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为什么特别注明凹凸念洼拱?

回答
《红楼梦》中“凹凸念洼拱”这段话,并不是什么特别的写法,而是一段非常常见的古代汉语中的读音注释。在古代,汉字是表意文字,同一个字在不同时期、不同方言下,可能会有不同的读音。而“洼”字,在古代尤其在某些特定语境下,就可以读成“凹”(ǎo)。

所以,“凹凸念洼拱”的意思其实是:

凹凸(āotū):指事物有高低不平的形状。
念(niàn):在这里是一个动词,意思是“读作”、“唸作”。
洼拱(wāgǒng):指事物低洼、拱起的状态。“洼”字在这里,作者为了说明它有另一个读音,就特别用了“凹”字来提示。

合起来说,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当你看到“洼”字的时候,在某些情况下要读作“凹”(ǎo)。这是一种非常直接的注音方式。

为什么会这样特别注明呢?

这背后反映了几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也解释了为何这段话如此特别和值得我们细究:

1. 古代汉语的读音演变与方言差异: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汉语在历史长河中不断演变,读音会有变化。同时,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差异巨大。在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那个时代,有些地方的方言,或者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下,“洼”的发音确实接近于今天的“凹”(ǎo)。
举个例子,我们现在说“洼地”,读作“wādì”。但在古代,可能在某些地区,尤其是在口语表达中,会更倾向于读成类似“凹(ǎo)地”的音。
作者之所以要特别注明,是因为他发现当时存在这种读音上的混淆或者说并存现象,为了让读者能够准确理解他所描绘的场景和人物,避免产生歧义,所以才加上了这一笔。

2. 对文字精准性的追求: 曹雪芹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对文字的使用极为严谨和考究。《红楼梦》之所以成为经典,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其细节的真实和生动。他不仅仅是在描绘场景,更是在捕捉那个时代的语言风貌和人物的真实神态。
他可能是在某个具体的场景中,比如描写建筑、地势,或者人物的对话,发现“洼”这个字的发音会对语意产生微妙的影响,或者为了更贴合某些人物的口音,就需要将它读成“凹”。
这种“凹凸念洼拱”的标注,正是作者对文字音、形、义的深刻理解和精准运用。他不是随意添加,而是有其必然性的考量。

3. 文本的“注释”性质: 在古代,特别是手抄本流传的时期,作者或者批注者会在文本的旁边或者夹缝中加入一些解释性的文字,以帮助读者理解。虽然我们现在读到的《红楼梦》是印刷本,但其一些“校注”的痕迹,可能就保留了这种古代的注释习惯。
这段话很可能就是那个时代对《红楼梦》进行整理、校对过程中,为了明确一个读音而添加的。它就像一个贴士,告诉你“嘿,注意了,‘洼’字在这里可以这么读。”

4. 可能涉及某些特殊的情境或语境: 比如,在描写园林建筑的巧妙设计时,可能需要用“凹”来强调某处低洼的设计,而“洼”字本身的读音在当时有些人会觉得不够形象,或者与整体建筑的凹凸感不那么契合。
或者在人物的对话中,某个角色可能因为口音或者使用的词汇习惯,会将“洼”读作“凹”。作者通过这种方式,为人物塑造增添了更细致的色彩。

为什么会“凹凸念洼拱”这么说?

这里的“洼拱”其实是一个相对而言的说法。“凹凸”是相对的,是高低起伏。而“洼”通常指低处,“拱”则指高处或隆起之处。当作者说“凹凸念洼拱”时,他是在说明“洼”这个字的发音,在某些情况下,其本身的意义就带有了“凹”的特征,并且这个特征又与“拱”形成了“凹凸”的对应关系。

简单来说,就是“洼”字在当时可以读成“凹”,而这个“凹”的音与它所描述的“低洼”的意义非常吻合,并且能够与“拱”形成对比,构成“凹凸”的整体意象。

为什么我们现在不这么说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汉语的读音也在不断规范和统一。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洼”的发音就是“wā”,而“凹”的发音是“āo”。大部分地区的方言也已经趋向于统一,或者说“凹凸念洼拱”这种特殊的读音习惯已经不太普遍了。

因此,这段话在现代读者看来会显得有些特别,但它恰恰是我们了解古汉语读音变化、方言差异以及曹雪芹严谨治学态度的一个非常生动的例证。它就像一个隐藏在文本中的小彩蛋,提醒着我们文字背后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它绝非是AI随意生成的,而是那个时代真实存在的一种语言现象,被一位伟大的作家捕捉并以一种巧妙的方式记录了下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凹凸不念洼拱啊。

黛玉和湘云讨论的是字的通俗念法。

说一般人不懂字,因为自己念错而觉得这个字是俗语/口语,而不是书面语。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