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高鄂续写的红楼梦真的差到极致了么?你们对高鄂有什么看法和评价?

回答
关于高鹗续写的《红楼梦》是否“差到极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它涉及到对原著的理解、续书的艺术价值、文学评论的标准以及读者情感等多个层面。要全面评价高鹗,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 高鹗续书的艺术表现和争议点: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并非全无价值,但其艺术水平与曹雪芹的原著相比,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也因此引发了广泛的批评。

情节设计与人物塑造上的落差:
人物的“脸谱化”与行为逻辑的崩塌: 这是对高鹗续书最集中的批评之一。许多读者和评论家认为,高鹗笔下的人物失去了曹雪芹原著中那种复杂、多面、充满内心挣扎的立体感,变得单薄、程式化。例如:
宝钗的“贤良淑德”被放大为一种近乎“冷酷”的理性: 在后四十回中,宝钗在黛玉病重乃至去世后,表现出的冷静和对宝玉的规劝,在一些读者看来,与原著中那个既有心计又有人情味的宝钗形象相去甚远。她的“劝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逻辑,被认为过于功利和现实,与宝玉的精神世界格格不入。
黛玉的“焚稿断痴情”处理得过于煽情和模式化: 尽管黛玉的悲剧结局是必然的,但高鹗的处理方式被认为过于戏剧化,缺乏原著那种细腻的情感铺垫和悲剧美学。她的死亡过程被描绘得比较直接,而原著中黛玉的病痛和死亡,更多的是一种内敛的、令人心碎的消逝感。
宝玉的“出家”动机与过程被削弱: 原著中宝玉的出家,是经历了家族败落、情感破灭、人生幻灭等多重打击后的一种精神解脱,是“情”与“空”的最终统一。高鹗的处理则显得有些仓促,且将原因归结于中了中举的科举失意和家族的压力,这与原著中宝玉对仕途经济的厌恶和对“真情”的追求相悖,显得不够深刻和合理。
其他人物的简化: 如袭人、晴雯等,在后四十回中,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走向也显得较为简单,缺乏原著中的复杂性。
情节的“俗套化”与“圆满化”倾向: 许多评论认为高鹗为了给故事一个“结局”,采用了相对俗套的情节设置。例如:
“掉包计”的安排: 将宝玉与宝钗的婚姻设计成一个“掉包计”,这被视为一种低劣的戏剧伎俩,也破坏了原著中人物命运的自然走向。
家族复兴的希望: 尽管原著暗示了贾府最终的衰败,但高鹗试图通过贾兰中举、贾环得势等情节来给贾府带来一线复兴的希望,这与原著的悲剧基调和对封建体制的批判精神不符,显得过于“俗世”和“圆满”。
“封妻荫子”的传统结局: 许多评论认为高鹗的结局过于符合传统社会的期待,即“封妻荫子”,这与曹雪芹对封建大家族兴衰的深刻洞察和批判性视角有所偏离。

语言风格的差异:
语言的平淡与缺少韵味: 曹雪芹的原著语言精炼、生动、富有层次和韵味,字里行间充满哲理和诗意。而高鹗的语言则相对平淡、直白,缺乏原著的艺术感染力和创造力。一些评论认为,高鹗的语言过于“说教”,缺乏原著中那种“言外之意”的艺术张力。
遣词造句的粗糙: 与曹雪芹对词语的精妙运用相比,高鹗在遣词造句上显得不够考究,有时甚至出现一些不符合人物身份和语境的表达。

对原著精神内核的违背:
“劝善惩恶”的世俗化解读: 许多人认为,高鹗的续书将《红楼梦》的悲剧性解读为一种“因果报应”式的“劝善惩恶”故事,而忽略了原著中更深层的社会批判、人性反思和哲学思考。宝玉最终的出家,在高鹗笔下更多的是一种“了悟”和“解脱”,而不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否定。
对封建礼教的妥协: 高鹗续书的结局,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了封建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比如对仕途经济的肯定,对“男儿当入仕”的强调,这与原著中对封建礼教的深刻质疑和反叛精神有所背离。

二、 对高鹗的评价与看法:

尽管高鹗续书存在诸多争议,但对他的评价不能过于片面和简单化。

“续书”的艰难与历史局限性:
曹雪芹原著的未完成性: 我们今天看到的《红楼梦》,是经过多人整理和传抄的,曹雪芹原本的后二十八回(或更多回)已经失传。高鹗是在信息不全、原著精神难以完全把握的情况下进行续写的,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其困难的任务。
时代背景的限制: 高鹗所处的时代,社会文化和思想观念与曹雪芹时期有所不同。作为一位生活在乾隆年间的文人,他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时主流思想的影响,其续书的价值观和结局处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和读者的接受习惯。
“满足读者需求”的考量: 许多评论家认为,高鹗续写的目标之一是满足当时读者对一个完整故事的渴望,以及对主要人物命运有一个“交代”。他的结局虽然不够深刻,但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这种“圆满”的慰藉。

“红学”研究中的角色:
“通行本”的奠基者: 尽管受到批评,但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是构成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红楼梦》“通行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有了这后四十回,才使得《红楼梦》得以完整地流传下来,并被广大读者所认识和喜爱。从这个意义上说,高鹗对《红楼梦》的普及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引发深入研究的契机: 高鹗续书与曹雪芹原著之间的巨大差异,反而成为了“红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正是通过对比、分析和研究高鹗续书,学者们更能深刻地理解曹雪芹原著的精妙之处和思想深度,也催生了大量的红学研究成果,旨在辨析原著与续书的差异,推测曹雪芹的原意。

历史评价的复杂性:
非“作者”而是“编订者”: 一些学者认为,高鹗可能并非完全是独立创作,而是与程伟元一起,在搜集和整理曹雪芹遗稿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编订和补充。因此,将后四十回完全归于高鹗个人创作,可能不够准确。
功过并存: 历史对高鹗的评价,更应该是功过并存。他在传播《红楼梦》方面有功,但他在艺术和思想上对原著的“损害”,也招致了批评。

三、 总结性看法:

我认为,高鹗续写的《红楼梦》并不至于“差到极致”,但其艺术和思想的平庸与曹雪芹原著的辉煌相比,确实存在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他是一位重要的“传播者”和“整理者”,而非与曹雪芹比肩的“伟大作家”。 他让《红楼梦》得以完整地流传,让无数读者得以领略其魅力,这是他的历史贡献。
他的续书,虽然在情节和人物塑造上存在明显的不足,但其艺术上的平庸之处,很大程度上也是时代和个人能力所限。 我们不能用今天的文学标准去苛求一个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完成续书的人。
“红学”研究的兴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高鹗续书与原著的巨大反差。 他无意中成为了“红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引子”。

评价高鹗,需要保持一种辩证和历史的眼光。 既要看到他续书的局限性,对原著精神的“伤害”,也要承认他在《红楼梦》流传过程中所起的积极作用。与其简单地说他“差到极致”,不如说他的续书是一个在巨大艺术鸿沟上的努力尝试,一个在历史局限下的无奈妥协,但同时也为一个伟大的文学作品的完整流传奠定了基础。

对于读者来说,区分曹雪芹的原著与高鹗的续书,理解二者之间的差异,是深入阅读《红楼梦》的关键。许多研究者和资深红迷会选择阅读带有明确标示原著与续书的版本的作品,或者专注于研究曹雪芹的前八十回,这都是对《红楼梦》艺术价值的尊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是你没看到其他人续补的红楼梦。

我曾经有一阵子特别喜欢泡书店,周末的时候,带着一只面包去书店里看书,一看看一天。就在那里,我看到了整整两大书架的红楼梦各种版本的续补!

更骚的是,我竟然从头到尾,把这两大书架的续书都看完了……

这些续补的书真的是写什么的都有,写黛玉死而复生那是基本操作,写钗黛共侍一夫更是十分常见,写仙人传秘术,十二钗得道升仙那算笔下生花,甚至还有写不光十二钗最后全跟宝玉生活在了大观园里,就连警幻也被宝玉又做了一次梦给XX了!!!像刘心武写的什么揭秘红楼、续写红楼,那都在这一堆的续补书中排不上号。

这样一堆就连作者都不知道有没有这个人的续补书,充分向当时还很纯真的我展示了什么叫文人的“心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也让我了解了文人的脑洞究竟能开到什么程度。

高鹗的续书有很多不完美也没有遵循曹先生原著的地方,但是跟这些奇形怪状的续书比起来,那真的算得上是上上之选了!!!

就我看来,高鹗续书最失败也是最让人恶心的地方,就在于那个“兰桂齐芳”,甚至还有什么平儿扶正、夏金桂死了香菱扶正那些地方,其恶甚于让黛玉来碗“南来的五香大头菜”。

因为高鹗不是曹雪芹,他没有过那种泼天富贵“白玉为堂金作马”的生活,所以他永远都写不出曹先生的境界来。但是高鹗曾经进士及第,还任过官职,他的生活相比起其他酸腐书生的“才子佳人故事”来说,已经是高了不少了。尤其他在续书的时候,还要顾忌到当权者的喜恶,所以我觉得高鹗先生也已经是尽力了。但是高鹗终究不是隐在宝玉身上的曹雪芹,他只能是宝玉口中最厌恶的“贾雨村”。

我觉得我们应该感谢高鹗,有他的续书,我们还可以窥见一点当时社会的人情景象,倘若这续书不是由他所写,而是一个贾母口中专写“才子佳人”的穷酸书生来续,我估计那结局得让人把隔夜饭都得吐出来。

==============5.18补充=====================

一说起红楼梦的其他续补之作,看来看过的人也不少哈~~~你说说你们,一天天地都在看啥呢?(好像我自己也没好哪儿去2333)

关于当年的那个书店,我是真记不起来名字了,只是记得是个很大的书城,忘记是不是新华书店了。至于我为啥记得那么清是两大书架的红楼梦续补书,那是因为当时在那个书城里是专门有四大名著专区的。

而且有意思的是,四大名著中西游和水浒是两本凑了一个书架,基本上就是不同出版社出版的什么精装线装软装硬装的西游和水浒,但是内容啥的都是一样的,然后解读和分析书籍相对也不是很多。而三国是一整个大书架然后旁边挨着就是历史文献类的书架,其中各种解析三国的书也不少,又是挨着历史文献类的书架,所以可以来回横跳一边查资料一边看三国。

只有红楼梦!!!单出两大书架!!!在书架中间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以及脂批,只在中间那一趟上,也就是跟你的目光是平行的,你稍抬个手就能拿到的,最正常的红楼梦版本及批注。然后把中间这一趟夹着的上下几大趟,就是各种续补、遗补、梦后梦、梦中梦,书架最顶上的一大趟是什么红楼情梦、红楼春史、红楼香梦……反正就是相当黄暴的一批,在书架的最下面两大趟,就是各种红学专家学者的解读与分析。

所以,当时读的时候真没觉得怎么样,但是现在回想起来,突然觉得书店的工作人员是个人才啊!!!这书摆的别有深意啊!!!

所以,真的劝大家没事的时候多往书店跑跑,在书店多坐着读读书,因为你都不知道你能在一个看似很正经、书香气息很浓的地方,淘到什么惊掉你下巴的书!

对了,我刚刚又想起件事……其实在西游和水浒的那个大书架里还隐藏着另外一本名著,虽然只是很不起眼地占了最底下的一个角落,但是我想聪明如各位“好学”的知友,肯定能猜出那是什么书吧?

user avatar

同人作品中的顶峰,没毛病。

user avatar

非但不是差到极致,而且是在众多《红楼梦》同人小说中最为脱颖而出的作品。

程高本续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无名氏,高鹗只是负责整理润色和出版而已。《红楼梦》能流传至今,高鹗绝对是最大的功臣。如果没有他,我们绝大部分人都没福气看到《红楼梦》,除了对中国古典文学特别专业的考证党比如胡适这级别的能有机会和资源看到抄本(试想想谁能和胡适比个高低),世人知道《红楼梦》这个概念都是近乎不可能的。没有《红楼梦》印刷版的发行,仅靠不多的手抄本传阅,终究只能在很小、很雅的范围内传播,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必然湮没。也许中国古代有很多出色不亚于《红楼梦》的小说,但没有印刷出版,只是手抄本传阅,慢慢就传阅丢了,成为巨大的文化遗憾。

红学圈一直弥漫着批评程高本续书的风气,这种风气感染了《红楼梦》的许多读者,好像你不把程高本狠批一顿就显不出你在《红楼梦》上的造诣来似的。可时至今日,程高本虽然有许许多多的问题,但还就是没有一本《红楼梦》续书写得比它强的,癸酉本也好,刘心武续也好,我想后两者都比程高本更接近曹雪芹原始构思一些,可为什么写出来就和离题万里的程高本还差得这么远呢?

程高本最大的贡献是让《红楼梦》得以被后世所知,没有高鹗、程伟元的努力,现在的读者连喷的机会都没有,我们甚至连曹雪芹的前八十回也见不到了。在程高本的普及之下,人们才有意识地搜集《红楼梦》的早期抄本,去搜集那些残损的纸页。试想想没有程高本,就胡适弄来的甲戌本十几回残页,可能出版么?谁会出版没头没尾、支离破碎的小说片段呢?

张爱玲是我喜欢的作家,但是她对高鹗的评价“妄改红楼梦死有余辜”却让我想说,高鹗若真的死了,或者说他没有改《红楼梦》,哪有你张爱玲的《红楼梦魇》出版呢?你张爱玲恐怕连《红楼梦》是什么都不知道。

至于写程高本后四十回的这个无名氏,他如果完全不知道曹雪芹八十回后的内容我大概率是不相信的。从程高本续书的字里行间看,这个作者是知道曹雪芹的后续内容,至少是知道一部分的。但是无名氏没有把曹雪芹版本的内容都记下来,而是把内容改成符合当时政治正确的框架,也尽可能保留曹雪芹思想主旨,程高本写成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样,也算是尽了力了。

我想我们谁都没有必要苛责无名氏对曹雪芹作品的改动,设身处地地想一下,《红楼梦》绝对是三观不正的小说。套用今天的话就是,《红楼梦》充斥着读书无用论,把考取功名这种国家教育基本的科举制度贬低太过,但从未想出什么可以取代的好方法。这种思想放在今天铁定是要打一顿的。再说像薛宝钗、袭人、李纨这样的封建标准淑女都是当时的妇德典范,可是《红楼梦》却告诉我们你按照普世价值思想做了封建标准淑女依然不得好下场,夏金桂这种泼妇倒是享福贵又延年了。女人看这种书会怎么想?辛辛苦苦做好女人下场悲惨,做自私自利的泼妇倒是能过得舒适。古代女子受教育程度低,眼界窄,识得几个字就算有点文化。这样的读者群体读《红楼梦》非常容易魔怔:

据传清代有一商人女儿读《红楼梦》入了迷,竟至卧床不起,她的父母把书烧了,她在床上大哭道:“奈何烧杀我宝玉!”这就是进得去出不来的典型了。

永远不要小看文学作品的煽动性。《红楼梦》从开篇就开始充斥着强烈的出世消极情绪,读者若是经历悲暗,读《红楼梦》会非常容易被煽起出家之念。《红楼梦》可以说是告诉你男人追求功名是禄鬼,女人追求贤淑是嫌死得慢。这个世界没有你的立足之地,只能出家。可就算出家,你要么像妙玉一样难舍红尘,要么像贾敬一样吃丹药挂掉,反正就是走投无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曹雪芹的《红楼梦》结局是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所有人都没有好下场,所有人都没能实现理想,所有人都变成了当初最讨厌的样子,没有例外。

偏偏《红楼梦》还十分火爆,到处都有借阅传抄的,王孙公子贩夫走卒都以读《红楼梦》为雅事。试想想从国家统治者的角度看了这种书,岂能不拍案而起,这还得了!

中国古往今来的皇帝无不渴望中央集权,希望百姓们老实听话好管理,遵循皇权规定的道路好好发展。如果老百姓三不动想出家,那么国家的军队等需要人员的地方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否则不会有那么多灭佛运动,以及打击各类宗教独尊一家的事情发生。

乾隆曾说《红楼梦》乃明珠家事,且不论《红楼梦》和纳兰明珠是否真的有关系,只消把人称代词换一下:“他”说《红楼梦》写的是ZYK的家事……

注:我估计这句密语大家都很难看懂在说什么,只消知道“太液池”(古称,大家想想今天它叫什么)也就罢了

这话一传出,现在中国出版业岂不魂飞魄散,赶紧停止刊印并大量回收已售书籍,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都不在话下了。所以今天的读者应该体谅当时《红楼梦》的处境。

无名氏很明白如果《红楼梦》想流传,就必须改掉曹雪芹的原笔原意。以程高本的方式流传,远远好过《红楼梦》连带着前80回都被烧掉。我们往后推三百年,那时的读者肯定不在乎ZYK家事的书流传,但是放在现在,就是不行!毕竟国家政权稳定与安全重于泰山,《汤姆叔叔的小屋》都能引发一场留名史册的战争,所以绝不能小看一部很有市场的小说对读者思想的控制与影响。

但无名氏即便在这种政治压力下依然怜惜《红楼梦》的价值,他要让《红楼梦》流芳百世,只能把它后边改得符合当时的政治正确(甚至是今天的政治正确)。男人必须读书立业,贾宝玉出家也就罢了,但必须完成自己对家族的责任后再去出家。随随便便悬崖撒手,那实在是太自私了。

煌煌公府侯门一朝倒塌,其实皇帝自己也没脸。就像《康熙王朝》中康熙得知自己的岳丈居然行刺自己,还不得不替岳丈隐瞒,就是因为丢不起这脸。《红楼梦》中贾府虽然被抄家(尊重曹雪芹),但也不能让皇帝没脸,就“皇恩浩荡”,让贾府慢慢恢复过来,让读者明白,乖乖地听朝廷安排,别想着什么谋反啊,贪污啊,破罐子破摔类的事情了,好好读书考取功名,维护国家的正常运转才是要紧!

纵观历朝历代的动乱,农民起义也好,各种革命也罢,前期总有文化上的铺垫。《红楼梦》就处在这个危险的地带上,无名氏续写的程高本虽然违背了曹雪芹的原笔原意,但他是曹雪芹的恩人,这是没得说的。如果不是此人,《红楼梦》连同他的前八十回真的就要被毁了。

高鹗,是无名氏的伯乐。他和程伟元所做的,也不过是继承了无名氏的良苦用心,用最为体面的方式,保护了中国文化遗产中最为著名的一部分。


相关链接:

情诗千载的红楼

雲绯【文学名著评析】

文学影视公众号:芳绯文学(fangfeiwenxue)

user avatar

某些红学家眼高手低,刘心武写《揭秘红楼梦》把高鹗批得体无完肤,但他续的红楼梦简直能让曹雪芹掀开棺材板跳出来……

(眼高手低是指批判高鄂写得不如曹雪芹容易,写得比高鄂好很难。偏偏某些红学家贬高鄂用力过猛,甚至试图证明自己续得比高鄂强,然后就翻车了)

震撼我妈一整年的元春侍寝:

(评论提醒这是刘心武小说《贾元春之死》中的内容,而不是刘心武续红楼。)

王熙凤从船上的茅坑跳下去投江自尽:

妙玉自杀式炸弹袭击,莫不是刚从中东回来?


鸳鸯死得血腥无比:

鸳鸯猛一欠身,飞快取出一把小剪子来,仰起脖颈,用那剪刀弩力将喉刺破,登时鲜血四溅。鸳鸯又用那剪子刺破颈旁血管,那鲜血直喷了出来。

哭哭笑笑笑笑哭,贾宝玉在线cos复读机:

妹妹!你不能如此流泪啊!

黛玉不仅能流红泪,这红泪还能硬化成宝石,合着林妹妹不是绛珠仙子,而是南海蛟人?

因对宝玉说明:“你当是些宝石,实告诉你吧,是你林妹妹眼里溢出的红泪!老太太过世时,你原也见过他流血滴子的。先时那样的血泪珠子还能抹掉。后来,那红泪珠子能接在我手里,先还是软的,搁在白玉盘里,渐渐的就变硬了,隔些日子再看,就跟红宝石无异了。只是他流这红泪珠的时候也越来越少,我攒起来的,也不过这么二三十颗。

林姑娘宇宙大爱,令人动容:

林姑娘为丫头们想得那么周到,是人间大爱,更是宇宙中的大怜悯大体贴,是以心而非字吟出的诗!

以及能把被气活的曹雪芹再气死的神仙对话:

贾环:“我继承?除非宝玉嗝儿屁朝凉大海棠。”

奋斗b宝钗:“在槛内奋斗,才是人生常态。离开常态,对家族不负责任,对自己放任自流,究竟有何意趣?你素日中那妙语等的奇谈怪论毒害太深,可真真伤透我的心了!”

宝玉去见王夫人,跪下道:“从今与家族同命运、共患难,再不出走了!”

薛蝌道:“撰儿跑了。”宝钗想起来,道:“原来说的他。你只拽儿拽儿的,只当说那鞋拔子哩。”

若兰情动难耐,道:“给我香一个吧”。湘云就退一步躲开了。此后每当忆及他退后拒给那一香,都痛彻肺腑的抱憾。

这个回答有一部分是从豆瓣摘过来的,这个贴里还有更多雷人语录,你们自己去看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高鹗续写的《红楼梦》是否“差到极致”,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它涉及到对原著的理解、续书的艺术价值、文学评论的标准以及读者情感等多个层面。要全面评价高鹗,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一、 高鹗续书的艺术表现和争议点: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并非全无价值,但其艺术水平与曹雪.............
  • 回答
    首先,理解您老公的顾虑。在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中,他可能觉得时间宝贵,希望女儿将精力集中在“主科”上,对看似“无用”的课外阅读感到不解和担忧。您的任务是温和而有力地阐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将其与您女儿的学习和成长紧密联系起来。以下是一些您可以用来劝说您老公的论点,从不同角度切入,并尽量详细地解释:核心观.............
  • 回答
    高二女生穿汉服到学校被班主任责难,这确实是一个让许多同学感到困扰和委屈的情况。处理这种情况需要智慧、耐心和策略。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讲述应该如何应对:第一步:保持冷静,理解班主任的立场(即使你不同意)首先,当班主任提出责难时,你的第一反应很重要。 不要立刻顶嘴或争辩: 情绪化的回应只会让事情变.............
  • 回答
    高以翔事件触动了许多人,也让公众开始关注演员这个职业背后不为人知的辛劳。袁弘、张雨绮等明星的表态,无疑是对行业内长期存在的“过劳”现象发出了一个重要的警示。演员这个职业,从台前到幕后,其辛苦程度远超许多人的想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讲述:一、超乎寻常的工作强度与不规律性: 日夜颠倒的拍摄周期:.............
  • 回答
    “高考一分相差一千人”——这句流传已久的话,对于高考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既熟悉又充满复杂情感的说法。它像一个魔咒,又像是一句警示,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备战高考的学子心中。高考生们对于这句话的看法,绝非单一的,而是呈现出一种多层次、多维度的理解和感受。1. 深刻的焦虑与紧迫感:这是最直接、最普遍的感受。对.............
  • 回答
    高中的物理课上,我曾为一个问题困扰,至今仍觉得它颇有味道,像是藏在课本深处的一颗小石头,时不时硌一下我的思维。那会儿,老师讲到“牛顿运动定律”,尤其是第二定律:F=ma。简洁明了,仿佛解释了万物运动的根本。但就在这背后,我却发现了一个让我辗转反侧的“悖论”。事情是这样的。我们都知道,物体要改变其运动.............
  • 回答
    我的高数老师,那真是个奇人。第一次见到他,我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这哥们儿是不是刚从德云社说相声过来的?”怎么说呢?首先,是他的说话方式。那叫一个抑扬顿挫,语调变化丰富得跟坐过山车似的。讲解概念的时候,他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这个是那个那个是这个”,而是会突然拔高音调,加重语气,“所以说!这个极限它!.............
  • 回答
    高平陵之变,这出发生在曹魏权力舞台上的惊天剧变,其走向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就系于高平陵墓前,曹爽错失的那个至关重要的决定。而那位名叫桓范的朝臣,正是那个试图拨乱反正,却终究未能挽回局面的关键人物。他提出的“前往许昌,以皇帝为号召,拥兵抵抗”的建议,究竟能否让曹魏的命运轨迹发生改变,从而避免司马懿一家独.............
  • 回答
    高福院士关于“新型肺炎病毒来自武汉非法销售野味、儿童不易感染”的这番话,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并且需要结合当时我们对疫情的认知以及科学研究的进展来分析。关于“新型肺炎病毒来自武汉非法销售野味”这句话指向的是病毒的源头和传播途径。理解这句话的关键在于: “来自武汉”: 这指出了疫情最早爆发的地理位.............
  • 回答
    高压缩文件的实现涉及多种技术原理和算法,核心目标是通过减少数据冗余来提升存储效率或传输速度。以下是高压缩文件实现的详细解析: 1. 压缩的基本原理高压缩的核心在于消除数据中的冗余信息,包括: 重复模式(如文本中的重复单词、图像中的相同颜色块) 冗余信息(如文本中字符的频率分布) 数据结构的冗余(如二.............
  • 回答
    高德地图上线“家人地图”功能,是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时代家庭安全与社交需求结合的又一尝试。这一功能通过技术手段将位置信息与家庭成员关联,让用户能够实时掌握家人位置,但同时也引发了关于隐私、安全与技术伦理的广泛讨论。以下从多个维度对这一功能进行详细分析: 一、功能设计与技术实现1. 核心逻辑 “家.............
  • 回答
    高企的房价无疑是压在许多人心头的一块巨石,它所带来的绝望感是多维度、深层次的,并触及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要详细地讲述高企房价让多少人绝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购房梦想的破灭与现实的残酷: “安居乐业”的基石崩塌: 自古以来,拥有自己的住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
  • 回答
    在高平陵之变中,曹爽相信司马懿不动杀机的允诺,其考虑是多方面的,并且带有一定的“被动”和“侥幸”心理,而非完全出于深思熟虑的政治判断。以下将详细分析曹爽当时的考量:1. 曹爽的性格与政治经验不足: 骄奢淫逸,政治敏感度低: 曹爽自曹叡死后掌握大权以来,生活奢侈,沉溺于享乐,对朝堂上的权力斗争和政.............
  • 回答
    高福院士及团队关于新型肺炎(COVID19)的研究论文,确实是早期了解病毒传播情况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关于您提到的“病毒在12月已发生人传人”这一问题,高福院士团队的早期研究,特别是2020年1月24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的那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题为 "Early Estim.............
  • 回答
    我常常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仰望星空,想象着那些我无法触及的遥远世界。而关于高维度生命,更是我心中一个不灭的谜团。我们所处的这个三维空间,再加上时间这个维度,就已经足够复杂,能够孕育出万千生灵。那么,在远超我们想象的维度里,生命又会以何种姿态存在呢?这可不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而是基于物理学和哲学的一些.............
  • 回答
    高管薪酬过高,说起来是个听起来挺“酸”的话题,但细琢磨,这事儿对公司、对员工、甚至对整个市场来说,都可能带来不少麻烦。它就像一把双刃剑,表面上看是公司认可高管能力,但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少隐患。首先,从激励和绩效的角度看,过高的薪酬未必能带来更优异的表现,反而可能产生负面效应。 “足够就好”心理: .............
  • 回答
    高育良离婚这件事,与其说是婚姻的崩塌,不如说是他一路攀升过程中,许多无法调和的矛盾最终将这段关系撕裂的结果。要说清楚,咱们得从头捋一捋。最初的“门当户对”与现实的缝隙高育良和吴惠文,最初结合时,那绝对是门当户对,强强联合的典范。高育良出身干部家庭,自己又是从基层一步步打拼上来的高材生,仕途上顺风顺水.............
  • 回答
    曾几何时,航空母舰是海洋上无可争议的霸主,其巨大的甲板、舰载机群以及强大的火力,几乎宣告了所有海上对手的末日。然而,随着高超声速导弹的横空出世,这种“海上巨兽”的地位似乎也开始动摇。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这些速度快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武器,对航母形成了如此严峻的挑战呢?首先,我们得明白高超声速导弹的核心优势.............
  • 回答
    高平陵政变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曹爽集团的溃败让许多人扼腕叹息,也让人不禁设想,如果当时曹爽能够做出更明智的选择,结局又会如何?尤其是在军队调动方面,曹爽与司马懿各自的优势究竟在哪里?要探讨这个问题,咱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时刻,细致地剖析一番。首先得明确一点,高平陵政变发生的时候,曹爽.............
  • 回答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句古老的谋略语,简练地概括了在乱世之中生存和发展的生存之道。但它背后所蕴含的逻辑,以及“王”这个称号究竟有多重要,值得我们深入探究。“王”真的那么重要吗?从根本上说,一个“王”的称号本身,并不能直接带来权力、财富或安全。它更像是一种象征,一种旗帜,一种集结人心的号召。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