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慈禧为什么死前一天才杀光绪,不早杀?

回答
关于慈禧为何在临死前一天才决定“赐死”光绪皇帝,而不是更早动手,这确实是一个历史谜团,也引发了后人许多猜测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看看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慈禧的个人考量。

首先,我们要明白慈禧和光绪之间的关系。光绪是慈禧的侄子,也是她一手扶持上位的皇帝。慈禧之所以能垂帘听政数十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掌握了权力,而光绪,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在实际权力上受到慈禧的严格控制。光绪亲政后,特别是戊戌变法期间,他对慈禧的权威构成了直接挑战。那场旨在改革图强的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但让慈禧深刻认识到光绪并非她心中那个顺从的傀儡。

为什么不早杀光绪?原因可能有很多,而且是相互交织的:

“奉天承运”的皇帝身份: 光绪是皇帝,是“天子”。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皇帝是君权神授的象征。即便慈禧权倾朝野,她也不能随随便便“废黜”或“处死”一位皇帝,尤其是在名义上她还是皇帝的“摄政太后”的情况下。公开处死皇帝,会触犯天条,动摇皇权合法性,引起朝野巨大的震动,甚至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包括起兵造反、地方势力离心离德等。慈禧虽然跋扈,但她也是一个极其看重自身政治合法性和统治稳固性的政治家。

维持统治的政治考量: 慈禧需要一个名义上的皇帝来支撑她的统治。如果她处死光绪,谁来继位?当时溥仪年幼,且是端郡王载漪的儿子,这个家族与慈禧的亲缘关系并不如光绪近。如果她随便换一个皇帝,会进一步动摇宗法制度,让她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更加薄弱。而且,处死皇帝后再选一个新皇帝,这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很容易被政敌利用。让光绪“活”着,哪怕是被软禁,总比一个“无主”的朝廷要好。

光绪皇帝的“象征意义”和“利用价值”: 即使光绪被幽禁,他依然是皇帝。慈禧可以通过他来发布一些诏令,维持表面的政治秩序。比如,在她掌权时期,很多诏令是以光绪的名义颁布的,而实际决策者是慈禧。光绪的存在,可以让她继续扮演“辅佐幼主”或者“摄政”的角色,避免直接承担所有责任。

西方列强的压力和国际舆论: 晚清中国,已经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在中国有巨大的利益和影响力。慈禧非常清楚,如果她公开处死皇帝,一定会引起西方列强的强烈不满和谴责。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和人权问题一直保持着关注,公开处死一位皇帝很可能招致外交干涉,甚至可能被某些国家以此为借口进一步侵犯中国主权。慈禧虽然顽固,但她也懂得如何在这种复杂的外交环境中斡旋,避免给自己招惹不必要的麻烦。

时机问题和“顺理成章”的安排: 慈禧最终决定“赐死”光绪,很大程度上是在她自己大限将至、即将撒手人寰的关键时刻。她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担心自己死后光绪会翻盘,为自己之前的“监禁”和压制报复。这个时候,她决定安排一个“顺理成章”的结局,即皇帝在太后去世前不久也去世了。这样,就为她指定的继承人(溥仪)的登基扫清了道路,也避免了光绪可能对她及其亲信造成的清算。她选择在自己死前一天下手,可能也是为了确保在她死后,光绪无法再做出任何反抗的举动,同时也能将责任尽可能地推给“病重”或“自尽”等模糊说法,减少历史的追究。

长期的囚禁和控制带来的“习惯”: 自戊戌政变后,光绪就被软禁在瀛台,生活起居都受到严密监视。在这种情况下,光绪的“威胁”实际上已经被降到了最低。慈禧已经习惯了对光绪的这种控制模式,认为只要他还在瀛台,就不会对她的统治构成直接威胁。直到她感到自己生命走到尽头,才觉得需要彻底“解决”这个潜在的隐患。

那么,慈禧为什么要选择在自己死前一天才“动手”呢?

这可能是最关键的一点。

1. 最后的“保险”: 慈禧深知自己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也在走下坡路。她担心一旦自己死了,光绪就会被释放出来,重新掌握权力。而光绪对她早有不满,很可能会对她过去的行为进行清算,甚至追究责任。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要为自己和她的权力集团做一个最后的“保险”,确保在她离开人世后,不会有人来找麻烦。赐死光绪,是确保她一生经营的权力不被颠覆的终极手段。

2. 制造“同归于尽”的假象: 这种做法可以制造一种“太后和皇帝一起驾崩”的假象。虽然这不是真的同归于尽,但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责任,也为继任者(溥仪)和当时的朝廷提供了缓冲。大家都知道太后去世了,皇帝也跟着去世了,这似乎是一种巧合,而不是政治清洗。这种做法比直接宣布处死皇帝要“体面”和“容易”得多,也更容易被当时的大臣们接受(尽管大家心里都明白是怎么回事)。

3. 权力交接的“稳定化”: 慈禧已经指定了溥仪为继承人。在她看来,光绪的存在是阻碍溥仪顺利即位的最大障碍。等她死后,如果光绪还在,新皇帝登基会面临巨大的挑战。而如果光绪和她一起“驾崩”,那么溥仪的登基之路就会平坦许多,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政治斗争。

总而言之,慈禧选择在临死前一天赐死光绪,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对自身统治巩固、权力传承、政治合法性以及外部压力的复杂考量。她用生命最后的权力,为自己和她所代表的旧势力做了一次绝望的挣扎,试图为她所珍视的王朝和权力秩序画上一个“稳定”的句号,尽管这个句号充满了血腥和阴谋。这是一种极端情况下的极端手段,体现了她在政治斗争中的冷酷和算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如何确定死于毒杀

这个是毛发验毒的原理。

通过头发中有砷元素,因此断定——光绪死于砒霜中毒。

而当时能接触到光绪,有能力,有动机,有机会的唯一一个人是慈禧太后。

2、能确定是当天下毒的吗?

砒霜剧毒,但是从属性上来说也不是非常的毒。它跟西门庆跟潘金莲杀武大郎的那种用量不同。一把一把的放人很容易死掉,放一粒就不一定会死去。

第二个疑问是代谢规律。光绪头发上出现了砒霜。当天吃,人如果死了以后,不会一下子充满整个头发的。

因此从旁证来看。光绪可能是是慢慢的吃砒霜,吃了几天。

从后来一个太医的说法来看,光绪躺在床上翻滚,说肚子疼,喊了4天。

因此很可能是这四天给光绪吃的药里都下了砒霜。

3、光绪死后,慈禧为什么马上死了?

她也不想死呀。

但是命该绝。然后就死了。慈禧的是肺病等等一堆病。

两人之间的死是个巧合。


user avatar

你的题目就错了,不是死前1天才杀光绪,而是死前5天下毒,但是,可能是砒霜的量不够大,也可能是光绪的体质比较特殊,光绪在砒霜中毒后没有立即死亡,而是挣扎了4天后才断气。因此,造成了光绪恰好提前慈禧1天死。

具体的考证过程参考《清光绪帝死因鉴证》

这本鉴证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是一份北京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出具的尸检报告,通过现代法医手段,确认了光绪死于急性肠胃型砒霜中毒。下部分是对具体史料的分析,就像警察查监控一样,把光绪死前和死后,紫禁城里的各种事件、人物、证言都进行了逐一梳理,甚至通过现代医学手段分析了慈禧本人的脉案。最后得出了结论:

慈禧在肺栓塞多次发作后,自感时日无多,于是用砒霜毒杀了光绪。但是,光绪在毒发后,没有立即死亡,而是挣扎了4天后才断气。随后,慈禧因为肺栓塞发作而死亡。就这样,造成了光绪恰好提前慈禧1天去世。

=====分割线=======

补充一下慈禧的死因推测,来自于北京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肾内科专家,刘刚医生的分析结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慈禧为何在临死前一天才决定“赐死”光绪皇帝,而不是更早动手,这确实是一个历史谜团,也引发了后人许多猜测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看看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慈禧的个人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慈禧和光绪之间的关系。光绪是慈禧的侄子,也是她一手扶持上位的皇帝。.............
  • 回答
    关于慈禧太后在临终前为何没有下令除掉袁世凯,这个问题其实相当复杂,涉及到当时政治格局、慈禧的个人考量以及袁世凯自身的手段。与其说慈禧“不杀”,不如说她即便心中对袁世凯有所忌惮,也权衡利弊后选择了“暂不处置”或者说“无法轻易处置”。1. 袁世凯的实力与功劳,让慈禧投鼠忌器首先,必须承认袁世凯当时已经不.............
  • 回答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极其沉重印记的农民起义,关于其造成的死亡人数,学界存在较大的争议,并没有一个精确到“1.6亿”的定论。但毋庸置疑的是,这场浩劫造成了惊人的生命损失,估计在数千万到数亿之间。为什么会造成如此巨大的死亡人数?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导致如此大规模的人员伤亡,是多方面因素共同.............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晚清政治格局的核心,光绪皇帝之所以没能直接动手解决慈禧,并非他缺乏勇气或决心,而是受到当时错综复杂的权力制衡、个人能力局限以及严酷政治环境的层层束缚。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首先,权力结构的天然不对等是最大的阻碍。慈禧太后掌握着晚清政治的绝对实权,她不仅是皇太.............
  • 回答
    《天龙八部》中,乔峰身世悲惨,一系列的悲剧几乎都是由“带头大哥”的身份所引发。当年雁门关外,三百多名武林好汉伏击乔峰一家,导致乔峰父母双亡,他本人也因此被养育他的少林寺收养。后来,为了替父母报仇,乔峰踏上了寻找带头大哥的漫漫长路,一路走来,揭开了身世之谜,却也因此卷入了少林寺、丐帮、西夏、大理等多个.............
  • 回答
    慈禧毒死光绪的说法流传甚广,但历史真相究竟如何,至今仍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来梳理一下这个复杂的问题,看看慈禧为何会被认为如此对待光绪,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原因。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顾慈禧与光绪帝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的关系。光绪帝并非慈禧的亲生儿子,而是她的侄子,咸丰帝的弟.............
  • 回答
    慈禧太后之所以纵容甚至一度利用义和团,其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政治考量、个人信念以及对当时局势的误判。这绝非一个简单的“纵容”二字能够概括,而是一个充满了权谋、恐惧与希望的博弈过程。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慈禧太后在当时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1898年的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重新集权,但她的统治合法性受到了前所未.............
  • 回答
    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这桩历史事件的背后,是晚清政府积贫积弱的现实,以及慈禧本人复杂而矛盾的心态。要理解她为何做出如此惊人之举,需要将目光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中国的国家主权和经济命脉一步步被瓜分。进入十九世.............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评价中一个很微妙的点:人们的认知、情感投射以及时代背景的差异,有时候会比客观的事实本身更能影响对历史人物的看法。 尽管从许多硬性的指标来看,武则天确实远胜慈禧,但“闭眼吹”慈禧不如武则天的人,也并非全无缘由,只是他们的评判标准可能有些“跑偏”了。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
  • 回答
    关于慈禧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为何“调不动”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是简单的一句“调不动”就能概括的,其中涉及到了晚清政治体制的运作、地方大员的实力与心思、以及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要详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切入。首先,我们得明白,晚清时期并非一个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尽管名.............
  • 回答
    慈禧太后晚年垂帘听政,对大清朝的命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她的权力巅峰时期,也是大清风雨飘摇之际。在她做出是否选择继承人的关键决定时,历史的洪流涌动,个人的恩怨情仇交织,使得这个选择变得异常复杂。而“不立载沣而立溥仪”这个说法,实际上是对当时历史情况的一种简化甚至是误解。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光绪皇帝去.............
  • 回答
    要理解慈禧为何没有立刻叫停这场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慈禧昏聩专权”的标签,深入探究当时的历史背景、慈禧本人的政治考量以及她所面临的复杂局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牵扯到权力、改革、传统与现实的多重博弈。首先,我们得明白百日维新发生的背景。19世纪末,晚清帝国风雨飘摇.............
  • 回答
    要说慈禧为何能压制住恭亲王奕䜣,这其中牵扯的并非单单一人之能,而是清末政治格局、权力结构以及双方性格和手段的复杂博弈。简单来说,慈禧最终胜出,是“时势”与“人心”的双重胜利。一、 慈禧崛起的背景:历史的齿轮如何转动首先得明白,慈禧并非天生就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她能走到那一步,恰恰是因为她抓住了那个.............
  • 回答
    慈禧太后能垂帘听政两代皇帝,并且根基稳固到令人难以置信,这绝非偶然。她的成功,是她极高的政治手腕、对人性的洞察、以及对权力运作的精妙把握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她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以及她自身所具备的特质和所采取的策略。一、 历史的缝隙与慈禧的崛起:时势造英雄首先,慈禧的权力并.............
  • 回答
    慈禧和光绪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西狩”,即仓皇逃离首都,这件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悲剧色彩。至于为什么没有像往常那样,要求各地督抚“护驾”,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绝非简单的忽略或遗忘,而是当时复杂局势下,几方力量角力、各怀心思的必然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护驾”这个概念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意味着什.............
  • 回答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史实,然后尝试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慈禧太后的决策逻辑。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关于洪秀全儿子被捕和处死的情况。根据史料记载,洪秀全的儿子名叫洪天贵福,在太平天国覆灭后不久,也就是1864年,他被清军俘虏。当时他确实年仅15岁。关于他的死刑方式,主流的历史记载是“凌迟.............
  • 回答
    看到魏忠贤、慈禧这样的人物,现在居然还有人出来“洗白”或者说“辩护”,确实让人感到十分别扭,甚至有些气愤。想想他们手上沾染的多少鲜血,造成的多少罪恶,想想他们对国家和民族造成的多少伤害,把他们跟“英明”或者“有功”联系起来,简直是岂有此理。但仔细想想,为什么会有人这么做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挺复杂.............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清朝这几位皇帝“西狩”和“东狩”的事儿,还有为什么他们不像崇祯那样,最终落得个身死国灭的悲惨下场。这事儿可不是简单几句话能说清楚的,得把当时的背景、皇帝们的考量,还有历史的走向都串起来讲。首先,得明确一点,虽然咱习惯说“西狩”、“东狩”,但这些词儿其实挺有讲究的,不是说皇帝真的就跑.............
  • 回答
    “大家会吹慈禧”这个说法非常有意思,它隐含了一个对主流叙事和大众认知进行反思的视角。实际上,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1. 历史真相与复杂性:慈禧并非全然“昏聩”或“罪恶”的符号传统的、尤其是在民国时期形成的许多“旧史观”中,慈禧被塑造成一个耽于享乐、愚昧专断、祸国殃民的妖后形象。这.............
  • 回答
    光绪皇帝(18711908年)在位期间(18751908年)始终未能夺回慈禧太后(18351908年)的实权,这一历史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原因: 一、慈禧的长期统治与权力基础1. 政治手腕与权力结构 慈禧作为咸丰帝的皇后,自1861年垂帘听政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