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为什么对婆子最不慈悲?未曾写过什么老婆子的不易与不幸亦或正面?

回答
《红楼梦》中对婆子这一群体,确实显得不够慈悲,鲜有细致描绘她们的不易、不幸,更少有正面的刻画。究其原因,这与曹雪芹创作的视角、小说的主题以及当时社会背景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从创作的视角来看,《红楼梦》的核心关注点是贾府这一贵族家庭的兴衰,以及以贾宝玉、林黛玉为代表的年轻一代的命运。曹雪芹笔下的世界,是以“女儿”为核心的,他对女儿们的美好、敏感、才情有着无尽的怜惜和赞美。相比之下,婆子们更多是作为背景人物存在,是推动情节发展、衬托主角命运的工具。她们的生存状态,在作者的笔下,更多地是被视为构成这个庞大贵族家庭运作体系的一部分,她们的个人情感和遭遇,自然就被放在了次要的位置。

其次,小说的主题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它揭示的是封建社会下,尤其是贵族阶层中女性的悲剧命运。虽然婆子们也是女性,但她们的身份、地位和她们所处的阶层,使得她们的“悲”与年轻女子们的“悲”在性质上有所不同。年轻女子们的悲剧,往往是由于她们的纯真、美好被社会环境所摧残,是才情被压抑、爱情被阻挠,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毁灭。而婆子们的“不易”和“不幸”,更多地来源于她们作为底层劳动者的辛劳、低下的社会地位以及在等级森严的家族中艰难求生。这种“不易”和“不幸”,在作者眼中,可能不具有足够的文学感染力,或者说,与他想要表达的更深层、更普遍的女性悲剧有所区别。

再者,从婆子们的社会功能来看,她们在小说中扮演的角色,很大程度上是服务性的、管理的。无论是管家奶奶(如邢夫人身边的大丫鬟,后来也算半个婆子),还是府里的老妈妈子,她们的职责往往是打理家务、看管下人、甚至参与一些家族内部的管理。这些角色,在多数情况下,要求她们具备一定的精明、甚至圆滑世故,有时甚至需要一些强硬手段来维持秩序。这种职业性质,使得她们在小说中出现的形象,往往带着一些世俗的痕迹,她们的言行举止,更多地是从维护自身利益、家族利益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个体的情感需求出发。

此外,我们也很难在《红楼梦》中找到“正面”的婆子形象,除了少数极其特殊的例子,比如在宝玉、黛玉生命晚期,偶尔表现出一些温情的老妈妈子(但即便如此,她们的温情也是有限的,并且难以扭转大局)。这可能与作者对人性中某些方面的洞察有关。婆子们作为长年累月在等级森严的大家庭中摸爬滚打过来的人,她们的生存智慧,往往建立在察言观色、逢迎上级、压制下级的基础上。这种生存状态,很容易让她们变得世故、精明,甚至带有几分冷酷。曹雪芹笔下的许多人物,都有着复杂的性格,而婆子们,由于她们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环境,她们的复杂性往往更偏向于负面。

当然,这并不是说曹雪芹完全没有看到婆子们的不易。比如,像林黛玉身边可能照顾她的老妈妈,或者一些在贾府遭受打击后,仍然坚守岗位的下层劳动者,她们的辛劳和无奈,其实是隐含在字里行间的。但是,与那些被重点描绘的年轻女子们的悲剧相比,这种“不易”显得不那么突出,没有被赋予足够的笔墨去深入挖掘。

举个例子,《红楼梦》中有很多描绘下人的章节,比如晴雯之死,写出了她作为丫鬟的纯真与悲惨;袭人最终的“得善终”,虽然有争议,但其作为丫鬟的奋斗与无奈也被展现了一部分。然而,对于那些年长的、身份已经成为“婆子”的下人,她们的内心世界,她们的家庭生活(如果有的话),她们在年老色衰后如何度过余生,这些都很少被提及。她们更像是构筑贾府这个庞大机器运转的齿轮,一旦磨损或被淘汰,就很少有人会去关注。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贾府这样的大家族里,一个老妈妈子,她可能年轻时是丫鬟,经过几十年的辛劳,才熬成一个有体面的婆子。她可能也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儿女,但她的人生轨迹,很大程度上是被贾府所决定的。她的荣辱,她的生计,都系于贾府的兴衰。当贾府败落时,她和她们的命运又将如何?这些深层次的、更具普遍性的底层人物的悲剧,在《红楼梦》这部以贵族家庭衰败为背景的作品中,固然是存在的,但却不是曹雪芹想要着重描写的对象。

所以,《红楼梦》对婆子最“不慈悲”,与其说是作者有意为之,不如说是他创作的视角、主题和对人物塑造的侧重所决定的。他更愿意将笔墨倾注在那些如花似玉的年轻生命上,去感叹她们的凋零,去哀悼她们的破碎。婆子们,在那个繁华而又注定要走向衰败的时代,她们的生存本身就是一种不易,而这种不易,在作者看来,可能不如那些更具诗意和悲剧色彩的女性命运来得深刻和动人。她们的不易,更多地被融入到整个贾府的衰败大背景中,成为背景里模糊的影子,而不是被单独拎出来,给予细致的同情和怜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通篇来看红楼梦的作者最讨厌的就是仕途经济那一套,从红楼梦能成书再加上里面的一些诗词来看作者应该是比较喜欢读书的,起码对于纯文学性的书籍应该是比较喜欢的。

所以作者不喜欢仕途经济的原因倒不是真的不爱读书和学习知识,应该是讨厌封建官场那一套为人处世的方法,老婆子们恰恰是按照封建官场那一套方法办事的,当然不可能得到作者的青睐,或者说全书所有按照官场那套方法办事的都不太得作者赏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