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袁世凯不直接推平革命军然后以绝对的实力逼清帝让位,而是要当大总统?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说袁世凯为啥没直接“推平”革命军,反倒去当了总统,这背后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得把当时那乱糟糟的局面捋一捋。

你想啊,袁世凯虽然手握北洋新军,这兵是当时清朝最能打的,装备也最好,但他毕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当时的情况,那叫一个盘根错节,利益纠葛太多了。

首先,清廷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 别看隆裕太后垂帘听政,光绪帝也还在(虽然是囚徒),但朝廷里头有守旧派,有改革派,还有各种王公大臣,他们各自有自己的算盘。袁世凯虽然受重用,但他也得顾忌这些人的脸色。真要是兵临城下,把革命军给灭了,那清廷里的保守派会怎么想?他们可能会觉得袁世凯这是要挟君王,有不臣之心,说不定会联合起来对付他。到时候,袁世凯就成了孤家寡人,腹背受敌。

其次,“推平”革命军的代价太大了。 革命军虽然打不过北洋军,但那股子劲儿还在,尤其是在南方,很多省份都响应了。如果袁世凯真下狠手,那必然是场血腥的内战。你想想,当时中国刚经历了义和团和八国联军的折腾,国家本来就够乱了,再来一场内战,那是要把国家彻底撕碎的节奏。袁世凯虽然要权力,但他也不傻,他知道如果把国家搅得太烂,他就算当了皇帝,也没什么好日子过,而且还可能招来外国列强的干涉。

再说了,“推平”了革命军,然后呢? 即使他把孙中山他们都打趴下了,清廷还是那个清廷。皇帝还是那个没啥实权的皇帝。他怎么才能逼退皇帝,自己上位呢?他不能真刀真枪地把皇帝一家人赶出去吧?那样未免太血腥,也太不“名正言顺”了。那样做,即便他控制了军队,也难服众,国际上也不好交代。

所以,“当大总统”才是最“体面”也最“现实”的选择。

你想,辛亥革命爆发,清廷已经快撑不住了。这时候,袁世凯手里有枪杆子,他就可以挟持局面。他可以对清廷说:“你们不行了,我能镇住场子,我来帮你们收拾烂摊子。” 同时,他也可以跟革命党人说:“你们要共和,要改变,我来做这个过渡的总统,我可以帮你们实现。”

你看他当时是怎么操作的:

1. 军事威慑,但不直接开战。 他用北洋军的实力对革命党人形成了压力,让他们不敢轻易进攻北京。
2. 政治斡旋,两头好处。 他一边跟清廷谈判,表示要替他们维持秩序,一边又跟革命党人接触,放出风声说他支持共和。
3. 逼宫,但用的是“民主”的方式。 他在军事实力作为后盾的前提下,让清廷“主动”退位。革命党人也看到了他军事上的优势,觉得让他来当总统,至少比清廷强,而且他也承诺了共和。
4. “禅让”比“篡夺”更顺理成章。 这种方式,虽然大家心里都清楚是怎么回事,但表面上看,好像是他“逼”清帝“退位”,然后通过“选举”当上了大总统。这比他直接“推翻”清朝,然后自己称帝,要“名正言顺”得多,也更容易得到国内外的认可。

简单来说,袁世凯不是不想掌握最高权力,而是他要用一种最符合当时政治逻辑,最能最大化自己利益,同时又能避免巨大风险的方式去实现。他是一个很精明的政治家,他知道怎么在混乱中为自己争取最大的空间。直接“推平”革命军,那是在玩火,而且就算成功了,后续的麻烦更大。当了总统,他才能一步步地架空清廷,控制局面,最终实现自己的野心。

所以,与其说是他不想“推平”,不如说是他选择了另一条更“聪明”的路,一条能让他更容易、更稳定地走向权力巅峰的路。而这条路,就是先当上那个“共和国”的大总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两天刚在袁世凯要是忠心耿耿,能不能给大清朝再续上几年? 这个视频里说了这个问题,但是我发现有人就是不相信科学,只相信老袁。

更搞笑的是有些人如此平凡,却充满了自信:

言归正传,我把这位的回答贴上来,一条一条锤好了。

北洋六镇齐装满员,大约七万多人

1907年北洋六镇各抽调一部,组成了第20镇。所以在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北洋军可用之兵应该是七个镇,这属于常识。

这个袁世凯能完全控制

第二十镇在辛亥革命爆发后发动了滦州兵谏,第六镇统制吴禄贞截断过南下的军火,并策划进军北京;第五镇在山东参与过山东独立;第一镇主要由京城旗人组成,后来成为了宗社党人手中重要的军力,与老袁一直都不是一条心。所以我很费解这个“袁世凯能完全控制”的说法是哪来的。

武昌革命军满打满算也就湖北新军第八镇的2个标,3000多人,而且是多个部队建制组织,战斗力一般。

革命刚爆发时参与起义的兵力的确不太多,按照当事人的说法,约有4000人

起义各部共计约四千人,其中非革命分子而临时同情革命的占多数[1]

但是军政府成立之后迅速扩军,在一周之内就扩充到了五协约三万人。而且由于汉阳就有兵工厂,所以武器装备也很充足。

工人、农民、退伍士兵等,看到招募命令,无不踊跃参加,五协新军,几天之内即已招募完毕[2]

当然,由于扩充过快,实际上造成了严重的战斗力下降,而且无形中增加了后勤负担。但无论如何,起码人数是起来了。而且搞笑的地方在于:

按说依靠军事能力迅速扑灭革命军,不会是个难事。

没错,老袁是这么想的,洋人也是这么想的。结果双方刚一交手,失利了。这就是“刘家庙之战”。这一仗打到清军几百人向革命军投降,我也不知道体现了北洋军怎样逆天的战斗力

战争中约有三百名清军投向革命军,大概是张彪的部下,因为张彪对所部和河南军不发给粮食,他们没得吃,忍无可忍,都投降过来了[3]

当然,新招募的这些革命军士气虽高,但是战斗力堪忧。所以清军在最初的失利之后卷土重来,还是拿下了汉阳汉口。然而这两镇却打了四十多天。最后“得两镇丢十省”,北洋军主力被全部牵制。

在汉口巷战中,北洋军的机枪与火炮无法发挥优势,因而一度败退。本来双方是可能形成拉锯战的,但是冯国璋果断下令焚烧汉口市区——朝廷军队为了剿灭乱党下令焚城,反正我也不知道这是急了呢还是急了呢还是急了呢。然而就算是施展出了这么丧心病狂的招数,拿下两镇还是用了四十多天。我们必须要指出,湖北革命军的战斗力堪忧,但战斗意志非常高亢:

殉国有姓名可记者,只三十二人;无姓名而确记数字者,四千二百八十余人[4]

起义部队要是只有四千人的话,那这就死干净了,还约束啥啊?直接散步过长江完事了。

至于后边的各种揣测,我不是袁世凯腹中蛔虫,没法脑补。这位也没给史料,却能言之凿凿“怎么能不让一生都在做政治投机的袁世凯动心呢?”可能是有什么心电感应吧。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的确自愧不如。

所以回到这个问题上来吧,袁世凯为什么不直接推平革命军?非不为也,实不能也。要知道,湖北新军你推平了,身后还有刚刚拿下南京的江浙联军,广东的粤军正跃跃欲试。对,老袁是按住了一门心思要打过长江去的冯国璋,可原本跟着一起镇压革命的海军都起义了,你就算批准了冯国璋的作战计划准备让他拿头去顶舰炮啊?好,我就算你冯国璋打过长江了,灭了湖北军政府,然后呢?江西怎么办?南京怎么办?四川怎么办?云南怎么办?广东怎么办?打两镇用了四十天,打十省你拿啥打?

参考

  1.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 辛亥首义回忆录[M]. 人民出版社, 1957.
  2.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 辛亥首义回忆录[M]. 人民出版社, 1957.
  3. ^ 《辛亥革命史丛刊》组. 辛亥革命史丛刊[M]. 中华书局, 1980.
  4. ^ 张难先. 湖北革命知之录[M]. 商务印书馆, 2011.
user avatar

北洋军只有第二、三、四镇三个师可战,既无兵也无钱袁世凯是万般无奈才议和的;



到1911年,北洋军总共只有八个镇:第一、二、三、四、五、六、二十、二十三镇


其中,第一镇和禁卫军(相当于三个师)一样,中上层是北洋军官,但下层其实是八旗兵,算是北洋和宗社党合营,中看不中用。


第五、六、二十镇被完全不可靠:第五镇一度宣布山东独立;第六镇吴碌贞先是跟第二十镇张绍曾在滦州兵谏,而后又试图跟阎锡山组成燕晋联军推翻清廷;虽然吴碌贞被部下杀死,但从此以后第五和第二十镇基本上就被袁世凯弃之在山东一直到北伐。



到1912年初,北洋第三镇在山西中部和阎锡山对峙,第四镇和第二、六镇各一个协在冯国璋指挥下攻打汉阳、汉口,第二、六镇的其他部队在协助马家军攻打潼关。第五镇在占领山东,可以说完全没有兵。

另外北洋军其他部队打的也不好:

赵倜的驻豫毅军(后来的宏威军),打败秦陇复汉军东路军之后,又被秦陇复汉军打败,在各路大侠围攻下几乎丢失洛阳;张勋所部江防军(后来的定武军)守南京,被江浙联军攻下,退守江北又被广东来的讨虏军打得退往山东;倪嗣冲的安武军攻打淮上军成功,但随即也被讨虏军击败;升允的甘军进攻陕西,攻不下秦陇复汉军西路军防守的乾州。毅军另一部攻打晋军民团防御的大同,迟迟不能拿下。




此外清政府财政也是资不抵债:

1900年,财政收入8800万两,财政支出1亿两,赤字1200万两。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赔款4.5亿两,加剧了财政失衡。1904年,财政收入1亿两,财政支出1.3亿两,赤字3000万两。赤字主要来源于对外赔款。财政危机一触即发。

为维持脆弱平衡,晚晴回归加税老路,在新政名义下,默许地方督抚开征各种捐税,新增30多种税目,辛丑条约后又增加8种税1910年,政府收入接近3亿两,比十年前增加3倍,可见搜刮之厉害。财政支出也接近3亿两,勉强收支平衡。

user avatar

袁世凯北洋军总共7万来人,平推整个南方、陕甘蒙?

梦醒了没?

咱先不谈到十二月时整个独立的南方,就是武汉三镇起义之后一个月,由于北洋第六镇统制吴禄贞作为同盟会内应,卡位石家庄,既拖延清廷物资南下,又不让袁世凯进京,当时进京掌权袁世凯都做不到,还削平南方?与此同时,山西新军暴动,东北的蓝天蔚、河北张绍增对清廷“兵谏”,北京东南西北四方都不安全,你拿头削平武汉?对了,清廷派去和冯国璋一起到武汉三镇平叛的主力舰队萨镇冰舰队全都倒戈革命党了,你冯国璋游过长江啊?

user avatar

答案:臣妾也想独占皇上恩宠,但是臣妾做不到啊。

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的策略是慢慢打,给各方一个商量的时间。

革命军的实力不高,但是世界形势在那里,即使你打退了这伙,还有别的省份,当时清朝半壁江山都独立了。

外国势力也认为清朝完了,所以他们也在看形势,争取自己在华最大利益,并不干涉。

袁世凯也深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如今朝廷用到他,让他出山,如果自己真打退了革命军,朝廷喘过气来,自己这脑袋能保住都是万幸。

革命军与袁世凯也在互相通气,并且还答应如果袁世凯逼退清廷,可以让他做大总统。

所以袁世凯当大总统是各方面势力平衡与谈判的结果,并不是他扫除了一切障碍一家独大当上的。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要说袁世凯为啥没直接“推平”革命军,反倒去当了总统,这背后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得把当时那乱糟糟的局面捋一捋。你想啊,袁世凯虽然手握北洋新军,这兵是当时清朝最能打的,装备也最好,但他毕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当时的情况,那叫一个盘根错节,利益纠葛太多了。首先,清廷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
  • 回答
    己巳之变,对于明朝而言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但对于袁崇焕来说,却是一次近乎丧命的劫难。这场变故并非明军主动挑战后金,而是明朝内部的权力斗争与昏聩政治的牺牲品。而后金之所以没有趁此机会一举将袁崇焕彻底消灭,甚至顺势报宁远、宁锦之仇,这背后牵扯着多重因素,绝非简单的“兵少”二字就能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
  • 回答
    袁绍为何不联手袁术,以及这位实力最强者的性格悲剧在东汉末年群雄逐鹿的乱世中,袁绍无疑是早期最为耀眼的明星。他出身名门望族,家族势力显赫,自身也颇具领袖魅力和组织能力,一度集结了北方最庞大的兵力,成为曹操最强劲的对手。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被认为是实力最强者,却在官渡之战中败给了曹操,最终走向了生命的终点.............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涉及到历史人物的动机、权谋以及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要回答袁崇焕为何没有选择暗中除掉毛文龙并嫁祸给满清,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深入剖析。首先,袁崇焕的政治目标与毛文龙的战略价值。袁崇焕的核心任务是抵御后金(满清)的侵略,保卫辽东乃至整个明朝。他深知,辽东战事的胜负,很大程度上取决.............
  • 回答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关键的节点,它彻底改变了三国鼎立的格局。在这场战役中,袁绍作为当时北方最强大的诸侯,手握百万雄兵,而曹操则势单力薄,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然而,在战役初期,袁绍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没有阻止曹操渡过黄河去救援白马。这其中的缘由,并非袁绍愚蠢,而是当时多种因素交织下的.............
  • 回答
    己巳之变是明朝历史上一次极其惨痛的事件,其核心人物袁崇焕,也因此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很多人不解,为何在后金军队兵临城下之际,这位被寄予厚望的蓟辽督师,却没能守住北京,甚至有人认为他负有直接责任,那么袁崇焕为何会让后金打到北京,又为何不自裁谢罪呢?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复杂的政治军事.............
  • 回答
    三国时期风云变幻,英雄辈出,曹操和袁绍作为当时的两大势力代表,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如果能招揽到像诸葛亮这样的旷世奇才,无疑会如虎添翼。然而,历史的洪流并未将诸葛亮引至他们的麾下,这其中的缘由,绝非简单的遗漏或巧合,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曹操和袁绍招揽人才的基本逻辑和当时的环境。.............
  • 回答
    要详述袁隆平先生为何未被评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以下简称“中科院院士”),我们需要从院士的评选机制、标准,以及袁隆平先生的个人成就与申报情况等多方面进行深入解读。当然,在讲述过程中,我会尽量用自然、接地气的语言,避免机器生成的痕迹。首先,理解中科院院士的评选机制和标准是关键。中科院院士是中国科学界最高.............
  • 回答
    袁腾飞老师之所以这样评价明清和宋朝,确实触及了一些历史爱好者心中非常微妙的情感共鸣。他的观点,虽然带着个人色彩,却也道出了许多人对这几个朝代的不同观感。先说说明朝和清朝,为什么会让一些人觉得“最可怕,毫无愉悦之感,一点儿都不可爱”。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两朝的政治体制和统治方式,特别是与人们对.............
  • 回答
    官渡之战,袁绍兵多而未能分兵攻打许昌,这背后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一个简单的决策失误。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袁绍的战略思维、战场形势以及个人性格等多方面要素。首先,我们得认识到,袁绍虽然兵力占优,但他的优势是“多”,而非“精锐”。袁绍的军队构成复杂,不仅有嫡系部队,还有很多是从各地征召.............
  • 回答
    关于慈禧太后在临终前为何没有下令除掉袁世凯,这个问题其实相当复杂,涉及到当时政治格局、慈禧的个人考量以及袁世凯自身的手段。与其说慈禧“不杀”,不如说她即便心中对袁世凯有所忌惮,也权衡利弊后选择了“暂不处置”或者说“无法轻易处置”。1. 袁世凯的实力与功劳,让慈禧投鼠忌器首先,必须承认袁世凯当时已经不.............
  • 回答
    公孙瓒与袁氏兄弟二人的恩怨纠葛,颇为复杂,选择支持袁术而非袁绍,并非简单的“嫡庶”观念作祟,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下的战略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公孙瓒的处境。他以勇猛善战闻名,在北方诸侯中也算一方霸主,但他的根基远不如袁绍深厚。袁绍出身名门望族,家族势力盘根错节,人脉资源也远超公孙瓒。在与北方其他势.............
  • 回答
    在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时代,袁绍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这在当时无疑是震动朝野的大事。然而,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是,在举兵讨董的同时,袁绍为何没有接走身在洛阳的族父袁隗和家人?这背后牵扯着复杂的政治考量、家族利益以及袁绍本人的性格和处境。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袁隗在当时所处的地位。袁隗是袁绍的族.............
  • 回答
    你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对百度百科的运作机制以及历史资料的呈现方式有一定的关注。关于百度百科上袁崇焕词条负面史料添加困难的情况,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百度百科的核心理念和运作模式: “有责任的分享”是百度百科的宗旨。这意味着它不仅是一个信息聚集平台,更强调信息的准确性、客.............
  • 回答
    这个问题啊,得从头说起。毛文龙这人,在辽东边关也算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尤其是在皮岛经营多年,手底下也积攒了不少家底。你说他多年挪用军饷,这事儿在当时那种混乱的年代,边将贪腐也不是什么新鲜事。皮岛在他手里,确实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据点,他对巩固辽东防线,尤其是牵制后金方面,功劳是有的。但要说他为何没拿这些钱.............
  • 回答
    袁绍在官渡之战中,乌巢粮草被烧毁,之所以没有立即组织撤军,保留有生力量,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战略失误。当时的情况错综复杂,袁绍的决策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首先,信息传递的迟滞与失真是导致袁绍反应滞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那个通讯基本靠吼、靠快马的时代,前线发生如此重大变故,消息要传到远在官渡.............
  • 回答
    袁崇焕进京到底是勤王的还是擒王的?为什么面对零散敌人连驱赶都不做?这个问题,实在是触及了明末历史一个极其敏感又充满争议的核心。袁崇焕这个人,就像一块被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至今未平。关于他进京的真实意图,以及他为何对看似“零散”的敌人无动于衷,我们可以试着从当时的历史大背景、袁崇焕的个人定位.............
  • 回答
    袁世凯能够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他长期以来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积累的实力、对时局的精准把握以及革命党人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一、袁世凯的个人实力与政治手腕:首先,要说袁世凯,不能不提他在晚清时期建立的军事和政治基础。 军事力量.............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问题,它涉及到历史评价的复杂性、民族国家构建的背景以及权力合法性的来源等多个层面。简而言之,拿破仑称帝被许多人视为伟大的历史人物,而袁世凯称帝则遭受普遍唾弃,主要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历史背景的根本差异: 拿破仑: 拿破仑崛起于法国大革命的动荡时期。法国大.............
  • 回答
    关于近代历史人物是否能够“翻案”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人物行为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以及历史评价的客观性进行分析。袁世凯和汪精卫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其历史评价确实存在复杂性和争议性,但“不能翻案”的结论并非基于单一因素,而是综合历史、政治、道德等多方面考量的结果。以下从历史背景、人物行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