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慈禧和光绪在八国联军之难后西狩不要求各地督抚护驾?

回答
慈禧和光绪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西狩”,即仓皇逃离首都,这件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悲剧色彩。至于为什么没有像往常那样,要求各地督抚“护驾”,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绝非简单的忽略或遗忘,而是当时复杂局势下,几方力量角力、各怀心思的必然结果。

首先,我们要理解“护驾”这个概念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意味着什么。在传统的中国政治模式中,皇帝是天子,是国家的最高象征。当皇帝出行,尤其是遭遇危险时,地方大员(督抚)负有保护圣驾安危的责任。这不仅是职责,更是对皇权的效忠和政治生命的关键。如果地方督抚能够成功护驾,那将是巨大的荣耀;反之,则可能承担严重的政治后果。

然而,“西狩”的情况极为特殊,这并非一次例行的巡幸,而是被外敌逼迫下的逃亡。在八国联军兵临城下,北京城陷入混乱之际,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西狩”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上的姿态,也是一种为了保存权力,进行战略性退却的举动。

那么,为什么没有明确要求各地督抚护驾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时局的紧迫与混乱,程序上的难以顾及:

猝不及防的变故: 八国联军的入侵并非一蹴而就,但其在京城的军事行动是迅速而致命的。从联军攻打北京市区,到慈禧、光绪仓皇出逃,整个过程发生在极短的时间内。在这样混乱紧急的情况下,首要任务是保住性命,组织撤退。繁复的请示、传达旨意、协调各地力量等程序,在这种生死关头很可能被暂时搁置。虽然理论上应该发布诏令,但当时京城通讯受阻,交通混乱,能否及时、准确地将命令传达下去,本身就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逃跑性质决定了难以大规模组织: “西狩”并非光荣的出行,而是仓皇逃亡。任何公开、大规模的“护驾”行动,都意味着承认了皇权在京城的丧失,并且需要各地出动相当规模的军队来承担保护的重任。这在当时的情况下,可能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甚至可能将已经很严峻的局势进一步复杂化。

二、 各地督抚的复杂心态与各自的盘算:

这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到了晚清时期,中央集权已经受到地方实力派的严重挑战,“督抚”拥有的权力越来越大,甚至形成了半独立的状态。在慈禧和光绪“西狩”之际,各地督抚的心态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观望”心态: 许多督抚并不完全清楚慈禧和光绪出逃的具体意图和未来的走向。他们更倾向于先观望形势的发展。如果此时盲目地去“护驾”,万一局势无法挽回,或者慈禧的“西狩”本身就是一次政治赌博,那么他们就可能卷入一场可能失败的政治斗争中,甚至成为替罪羊。
“自保”心态: 联军已经占领了北京,在许多地方,尤其是有通商口岸的省份,督抚们更担心的是与外国列强的直接冲突。他们需要维护地方的稳定,保住自己的权力地位,因此,派遣军队去长途跋涉护驾,可能会分散他们保卫自己辖区的力量,并可能因此激怒列强,使地方陷入更大的危机。
“观望中央反应”: 尽管慈禧和光绪出逃了,但他们仍然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各地督抚也在观察,中央(或者说慈禧)会如何处理这次危机?会发布什么样的诏令?如果朝廷能够稳定下来,或者有明确的指示,他们自然会做出相应的反应。但如果朝廷表现出虚弱或者指令模糊,他们更可能选择观望。
“对慈禧的离心”: 经历了庚子事变,特别是慈禧太后主导的对外宣战,许多清醒的官僚和地方督抚对慈禧的决策能力和统治合法性产生了怀疑。他们可能认为继续效忠慈禧并非明智之举。

三、 慈禧的政治考量与“甩包袱”的可能:

慈禧太后虽然在逃亡,但她仍然是权力的核心。她没有要求各地督抚护驾,也可能出于政治上的考量:

避免暴露虚弱: 如果明确要求各地督抚护驾,这无疑会向天下昭示,中央政府已经失去了控制京城的能力,不得不依靠地方力量来维持皇帝的体面。这对于维持皇权统治的权威性是非常不利的。不提出要求,反而可以制造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假象,或者至少是避免过分暴露自己的窘迫。
甩掉不确定性: 地方督抚的忠诚度参差不齐,而且他们本身也各有各的算盘。如果发出“护驾”的号召,而响应者寥寥,或者响应者实力不足,反而会进一步暴露中央的软弱。不如不发号召,将责任留给那些主动表现忠诚的,或者那些在战略上认为应该支持中央的地方力量。
为未来的政治布局: 慈禧深知,经历此次事件后,她需要重新整合权力,并对那些在危难时刻表现不力的官员进行处理。通过不要求“护驾”,她可以更灵活地判断哪些督抚在关键时刻“失职”,哪些督抚又在“避嫌”或者“观望”,为日后的政治清洗或权力调整留下余地。
期望地方“自行其是”: 在某些情况下,慈禧也可能希望各地督抚能根据自身情况,在不明确接到命令的情况下,自行采取措施维护清朝统治的合法性,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试探。

四、 实际行动上的困难:

情报与控制的丧失: 在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慈禧和光绪失去了对全国的有效控制。她不知道各地的具体情况,也不知道哪些地方的督抚能够真正动员起力量来。在信息不畅的情况下,发出难以实现的号令,只会增加混乱。
经济和军事上的依赖: 晚清时期,很多地方的军事力量和财政收入都掌握在地方督抚手中。如果慈禧真的需要大规模的军队护驾,她实际上是需要向这些地方力量寻求支持的,而这恰恰是她不希望看到的局面。她更愿意保持一种“被保护”而非“乞求庇护”的姿态。

总结来说,慈禧和光绪在八国联军之难后西狩,没有要求各地督抚护驾,并非是简单的疏忽。这是在极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政治博弈、权力结构变化、信息不对称、以及各方人物复杂心态共同作用的结果。慈禧在逃亡中,也同样在进行着一场政治上的“西狩”,她需要权衡利弊,选择最有利于她巩固权力、度过危机的策略。而发出要求“护驾”的命令,在当时的复杂局面下,可能弊大于利,因此被她选择性地规避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无论如何也不能影响到老佛爷的安全!

懂不?

慈禧仓促逃出,换上农村老太太的服装,让光绪穿褐色竹布上衣,皇后、各位妃嫔、太监、宫女、王公大臣,也都是农民装扮,和逃难的人群混着掩人耳目。慈禧下令谁都别暴露身份,谁也别吭声,否则从马车上扔下去。

钱也没带,首饰全让摘了,带了护卫,但都是便装。路上有某家镖局的人跟着,也有部分士兵跟着,假装是一群逃难的底层人民。头一夜住在一个回民村,回民不留宿外人,住的是村头一个破废的清真寺。地方不够,随行的王爷、大臣都是睡马车上的。到了第二天、第三天,人是越来越多的。都是汇集而来的,知道慈禧、光绪走的这条道,追上来的,这就成规模了。已经没有保密的必要,而且那么多人,根本不可能守得住秘密。

为追求安全,大家走的是偏道。

啥道呢?

居庸关:

这是北京西北方向的山路,一条狭长的山道,沿路居民早就跑光了。北京城外的大股溃兵,清军有八万人,义和团有二十多万人。哪怕只有十分之一的人从此路溃逃,也早就将沿路粮食抢光。慈禧本人就啃了个棒子,没水喝,因为井里的尸体都臭了。只好啃高粱杆,希望能抿出一丝水来。走到榆林堡,才看见前来接驾的怀来县县令。

怀来县县令在榆林堡跪迎,好家伙,官员一大群,太监一大群,宫女一大群,王妃一大群。单套骡车七八辆,神机营、虎神营官兵,散兵步卒数百人,加起来统共数千人。在逃难人群中,属于势力最大的那种了。

怀来县很惨,此前遭受了数次剽掠,连一碗小米粥都难得到。慈禧一行人在延庆的时候,就有人差人送快信到怀来县,信是延庆知州亲笔所写,连信封都没有。说是太后和皇上要来了,请你处准备如下物品:

皇太后
皇上 满汉全席一桌
庆王
礼王
端正 各一品锅
肃王
那王
澜公爷
泽公爷
定公爷
肃贝子
伦贝子
振大爷
军机大臣
刚中堂 各一品锅
赵大人
英大人年 各一品锅
神机营
虎神营
随驾官员军兵,不知多少,应多备食物粮草。

证明官员想得周到,西逃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太后和皇上,要吃满汉全席,王爷们想吃火锅。结果到了怀来县,慈禧就吃了仨鸡蛋,留给光绪两个。慈禧见怀来县令,哭了,说几百里地没见一个县令,你是头一个接驾的。

到怀来,往后的路就好走了,相对也是越来越安全。洋兵并没有放弃追逐,义和团占了县城,有洋兵来打县城,将拳民打跑,留守十五个人。而慈禧前行,是有保卫的。不过,与其说是负责保卫,不如说是捣蛋。一路缺吃少穿,官兵就四下剽掠,什么都抢。被就地正法了几个,才稍稍有所收敛。过了怀来,前途是相对安定的地带,太监也就大发淫威,令各县准备好钱和饭,气势凌人。这一大帮子人吃的、喝的、用的,可直接将县府掏空。某县县令竭尽全力准备好了够他们吃的肉菜,结果御驾迟迟不到,臭了,县令再也无法筹办出什么东西了,无计可施,惶恐不已,自杀而死。车驾每到一处,除了让准备住处,再就是准备大量钱财和粮草以及吃穿用品,以致于后来索求无度,特强攫食,虽明令不可而不能禁。

到太原,护卫、车驾更盛,山西巡抚毓贤统兵护卫(后因支持义和团运动而被查办,以安洋人之心)。到这里就算十分安全了,车驾后来到了西安,算是临时中央了。这一路,光李莲英同志自己的行李就从一包变成了三百车。其他王公大臣,车驾更是犹如蚂蚁一般,还抢路,导致根本走不动。因为车太多挤不动,就下令说“不准挡路,圣驾在此,挡路成何体统”。然而这个命令并不管用,“随扈诸人,咸喜疾驰争先,乃至数十百辆衔尾接轴,莫能进退”。

可以说非常爆笑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慈禧和光绪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西狩”,即仓皇逃离首都,这件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悲剧色彩。至于为什么没有像往常那样,要求各地督抚“护驾”,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绝非简单的忽略或遗忘,而是当时复杂局势下,几方力量角力、各怀心思的必然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护驾”这个概念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意味着什.............
  • 回答
    慈禧毒死光绪的说法流传甚广,但历史真相究竟如何,至今仍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来梳理一下这个复杂的问题,看看慈禧为何会被认为如此对待光绪,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原因。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顾慈禧与光绪帝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的关系。光绪帝并非慈禧的亲生儿子,而是她的侄子,咸丰帝的弟.............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清朝这几位皇帝“西狩”和“东狩”的事儿,还有为什么他们不像崇祯那样,最终落得个身死国灭的悲惨下场。这事儿可不是简单几句话能说清楚的,得把当时的背景、皇帝们的考量,还有历史的走向都串起来讲。首先,得明确一点,虽然咱习惯说“西狩”、“东狩”,但这些词儿其实挺有讲究的,不是说皇帝真的就跑.............
  • 回答
    关于慈禧为何在临死前一天才决定“赐死”光绪皇帝,而不是更早动手,这确实是一个历史谜团,也引发了后人许多猜测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看看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慈禧的个人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慈禧和光绪之间的关系。光绪是慈禧的侄子,也是她一手扶持上位的皇帝。.............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两个截然不同但又息息相关的场景:光绪的无力与康熙的果断。要说清楚为什么光绪不能效仿康熙除掉慈禧,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权力结构、个人能力以及历史的偶然性。一、 时代背景与权力结构的根本差异 康熙朝:巩固皇权,群臣尚有制衡空间 康熙.............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晚清政治格局的核心,光绪皇帝之所以没能直接动手解决慈禧,并非他缺乏勇气或决心,而是受到当时错综复杂的权力制衡、个人能力局限以及严酷政治环境的层层束缚。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首先,权力结构的天然不对等是最大的阻碍。慈禧太后掌握着晚清政治的绝对实权,她不仅是皇太.............
  • 回答
    说起靠谱的慈善基金会和救援组织,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信任、效率、透明度等方方面面。在挑选这样的机构时,我个人会特别关注几个核心要素,而这些要素也往往是那些真正做实事的组织所具备的。首先,公众的认可度和口碑是绕不开的一环。一个组织如果长期以来在公众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大家提起它时会自.............
  • 回答
    关于慈禧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为何“调不动”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是简单的一句“调不动”就能概括的,其中涉及到了晚清政治体制的运作、地方大员的实力与心思、以及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要详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切入。首先,我们得明白,晚清时期并非一个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尽管名.............
  • 回答
    慈禧太后晚年垂帘听政,对大清朝的命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她的权力巅峰时期,也是大清风雨飘摇之际。在她做出是否选择继承人的关键决定时,历史的洪流涌动,个人的恩怨情仇交织,使得这个选择变得异常复杂。而“不立载沣而立溥仪”这个说法,实际上是对当时历史情况的一种简化甚至是误解。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光绪皇帝去.............
  • 回答
    要理解慈禧为何没有立刻叫停这场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慈禧昏聩专权”的标签,深入探究当时的历史背景、慈禧本人的政治考量以及她所面临的复杂局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牵扯到权力、改革、传统与现实的多重博弈。首先,我们得明白百日维新发生的背景。19世纪末,晚清帝国风雨飘摇.............
  • 回答
    要说慈禧为何能压制住恭亲王奕䜣,这其中牵扯的并非单单一人之能,而是清末政治格局、权力结构以及双方性格和手段的复杂博弈。简单来说,慈禧最终胜出,是“时势”与“人心”的双重胜利。一、 慈禧崛起的背景:历史的齿轮如何转动首先得明白,慈禧并非天生就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她能走到那一步,恰恰是因为她抓住了那个.............
  • 回答
    慈禧太后能垂帘听政两代皇帝,并且根基稳固到令人难以置信,这绝非偶然。她的成功,是她极高的政治手腕、对人性的洞察、以及对权力运作的精妙把握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她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以及她自身所具备的特质和所采取的策略。一、 历史的缝隙与慈禧的崛起:时势造英雄首先,慈禧的权力并.............
  • 回答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史实,然后尝试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慈禧太后的决策逻辑。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关于洪秀全儿子被捕和处死的情况。根据史料记载,洪秀全的儿子名叫洪天贵福,在太平天国覆灭后不久,也就是1864年,他被清军俘虏。当时他确实年仅15岁。关于他的死刑方式,主流的历史记载是“凌迟.............
  • 回答
    看到魏忠贤、慈禧这样的人物,现在居然还有人出来“洗白”或者说“辩护”,确实让人感到十分别扭,甚至有些气愤。想想他们手上沾染的多少鲜血,造成的多少罪恶,想想他们对国家和民族造成的多少伤害,把他们跟“英明”或者“有功”联系起来,简直是岂有此理。但仔细想想,为什么会有人这么做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挺复杂.............
  • 回答
    慈禧太后之所以纵容甚至一度利用义和团,其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政治考量、个人信念以及对当时局势的误判。这绝非一个简单的“纵容”二字能够概括,而是一个充满了权谋、恐惧与希望的博弈过程。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慈禧太后在当时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1898年的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重新集权,但她的统治合法性受到了前所未.............
  • 回答
    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这桩历史事件的背后,是晚清政府积贫积弱的现实,以及慈禧本人复杂而矛盾的心态。要理解她为何做出如此惊人之举,需要将目光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中国的国家主权和经济命脉一步步被瓜分。进入十九世.............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评价中一个很微妙的点:人们的认知、情感投射以及时代背景的差异,有时候会比客观的事实本身更能影响对历史人物的看法。 尽管从许多硬性的指标来看,武则天确实远胜慈禧,但“闭眼吹”慈禧不如武则天的人,也并非全无缘由,只是他们的评判标准可能有些“跑偏”了。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
  • 回答
    “大家会吹慈禧”这个说法非常有意思,它隐含了一个对主流叙事和大众认知进行反思的视角。实际上,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1. 历史真相与复杂性:慈禧并非全然“昏聩”或“罪恶”的符号传统的、尤其是在民国时期形成的许多“旧史观”中,慈禧被塑造成一个耽于享乐、愚昧专断、祸国殃民的妖后形象。这.............
  • 回答
    光绪皇帝(18711908年)在位期间(18751908年)始终未能夺回慈禧太后(18351908年)的实权,这一历史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原因: 一、慈禧的长期统治与权力基础1. 政治手腕与权力结构 慈禧作为咸丰帝的皇后,自1861年垂帘听政后,.............
  • 回答
    清朝末年为何“惨淡”,而慈禧成为众矢之的,而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反而被捧,甚至“洗白”,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清朝末年的“惨淡”是事实,但原因复杂:首先要承认,清朝末年确实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非常黑暗和屈辱的时期。外敌入侵、内忧外患、国家主权丧失、民不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