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老祖宗有俗话说: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从职场管理者应该「不慈」、「不善」才行得通?

回答
这几句老祖宗传下来的俗话,句句都是大实话,尤其在职场这个讲究效率、结果和责任的现代社会,更能体现出其深刻的道理。咱们今天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管理者有时候真不能“慈”也不能“善”。

“慈不掌兵”:为什么对下属不能过于心软?

这句话直接点出了管理的军事属性。军队讲究的是令行禁止,纪律严明,这是保证战斗力的根本。即便是在现代企业里,虽然没有生死搏斗,但目标、任务、效率这些硬道理却是分毫不差的。

为什么“慈”不行?
执行力打折扣: 如果管理者对下属的错误、懈怠总是“心软”,不给予应有的批评和纠正,那么大家就会觉得“反正犯了错也没啥大不了”,久而久之,指令传达下去,执行起来就会打折扣。这就像士兵临阵脱逃,管理者不但不惩罚,反而安慰说“下次小心点”,这仗还怎么打?
公平性受损: 如果有的员工屡屡犯错,但因为和管理者关系好,或者管理者“不忍心”下手,而另一些员工即使出了小错却被严厉对待,这就会严重破坏团队的公平感。当公平感消失时,团队的凝聚力也就荡然无存,甚至会引发内部的矛盾和不满。
效率低下: 很多时候,管理者的“慈”表现为不敢批评、不敢得罪人,害怕影响团队气氛。但这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表面和谐,最终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有问题不解决,就会像温水煮青蛙,慢慢吞噬整个团队的产出。
下属成长受限: 真正的关爱,有时候恰恰是严厉。严厉地指出员工的问题,帮助他们成长,这才是对他们负责。如果管理者总是包庇纵容,员工就得不到真正的锻炼和提升,永远停留在舒适区,这对他们长远的职业发展是最大的“不慈”。

所以,“不慈”并不是说要冷酷无情,而是要建立一种基于规则和结果的清晰的奖惩机制。管理者要敢于说“不”,敢于指出问题,敢于做出必要的调整,即使这可能会让某些人感到不舒服。这是一种对工作负责,也是对整个团队负责的态度。

“善不为官”:为什么管理者不能一味地“老好人”?

这句话则更侧重于管理者在决策和资源分配时的立场问题。“为官”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担任领导、管理职务。

为什么“善”不行?
决策容易摇摆: 一个“善”的管理者,往往不愿意得罪人,害怕说“不”。在面临资源分配、项目选择、人员调动等需要取舍的局面时,就容易因为顾忌某些人的感受,而做出折衷甚至是不利于整体最优的决定。比如,明明某个项目优先级更高,但因为某个“关系好”的员工不愿意加班,就延后了项目。
无法平衡各方利益: 管理者需要协调团队内部、部门之间,甚至与外部合作伙伴的各种关系。如果一味“善”,就可能在利益博弈中吃亏,无法维护本方的权益。例如,在跨部门协作中,如果因为“好人”心态,就轻易答应了别人的不合理要求,那么本部门的利益就会受损。
失去原则性: “善”如果变成了“滥好人”,就意味着放弃了原则。在处理一些违规操作、不正当竞争,甚至是道德滑坡的问题时,一个“善”的管理者可能会因为“不忍心”而选择视而不见,这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错失发展机会: 有时候,抓住机会需要果断和魄力,甚至需要打破一些旧的平衡。一个“善”的管理者,可能因为害怕改变带来的“不和谐”,而错失重要的战略机遇。

“不善”也不是说要做一个刻薄、阴险的人。这里的“不善”更强调的是原则性、决断力和公正性。管理者需要具备区分是非的能力,敢于做出艰难的决定,并且能够不偏不倚地执行公司的政策和规章制度。这可能意味着有时不得不让一些人失望,但这是为了更大的整体利益。

总结一下,从职场管理者的角度来看:

管理者需要“不慈”,是因为他必须维护团队的纪律和效率,确保指令的有效执行,并且公正对待每一位员工,让他们能够从中学习和成长。这种“不慈”是对责任的担当,是对长远发展的负责。

管理者需要“不善”,是因为他必须在复杂的局面下做出清晰、果断、公正的决策,平衡各方利益,维护公司原则,并抓住发展机遇。这种“不善”是对大局的把握,是对公司使命的忠诚。

当然,这并不是鼓励管理者去当一个冷血动物或者刻薄寡恩的人。一个真正优秀的管理者,会在“不慈”和“不善”的框架下,找到有原则的关怀和有效的领导。他会用清晰的沟通、公平的评估、有建设性的反馈来弥补“不慈”可能带来的距离感,用专业的判断、坚定的立场来支撑“不善”可能带来的严厉。最终的目标,是建立一个高效、公平、有活力的团队,共同达成目标。老祖宗的话,说的是一种“度”和“平衡”,用在职场管理上,依然是智慧无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句话说出来,它的解释权就不再属于原作者了,被误解是表达的宿命。

「慈不掌兵」可以理解为「不能因为个人的偏爱和私情动摇纪律」,因此得出启发:即便是高职级员工、绩优员工踩了公司红线、存在重大过失,也应当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处理。哪怕是像黄克功这样立过功的中层军官,违反了纪律也得军法从事,这是一种慈不掌兵。

但也有的人理解为带团队就要狠,就不能把底下的人当人,干活的时候拉壮丁、做战前动员的时候大拍胸脯喊着优势在我,工作起来一小时十几条微信语音让干这干那,分配项目奖的时候只有亲信有份。有员工提出了异议,对曰,慈不掌兵,忍着吧。这样的理解对吗?

重要的不在于古人说了什么,而在于选择如何理解。

「义不理财」可以理解为不要因为追求一时的小名小利、轻率地施以小恩小惠。《武林外传》中有这样一段情节,吕秀才拿到了关中大侠的赏金,一会拿去修河堤、一会用来捐书院,看到谁都要打赏一番,看似很「义气」,却很快被人薅秃了,受了恩惠的人还因为不能榨出更多油水而记仇,这就不是理财的思路。反观存续千年的范氏义庄、通过金融市场运作「用之不竭」的诺贝尔炸药奖,对于如何使用、管理资金有严格的规章和可持续经营的指导思想,不动辄因为人情破例,所以能让义字大旗屹立不倒。

有的管理者取其下乘,不仁不义反而不以为耻,也有的企业打出社会责任和共同富裕大旗。翻开一些互联网平台的财报,经常能看见帮助多少偏远地区劳动者创收、搞电商扶贫带来了哪些社会价值等口号;不管实际做得怎样,都不会把「我们邪魔外道不需要讲究义气,弟兄们都给我敞开来搞钱」作为公司价值观来宣传。

那你说,「义不理财」这句话,就是要让人放弃善良吗?恐怕不是。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怕就怕在有的人明明要压榨员工、钻营取巧,偏要拿古人的话来给自己戴高帽,甚至曲解原意。恰好古人说话就是微言大义,解释空间足够,正好可以任意解读。

不光是古人,歪果仁的话也是如此。亚美利加国有个姓乔的能工巧匠,时常把「海盗精神」挂在嘴边,有的人将其理解为敢于突破窠臼、颠覆传统,要走小快灵的路数,发挥主观能动性;也有人将其理解为可以不讲道理、没有战略规划,东一榔头西一棒锤打哪算哪;甚至还有人将其理解为不要被陈旧的著作权理念所约束,大胆去抢,

姓乔的泉下有知该多委屈啊:我真不是这么说的==

古人真冤。

user avatar

这就是“现实的复杂性”。


具体点说就是:任何职业,其基本要求在特定状况下都可能发生反转,从“极度适应”变成“极度不适应”。


先说“慈不掌兵”。

这句话,其实和“掌兵”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是背道而驰的。

不体恤属下,不把部下的体力养好、一路上饿着肚子疲于奔命、吃不好睡不好,这兵还能有战斗力?

所以,古代名将,对部下士兵那是体贴备至。吃饭和士兵在一起,士兵脚上生冻疮了,亲手为他洗脚;士兵伤口溃脓了,亲自用嘴把脓液吸出来。

对士兵好,士兵才会为你卖命。很简单的道理。


但是,上了战场,你就不能再珍惜士兵生命了。

很多时候,把你最喜爱的猛士派到最危险的战场、甚至置其于必死之境,这才能争得一线生机。


同样的,敌人势大,士兵畏缩不前甚至当了逃兵,该杀你一定得杀。不然怯懦可以活命,勇猛白白送死,谁还会勇敢作战?


尤其是,一些极其困难或者激烈的战斗,畏难才是人之常情。这时候……

根据历史学者的研究,当年美国南北战争打到后期,双方都在战场上使用了督战队——没错,北方佬并不都是“我要解放黑奴我光荣我不要命”,他们也怕死。

怕死怎么办?

在你背后放一支督战队。你敢回头就先打死你。

类似的,苏联卫国战争,其中一些战场也有督战队。


慈有大慈小慈之分。

大慈小慈都对。我们的确不应该用刀子割伤别人,更不能用凶器取人性命。

但是,当有人患了重病时,找医生割开身体、割掉病灶,才能救活病人。

医生把病人割出可怕的大伤口、弄的鲜血淋漓,这的确“不慈”;但正因为这小小的不慈,才给了病人第二次生命。


再说“情不立事”。


情,同样是立事的先决条件。不通情理的人,怎么可能办成事呢?


但是,很多情理是相互抵触的。

举例来说,“知乎能吏”和珅,这人除了贪污,有别的什么重大劣迹吗?

很显然,没有。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可以“清风不识字”杀人、拿“莫须有”不当回事的一群狗官,倘若真能抓到点把柄,给和珅罗织点“磐竹难书”的大罪,还不是轻松愉快。

很遗憾,和珅这人,贪归贪;但要说他有什么严重的劣迹……那还真是拿放大镜都照不出来。

他就是很“合理”的利用皇权社会的各种潜规则“合法”牟利而已。


所以,如果你“通情达理”,那么,和珅做的一切一切,他都完美符合贵族行为规范啊?这么完美的一位绅士,你们怎么能难为他呢?

同样的,爱新觉罗氏,除了无能,他们有别的、明显的犯罪行为吗?

戊戌六君子那叫参与政变,按律当斩;后期汪精卫行刺亲王,人家都没杀!


那么,为什么全国上下一心一意,要推翻它呢?


很简单,它小事明白,大事糊涂。

不革他们的命,他们就会拖着全国一起死。

正所谓“一家哭,何如一路哭”!


同样的,正因为爱新觉罗氏行事颇为体面,因此清亡之后,民国至今,都没有严厉清算他们。甚至连刻意为难都没有。


类似的,“义不理财”——如果你是个不义之人,谁敢让你掌财?


但是,你负责掌管国库,你的一起长大的弟兄找上门来:“做生意失败,债主逼上门来,你不拉一把就真的要死了……”

你拉不拉?


为了大义,你只能牺牲兄弟。


题外话:事实上,民间经常用“义不理财”告诫那些试图走人情、获得“规矩外”收益者:义不理财,人家是管钱的,但人家管的钱是老板的、大家的;你拿情义逼迫人家,实际上就是逼迫人家和你断交!

这钱,你逼不出来,交情就断了;你逼出来了,陷人家于不义;你拿着这不义之财,逞一时之快,毁的是两个家庭,伤的是大家的利益。


因此,义不理财,我们都必须体谅管钱的人的难处,绝不可以我们的情义去逼迫人家违反职业道德——这时候不讲情义,才是真正的有情有义。


善不为官也是一样的道理:良善之人才能是个好官;但身为长官、手握重权,你的决定,就关系到几万甚至几十几百万人的起起落落。


更何况,对某些害人虫,你必须能够狠下心来:一家哭,何如一路哭!

这个决定,只有你能下。

你怕得罪人,你怕和珅一家哭——同僚,低头不见抬头见,你忍心把人搞的家破人亡吗?

但,你不下这个决心,那就是在纵容“一路哭”。


PS:路是古代的行政单位,大约相当于省级(或以上)。不同朝代设置不同,或高或低。一般来说管辖区域相当于几个省。


综上。这句话在实践中并无争议。它的含义就是:

1、管理规则的确是基于慈、情、义、善而设;

2、但基于慈、情、义、善而设的规则,经常会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

3、个人利益包括执行者自己的利益以及执行者亲友的利益;

4、执行者应严格遵守规则,铁面无私;不能把个人私情、私利凌驾于规则之上;

5、规则的设立亦应大公无私;若有私,则诛一夫并不为弑。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事实上,真的读进去史书的都知道,桀纣之类暴君、昏君其实并不像传说那样残暴昏庸——赵佶才是昏君的真实面貌(昏,但不暴);崇祯大概算是典型的昏君兼暴君。很多只是继任者……嗯,不能说是抹黑……


主要是这样的:比如赵佶,很多人并不能理解他造成的破坏有多严重,反而会被他的艺术造诣吸引;那么想要说清其危害,往往就不得不扭曲、夸张;但这种扭曲和夸张反过来误导了后世,使得后人无法从中汲取任何教训。


简单说,人一旦掌握了一定的权力,那么他的一切性格特点都会被放大;哪怕慈、情、义、善等“绝对正面”的好品质,都会成为可怕的缺陷,都可能带来最为恶劣的后果。


因此,这几句话并不真的是说“慈不掌兵,情不立事,义不理财,善不为官”;而是中文中的一种习惯用法,等价于“掌兵不慈,立事不情,理财不义,为官不善”——换句话说,必须学会一板一眼、严格遵照规则,绝不能因慈悲之心、情义之名、善良之念而随意篡改规则。


宁可不慈、不情、不义、不善,不可擅动规则;否则就成了“徇私枉法”。

再换个说法就是:一旦飞升为仙,就必须谨遵天条,不能再以凡人的眼光看问题了。

user avatar

“慈不掌兵,义不掌财,情不立事,善不为官”,前两句出自《增广贤文》,后两句流传于现在网络中,有人说也出自《增广贤文》释文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