改学文科,或者去学手艺。
我想叉个角度,我听过句话,大多数技术行业,到一定高度后,拼的就是天赋,如音乐、画面、演戏、设计…等等,我学吉他,技术可以练、可以熟能生巧,但创新可能真的得靠天赋了。
跑题了,以上个人观点。
不可信。
人们总喜欢把“天赋”和“努力”割裂开来,以为这是两件完全没有关系的事情。然而,事情的真相是,在绝大多数情形下,有天赋的人会比没有天赋的人远为更努力。对于有天赋的人而言,努力是一个正反馈的过程,越努力就越成功,越成功就越愿意去更加努力。
在读高中的时候,总会有一些同学在某门科目上特别优秀,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同时,他们也确实花了更多的时间,而且非常乐意为了这门科目花上这么多的时间。更要命的是,这些学霸们即便花了这么多时间,往往也不觉得累。而那些所谓的“学渣”们,即便试图通过投入更多的努力来追上,但最后失败的例子多,成功的例子少。久而久之,就弃疗了。于是,成绩好的同学就成绩越来越好,而成绩不好的同学仍然成绩不好。这时候老师就会说:“看看那谁谁谁,人家花了这么大的功夫,比你们努力多少倍,所以成绩这么好。看看他,再看看你们,你们成绩差,别老觉得是天赋问题。以你们的努力程度,根本轮不到拼天赋。”(迷之高中班主任附体...)
但真的是这样吗?以我个人的经验,其实不是的。比如说,当年还在上中学的时候,我的语文向来成绩好,但英语就一般般。从很小的时候,我就对各种古诗词和其他文学作品特别感兴趣,就会主动找来读,然后记诵、尝试去理解。比较能欣赏文学作品,同时记性不错,这算是一点小小的天赋。然后我就发现,这点小小的天赋让我在语文这门科目上,始终保持优势,考试考得比其他同学好,而且也会得到老师表扬。于是,我就投入了越来越多的精力和时间去背那些古诗词,去读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甚至尝试去写作一些东西。长此以往,我的语文成绩就越来越好。我语文成绩好,是因为我特别努力吗?表面上看,确实是的。但如果再追问一句,为什么我在语文这门科目上特别努力,而别的同学就不努力呢?原因就在于,我能够非常清晰地感受到,我在语文上的投入可以很直接地体现为成绩上的优势和老师的表扬。而其他同学则会发现,他们尝试做出的努力并没有获得这样的收益。或许,他们如果愿意更长期地投入努力,也会获得显著的收益。但这需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更大了,很多人在还没迈过这个门槛的时候,就放弃了。
刚才说到,我的英语在中学的时候一直一般般。之所以一般般,确实是因为当年花的功夫不够,努力太少。比如说,高三那年坐我后面的那位男生,平时自己没事的时候写文章也会喜欢用英文写,看东西也喜欢看英文的。毫无疑问,他对英文的投入远远比我大,远远比我更努力,他的英语成绩也远远比我好。但他英语成绩好,真的只是因为他更努力吗?其实不然。他英语成绩好,是因为他向来在英语方面的优势让他感受到,这样的投入是有效果的。我的英语成绩一般般,是因为我一直没有感受到这种正反馈。即便我一时花了很大的功夫,努力尝试提升英语成绩,但也不一定很快见效。不用等到高三,当年还在初中和高一、高二的时候,我就对此深有体会。我刚刚说,我其实记性还不错。但每次背诵英语课文和英语单词,我就觉得非常痛苦,总是背不下去。为什么背不下去?表面的原因是不肯花时间,或者背的时候心思不集中。那时候班主任、家长都会劝我,可以少花点时间背那些唐诗宋词,省下来时间去背英语单词。但我不乐意,因为我本身就英语基础不好,即便突击式地背了英语课文,也不能提高多少,进而更不能立刻获得多少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但背古诗词就不一样了,背的越多,成就感就越大,考试的时候的优势就越大。两相权衡,当然会选择在语文上花更多的功夫,而不怎么在英语上花功夫。
因而,这里就出现了一正一负的两条反馈链。正反馈是,在某一领域更高的天赋使得我们不用太艰难地就能在这个领域取得相对的成功,这样的成功让我们能够迅速地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进而进一步激励我们在这个领域投入更多的努力、精力和时间,最终又让我们取得更大的成功……负反馈则是,在某一领域的天赋本身就不高,根本没有机会品尝“努力就能成功”的美好果实,于是就不愿意在这个领域投入更多。即便偶尔想要试图翻盘,投入了更大的努力,但效果却未必立竿见影,于是慢慢地又选择了弃疗……
所以,努力和天赋是绝对不能割裂的。在一个领域有天赋的人,往往更愿意去投入更大的努力。与其相信什么“以绝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没必要拼天赋”这种鬼话,不如想办法找到自己真正有天赋的那些领域,然后尽快形成正反馈机制,在这些领域争取获得更大的成功。
近期其他回答:
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学点英语:
还有免洗洗手液:
这句话是绝对真理,也是很多成功的人,并不想让后来者和底层知道的真相。
但我所知道的是,自我管理是更大的天赋,努力只是其中一部分。
在中国多数人都已经努力到不人道的程度了,谢谢。
这句话很坏。污名化大众。打压普通人的信心。
翻译一下就是:你穷因为你懒所以你活该。
在中国,不努力的人是绝对少数。
很多是不知道怎么有效努力,或者其努力本身带来的收益不可控。
我们能看到很多人在努力:
1,努力且坚持拍各种小视频。
2,努力看罗辑思维和李开复的书。
3,努力整容,希望变美。努力打扮自己,努力搞COS。
4,努力打王者荣耀LOL,努力想成为电子竞技冠军。
5,努力在朋友圈里假装很幸福。
7,努力装贵族,找成就感。
8,努力在知乎装985,C10。
9,努力找钱体验生活,努力到裸贷了。
这些人自制力差吗,在他们觉得重要的领域,他们的自制力很惊人,甚至他们愿意付出很大的代价(疼痛,手术失败的风险,经常挨饿受冻吃泡面,拿裸照借钱,被网友骂成翔)。
所以不是没有努力,是战略上选错了方向(或者被忽悠)。
另外天赋是什么?除了绝顶聪明的人,其他人的天赋有用吗?
从较长远的博弈来看 一般的天赋毛用没有。
可替代性太强。
以上。
要努力。
首先要想明白什么值得去努力。
这句话其实并不对。因为社会竞争的模型大多数是取前20%,而非有一个绝对标准。
举例子说,比如高考。如果考前就划了录取线,只要够分就上大学,那么这是绝对标准。反之考完了根据排名来划录取线,这就是相对标准。
相对标准也就是限额录取的结果就是无论你多么努力,只要你达不到前20%,你就没有机会。
在所谓“”绝大多数人努力程度之低”的命题里,80%应该算绝大多数人。可这些人真的是努力程度低吗?并不是!因为规则就是要让绝大多数人都被淘汰,再努力也不过是水涨船高罢了,到头来还是要淘汰绝大多数人。
那么那top 20%的人是什么呢?差不多是既努力又有天赋的人。以当前的形势各行各业,天赋根本不足以把人送到前20%。算起来也就是天赋前30%的人可以拼一拼到前20%,所以努力什么的只对这30%的人有意义。
因此这段话应该这么说,“绝大多数人天赋之低,根本不需要拼努力就该早早放弃。”
许多人谈父母教育,觉得好的父母给子女提供了更好的物质基础所以子女优秀。其实应该这么说,有点社会地位的父母真正过人之处是在于他们可以凭借自身的眼界,很早就能辨别出自己的孩子在那些方面没有天赋。
本来有没有天赋这个事儿往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头破血流之后才知道的事情。在父母的引导下可能早早就避开了这些坑。
当然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最大的痛苦还不在于天赋不足,而是明明天赋不足却不得不被按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给人作垫脚石。
努力就是一种天赋。
这个问题就比较奇怪。
众所周知,做同样的事情,天赋高的人可以付出更少的时间就能做成。
比如朗朗学钢琴,一开始也是他老爸发现朗朗有天赋,听一遍就会弹,才让他练,一天6小时。
试想一下,另外一个没有天赋的,一天8小时,手抽筋了,也未必有朗朗的效果。
当然,我觉得天生我材必有用,一个人弹钢琴没天赋,说不定干其他的有天赋。
就算同样是弹钢琴有天赋,甚至比朗朗还有天赋,但朗朗一天6小时,别人1小时,那还是朗朗厉害。
天赋、兴趣、专注、坚持,这些可以确保在一个领域成功,但未必可以当大官赚大钱。
比如弹钢琴到极致如朗朗,也没有编程达人扎克伯格赚钱。
互联网到极致如扎克伯格,也没有卖电动车的马斯克赚钱。
所以赚不赚钱也不用太刻意。
当官更不用说了。
库莫是纽约州长,他爸也是纽约州长。
小布什是美国总统,他爸也是美国总统。
纽森是加州州长,他爸不是加州州长,但他岳父是。
其实,很多时候成功了不代表方法对,可能运气也很重要。
听一遍两只老虎就会弹的人应该很多,但大多数父母顶多夸几句,也不会太在意。
但朗国旺直接辞职全职鸡娃,自己也不会钢琴,就请辅导老师,靠老婆微薄收入生活。能这样做到这么绝的也是少数。
或许也有人这么做过,但或许娃崩溃了,或许自己崩溃了,或许老婆离婚了。压力太大娃自杀的也有。
我们不能因为他最后成功了就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这样看真没意思。说不定这么做的100个,就成了这一个,其他自杀了。
另外一种方法,成名的没有,自杀的也没有,也没人知道。
经常看到一些天才陨落的故事,其实跟朗国旺也差不多,或许这种方法成材率就是1%,总有人能成,不管朗朗还是云云。
中国两亿股民,一直拿茅台的肯定有,一直拿康美的也有。没必要以成败论英雄,都是凡人,随机因素太大了。
我还是相信时间会磨平一切。哪怕是赚钱,996可以增长6%,那么一天懒洋洋地工作4小时也能每年增长2%,36年翻一倍,360年1000倍,扣除通胀了。
就算自己不能发财,也不聪明,也不努力,也没天赋,也没社会关系,但遵循这个模式,子孙后代也能富裕。
国家也一样。瑞士之所以这么发达。也没自然资源,也没出海口,也没地理优势,也不努力,也没优秀的领导,但就是这样龟速发展,由于几百年没打仗,所以也可以富裕,人均gdp数一数二。
所以做人嘛,随遇而安,不用过于强求。对那些突然当大官的,或者突然赚大钱的,也不必膜拜,或许真没啥值得学习的。很多都是运气,很多人也不知道自己为啥就发了,然后也不知道为啥就挂了。
美国总统大选媒体都会准备两份稿,都说结果意料之中,反正谁赢了就发对应那份,显得自己料事如神。其实真的没啥意思,都是凡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