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慈禧对待同治和光绪的教育方式有何不同?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在教育上的表现有何不同?

回答
慈禧对待同治和光绪的教育,可以说是各不相同,其背后折射出她自身心境的变化以及对皇权的考量。而同治和光绪这两位帝王,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个性和学习轨迹。

慈禧的教育方式:从“宠溺”到“严控”

对待同治皇帝,慈禧的教育可以用“宠溺”与“放任”夹杂着“过度干预”来形容。

“母子一体”的初期: 咸丰皇帝去世时,同治年仅五岁。此时的慈禧,虽然面临垂帘听政的权力斗争,但对于年幼的儿子,更多的是一种母性的爱与依恋。她希望同治能顺利继承大统,成为一个符合期待的皇帝。在这一阶段,她的教育方式更多是围绕着“帝王之术”的灌输,请来名师大儒,学习经史子集、治国之道。但这种教育,与其说是为了培养同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如说是为了让他成为一个合格的“傀儡皇帝”,能够满足慈禧及其背后政治集团的意愿。
“皇权至上”的强化: 随着同治渐渐长大,进入亲政年龄,慈禧并没有如她当初所表现出的那样,乐于放手。相反,她对同治的控制反而更加严密。她插手同治的日常起居、朝政决策,甚至连他的婚姻大事,她都要强势干预。她害怕同治长大后会脱离她的掌控,威胁到她手中的权力。这种“过度干预”使得同治在学习治国之道时,总是在慈禧的阴影下进行,很多事情都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也缺乏独立决断的机会。
情感的补偿与控制: 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慈禧对同治的过度保护,也包含了她作为寡母的一种情感补偿。咸丰皇帝的早逝,让她失去了依靠,她将全部的希望和情感寄托在同治身上。但这种补偿,最终变成了对同治自由的限制。她用“教育”的名义,实际上是在巩固自己的权力,并试图塑造一个完全符合她心意的接班人。

到了光绪皇帝,慈禧的教育方式则明显转向了“严控”和“塑造”。

“无父无母”的孤儿: 光绪皇帝是在同治去世后,被慈禧从宗室中挑选出来,作为同治的“嗣子”继承皇位。他年幼时就被带进宫,脱离了原本的家庭环境,成为一个完全依附于慈禧的孤儿。这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慈禧在教育光绪时,拥有了更绝对的权威和控制力。
“防范于未然”的策略: 慈禧经历过同治的“不听话”,尤其是同治晚年沉迷于声色犬马,以及他与慈禧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分歧,让她心有余悸。因此,在教育光绪时,她采取了更为“防范于未然”的策略。她更加强调规矩、服从,严禁光绪接触外界不良信息,甚至限制他与大臣的正常交流。
“政治工具”的培养: 慈禧对光绪的教育,更像是在培养一个政治工具。她希望光绪成为一个温顺、听话的皇帝,能够完全受她摆布,为她巩固权力服务。她会亲自过问光绪的学习内容,关注他的言行举止,稍有不符,便会严厉训斥甚至惩罚。她极力阻止光绪接触任何可能威胁到她统治的思想或人物,比如后来的戊戌变法,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慈禧认为光绪受到了“不当”思想的影响。
“亲身示范”的控制: 慈禧不仅通过老师和太监来控制光绪的学习,她自己也经常“亲身示范”——在朝堂上,她会当着大臣的面训斥光绪,以此来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在日常生活中,她会限制光绪的活动范围,让他时刻处于自己的监视之下。

同治与光绪的教育表现:从“叛逆”到“压抑”

同治皇帝在接受慈禧教育的过程中,展现出了明显的“叛逆”和“挣扎”。

对传统教育的厌烦: 同治从小就聪慧,但同时也非常顽皮。他对于那些枯燥的经史子集,并不像母亲所期望的那样热爱。他更喜欢一些民间的东西,比如京剧、戏曲,甚至对一些“不务正业”的活动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种对传统帝王教育的厌烦,反映了他内心深处对慈禧过度控制的一种抗拒。
渴望独立与冲动: 随着年龄增长,同治越来越渴望独立,希望能够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和朝政。然而,慈禧的步步紧逼,让他感到压抑和不满。他试图通过一些方式来摆脱控制,比如秘密出宫游玩,与太监、宫女们交往。这些行为,一方面是年轻人的好奇与冲动,另一方面,也是他对慈禧权威的一种无声反抗。
“亲政”的尴尬与无力: 到了亲政的年纪,同治试图展现自己的能力,但由于长期缺乏独立处理政务的经验,加上慈禧的处处掣肘,他的亲政显得十分尴尬和无力。他无法真正推行自己的想法,也无法有效制衡慈禧。最终,他的生命也因纵欲过度和一场不明不白的病而过早结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他长期压抑和挣扎的悲剧性结局。

光绪皇帝在接受慈禧教育的过程中,则更多地表现出“压抑”和“隐忍”。

“夹缝求生”的谨小慎微: 光绪自幼便处于慈禧的绝对掌控之下。他深知自己地位的来之不易,也深刻体会到慈禧的厉害。因此,他从小就学会了夹缝求生,对慈禧表现出极度的恭顺和小心翼翼。他努力学习,希望能够达到慈禧的要求,以此来换取一丝喘息的空间。
内心世界的压抑与渴望: 尽管表面上温顺,但光绪内心深处也渴望自由和改革。他受到了维新思想的影响,对国家衰弱的现状感到忧虑,并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国家。这种改革的愿望,与慈禧保守、专制的统治理念产生了根本性的冲突。
“傀儡皇帝”的无奈: 光绪的整个统治生涯,几乎都是在慈禧的操控下进行的。他在教育上表现出的“认真”,更多的是为了满足慈禧的期望,避免惹怒她。然而,当他试图通过戊戌变法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时,却被慈禧毫不留情地镇压,自己也被囚禁瀛台,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傀儡皇帝”。他的教育,最终没有让他成为一个真正掌握权力的君主,反而让他背负了更沉重的压抑和痛苦。

总而言之,慈禧对同治和光绪的教育方式,从“宠溺”到“严控”,反映了她对皇权巩固的不断加码。而同治和光绪在教育上的表现,则从同治的“叛逆”到光绪的“压抑”,也展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两个皇帝在权力漩涡中的不同命运。这并非简单的教育方法论的差异,更是历史洪流中,君权、亲权与个体命运交织下的悲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晚清帝国末期是如何培养皇帝的呢?我们正好通过同治、光绪两位小皇帝的学习成长之路来看一下。

同治和光绪都是“冲龄践祚”,也就是很小就继位作皇帝了。同治5岁登基,光绪4岁被抱进宫里,在血缘上二人是堂兄弟,但是在法统上他们的爹都是咸丰,妈都是慈安、慈禧两位太后。

虽然两个人差了15岁,但是所受的教育模式基本一致,慈禧对他们的教育并没有太多的区别对待,都是想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才兼备、文韬武略的好皇帝。

到晚清时期,大清国已经存在了两百多年了,如何教育皇子、培养皇帝,早就形成了固定严格的模式和方法,这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他们逐渐探索出来的。

01

要成为帝国的皇帝,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呢?

大体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汉文和相关的儒家经典,得学习四书五经、经史子集,还要吟诗作对,写字绘画。康熙雍正乾隆都是汉文化学习的高手,尤其是雍正,写诗作画水平那叫一个高。

第二种是满文满语和蒙古文,他们必须得学习自己的母语,也得掌握重要的政治盟友蒙古族的语言;第三种是体育课,作为关外来的尚武民族,骑马射箭、摔跤打猎啥的必须都得会。

三种内容都有专门的老师教授,教汉文的被成为师傅,地位最高,可以坐着讲课;教满语、蒙古语的被称为内谙达,只能站着上课;教体育功夫的叫作外谙达。

这些内容是大清朝两百年教育检验出来的,可以算是传统,无论是同治,还是光绪,这都是必修课。

然而对于四五岁的孩子来说,这些内容是过量了,当然更难的是,紧凑而繁重的学习日程安排。

02

他们的作息时间安排都是这样的:

早上一起来,小皇帝要先跟着两位太后垂帘听政,召见大臣,完事后就立马得到书房学习。先拉弓锻炼臂力,然后学习蒙古语、满语,然后再读汉文书籍,跟着师傅读,或者进行讨论评论;一直要学到传晚膳。八岁前,皇帝小,传了晚膳就可以休息了,但是过了八岁,吃完饭后,还得继续学。

一天的时间连轴转,更可怕的是没有周六周日,一年的休息时间屈指可数——生日、春节、中秋节、端午节、元宵节,其他时间无论寒暑,全年无休。

这么繁重的学习任务真是苦了小皇帝们,正是童心浪漫的时候,却要被天天关在书房里跟着一帮老头子读书。

03

教皇帝读书的这帮老头子可都是国宝级的人物,都是学术的权威、道德的楷模和政坛的领袖,被称为“帝师仙班“。

先看看同治的帝师仙班,因为他在弘德殿读书,故名“弘德殿帝师仙班”。

师傅:李鸿藻、倭仁、徐桐、翁同龢。

谙达:倭什珲布、爱仁、广寿、奕庆。

陪读:奕祥、奕询

亲王照料:绵愉

同治皇帝的师傅们真是国宝,都是学有所长的大学问家,你可能熟悉的是倭仁,他说过一句的话叫“立国之道,尚礼仪而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而不在技艺”。这是中学历史书上顽固派的代表名言,俨然是个狗屁不通的书呆子,但是人物是立体的,保守只是倭仁的一方面,他在当时的号召力是极强的,有人写过这样的对联赞美他:“告我后非孔孟之道不言,诚意正心,惟此四字;在本朝于汤陆诸儒而外,守先待后,如公一人”。总之评价是相——当——的高。

可是他学问虽好,道德虽高,无奈教学方法上却没有什么研究。基本就是填鸭式教学,让小皇帝死记硬背那些圣贤书。倭仁是弘德殿的总师傅,同治皇帝的学习都是他安排,他教育的宗旨就是一个字“严”,坚持一国之君行为要为人臣师表,所以用宇宙最严格的做人典范去要求同治小皇帝。

据翁同龢的日记记载,倭仁讲课既生且涩,同治根本听不进去。如果课间同治玩耍,讲个笑话,做个鬼脸,倭仁就是大声呵斥。比如有次,两宫太后要去游览诸王园庭,看着皇帝读书辛苦,就说带着一起去玩耍一下吧。倭仁立即上奏劝阻,以圣学为重,要求立即停止,还弄得太后皇上都不高兴。

就这么严格,压小皇帝一刻不能呼吸,又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于是他的学习主动性就不高。还弄了一次闹学风波,有次上课期间,小皇帝实在无聊,想请假溜达一下,师傅李鸿藻不同意,同治气得把书本扔在了地上,李鸿藻也不是吃素的,为了维护师道尊严,坚决要同治把书捡起来放在桌子上。两个人坚持很久,最终还是同治让步,把书捡了起来。

从此之后,小皇帝就更不爱学习了,翁同龢在日记中写道,皇帝上课时或者嘻笑不停,或者倦不可支,读满书极吃力,汉语作文往往不能成篇,作诗亦不佳,急得师傅无可奈何。

慈禧提出了最低要求,就起码得学会认字吧,不然以后奏折都看不懂了,她叮嘱师傅说“以后须字字斟酌,看折要紧”。看奏折要紧,看来他们的要求是越来越低了。

但是呢,这么低的要求,同治皇帝都没有做到。他经常把皇帝的“帝”字错读成“屁”。

是他真的不认识这个字吗?恐怕不是,这是他逆反心理的一种反应。他是看到了自己这个皇帝窝囊,虽然四五岁就当皇帝,但是没有一点实权,背后有两位母亲点头,前面有叔叔奕䜣,自己虽有皇上之名,却屁点的权力都没有。

这就是同治皇帝的学习状况,有人说他是清朝最不喜欢学习的皇帝,而且学得最差的皇帝。学生差,就得怪老师,倭仁他们的专制式、填鸭式教学方式,让同治对学习越来越反感,越来越任性。

最后他的任性,让他做了两年皇帝后就去世了。

04

相比之下,同样的教育制度下,光绪皇帝被培养成了一个乖孩子。

先看光绪皇帝的“帝师仙班”。他在毓庆宫学习,就把他的师傅们称为“毓庆宫帝师仙班”吧。

毓庆宫帝师仙班

师傅:翁同龢、夏同善、孙家鼐、孙家骧、孙诒经

谙达:伯彦诺谟祜、景寿、松溎、松寿

亲王照料:奕劻、奕讠睘、奕䜣

翁同龢又出现在了光绪的仙班中了,两位太后对他的感觉很好,动不动就请教他问题,翁师傅讲解起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于是把光绪皇帝的教育大权就交给了翁同龢。

翁同龢对光绪很上心,认真备考,好好讲解,成为了他的良师益友,亦师亦父。

其实总体来说,光绪的帝师仙班阵容要比同治逊色一些,除了翁同龢外,其他几人算不上大儒,也算不上学术权威,然而正因为如此,他们并没有那么死板,反而会根据光绪皇帝的特点进行一些调整。

比如孙家骧这个人就很灵泛,他经常给光绪讲些小故事,把那些师道尊严、治国御臣的道理都融合在故事里,小皇帝听着起劲,也爱学习。

孙家骧老家是宁波的,是中国最先开风气的地区之一,思想也就很开通,经常给皇帝讲洋人的事。一次,孙家骧说洋人吃饭都不用筷子的,小皇帝好奇说:“是吗?那他们用什么呢?”孙家骧说:“用手抓着吃啊。(以手博饭)”可能说的是印度人吧。光绪就很好奇,在用膳的时候也用手抓着吃,太后说干嘛用手,小皇帝奶声奶气道“孙师傅说的”。这把孙家骧吓得,“力白无之”。

尽管师徒的关系总体相处良好,但是也有闹脾气的时候。比如有一次,这些老师傅发明了一个“内省录”,其实就是一本课堂日志,记录皇帝在书房的表现,方便给太后查看。说白了,这就是学校老师告家长的阴招。

你说我有啥犯错的,你当面告诉我纠正我不就行了吗?干嘛要告家长呢。我又是抱来的孩子,两位太后知道了,还了得。

光绪皇帝对此非常反感,大闹书房,对着师傅破口大骂,还把杯盘茶具扔了一地,坚持说如果有内省录,就不在书房学习。

哇,这个行为可了不得,是学生对专制教育的一次反抗。本来书房没有这个内省录制度,现在师傅说有就有了,于是学生皇帝反抗。比较幸运的是,这届“帝师仙班”没有上届硬,要是李鸿藻、倭仁在,非得杠到底,维护师道尊严不可。但是翁同龢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便把内省录给撤了,还集体给光绪道歉,请他回来上课。为了缓和关系,孙家鼐还送给皇帝了一个指南针玩。

所以说,这届师傅为了让皇帝好好学习,有兴趣地学习,没有采用上届的“严”,强压式教学,而是动不少脑筋在一定程度上去迎合学生。

再加上光绪皇帝也爱学习,所以他的教育效果还是不错的。

05

光绪皇帝爱读书学习远胜于同治皇帝,连慈禧都说他“实在是爱读书”。随着光绪渐渐长大,他不仅读过去的故事,还读了很多关于西方的书籍,甚至自己也学起了英语。

从现在看,虽然光绪爱学习,个人修养较高,但不能说他的帝王教育就是成功的。他和同治皇帝所受的教育内容基本一致,教育方法相差也不多,只是因为自己的性格和老师的教育方式不同,而产生了截然不同的行为。

同治“典学无成”,一亲政就干了很多荒唐事;但是光绪虽然爱学习,品行端正,但是在治国理政上也并没有做得很好。

时代在变,可是教育并没有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那么如今我们的教育又能说比当时同治和光绪所受的教育好多少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慈禧对待同治和光绪的教育,可以说是各不相同,其背后折射出她自身心境的变化以及对皇权的考量。而同治和光绪这两位帝王,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个性和学习轨迹。慈禧的教育方式:从“宠溺”到“严控”对待同治皇帝,慈禧的教育可以用“宠溺”与“放任”夹杂着“过度干预”来形容。 “母子一体”的.............
  • 回答
    武则天与慈禧,两位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女性政治家,如果她们的人生轨迹对调,置换到对方所处的时代,清朝的命运又会如何?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推演。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时代背景的差异,这是影响推演走向的关键因素。 武则天时期(唐朝): 这是一个相对开明的时代,虽然有宫廷斗争,.............
  • 回答
    要说吕后干政、武则天篡唐、慈禧垂帘这三段历史时期,对中华民族的危害程度孰轻孰重,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它们各自的破坏方式、影响范围和长远后果都不尽相同。但如果一定要分辨出危害最大的那个,我认为从对中华民族根基、政治制度、社会稳定以及国际地位的颠覆性打击来看,慈禧垂帘时期对中华民族的危害最大。下.............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沉重也极具假设性的问题,它触及了人性、历史创伤与民族情感的复杂交织。如果那些心怀慈悲的中国人亲身经历了南京大屠杀,他们还会用“善良”对待日本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几个层面。首先,我们要理解“心怀慈悲”的中国人,他们拥有怎样的特质?慈悲,通常意味着对他人的苦难感同身受,并希.............
  • 回答
    本次河南水灾中,企业普遍选择捐款的方式,这是一种普遍且有效的慈善行为,但也引发了关于企业公益慈善“更有效”的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如何看待河南水灾中企业捐款的现象? 积极方面: 响应迅速,提供急需资金: 灾难发生初期,最紧缺的就是资金,用于购买救.............
  • 回答
    《红楼梦》中对婆子这一群体,确实显得不够慈悲,鲜有细致描绘她们的不易、不幸,更少有正面的刻画。究其原因,这与曹雪芹创作的视角、小说的主题以及当时社会背景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从创作的视角来看,《红楼梦》的核心关注点是贾府这一贵族家庭的兴衰,以及以贾宝玉、林黛玉为代表的年轻一代的命运。曹雪芹笔下的世.............
  • 回答
    武汉市委书记提出的“慈善机构每三天公布一次捐赠信息及使用去向”的要求,无疑是冲着挽回当下公众对慈善机构信任危机而来。这项措施力度相当大,其潜在作用不可小觑,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详细剖析:一、 透明度是重建信任的基石:长久以来,一些不透明的操作,无论是信息公开不足还是资金使用存疑,都如同阴影一样笼罩在.............
  • 回答
    关于慈禧太后是否真的向“十一国”宣战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官方文件以及后世对事件的解读来分析。以下是详细梳理: 一、历史背景: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1. 义和团运动(18991901) 义和团是19世纪末中国北方民间自发组织的反洋教团体,主张“扶清灭洋”,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其势力迅速扩.............
  • 回答
    慈禧和赵构,这两位晚清和南宋的掌权者,都因其统治下的国家丧权辱国而备受争议。要判断谁“更”丧权辱国,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其执政时间、面对的内外环境、具体的丧权辱国事件、以及其决策的后果和历史评价。首先,我们先分别回顾一下慈禧和赵构及其统治下国家的状况:慈禧太后(1835年—1908年).............
  • 回答
    慈禧毒死光绪的说法流传甚广,但历史真相究竟如何,至今仍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来梳理一下这个复杂的问题,看看慈禧为何会被认为如此对待光绪,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原因。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顾慈禧与光绪帝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的关系。光绪帝并非慈禧的亲生儿子,而是她的侄子,咸丰帝的弟.............
  • 回答
    提起慈禧,人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奢侈”二字。她垂帘听政几十年,掌控着大清朝的生杀大权,其晚年生活之奢华,即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足以令人瞠目结舌。那种奢侈,并非简单的堆砌金银,而是一种浸润在骨子里的、对物质极致享受的追求,以及由此彰显出的至高无上的权力。首先,从她个人的“吃穿用度”来看,就足以窥见一.............
  • 回答
    慈禧太后那份著名的《向万国宣战诏书》,到底是真的历史事件,还是后人以讹传讹的说法呢?这背后其实是一段挺复杂的历史。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1900年,义和团运动如火如荼的那个夏天。当时,大清帝国国内,特别是华北地区,一股强大的反洋教、反外国势力的思潮汇聚成了义和团。这股力量非常勇猛,他们高.............
  • 回答
    关于慈禧太后在临终前为何没有下令除掉袁世凯,这个问题其实相当复杂,涉及到当时政治格局、慈禧的个人考量以及袁世凯自身的手段。与其说慈禧“不杀”,不如说她即便心中对袁世凯有所忌惮,也权衡利弊后选择了“暂不处置”或者说“无法轻易处置”。1. 袁世凯的实力与功劳,让慈禧投鼠忌器首先,必须承认袁世凯当时已经不.............
  • 回答
    慈禧太后与晚清的国运,是一个复杂而令人扼腕的话题。她是否延长了还是减少了清朝的寿命,这个问题很难用非黑即白的答案来衡量,更像是一个在历史的岔路口上,她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可能产生连锁反应,将摇摇欲坠的王朝引向不同的方向。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回到慈禧掌权的历史背景。咸丰皇帝英年早逝,年幼的同治皇帝.............
  • 回答
    要说慈禧是否“知道”自己毁了大清,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点后见之明和道德审判的味道。我们很难走进她内心深处,确切知道她当时是怎么想的。但如果从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她的决策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带来的后果来看,我们可以尝试着去理解这个问题,并且试着剥离掉一些AI的痕迹,让这段叙述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感。首先,我们得.............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就有点复杂了。慈禧究竟长得好不好看,这事儿呀,就跟现在大家评价明星一样,众说纷纭,很难有一个绝对的定论。不过,咱们可以从史料记载、当时的画作以及后人的解读,来一点点拼凑出她当年的模样。首先,咱们得明白,古代对于“美”的定义和现在不太一样。那时候,讲究的是“匀称”、“端庄”、“温婉”.............
  • 回答
    关于慈禧为何在临死前一天才决定“赐死”光绪皇帝,而不是更早动手,这确实是一个历史谜团,也引发了后人许多猜测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看看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慈禧的个人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慈禧和光绪之间的关系。光绪是慈禧的侄子,也是她一手扶持上位的皇帝。.............
  • 回答
    慈禧太后之所以纵容甚至一度利用义和团,其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政治考量、个人信念以及对当时局势的误判。这绝非一个简单的“纵容”二字能够概括,而是一个充满了权谋、恐惧与希望的博弈过程。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慈禧太后在当时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1898年的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重新集权,但她的统治合法性受到了前所未.............
  • 回答
    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这桩历史事件的背后,是晚清政府积贫积弱的现实,以及慈禧本人复杂而矛盾的心态。要理解她为何做出如此惊人之举,需要将目光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中国的国家主权和经济命脉一步步被瓜分。进入十九世.............
  • 回答
    评判慈禧与明英宗谁更“丧权辱国”,需要将他们的具体历史事件置于各自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考察,而不能简单地用现代的道德标准去衡量。两者都身处动荡的年代,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挑战,而他们的决策,不论出于何种考量,都对国家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英宗的“丧权辱国”: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一个在位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