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训狗的时候,会一棍子把狗打死么?
1906年清廷准备立宪,搞机构改革,袁世凯拉着奕劻密谋立内阁、去军机处,引来众人反对,最后矛盾激化,弹劾袁世凯的折子如雪片般飞来,老袁试图挣扎一下,结果慈禧当场跟老袁翻了脸
袁世凯说,“筑室道谋,安能成事,请严惩一二人,以息众器”,慈禧太后大怒,说“汝兵柄在手,何不执言者而尽诛之?”“世凯股栗不敢对”。[1]
双方的矛盾甚至已经公开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正所谓是:
本初此番入都,颇露践扈痕迹,内廷颇有疑心[2]
然后怎么办?然后老袁跟奕劻密谋的立内阁、去军机处方案被全面否定,袁世凯不得不辞去身上各项兼差;在政治上大败之余,袁世凯又主动将四个镇转交陆军部直管——要知道,1905年铁良在慈禧的扶持下署理兵部尚书,任会办练兵大臣,带领士官生跟北洋系与袁世凯争权,原本“同办军事者二三年,协恭和衷,不闻异议”的两个人变得“彼此龃龉”,北洋系在练兵处里的话语权已经被大幅度削弱了,这次又交出去四个镇,可以说是一朝打回解放前,你看老袁敢说个不字么?
不敢的。
要知道,老袁本来上折子交回四镇、辞去兼差,无非是以退为进,试探朝廷风向;结果慈禧一点面子都没给,痛痛快快就把所请各项给准了。一时间不仅舆论大哗,袁世凯自己都有点难以置信。
但求暂管,意想将邮部如商部向章办理,各部不撤,讵料未能达到目的,本初兼差尽行撤去……(袁世凯)面子不大好看,心境甚为恶劣,候补各员谒见者,动辄得咎[3]
北洋四镇人马进京,连饷源一起被“尽扩”,铁良扭头就把士官生塞到了里边,老袁辛辛苦苦好几年,一朝回到解放前。
所以慈禧为什么非要杀袁世凯?她跟袁世凯有什么血海深仇么?既然袁世凯已经做出了足够大的让步,甚至交出了自己手中的兵权,那慈禧干嘛非弄死一个还算能干的重臣呢?
对袁世凯来说,慈禧活着对他反而是有利的——因为慈禧经验老道,能够很好地平衡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然而慈禧一死,随后上位的满清贵族一个不如一个。摄政王载沣,大家对他的评价是“做一个承平时代的王爵尚可,若仰仗他来主持国政,应付事变,则决难胜任。”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是“其优柔寡断更甚于载沣,遇着极为难之事,只有向人痛哭。”而内阁总理大臣奕劻则“对钱财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除非首先付钱给他,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办成。”。由这么一群草包所组成的权力核心反而会对袁世凯充满忌惮,更不用提载沣一直以来还因为光绪皇帝的事对老袁充满怨念,老袁自己对这事是心知肚明的:
朝中公正老臣都已谢世,朝政尽入贵胄之后,弟此次得跻高位;赖有太后之宠眷耳……目前得过且过,太后苟有不测,弟预辞官归隐。明哲保身,古有明训,弟已计之熟矣。勿托吾哥留意,家乡苟有空地邻近本宅者,代弟购置,价值不论多寡,惟以能筑园林为贵,整备将来退归林下。……夫宦海风波,起于俄顷,故宜从速成交。[4]
后来事情的发展验证了老袁的担忧:慈禧死后载沣极力要求去袁,甚至差点手刃袁世凯——纵观两千年封建王朝史,这么虎的摄政王也不是很多,你说老袁是个啥心情?
(载沣)欲以手枪击袁,经人排解,风潮始息。[5]
什么叫不按套路出牌啊?载沣这就是不按套路出牌,袁世凯再怎么说也是个军机大臣,你想收拾他,起码得找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吧?结果载沣满地打滚任性到底:他有病!他腿脚不好!没病你让他走两步!
你说这算理由么?
显然不算。低端局的一大特点就是你永远无法预料对手能做出怎样神奇的操作。慈禧不会突然杀了你,但是载沣就很难说了。因此袁世凯觉得自己还是不要赌这一下的好,他跟家人都对载沣会不会突然抽风这事完全没信心,所以被贬之后甚至先跑到天津观望了一下:
(袁世凯)恐上谕下后有被辱可能,故往津避难[6]
其家人恐有后患,力劝为外国之行,项城意不之动,家人长跪许久,号泣随之[7]
慈禧死前的规划本来挺好,中枢张之洞跟袁世凯互相牵制;载沣跟奕劻互相牵制;专权的满族亲贵因为之前的几次政治风波大多敌视袁世凯,中枢达成了一个大体平衡的态势。最妙的是还平衡了满汉利益:
光、宣之际,张、袁联袂入京,各执朝政,人以为政权在汉人;实则载洵掌海军,载涛掌陆军,肃王掌民政,载泽掌财政,载振掌农工商,伦贝子掌资政院。[8]
结果载沣上来一个超级加倍,直接A走了袁世凯,然后张之洞、王文韶、鹿传霖这些老臣相继去世,慈禧精心遮掩的满汉矛盾一下子暴露了出来,偏偏赶上这帮亲贵一个比一个饭桶,又菜又爱玩,原本还能勉强维持的大清朝廷在这些人的努力下加速再加速,终于在1911年迎来了自己的末日。
袁世凯:我也不是谦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