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慈禧为什么死前一天才杀光绪,不早杀?

回答
关于慈禧为何在临死前一天才决定“赐死”光绪皇帝,而不是更早动手,这确实是一个历史谜团,也引发了后人许多猜测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看看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慈禧的个人考量。

首先,我们要明白慈禧和光绪之间的关系。光绪是慈禧的侄子,也是她一手扶持上位的皇帝。慈禧之所以能垂帘听政数十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掌握了权力,而光绪,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在实际权力上受到慈禧的严格控制。光绪亲政后,特别是戊戌变法期间,他对慈禧的权威构成了直接挑战。那场旨在改革图强的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但让慈禧深刻认识到光绪并非她心中那个顺从的傀儡。

为什么不早杀光绪?原因可能有很多,而且是相互交织的:

“奉天承运”的皇帝身份: 光绪是皇帝,是“天子”。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皇帝是君权神授的象征。即便慈禧权倾朝野,她也不能随随便便“废黜”或“处死”一位皇帝,尤其是在名义上她还是皇帝的“摄政太后”的情况下。公开处死皇帝,会触犯天条,动摇皇权合法性,引起朝野巨大的震动,甚至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包括起兵造反、地方势力离心离德等。慈禧虽然跋扈,但她也是一个极其看重自身政治合法性和统治稳固性的政治家。

维持统治的政治考量: 慈禧需要一个名义上的皇帝来支撑她的统治。如果她处死光绪,谁来继位?当时溥仪年幼,且是端郡王载漪的儿子,这个家族与慈禧的亲缘关系并不如光绪近。如果她随便换一个皇帝,会进一步动摇宗法制度,让她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更加薄弱。而且,处死皇帝后再选一个新皇帝,这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很容易被政敌利用。让光绪“活”着,哪怕是被软禁,总比一个“无主”的朝廷要好。

光绪皇帝的“象征意义”和“利用价值”: 即使光绪被幽禁,他依然是皇帝。慈禧可以通过他来发布一些诏令,维持表面的政治秩序。比如,在她掌权时期,很多诏令是以光绪的名义颁布的,而实际决策者是慈禧。光绪的存在,可以让她继续扮演“辅佐幼主”或者“摄政”的角色,避免直接承担所有责任。

西方列强的压力和国际舆论: 晚清中国,已经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在中国有巨大的利益和影响力。慈禧非常清楚,如果她公开处死皇帝,一定会引起西方列强的强烈不满和谴责。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政治体制和人权问题一直保持着关注,公开处死一位皇帝很可能招致外交干涉,甚至可能被某些国家以此为借口进一步侵犯中国主权。慈禧虽然顽固,但她也懂得如何在这种复杂的外交环境中斡旋,避免给自己招惹不必要的麻烦。

时机问题和“顺理成章”的安排: 慈禧最终决定“赐死”光绪,很大程度上是在她自己大限将至、即将撒手人寰的关键时刻。她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担心自己死后光绪会翻盘,为自己之前的“监禁”和压制报复。这个时候,她决定安排一个“顺理成章”的结局,即皇帝在太后去世前不久也去世了。这样,就为她指定的继承人(溥仪)的登基扫清了道路,也避免了光绪可能对她及其亲信造成的清算。她选择在自己死前一天下手,可能也是为了确保在她死后,光绪无法再做出任何反抗的举动,同时也能将责任尽可能地推给“病重”或“自尽”等模糊说法,减少历史的追究。

长期的囚禁和控制带来的“习惯”: 自戊戌政变后,光绪就被软禁在瀛台,生活起居都受到严密监视。在这种情况下,光绪的“威胁”实际上已经被降到了最低。慈禧已经习惯了对光绪的这种控制模式,认为只要他还在瀛台,就不会对她的统治构成直接威胁。直到她感到自己生命走到尽头,才觉得需要彻底“解决”这个潜在的隐患。

那么,慈禧为什么要选择在自己死前一天才“动手”呢?

这可能是最关键的一点。

1. 最后的“保险”: 慈禧深知自己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也在走下坡路。她担心一旦自己死了,光绪就会被释放出来,重新掌握权力。而光绪对她早有不满,很可能会对她过去的行为进行清算,甚至追究责任。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要为自己和她的权力集团做一个最后的“保险”,确保在她离开人世后,不会有人来找麻烦。赐死光绪,是确保她一生经营的权力不被颠覆的终极手段。

2. 制造“同归于尽”的假象: 这种做法可以制造一种“太后和皇帝一起驾崩”的假象。虽然这不是真的同归于尽,但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责任,也为继任者(溥仪)和当时的朝廷提供了缓冲。大家都知道太后去世了,皇帝也跟着去世了,这似乎是一种巧合,而不是政治清洗。这种做法比直接宣布处死皇帝要“体面”和“容易”得多,也更容易被当时的大臣们接受(尽管大家心里都明白是怎么回事)。

3. 权力交接的“稳定化”: 慈禧已经指定了溥仪为继承人。在她看来,光绪的存在是阻碍溥仪顺利即位的最大障碍。等她死后,如果光绪还在,新皇帝登基会面临巨大的挑战。而如果光绪和她一起“驾崩”,那么溥仪的登基之路就会平坦许多,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政治斗争。

总而言之,慈禧选择在临死前一天赐死光绪,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对自身统治巩固、权力传承、政治合法性以及外部压力的复杂考量。她用生命最后的权力,为自己和她所代表的旧势力做了一次绝望的挣扎,试图为她所珍视的王朝和权力秩序画上一个“稳定”的句号,尽管这个句号充满了血腥和阴谋。这是一种极端情况下的极端手段,体现了她在政治斗争中的冷酷和算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如何确定死于毒杀

这个是毛发验毒的原理。

通过头发中有砷元素,因此断定——光绪死于砒霜中毒。

而当时能接触到光绪,有能力,有动机,有机会的唯一一个人是慈禧太后。

2、能确定是当天下毒的吗?

砒霜剧毒,但是从属性上来说也不是非常的毒。它跟西门庆跟潘金莲杀武大郎的那种用量不同。一把一把的放人很容易死掉,放一粒就不一定会死去。

第二个疑问是代谢规律。光绪头发上出现了砒霜。当天吃,人如果死了以后,不会一下子充满整个头发的。

因此从旁证来看。光绪可能是是慢慢的吃砒霜,吃了几天。

从后来一个太医的说法来看,光绪躺在床上翻滚,说肚子疼,喊了4天。

因此很可能是这四天给光绪吃的药里都下了砒霜。

3、光绪死后,慈禧为什么马上死了?

她也不想死呀。

但是命该绝。然后就死了。慈禧的是肺病等等一堆病。

两人之间的死是个巧合。


user avatar

你的题目就错了,不是死前1天才杀光绪,而是死前5天下毒,但是,可能是砒霜的量不够大,也可能是光绪的体质比较特殊,光绪在砒霜中毒后没有立即死亡,而是挣扎了4天后才断气。因此,造成了光绪恰好提前慈禧1天死。

具体的考证过程参考《清光绪帝死因鉴证》

这本鉴证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是一份北京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出具的尸检报告,通过现代法医手段,确认了光绪死于急性肠胃型砒霜中毒。下部分是对具体史料的分析,就像警察查监控一样,把光绪死前和死后,紫禁城里的各种事件、人物、证言都进行了逐一梳理,甚至通过现代医学手段分析了慈禧本人的脉案。最后得出了结论:

慈禧在肺栓塞多次发作后,自感时日无多,于是用砒霜毒杀了光绪。但是,光绪在毒发后,没有立即死亡,而是挣扎了4天后才断气。随后,慈禧因为肺栓塞发作而死亡。就这样,造成了光绪恰好提前慈禧1天去世。

=====分割线=======

补充一下慈禧的死因推测,来自于北京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肾内科专家,刘刚医生的分析结果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慈禧为何在临死前一天才决定“赐死”光绪皇帝,而不是更早动手,这确实是一个历史谜团,也引发了后人许多猜测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看看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慈禧的个人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慈禧和光绪之间的关系。光绪是慈禧的侄子,也是她一手扶持上位的皇帝。.............
  • 回答
    光绪皇帝(18711908年)在位期间(18751908年)始终未能夺回慈禧太后(18351908年)的实权,这一历史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原因: 一、慈禧的长期统治与权力基础1. 政治手腕与权力结构 慈禧作为咸丰帝的皇后,自1861年垂帘听政后,.............
  • 回答
    关于慈禧太后是否真的向“十一国”宣战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官方文件以及后世对事件的解读来分析。以下是详细梳理: 一、历史背景: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1. 义和团运动(18991901) 义和团是19世纪末中国北方民间自发组织的反洋教团体,主张“扶清灭洋”,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其势力迅速扩.............
  • 回答
    “大家会吹慈禧”这个说法非常有意思,它隐含了一个对主流叙事和大众认知进行反思的视角。实际上,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1. 历史真相与复杂性:慈禧并非全然“昏聩”或“罪恶”的符号传统的、尤其是在民国时期形成的许多“旧史观”中,慈禧被塑造成一个耽于享乐、愚昧专断、祸国殃民的妖后形象。这.............
  • 回答
    慈禧和赵构,这两位晚清和南宋的掌权者,都因其统治下的国家丧权辱国而备受争议。要判断谁“更”丧权辱国,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其执政时间、面对的内外环境、具体的丧权辱国事件、以及其决策的后果和历史评价。首先,我们先分别回顾一下慈禧和赵构及其统治下国家的状况:慈禧太后(1835年—1908年).............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文化、情感和语言表达等多个层面。童谣儿歌中慈祥老人形象偏爱外婆而非奶奶,这并非绝对,但在许多文化背景下确实存在这种倾向。以下是我尝试从几个角度进行的详细解析:一、 情感的亲近与依恋: 生命初期的主要照料者: 婴儿时期是情感发展最为关键的阶段。由于哺乳的生理需.............
  • 回答
    如果一位皇帝拥有太子胡亥、太后慈禧、皇后吕雉、大内总管魏忠贤、丞相秦桧、三军统帅邢道荣这样的组合,这绝对是一个权臣与野心家环伺的局面,朝政必定鸡犬不宁,天下大乱,而这位皇帝本人则将身处一个极其危险且困难的境地。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这个阵容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一、 核心权力斗争的剧烈化: 太后慈禧.............
  • 回答
    快手主播的伪慈善行为是一个复杂且令人担忧的现象,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评价。它不仅关乎社会信任和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也涉及平台责任和监管问题。一、 伪慈善行为的表现形式和套路:快手主播的伪慈善行为并非单一的模式,而是根据情境和受众需求不断演变和变化,但其核心都围绕着“以慈善之名,行获利之实”的.............
  • 回答
    如何评价慈禧太后?——一位充满争议的晚清统治者慈禧太后,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女性。她的一生,从一个不起眼的嫔妃,一步步登上权力的巅峰,成为大清王朝实际的最高统治者长达47年。她的统治时期,正值中华民族风雨飘摇的年代,内忧外患交织,社会变革汹涌。因此,对慈禧的评价,历来是褒贬不一,充满.............
  • 回答
    在美国,富豪们热衷于建立慈善基金(Charity Fund),这是一种非常普遍且重要的财富传承和社会责任实践。那么,这与国内的“慈善基金”究竟是不是一回事?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究美国富豪建立慈善基金的动机、运作方式,以及它与国内慈善基金的异同之处。美国富豪为什么热衷于建立慈善基金?美国富.............
  • 回答
    “慈父”这个称谓在斯大林身上出现并广泛流传,并非一蹴而就,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和社会背景。要探究其最早的起源,需要回到苏联早期,并理解当时社会宣传和个人崇拜的形成过程。称谓的萌芽与早期迹象(20年代初至中期)虽然“慈父”这个词在俄语中本身就带有亲切和爱护的含义,但将其与斯大林联系起来,并赋予其特殊的.............
  • 回答
    “父慈子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伦理的核心,意指父亲慈爱,儿子孝顺,是一种理想化的亲子关系。然而,你提出的问题非常敏锐和现实:“为什么现在都宣传‘孝’,而几乎看不到‘慈’?” 这背后确实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原因,值得我们详细探讨。一、 历史与文化根源:孝道的强大惯性1. 宗法制度下的核心价值: “孝.............
  • 回答
    光绪皇帝是否可以直接杀了慈禧,这个问题涉及到清末复杂的政治局势、皇权与权臣(在此案例中是慈禧太后)之间的权力平衡、以及当时中国的法律和道德规范。结论是:光绪皇帝在名义上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理论上是可以下令处死慈禧的,但实际上“直接杀死”慈禧的可能性极低,且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下面将详细讲述其中的原因.............
  • 回答
    本次河南水灾中,企业普遍选择捐款的方式,这是一种普遍且有效的慈善行为,但也引发了关于企业公益慈善“更有效”的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如何看待河南水灾中企业捐款的现象? 积极方面: 响应迅速,提供急需资金: 灾难发生初期,最紧缺的就是资金,用于购买救.............
  • 回答
    清朝末年为何“惨淡”,而慈禧成为众矢之的,而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反而被捧,甚至“洗白”,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清朝末年的“惨淡”是事实,但原因复杂:首先要承认,清朝末年确实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非常黑暗和屈辱的时期。外敌入侵、内忧外患、国家主权丧失、民不聊.............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引人深思的假设性问题,它触及了历史进程中个人、时代背景和偶然性之间的复杂互动。我们将分别探讨这两个场景。 场景一:秦始皇如果不死,项羽刘邦能够起义成功吗?核心问题: 秦始皇的死亡是项羽刘邦起义成功的关键因素吗?或者说,秦始皇的长期统治能否压制住社会矛盾,阻止起义的爆发?详细分析:1.............
  • 回答
    北京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韩红基金会”)与戴尔笔记本采购的事件,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慈善基金会的运作,尤其是大型的、公募的基金会,其资金的来源和去向都受到严格的监管和监督。每一次支出,尤其是在物资采购方面,都应该.............
  • 回答
    这个问题可真够劲儿的!摊上这么个情况,还真是让人挠头。一边是爸爸的故土,一边是妈妈的娘家,这可怎么站队?就好像你心里有两个天平,一边压着的是你和父亲的羁绊,另一边则是你和母亲的情感,而且这两边都那么重,你总不能说丢掉哪边吧?要说支持德国还是苏联,这问题太复杂了,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你想啊,一边.............
  • 回答
    雷军捐赠 6.16 亿股小米股份,这无疑是近期科技界和慈善界的一件大事。从这笔巨额捐赠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几个层面的信息和思考。雷军个人行为的意义与解读:首先,这笔捐赠的数额是相当惊人的。6.16 亿股小米股份,按照当前(请自行查找并填写具体日期下的股价)的市场价格计算,价值已达数十亿人民币。这不仅仅.............
  • 回答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史实,然后尝试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慈禧太后的决策逻辑。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关于洪秀全儿子被捕和处死的情况。根据史料记载,洪秀全的儿子名叫洪天贵福,在太平天国覆灭后不久,也就是1864年,他被清军俘虏。当时他确实年仅15岁。关于他的死刑方式,主流的历史记载是“凌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