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慈禧为啥一定要在死之前也毒死光绪?

回答
慈禧毒死光绪的说法流传甚广,但历史真相究竟如何,至今仍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来梳理一下这个复杂的问题,看看慈禧为何会被认为如此对待光绪,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原因。

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顾慈禧与光绪帝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的关系。光绪帝并非慈禧的亲生儿子,而是她的侄子,咸丰帝的弟弟醇亲王奕譞的儿子。咸丰皇帝去世时,同治帝年幼,慈禧垂帘听政,逐渐掌握了实际权力。当同治帝也早逝,且无子嗣时,慈禧选择了光绪继位,这本身就显示了她对皇权的绝对掌控力。但光绪帝并非她可以完全掌控的傀儡,他受维新派影响,希望通过变法图强来救国。

戊戌变法,无疑是慈禧与光绪关系恶化的一个关键节点。变法触动了以慈禧为首的保守派的利益,他们担心改革会动摇清朝的统治根基,更担心慈禧太后失去权力。而光绪帝,作为变法的推动者,自然与慈禧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在“戊戌政变”中,慈禧重新垂帘,囚禁了光绪帝,将他软禁在瀛台。此后,光绪帝的政治生命 praticamente 结束,成为了一个被架空的“空壳皇帝”。

那么,慈禧在临死前毒死光绪,究竟出于何种动机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彻底清除潜在的政治威胁: 尽管光绪被软禁,但他毕竟是皇帝,拥有合法继承权。只要光绪活着,就始终存在他一旦有机会(比如慈禧去世后)重新执政,推翻慈禧统治时期政策的可能。对于慈禧来说,她一生都在为巩固和维护自己的权力而斗争,她可能无法容忍任何一点点潜在的挑战。光绪的变法思想,在她看来,就是对她统治模式的否定,是对国家制度的颠覆。她可能担心,一旦自己去世,光绪帝会再次启用那些曾经支持变法的官员,清算她的亲信,甚至追究她长久以来专权的责任。毒死光绪,就能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后患”。

2. 报复与宣泄: 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帝的处境相当尴尬和压抑。慈禧对他的囚禁和控制,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历史记载中,光绪帝在瀛台的日子并不好过,他常常需要仰望紫禁城,思念自由和权力。慈禧作为掌握一切大权的人,看到光绪的失势和痛苦,也许会有一种报复的心理。更何况,在“戊戌政变”中,慈禧成功地镇压了变法,巩固了自己的统治。而光绪,作为变法的“主谋”,在慈禧看来,是愚蠢的、鲁莽的,给国家带来了动荡。这种“教训”式的惩罚,可能在慈禧临死前升华为一种彻底的了结。

3. 对继承人问题的担忧与安排: 慈禧虽然毒死了光绪,但她当时已经病重。她需要为清朝的未来安排一个她能够认可的继承人。当时,最合适的人选是醇亲王载沣的长子,溥仪。将光绪毒死,可以为溥仪继位扫清障碍,并且能够保证溥仪继位后,慈禧的政治遗产和她所信赖的势力能够得到延续和保护。如果光绪活着,他作为皇帝,很有可能会选择自己的继承人,而这个人选未必是慈禧所希望的。慈禧深知,自己一死,整个帝国将陷入权力真空,她需要确保的是,这个真空期不会被她视为敌对的力量所填补。

4. 历史阴谋论的可能: 尽管“慈禧毒死光绪”的说法流传最广,也有一些史学研究者对此提出了质疑。例如,有观点认为,光绪帝的死因并非中毒,而是长期压抑、忧愤导致的疾病。也有说法称,毒杀光绪的可能是李莲英,或者其他人,而慈禧只是默许或指示者。但无论是哪种情况,慈禧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慈禧确实下了毒手,那么背后必然是深思熟虑的政治考量,而不是一时冲动。

关于死亡的具体细节:

关于光绪帝去世的时间点,官方说法是慈禧去世的前一天。也就是说,光绪帝先于慈禧而死。这个时间安排,在很多人的解读中,进一步加深了慈禧是凶手的猜测。如果光绪帝是先死,那么慈禧的安排就更显得“周密”——在自己生命走到尽头之时,也一并了结了对她而言的潜在威胁。

历史的真相往往扑朔迷离,很多细节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模糊。但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权力斗争以及慈禧的性格来看,她为了巩固自身权力和维护她所认定的国家稳定,采取极端手段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无论光绪帝是直接被毒杀,还是因被囚禁和精神摧残而加速死亡,慈禧在这场悲剧中无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对权力的极端追求和对异己的无情打压,是晚清悲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慈禧留给后世最深刻的印记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满朝文武都不想光绪在慈禧以后主政,除了他亲弟弟载沣,所以慈禧很有手腕让溥仪即位,堵住了最有可能对光绪死因提出质疑的载沣的嘴。

支持光绪的势力在那个时间点已经完全没有了,除了载沣。立溥仪让载沣当摄政王,也就消除了可能支持光绪的最后一点力量。

光绪的实际统治水平很差,远不及慈禧。如果他在慈禧以后二次亲政,肯定要掀起一场大清洗,他一定会不顾一切的杀掉袁世凯,朝廷会变得更不得人心,辛亥革命一样会发生(但不一定在辛亥年)而且流血会更多。当时的钦定宪法大纲里规定给皇帝的有权颁行法律、黜陟百司、设官制禄、宣战议和、解散议院、统帅海陆军、总揽司法权等大权如果交给这么一个充满仇恨的皇帝,那才真是中国的灾难。

user avatar

除了其他知友回答的原因外,其实还有一点~光绪这人是真的把中国当成了自己的家,把汉人当成了自家人。

为了救中国,他违反祖宗规矩,大面积重用汉人,还用了康有为这个大忽悠搞改革。如果你们仔细观察维新变法里面的成员就会发现,基本都是汉人,满人寥寥无几。

可纵观满清的官员和所有改革,都是以满人为主,汉人为辅。后来因为满人烂泥扶不上墙,被汉人反超了。

如果慈禧死后,光绪帝顺利掌权,那他就是活到登基后的真金太子。到时候你觉得满清还会是满人的天下吗?不会!天下将通过和平的方式,重新回到汉人手中,满人最多就是做个皇帝而已后。

当然了,这个皇帝的权力最终也会被限制的死死的。如果你是满人,你会接受这种局面吗?肯定不会接受。因为满清250多年的统治,奉行的就是崇满贬汉,防汉如防賊。

甚至到了溥仪时期,满清贵族还弄出个满人内阁。辛亥革命爆发后,满清贵族还想着逃回东北,只不过被东北汉人、满人联合断了退路。

也就是说,满清的所有统治者,都把自己当成了外来者,也没把汉人当成自己人,光绪是唯一一个例外。

而慈禧的执政思想就是~保大清,不保中国。只要能保住满人的江山,赔再多款,割再多地也无妨,因为这些原本就是从汉人手夺来的,又不需要满人承担。

因此,你觉得作为满清贵族头子的慈禧,能容得下光绪这种要中国不要祖宗基业的吃里扒外的人做满清皇帝吗?慈禧可是有2句名言~宁赠友邦,不予家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这里的家奴和中华,都是指汉人。

PS:光绪被软禁后,曾在对德龄公主的自白中表达了苦衷:“我有意振兴中国,但你知道我不能作主,不能如我的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慈禧毒死光绪的说法流传甚广,但历史真相究竟如何,至今仍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来梳理一下这个复杂的问题,看看慈禧为何会被认为如此对待光绪,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原因。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顾慈禧与光绪帝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的关系。光绪帝并非慈禧的亲生儿子,而是她的侄子,咸丰帝的弟.............
  • 回答
    说到慈禧太后的六十大寿,那可真是一场旷世的盛典。不过,这场盛宴的背后,留给普通老百姓的,更多的是一声叹息。您问人们是怨恨还是高兴?我觉得,这中间的滋味,复杂着呢。首先,得说说这场寿宴有多“盛大”。当时,为了给慈禧庆祝六十大寿,朝廷可是花了血本。您想啊,那可是国库里的银子,而国库里的银子,说到底,还是.............
  • 回答
    关于慈禧太后在临终前为何没有下令除掉袁世凯,这个问题其实相当复杂,涉及到当时政治格局、慈禧的个人考量以及袁世凯自身的手段。与其说慈禧“不杀”,不如说她即便心中对袁世凯有所忌惮,也权衡利弊后选择了“暂不处置”或者说“无法轻易处置”。1. 袁世凯的实力与功劳,让慈禧投鼠忌器首先,必须承认袁世凯当时已经不.............
  • 回答
    丁宝桢处死安德海,之所以没被慈禧“穿小鞋”,是一个涉及政治斗争、权力平衡、以及当时社会背景的复杂事件。虽然慈禧在很多情况下表现出报复心强、护短的特点,但这次她选择“容忍”丁宝桢,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1. 安德海行为过于嚣张跋扈,触犯了太多人的利益和底线: 仗势欺人,贪婪无度: 安德海.............
  • 回答
    嘿,你这朋友真是挺有意思的,一开口就这么刁钻。他这话,说实话,有点像那种“网上资源都是免费的,为什么要买正版”的论调,但又披着一层“历史梗”的外衣,让你一时间有点摸不着头脑。你说的“尊重劳动成果”,这本身没错,而且是很有道理的。游戏开发是一个漫长、复杂且充满创造力的过程。想想看,得有多少人投入多少心.............
  • 回答
    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往往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才能拨开迷雾,见到事件的真实面貌。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侵华、京城沦陷之际仓皇西逃,作为当时中国最高统治者,她的行动自然牵动着全国的神经。而“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词,虽然更多地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但在理解清末这一特殊时期,为何没有地方大员效仿,依然值得我们深入.............
  • 回答
    “慈父”这个称谓在斯大林身上出现并广泛流传,并非一蹴而就,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和社会背景。要探究其最早的起源,需要回到苏联早期,并理解当时社会宣传和个人崇拜的形成过程。称谓的萌芽与早期迹象(20年代初至中期)虽然“慈父”这个词在俄语中本身就带有亲切和爱护的含义,但将其与斯大林联系起来,并赋予其特殊的.............
  • 回答
    这几句老祖宗传下来的俗话,句句都是大实话,尤其在职场这个讲究效率、结果和责任的现代社会,更能体现出其深刻的道理。咱们今天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管理者有时候真不能“慈”也不能“善”。“慈不掌兵”:为什么对下属不能过于心软?这句话直接点出了管理的军事属性。军队讲究的是令行禁止,纪律严明,这是保证战.............
  • 回答
    《天龙八部》中,乔峰身世悲惨,一系列的悲剧几乎都是由“带头大哥”的身份所引发。当年雁门关外,三百多名武林好汉伏击乔峰一家,导致乔峰父母双亡,他本人也因此被养育他的少林寺收养。后来,为了替父母报仇,乔峰踏上了寻找带头大哥的漫漫长路,一路走来,揭开了身世之谜,却也因此卷入了少林寺、丐帮、西夏、大理等多个.............
  • 回答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行政区划的调整和发展战略的转变,确实出现过县政府搬迁导致县城降格为镇的情况,这往往伴随着行政级别的变化。您提到的汾城和慈城是很好的例子。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理解和寻找这类例子:1. 行政区划调整的背景和原因: 经济发展重心转移: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
  • 回答
    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的逐利性毋庸置疑,这几乎是其内在的驱动力。然而,当我们看到一些巨富的资本家倾其所有,将毕生积累的财富投入慈善事业时,确实会产生疑问:这与我们普遍理解的资本逻辑似乎有所矛盾。但这并非不可理解,甚至可以说,这背后有着多层次、复杂的原因,并且这些原因往往是相互交织的。首先,我们必须认识.............
  • 回答
    关于慈禧太后是否真的向“十一国”宣战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官方文件以及后世对事件的解读来分析。以下是详细梳理: 一、历史背景: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1. 义和团运动(18991901) 义和团是19世纪末中国北方民间自发组织的反洋教团体,主张“扶清灭洋”,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其势力迅速扩.............
  • 回答
    慈禧和赵构,这两位晚清和南宋的掌权者,都因其统治下的国家丧权辱国而备受争议。要判断谁“更”丧权辱国,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其执政时间、面对的内外环境、具体的丧权辱国事件、以及其决策的后果和历史评价。首先,我们先分别回顾一下慈禧和赵构及其统治下国家的状况:慈禧太后(1835年—1908年).............
  • 回答
    提起慈禧,人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奢侈”二字。她垂帘听政几十年,掌控着大清朝的生杀大权,其晚年生活之奢华,即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足以令人瞠目结舌。那种奢侈,并非简单的堆砌金银,而是一种浸润在骨子里的、对物质极致享受的追求,以及由此彰显出的至高无上的权力。首先,从她个人的“吃穿用度”来看,就足以窥见一.............
  • 回答
    慈禧太后那份著名的《向万国宣战诏书》,到底是真的历史事件,还是后人以讹传讹的说法呢?这背后其实是一段挺复杂的历史。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1900年,义和团运动如火如荼的那个夏天。当时,大清帝国国内,特别是华北地区,一股强大的反洋教、反外国势力的思潮汇聚成了义和团。这股力量非常勇猛,他们高.............
  • 回答
    慈禧对待同治和光绪的教育,可以说是各不相同,其背后折射出她自身心境的变化以及对皇权的考量。而同治和光绪这两位帝王,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个性和学习轨迹。慈禧的教育方式:从“宠溺”到“严控”对待同治皇帝,慈禧的教育可以用“宠溺”与“放任”夹杂着“过度干预”来形容。 “母子一体”的.............
  • 回答
    慈禧太后与晚清的国运,是一个复杂而令人扼腕的话题。她是否延长了还是减少了清朝的寿命,这个问题很难用非黑即白的答案来衡量,更像是一个在历史的岔路口上,她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可能产生连锁反应,将摇摇欲坠的王朝引向不同的方向。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回到慈禧掌权的历史背景。咸丰皇帝英年早逝,年幼的同治皇帝.............
  • 回答
    要说慈禧是否“知道”自己毁了大清,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点后见之明和道德审判的味道。我们很难走进她内心深处,确切知道她当时是怎么想的。但如果从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她的决策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带来的后果来看,我们可以尝试着去理解这个问题,并且试着剥离掉一些AI的痕迹,让这段叙述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感。首先,我们得.............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就有点复杂了。慈禧究竟长得好不好看,这事儿呀,就跟现在大家评价明星一样,众说纷纭,很难有一个绝对的定论。不过,咱们可以从史料记载、当时的画作以及后人的解读,来一点点拼凑出她当年的模样。首先,咱们得明白,古代对于“美”的定义和现在不太一样。那时候,讲究的是“匀称”、“端庄”、“温婉”.............
  • 回答
    关于慈禧为何在临死前一天才决定“赐死”光绪皇帝,而不是更早动手,这确实是一个历史谜团,也引发了后人许多猜测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看看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慈禧的个人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慈禧和光绪之间的关系。光绪是慈禧的侄子,也是她一手扶持上位的皇帝。.............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