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死才毁了大清。
大清在太平天国时期,因无力控制全国局势,满八旗和汉绿营都没有战斗力了,再加上财政已经不能支撑再搞一个军队,不得已将财权、军权下放。原本中央集权的朝廷实际能控制的地方已经非常有限。在洋务运动设立南北洋之后,南北洋的军政财大权全都抓在南北洋大臣手中,同时清朝和之前的明朝不同,早早就实行了总督制,而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总督也逐渐具备了更大的权利,实际已类似于一个诸侯国。到八国联军时期,竟然能违背朝廷中央的意愿,提出东南互保,还有了独立的外交权,几个总督联合,不通过朝廷、总理衙门,直接和列强达成协议!!
所以你能看到走向共和里,慈禧做很多决策的时候,都会询问荣禄、李鸿章的意见,还会特地等张之洞的折子,慈禧自己,或者说这个朝廷已经没有直接掌控这个国家的实力了。如果下面督府不支持,自己的政令是传递不下去的。看李鸿章,终其一生,也没有军机大臣的官职,甚至在辛丑条约签订的时候,李鸿章都没有什么实权职位了,就一个懿旨:李鸿章会同庆亲王等人“便宜行事”。你说他不是第一重臣么?
李鸿章也好、张之洞也好,或者荣禄、袁世凯这些名臣,亦或一些不那么为一般人熟知的总督、地方大员,无不是被慈禧提拔起来的,都效忠于慈禧,所以即使有地方权大,甚至签了辛丑条约,清朝也不会垮。
毕竟那时候的中国,给谁磕头不是磕啊,能给自己谋利才是实际的,这也就是之后各种军阀混战的根本:什么主义,全特么都是生意。大家任个天下共主:慈禧,有她在,大家就能安稳的发财,至于民?是个屁。
慈禧死了,为啥3年就跪呢?因为后来的载沣这些载字备皇族,属于二愣子级别的,真以为自己是天命所归,没看到各地已经成为割据诸侯的事实,以为自己掌握了朝廷中央就大权在握,先排挤汉臣,让汉臣滚蛋,然后自己拼命捞权,然后剩下的满臣要多多孝敬才跟着喝点汤。既然这样,手握实权的封疆大吏们干嘛还要听你的话?之前起义为什么失败?因为各地督府都认慈禧,慈禧给他们官位,给他们权利,以后自己未尝不能和荣禄、李鸿章一样进入朝廷中央。跟着革命党干有什么好,一旦慈禧下令隔壁把自己剿了,自己的身家就全没了。现在新摄政王明显认为你们都废柴,以后朝廷都是皇族的天下,满臣还好一点点,交钱买个官,汉臣?立马洒扫干净……这样谁还再给你卖命?
武昌起义后,黎元洪是被逼着成了革命党,但周边的督府呢?武汉的兵是因为四川保路运动调走了,但其他的督府的兵还有啊,就不怕别人干掉黎元洪博功名?结果黎元洪发个电报许诺钱财,空头支票,周边就督府就直接起义摇身一变成了革命党了?因为哪怕是空头支票,也比朝廷更靠谱,这时候朝廷已经和屁一样了,反正朝廷不会给自己一分好处,与其在和这个朝廷共存亡,不如早早改换门庭,为自己多捞点政治资本,还省了下跪磕头呢。
毁掉大清的不是慈禧,自从兵权、财权不得已下放地方,清廷的覆灭就不可避免了,慈禧还给清廷多延了不少年寿命。每一次最高权力交接,都伴随着极大的政治风险,新主没有根基、没有资历,很难服众,如果谨言慎行,对下恩威并施,抓紧了实权,平稳度过交接期获得了实权还好。最怕的是儿皇帝,要不然为什么每次有儿皇帝的时候,都会安排一些顾命大臣呢?因为这些实权大臣帮助儿皇帝拿住了实权。这时候的太后要想办法利用顾命大臣,制造党争,又利用党争,让顾命大臣们分权干了活(保证国家的正常运转),又不至于一起来欺压皇帝。
宣统帝的摄政王载沣就是个反面典型,自己和老婆(皇太后)明明只有名分没有实权,正要仰仗这些实权大臣们,抓稳了权利,连打带拉,结果他反倒要把实权大臣们开缺……结果呢?权利出现真空后,自己根本填不上。这世界上,名分是一回事儿,权利是另一回事儿,名分不一定就等于权利。慈禧明白这个道理,但后来的愣头青们不明白这个道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