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慈禧为啥死前不杀袁世凯?

回答
关于慈禧太后在临终前为何没有下令除掉袁世凯,这个问题其实相当复杂,涉及到当时政治格局、慈禧的个人考量以及袁世凯自身的手段。与其说慈禧“不杀”,不如说她即便心中对袁世凯有所忌惮,也权衡利弊后选择了“暂不处置”或者说“无法轻易处置”。

1. 袁世凯的实力与功劳,让慈禧投鼠忌器

首先,必须承认袁世凯当时已经不是一个普通的官僚。他通过在朝鲜和甲午战争中的表现,积累了相当的军功和政治资本。尤其是在小站练兵,他一手打造了北洋新军,这是当时清朝手中唯一一支真正意义上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具有现代化作战能力的新式军队。

军事力量的依仗: 晚清时期,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太平天国运动虽已平息,但各地反清势力和潜在的革命党依然是心腹大患。在这样的背景下,北洋新军是维护清朝统治的最后一道军事屏障。慈禧深知,如果失去了这支军队的控制,她的统治将更加岌岌可危。袁世凯作为北洋新军的创建者和核心人物,他的存在和对军队的控制力,是慈禧不敢轻易撼动的。一旦动了他,很可能导致北洋军的哗变,这对于风雨飘摇的大清来说,是无法承受的代价。
“功臣”的身份: 尽管慈禧对袁世凯可能心存疑虑,但从表面上,袁世凯是为大清效力、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在王朝末期,对付功臣通常需要非常谨慎,一旦处理不当,很容易引发士林和军界的强烈不满,甚至被扣上“昏君”、“恩将仇报”的帽子,进一步削弱统治合法性。

2. 慈禧的政治智慧与现实考量

慈禧并非愚昧无能之辈,她虽然专权,但政治手腕老辣,对局势的判断也相当精准。在临终前,她最关心的还是清朝的统治能够延续,以及她死后家族的地位。

权衡利弊,选择“制衡”而非“铲除”: 慈禧可能已经察觉到袁世凯的野心,但他同时也是能够帮助她稳定局面的棋子。在光绪皇帝和维新派势力被镇压后,朝廷内部缺乏真正能够掌握大权、又忠于清朝的实力派人物。袁世凯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缺。慈禧或许认为,与其冒着巨大的风险将其铲除,不如将他留在身边,加以利用和制衡。她可以将袁世凯视为一个可以对抗其他政治派系(比如满洲贵族和一些老臣)的力量,保持朝廷内部的权力平衡。
对光绪皇帝的顾虑: 尽管慈禧将光绪皇帝幽禁,但她也知道光绪皇帝在民间和知识分子中有一定的支持。如果袁世凯倒向光绪皇帝,后果不堪设想。将袁世凯留在掌控之中,至少可以防止他与光绪皇帝形成一股合力。
“宁予友邦,不予家奴”的反思? 这是一个不太主流的说法,但可以从侧面理解。慈禧或许也明白,过度压制汉臣中的实力派,长远来看不利于王朝的统治。袁世凯作为汉臣,他的忠诚度毕竟不如满洲贵族,但他的能力是朝廷需要的。一种可能是,她认为袁世凯至少在初期还会听从指挥,而彻底铲除他,可能让更有威胁的满洲贵族或其他人上位,也未尝是好事。

3. 袁世凯的自我保护能力和政治手腕

袁世凯之所以能逃过慈禧的“屠刀”,很大程度上也归功于他自身的经营和对时局的敏锐把握。

“忠心耿耿”的表演: 袁世凯非常善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表面上对慈禧和清朝表现出极大的忠诚。在戊戌政变后,他积极配合慈禧镇压维新派,并且向慈禧揭发了康有为等人的部分图谋,这让他获得了慈禧的初步信任。他知道什么话该说,什么事该做,才能让慈禧放心。
利用与拉拢: 袁世凯不仅仅是掌握军权,也懂得拉拢朝中大臣,培植自己的势力。他通过各种手段,与荣禄、奕劻等晚清重臣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这些人也成为他在慈禧面前的“说客”或“缓冲”。
“逼宫”的风险: 袁世凯非常清楚自己手中的牌。如果慈禧真的对他下手,他可以选择让北洋军“进京勤王”,以保护慈禧的名义,实际上是对慈禧的“逼宫”。这种可能性,是慈禧在生命最后关头不敢冒的风险。

4. 慈禧的身体状况与时间紧迫

慈禧在1908年10月21日去世,而她与光绪皇帝一同驾崩,仅相隔一天。

精力不足,决策仓促: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慈禧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糟糕。这意味着她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详细策划和实施对袁世凯这样一位拥有重兵的实力派的铲除计划。处理政务都需要耗费大量心神,更何况是这样一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
寻找“接班人”的焦头烂额: 慈禧在临终前,最主要的任务之一是为年幼的溥仪铺平道路,并安排摄政王(醇亲王载沣)。在这样的时刻,她更需要稳定而非动荡,需要有人能够过渡和维持局面,而不是将大清的命运置于更大的风险之中。

总结来说,慈禧在临终前没有杀袁世凯,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实力制约: 袁世凯掌握的北洋新军是清朝最后的军事依靠,贸然铲除会引发无法控制的动荡。
政治权衡: 慈禧需要袁世凯来制衡朝中其他势力,维持权力平衡,尤其是在她死后。
袁世凯的手段: 袁世凯善于伪装、拉拢关系、并利用自身实力形成威慑,让慈禧不敢轻举妄动。
时间与精力: 慈禧晚年的健康状况和急于安排身后事的局面,让她无暇也无力去冒险铲除袁世凯。

与其说是慈禧“不杀”,不如说是她在一系列复杂的考量下,选择了“暂时容忍”和“利用”。而袁世凯,则是在这种夹缝中,凭借自身的实力和政治智慧,成功地度过了这个政治风暴,并为他日后掌握大权埋下了伏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训狗的时候,会一棍子把狗打死么?

1906年清廷准备立宪,搞机构改革,袁世凯拉着奕劻密谋立内阁、去军机处,引来众人反对,最后矛盾激化,弹劾袁世凯的折子如雪片般飞来,老袁试图挣扎一下,结果慈禧当场跟老袁翻了脸

袁世凯说,“筑室道谋,安能成事,请严惩一二人,以息众器”,慈禧太后大怒,说“汝兵柄在手,何不执言者而尽诛之?”“世凯股栗不敢对”。[1]

双方的矛盾甚至已经公开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正所谓是:

本初此番入都,颇露践扈痕迹,内廷颇有疑心[2]

然后怎么办?然后老袁跟奕劻密谋的立内阁、去军机处方案被全面否定,袁世凯不得不辞去身上各项兼差;在政治上大败之余,袁世凯又主动将四个镇转交陆军部直管——要知道,1905年铁良在慈禧的扶持下署理兵部尚书,任会办练兵大臣,带领士官生跟北洋系与袁世凯争权,原本“同办军事者二三年,协恭和衷,不闻异议”的两个人变得“彼此龃龉”,北洋系在练兵处里的话语权已经被大幅度削弱了,这次又交出去四个镇,可以说是一朝打回解放前,你看老袁敢说个不字么?

不敢的。

要知道,老袁本来上折子交回四镇、辞去兼差,无非是以退为进,试探朝廷风向;结果慈禧一点面子都没给,痛痛快快就把所请各项给准了。一时间不仅舆论大哗,袁世凯自己都有点难以置信。

但求暂管,意想将邮部如商部向章办理,各部不撤,讵料未能达到目的,本初兼差尽行撤去……(袁世凯)面子不大好看,心境甚为恶劣,候补各员谒见者,动辄得咎[3]

北洋四镇人马进京,连饷源一起被“尽扩”,铁良扭头就把士官生塞到了里边,老袁辛辛苦苦好几年,一朝回到解放前。

所以慈禧为什么非要杀袁世凯?她跟袁世凯有什么血海深仇么?既然袁世凯已经做出了足够大的让步,甚至交出了自己手中的兵权,那慈禧干嘛非弄死一个还算能干的重臣呢?

对袁世凯来说,慈禧活着对他反而是有利的——因为慈禧经验老道,能够很好地平衡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然而慈禧一死,随后上位的满清贵族一个不如一个。摄政王载沣,大家对他的评价是“做一个承平时代的王爵尚可,若仰仗他来主持国政,应付事变,则决难胜任。”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是“其优柔寡断更甚于载沣,遇着极为难之事,只有向人痛哭。”而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则“对钱财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除非首先付钱给他,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办成。”。由这么一群草包所组成的权力核心反而会对袁世凯充满忌惮,更不用提载沣一直以来还因为光绪皇帝的事对老袁充满怨念,老袁自己对这事是心知肚明的:

朝中公正老臣都已谢世,朝政尽入贵胄之后,弟此次得跻高位;赖有太后之宠眷耳……目前得过且过,太后苟有不测,弟预辞官归隐。明哲保身,古有明训,弟已计之熟矣。勿托吾哥留意,家乡苟有空地邻近本宅者,代弟购置,价值不论多寡,惟以能筑园林为贵,整备将来退归林下。……夫宦海风波,起于俄顷,故宜从速成交。[4]

后来事情的发展验证了老袁的担忧:慈禧死后载沣极力要求去袁,甚至差点手刃袁世凯——纵观两千年封建王朝史,这么虎的摄政王也不是很多,你说老袁是个啥心情?

(载沣)欲以手枪击袁,经人排解,风潮始息。[5]

什么叫不按套路出牌啊?载沣这就是不按套路出牌,袁世凯再怎么说也是个军机大臣,你想收拾他,起码得找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吧?结果载沣满地打滚任性到底:他有病!他腿脚不好!没病你让他走两步!

你说这算理由么?

显然不算。低端局的一大特点就是你永远无法预料对手能做出怎样神奇的操作。慈禧不会突然杀了你,但是载沣就很难说了。因此袁世凯觉得自己还是不要赌这一下的好,他跟家人都对载沣会不会突然抽风这事完全没信心,所以被贬之后甚至先跑到天津观望了一下:

(袁世凯)恐上谕下后有被辱可能,故往津避难[6]
其家人恐有后患,力劝为外国之行,项城意不之动,家人长跪许久,号泣随之[7]

慈禧死前的规划本来挺好,中枢张之洞跟袁世凯互相牵制;载沣跟奕劻互相牵制;专权的满族亲贵因为之前的几次政治风波大多敌视袁世凯,中枢达成了一个大体平衡的态势。最妙的是还平衡了满汉利益:

光、宣之际,张、袁联袂入京,各执朝政,人以为政权在汉人;实则载洵掌海军,载涛掌陆军,肃王掌民政,载泽掌财政,载振掌农工商,伦贝子掌资政院。[8]

结果载沣上来一个超级加倍,直接A走了袁世凯,然后张之洞、王文韶、鹿传霖这些老臣相继去世,慈禧精心遮掩的满汉矛盾一下子暴露了出来,偏偏赶上这帮亲贵一个比一个饭桶,又菜又爱玩,原本还能勉强维持的大清朝廷在这些人的努力下加速再加速,终于在1911年迎来了自己的末日。

袁世凯:我也不是谦虚……

参考

  1. ^ 沈云龙主编:《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45辑,第445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
  2. ^ [1]陈旭麓, 顾廷龙, 汪熙. 辛亥革命前后 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9.
  3. ^ [1]陈旭麓, 顾廷龙, 汪熙. 辛亥革命前后 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M].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9.
  4. ^ 李金旺·袁世凯家书,外文出版社出版,2012
  5. ^ 京师近信,《时报》光绪三十二年八月二十日
  6. ^ 刘凤翰、袁世凯与戊戌政变,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79
  7. ^ 刘体智·异辞录,中华书局,1997
  8. ^ [1]刘禺生. 世载堂杂忆[M]. 中华书局, 1960.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慈禧太后在临终前为何没有下令除掉袁世凯,这个问题其实相当复杂,涉及到当时政治格局、慈禧的个人考量以及袁世凯自身的手段。与其说慈禧“不杀”,不如说她即便心中对袁世凯有所忌惮,也权衡利弊后选择了“暂不处置”或者说“无法轻易处置”。1. 袁世凯的实力与功劳,让慈禧投鼠忌器首先,必须承认袁世凯当时已经不.............
  • 回答
    慈禧毒死光绪的说法流传甚广,但历史真相究竟如何,至今仍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来梳理一下这个复杂的问题,看看慈禧为何会被认为如此对待光绪,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原因。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顾慈禧与光绪帝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的关系。光绪帝并非慈禧的亲生儿子,而是她的侄子,咸丰帝的弟.............
  • 回答
    《天龙八部》中,乔峰身世悲惨,一系列的悲剧几乎都是由“带头大哥”的身份所引发。当年雁门关外,三百多名武林好汉伏击乔峰一家,导致乔峰父母双亡,他本人也因此被养育他的少林寺收养。后来,为了替父母报仇,乔峰踏上了寻找带头大哥的漫漫长路,一路走来,揭开了身世之谜,却也因此卷入了少林寺、丐帮、西夏、大理等多个.............
  • 回答
    说到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那可真是一场旷世的盛典。不过,这场盛宴的背后,留给普通老百姓的,更多的是一声叹息。您问人们是怨恨还是高兴?我觉得,这中间的滋味,复杂着呢。首先,得说说这场寿宴有多“盛大”。当时,为了给慈禧庆祝六十大寿,朝廷可是花了血本。您想啊,那可是国库里的银子,而国库里的银子,说到底,还是.............
  • 回答
    丁宝桢处死安德海,之所以没被慈禧“穿小鞋”,是一个涉及政治斗争、权力平衡、以及当时社会背景的复杂事件。虽然慈禧在很多情况下表现出报复心强、护短的特点,但这次她选择“容忍”丁宝桢,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1. 安德海行为过于嚣张跋扈,触犯了太多人的利益和底线: 仗势欺人,贪婪无度: 安德海.............
  • 回答
    嘿,你这朋友真是挺有意思的,一开口就这么刁钻。他这话,说实话,有点像那种“网上资源都是免费的,为什么要买正版”的论调,但又披着一层“历史梗”的外衣,让你一时间有点摸不着头脑。你说的“尊重劳动成果”,这本身没错,而且是很有道理的。游戏开发是一个漫长、复杂且充满创造力的过程。想想看,得有多少人投入多少心.............
  • 回答
    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往往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才能拨开迷雾,见到事件的真实面貌。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侵华、京城沦陷之际仓皇西逃,作为当时中国最高统治者,她的行动自然牵动着全国的神经。而“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词,虽然更多地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但在理解清末这一特殊时期,为何没有地方大员效仿,依然值得我们深入.............
  • 回答
    “慈父”这个称谓在斯大林身上出现并广泛流传,并非一蹴而就,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和社会背景。要探究其最早的起源,需要回到苏联早期,并理解当时社会宣传和个人崇拜的形成过程。称谓的萌芽与早期迹象(20年代初至中期)虽然“慈父”这个词在俄语中本身就带有亲切和爱护的含义,但将其与斯大林联系起来,并赋予其特殊的.............
  • 回答
    这几句老祖宗传下来的俗话,句句都是大实话,尤其在职场这个讲究效率、结果和责任的现代社会,更能体现出其深刻的道理。咱们今天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管理者有时候真不能“慈”也不能“善”。“慈不掌兵”:为什么对下属不能过于心软?这句话直接点出了管理的军事属性。军队讲究的是令行禁止,纪律严明,这是保证战.............
  • 回答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发展战略的转变,确实出现过县政府搬迁导致县城降格为镇的情况,这往往伴随着行政级别的变化。您提到的汾城和慈城是很好的例子。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寻找这类例子:1. 行政区划调整的背景和原因: 经济发展重心转移: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
  • 回答
    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逐利性毋庸置疑,这几乎是其内在的驱动力。然而,当我们看到一些巨富的资本家倾其所有,将毕生积累的财富投入慈善事业时,确实会产生疑问:这与我们普遍理解的资本逻辑似乎有所矛盾。但这并非不可理解,甚至可以说,这背后有着多层次、复杂的原因,并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交织的。首先,我们必须认识.............
  • 回答
    关于慈禧太后是否真的向“十一国”宣战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官方文件以及后世对事件的解读来分析。以下是详细梳理: 一、历史背景: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1. 义和团运动(18991901) 义和团是19世纪末中国北方民间自发组织的反洋教团体,主张“扶清灭洋”,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其势力迅速扩.............
  • 回答
    慈禧和赵构,这两位晚清和南宋的掌权者,都因其统治下的国家丧权辱国而备受争议。要判断谁“更”丧权辱国,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其执政时间、面对的内外环境、具体的丧权辱国事件、以及其决策的后果和历史评价。首先,我们先分别回顾一下慈禧和赵构及其统治下国家的状况:慈禧太后(1835年—1908年).............
  • 回答
    提起慈禧,人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奢侈”二字。她垂帘听政几十年,掌控着大清朝的生杀大权,其晚年生活之奢华,即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足以令人瞠目结舌。那种奢侈,并非简单的堆砌金银,而是一种浸润在骨子里的、对物质极致享受的追求,以及由此彰显出的至高无上的权力。首先,从她个人的“吃穿用度”来看,就足以窥见一.............
  • 回答
    慈禧太后那份著名的《向万国宣战诏书》,到底是真的历史事件,还是后人以讹传讹的说法呢?这背后其实是一段挺复杂的历史。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1900年,义和团运动如火如荼的那个夏天。当时,大清帝国国内,特别是华北地区,一股强大的反洋教、反外国势力的思潮汇聚成了义和团。这股力量非常勇猛,他们高.............
  • 回答
    慈禧对待同治和光绪的教育,可以说是各不相同,其背后折射出她自身心境的变化以及对皇权的考量。而同治和光绪这两位帝王,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个性和学习轨迹。慈禧的教育方式:从“宠溺”到“严控”对待同治皇帝,慈禧的教育可以用“宠溺”与“放任”夹杂着“过度干预”来形容。 “母子一体”的.............
  • 回答
    慈禧太后与晚清的国运,是一个复杂而令人扼腕的话题。她是否延长了还是减少了清朝的寿命,这个问题很难用非黑即白的答案来衡量,更像是一个在历史的岔路口上,她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可能产生连锁反应,将摇摇欲坠的王朝引向不同的方向。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回到慈禧掌权的历史背景。咸丰皇帝英年早逝,年幼的同治皇帝.............
  • 回答
    要说慈禧是否“知道”自己毁了大清,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点后见之明和道德审判的味道。我们很难走进她内心深处,确切知道她当时是怎么想的。但如果从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她的决策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带来的后果来看,我们可以尝试着去理解这个问题,并且试着剥离掉一些AI的痕迹,让这段叙述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感。首先,我们得.............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就有点复杂了。慈禧究竟长得好不好看,这事儿呀,就跟现在大家评价明星一样,众说纷纭,很难有一个绝对的定论。不过,咱们可以从史料记载、当时的画作以及后人的解读,来一点点拼凑出她当年的模样。首先,咱们得明白,古代对于“美”的定义和现在不太一样。那时候,讲究的是“匀称”、“端庄”、“温婉”.............
  • 回答
    关于慈禧为何在临死前一天才决定“赐死”光绪皇帝,而不是更早动手,这确实是一个历史谜团,也引发了后人许多猜测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看看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慈禧的个人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慈禧和光绪之间的关系。光绪是慈禧的侄子,也是她一手扶持上位的皇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