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红楼梦》中王夫人吃斋念佛,但对下人冷血无情?

回答
王夫人吃斋念佛,对下人冷血无情,这看似矛盾的背后,其实深深植根于她所处的环境、她的性格特质,以及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要理解这一点,得掰开了揉碎了去瞧。

首先,我们得从王夫人这个人物本身说起。她生在王家,是皇亲国戚的出身,这让她从小就养成了尊贵和优越感。嫁入贾府,更是成为了荣国府的当家奶奶,地位显赫。但同时,她又是那个时代背景下典型的封建大家庭女性,生活在一个男权至上的社会里,她的地位和影响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她的丈夫贾政以及她的儿子贾宝玉。

关于“吃斋念佛”这层,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看作是一种虔诚的信仰。

趋吉避凶,求得心安: 王夫人的一生,说实话并不算顺利。她的亲生女儿元春能被选入宫中,是王家和贾府的一件大事,但也意味着分离和风险。她还有一个体弱多病的儿子贾宝玉,宝玉的健康和将来是她最大的心病。在这个时代,生老病死都是常事,尤其对于权贵家庭,更惧怕家宅不宁、子孙凋零。吃斋念佛,成为了一种精神寄托,一种祈求神佛保佑、趋吉避凶的方式。她希望通过自己的虔诚,能够为家人(尤其是宝玉)祈福,求得一个平安顺遂的人生。
维护自身形象和地位: 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对于贵族女性来说,表现出对佛教的虔诚,是符合其身份和体面的。这不仅能彰显她们的仁慈和善良,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她们的权威增添光环。尤其是在贾府这样的大家族,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利益纠葛,都需要一个得体的外在形象来维系。王夫人吃斋念佛,也在一定程度上给自己贴上了“善人”、“慈母”的标签,这有助于她在家族内部赢得尊重,巩固自己的地位。
排遣内心的空虚和压力: 尽管身处高位,但王夫人的生活也并非处处如意。她要处理贾府庞杂的事务,要应对各种人情世故,同时还要面对丈夫贾政的严厉,以及宝玉的不合常规。在这样的压力下,念佛可以成为一种排遣内心烦恼、寻求内心平静的方式。佛经中的一些教义,比如无常、放下,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安抚她躁动的内心。

而她对下人“冷血无情”,这又是另一个层面的东西,同样有其深刻的根源。

阶级固化与权力结构: 那个时代的社会,是一个森严的等级社会。王夫人作为主子,她的地位和尊严是毋庸置疑的,而下人则是被视为“物”或者工具。在她看来,下人就是用来服侍、听从的,他们的生死、荣辱,与主子的利益相比,根本不值一提。这种阶级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她从小就在这种观念下成长,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维护家族利益至上: 王夫人是荣国府的当家人,她的首要任务是维护贾府的利益和秩序。在这种观念下,下人的个人感受是次要的,甚至是无关紧要的。当某个下人触犯了规矩,或者对家族利益构成了威胁时,她自然会毫不犹豫地采取严厉的手段。比如对晴雯的处置,虽然很多人认为残忍,但在王夫人眼中,晴雯的“放荡”和“不敬”是对贾府体面的一种损害,尤其是对宝玉的“带坏”,这是她不能容忍的。
“为宝玉好”的保护欲: 王夫人对宝玉的疼爱是毋庸置疑的,但这种疼爱也伴随着一种强烈的控制欲和保护欲。她希望宝玉能够走她认为“正途”的道路,也就是读书科举,光宗耀祖。任何可能“带坏”宝玉的人,在她看来都是敌人,都必须清除。晴雯、金钏儿之死,都与她认为她们对宝玉产生了不良影响有关。她对下人的冷酷,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护”她的儿子,维护她心中“理想的家庭秩序”。
受时代和环境的影响: 王夫人并非孤立存在,她也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贾府这样一个庞大的家族,内部充满了各种争斗和算计。为了生存和巩固地位,有时候不得不采取一些强硬的手段。她身边的人,比如周瑞家的,也有着类似的冷酷和势力。这种环境的熏陶,也加深了她对下人的漠视。
“慈悲”的狭隘性: 很多时候,王夫人的“慈悲”是有限的,只针对她的亲人和她认为值得同情的人。她可以为宝玉的健康心焦如焚,但却对下人的苦难视而不见。她的念佛更多是一种形式化的虔诚,一种为自己求福的方式,而非真正将佛家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落实在对下人的关怀上。这种“慈悲”是狭隘的,带有明显的阶级色彩。

举个例子来说明这种矛盾:

当我们看到王夫人一面上香烧烛,虔诚祈祷,另一面上却轻易地将金钏儿打发去“抵命”,将晴雯逐出病中,最终导致其死亡时,这种反差就非常明显。

金钏儿之死: 金钏儿因为和宝玉玩闹,被王夫人撞见,王夫人认为她“勾引”宝玉,轻则责骂,重则直接将其逐出,即便金钏儿知道自己怀孕,王夫人也毫不顾忌其生死,冷酷地让她“死了干净”。在她眼里,金钏儿不过是一个工具,一个可能损害宝玉名节的障碍。念佛的“慈悲”并没有延伸到她身上。
晴雯之死: 晴雯是一个聪明伶俐、心直口快的丫鬟,她不畏权贵,也敢于回嘴。王夫人认为她行为“放荡”,尤其是怀疑她“勾引”宝玉,并且认为她“妖冶”。最终,晴雯被逐出大观园,病情加重而亡。在她心中,晴雯的“德行”不配待在宝玉身边,而她的死去,也是对这种“不配”的一种惩罚和清理。即使是宝玉对晴雯的深情,也无法打动王夫人分毫。

所以,王夫人吃斋念佛与对下人冷血无情,并非不可调和的矛盾。她的念佛,是一种个人化的、狭隘化的精神慰藉和祈福手段;而她的冷血无情,则是她所处社会环境、阶级观念、家族利益以及个人性格共同作用的结果。她将自己的“虔诚”与她对下人的态度做了明确的切割,前者是为了自己和家人求福,后者则是为了维护她的权威和利益。在她的世界里,这些是可以并行的,并且互不影响。

总而言之,王夫人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她的行为是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下,一个身处权力中心、有着特定成长背景和性格的女性的真实写照。她的“善”和“恶”,她的“慈悲”和“冷酷”,都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生动而令人深思的典型形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般如果小说里有人物设定是吃斋念佛的,他/她的首要特征不是慈眉善目,而是心里有难言的苦楚,特别是这个人物本不必吃斋念佛。王夫人就是这种的典型。

表面上看,王夫人,一个国府的当家太太,自己有诰命,丈夫尊重,媳妇省事,还有一个身居凤藻宫尚书贤德妃的女儿,儿子虽然顽劣,但出生就有胎里带的宝玉,屡屡逢凶化吉,同样自非常人。

但是实际呢?虽享受着当家太太的荣耀,但也受着当家太太的辛苦。每日往来迎送,酬宴谢宾,都得是她亲自出面。上面有一个老封君似的婆婆,她管理偌大一个公府,出事情都得向她问责,甚至不是她的责任也得向她发作。丈夫虽然尊重她,但已经共同养育了三个孩子的中年夫妻,难道互相面对着心里就不渐渐疲倦和乏味吗?媳妇是省事,可媳妇省事是她失去了她的丈夫,而她的丈夫又是她最爱的大儿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女儿身居高位,为家族带来无限荣耀,但不须提一入宫门深似海,单母女不能常常见面,见面也须拿着尊卑分寸,你叫一个母亲怎么不伤心?就剩一个儿子了,倒也好,但是就是爱玩不爱学,一边看着他和他老子整天见面跟见仇人,一边想着管管,但是一管婆婆就开始插手,自己母权置如虚设。这也都罢了,偏偏还有她妯娌,整天想着搞事情,明明是她搞出来的破事,婆婆偏转过来骂她。

吃斋念佛往往不是修一个心慈手软,而是求一个精神麻醉。佛教的道义就是今世皆苦,所以佛教的信徒,都是正受着生活的各种苦楚。一个富家太太,一般念佛,却不茹素,这就是典型只把佛教当求安心的工具,诸如许多人都拿这个批评信佛却不茹素的吴月娘虚伪,相比而言,王夫人更地道,她至少有口忌:

宝玉道:“我今儿还跟着太太吃罢。”王夫人道:“罢罢,我今儿吃斋,你正经吃你的去罢。”宝玉道:“我也跟着吃斋。”

既茹素,王夫人也同样会遵守更多的佛教规矩,因此显出特别的宽厚。这份宽厚并不是虚伪,虚伪的逻辑是弱势,所以会两面三刀,上恭下倨,王夫人没有任何虚伪的必要,因为她没有什么图谋。她的宽厚是真的宽厚。

对贾瑞一个外房的态度:

倏忽又腊尽春回,这病更又沉重。代儒也着了忙,各处请医疗治,皆不见效。因后来吃“独参汤”,代儒如何有这力量,只得往荣府来寻。王夫人命凤姐秤二两给他。凤姐回说:“前儿新近都替老太太配了药,那整的太太又说留着送杨提督的太太配药,偏生昨儿我已送了去了。”王夫人道:“就是咱们这边没了,你打发个人往你婆婆那边问问,或是你珍大哥哥那府里再寻些来,凑着给人家。吃好了,救人一命,也是你的好处。”凤姐听了,也不遣人去寻,只得将些渣末泡须凑了几钱,命人送去,只说太太送来的,再也没了。然后回王夫人,只说:“都寻了来,共凑了有二两去。”

像这一段就能看出来王夫人的佛教思想:吃好了,救人一命,也是你的好处。

对刘姥姥一个远亲的态度:

这两包,每包里头五十两,共是一百两,是太太给的,叫你拿去,或者作个小本买卖,或者置几亩地,以后再别求亲靠友的。

包括对下人:

又见各官宦家凡养优伶男女者,一概蠲免遣发。尤氏等便议定,待王夫人回家回明,也欲遣发十二个女孩子。又说:“这些人原是买的,如今虽不学唱,尽可留着使唤,令其教习们自去也罢了。”王夫人因说:“这学戏的倒比不得使唤的,他们也是好人家的儿女,因无能卖了,做这事。装丑弄鬼的几年,如今有这机会,不如给他们几两银子盘费,各自去罢。当日祖宗手里都是有这例的,咱们如今损阴坏德,而且还小器。如今虽有几个老的还在,那是他们各有原故,不肯回去的,所以才留下使唤,大了配了咱们家的小厮们了。”尤氏道:“如今我们也去问他十二个,有愿意回去的,就带了信儿叫上他父母来,亲自来领回去,赏他们几两银子盘缠方妥当。若不叫上他父母亲人来,只怕有混帐人顶名冒领出去,又转卖了,岂不辜负了这恩典?若有不愿意回去的,就留下。”王夫人笑道:“这话妥当。”

又见王夫人的佛教思想:咱们如今损阴坏德,而且还小器。

可以说,佛教思想是王夫人积德行善的关键,所以她的宽厚就绝不是做做样子。她第一没有向这种弱势人群做样子的必要,二她对下面做样子又不能让上面对她另眼相看,三她的精神支柱就是佛教,本身文化水平不高,就更没有毁自己支柱的能量。就这方面看,王夫人的道德感的确高于同等级的贵族太太们。

因为现世的苦,而去信仰佛教,因为信仰佛教,而广泛地行善。在这个逻辑中,现世是一切的基础,这是王夫人和贾敬的不同,这两个人大概是贾府最迷信宗教的人,但贾敬的迷信,是不顾现世,一心想要飞升,王夫人的一切作为,却还是扎根在现世。所以要推究王夫人的行为逻辑,就得分析王夫人的现世处境。

婆婆的态度——自己不能更改;丈夫的作为——已经习以为常;大儿子已死——无力回天;女儿封妃,一生囿于皇城——无计可施。想来想去,一生寄托,唯有宝玉,也唯有宝玉,以她人力还能转圜。现世有多苦,宝玉于她就有多重。以宝玉为准,一切原则都不算原则,什么佛祖,什么菩萨,她信你不就是希望你能为她拔苦予乐,但如果宝玉不好,她一生还有什么乐。所以对王夫人讲,宝玉远高于什么佛祖菩萨,远高于什么积德行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故以八十回论,王夫人凡是表现杀伐决断的一面,都是和宝玉有关。题目所谓“对下人冷血无情”,于王夫人讲,就是龙有逆鳞触之必怒。她清理怡红院的时候,对众人说:

可知我身子虽不大来,我的心耳神意,时时都在这里。难道我通共一个宝玉,就白放心凭你们勾引坏了不成!

你站在晴雯芳官的角度看,王夫人此话实在可厌可恨,所以不求你原谅她,可是你不妨想想王夫人的境况,你就知道她这一句都是血泪。她说她的心耳神意都在怡红院,她说她只有一个宝玉。红楼梦是一部青春的赞歌,但是在王夫人身上,却真实地展现了一个中年人的辛酸苦辣。你可以像贾宝玉骂婆子鱼眼睛一样憎恨中年妇女,但是至少也要知道,她们大多数人这时候为的,往往不是自己,是为了柴米油盐,为了孩子的教育,为了家庭和睦幸福。对王夫人讲,她的所有心意,一举一动,整个精神,都是为了在她失去一个好孩子后又得到的虽不那么好可却是自己仅有的孩子的贾宝玉。

贾宝玉和林黛玉说过一句话,看着好像是他伤心,其实是王夫人最伤心:

我又没个亲兄弟亲姊妹。虽然有两个,你难道不知道是和我隔母的?我也和你似的独出,只怕同我的心一样。

贾宝玉没有亲兄弟亲姐妹吗?贾宝玉是独出吗?并不是,只是他的哥哥死了,他的姐姐入官再不能长伴身边,于是在家里,他就好像是独生子。虽有探春贾环,却是赵姨娘的孩子。

这句话贾宝玉说,轻轻巧巧,但是换给王夫人,就是她生了三个孩子,却只像生一个一般。贾宝玉可以和林黛玉说说,王夫人那么痛苦,却无人可说。

user avatar

王夫人逐出去的丫鬟,一个是跟宝玉说我们同天生日就是夫妻,一个是说“有你的只是你的”还教他去捉另外一个丫鬟和少爷偷情。另外两个是漂亮伶俐泼辣轻浮容易得罪人,她看不惯。

就算到了现代社会,你想象一下,你家里请的一个保姆跟你儿子说“我们同天生日就是夫妻”,又或者说“有你的只是你的,你去隔壁围观那家的儿子跟保姆偷情吧”,又或者是性格泼辣,高声大气,动不动就跟家里其他佣人吵架,到处得罪人的类型。

你会不会开除这些保姆?

如果你的答案是“会”,那你又有什么资格指责王夫人对下人狠毒无情?

user avatar

正是因为冷血无情,才需要吃斋念佛,希望得到佛祖的原谅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王夫人吃斋念佛,对下人冷血无情,这看似矛盾的背后,其实深深植根于她所处的环境、她的性格特质,以及那个时代的社会文化。要理解这一点,得掰开了揉碎了去瞧。首先,我们得从王夫人这个人物本身说起。她生在王家,是皇亲国戚的出身,这让她从小就养成了尊贵和优越感。嫁入贾府,更是成为了荣国府的当家奶奶,地位显赫。但.............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鸿篇巨制中,王夫人和邢夫人作为贾府中的两位重要女性,她们的地位差异,绝不仅仅是因为谁的儿子是嫡出,谁的儿子是庶出那么简单。这其中牵扯到了家族的政治格局、经济实力、个人能力以及更深层次的文化和情感因素。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她们的身份和她们的丈夫。王夫人是贾政的正妻,而邢夫人则是贾赦的正.............
  • 回答
    论及《红楼梦》中王夫人对孙子贾兰的态度,与贾母对贾宝玉的呵护备至相比,确实显得冷淡许多。这其中缘由,并非三言两语能说清,而是错综复杂,涉及家族的现实考量、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贾府内部微妙的权力格局。首先,我们得明白贾兰是谁。贾兰是贾珠与李纨的儿子,而贾珠是王夫人唯一的嫡出长子。从血缘上讲,贾兰是王夫.............
  • 回答
    说到王夫人啊,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角色,说她结婚前后判若两人,这话真不是夸张。咱们仔细说说,为啥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先得说说王夫人是哪家姑娘。她可是大家族出身,娘家是当朝的“皇亲国戚”,琅琊王氏。你想想,能跟皇室攀上关系的,那是何等荣耀?所以,王夫人从小也是在锦衣玉食、万千宠爱里长大的。她的成长环境,决.............
  • 回答
    《红楼梦》中,王熙凤与邢夫人的婆媳关系为何成为叙事重心,而非邢夫人与王夫人之间的妯娌争端,这并非简单地忽略了后者,而是作者曹雪芹在人物塑造、情节推进以及主题表达上的深邃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几位女性在贾府权力结构中的位置、她们各自的性格特质以及她们行为背后的驱动力。首先,从“戏份”和.............
  • 回答
    贾宝玉的妈妈王夫人,这位雍容华贵的国公府夫人,在《红楼梦》的众位女性形象中,扮演着一个复杂而矛盾的角色。对于林黛玉,她的态度确实不像对薛宝钗那样热情有加,甚至可以说是有些疏远和不喜。这其中原因,绝非三言两语能够说清,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的结果。首先,我们得从王夫人自身的性格和价值观来分析。王夫人是.............
  • 回答
    87版《红楼梦》中,探春远嫁时对赵姨娘一声“娘”,确实让许多观众感到揪心,甚至不解,觉得似乎与探春平日里在王夫人面前的“得体”形象有所出入。其实,这声“娘”的背后,是复杂的情感交织,是角色性格的深刻体现,更是导演和演员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精准捕捉。首先,要理解探春的性格。探春是“风流灵巧,不输男子”的探.............
  • 回答
    说起《红楼梦》里王夫人打金钏那一巴掌,这事儿看似简单,却是林林总总透露出许多文章背后的东西。不仔细咂摸,可能就觉得是老太太教训丫鬟的普通事儿,但细细一想,这一巴掌的轻重,打的可不只是金钏一个人。首先,从事情的起因说。金钏儿,一个在大观园里伺候王夫人的丫鬟,因为被王夫人撞见了她“鬼混”,也就是在白天趁.............
  • 回答
    王扶林导演,一提到他的名字,很多人脑海里第一时间闪现的,必然是那部堪称中国电视剧史上的里程碑之作——《红楼梦》。这部剧的成功,无需多言,至今仍是无数观众心中无法超越的经典。然而,如果将《红楼梦》的光环稍微剥离,审视王扶林导演的其他作品,似乎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为何论及其他作品,大家普遍认为其水准“.............
  • 回答
    《红楼梦》和《小时代》虽然都描绘了奢华的生活,但呈现出的文学性和价值取向却截然不同。这之间的差异,恰恰揭示了文学作品如何通过叙事、人物塑造、主题深度以及作者的态度,来赋予物质描摹以不同的意义。《红楼梦》中的奢华,是一种饱含深意的背景设定,它并非故事的终极目的,而是人物命运的载体,是时代洪流的缩影,更.............
  • 回答
    “宝玉不习武,这在红楼梦里是再明显不过的事了。”说到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都有疑问。毕竟在中国传统观念里,文武双全才是理想男儿的标配,更何况宝玉这样的贵公子,家族的未来寄托在他身上,多少也该有些“安邦定国”的意思吧?然而,脂砚斋的批语和曹雪芹的文字,却明确地告诉我们,宝玉的成长轨迹,从一开始就朝着“文.............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王熙凤作为荣国府的实际管理者,其精明强干、八面玲珑的性格,让她在众多人物关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她对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木石前盟”情愫的洞察与撮合,甚至几次三番地拿来打趣,这其中自有其深意,并非简单地因为她偏爱黛玉或厌恶宝钗。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细细掰扯王熙凤的出身、处.............
  • 回答
    《红楼梦》中,薛宝钗的房间布置堪称一绝,人称“雪洞”,其简洁、素雅,与她本人“随分从时”、“任是无情也动人”的气质相得益彰。这并非简单的审美偏好,而是宝钗深谙世事人情,通过这种“雪洞”般的布置,折射出她深层的思想、性格以及生存策略。首先,我们从宝钗的个人性格来解读。宝钗为人端方持重,心思缜密,不喜张.............
  • 回答
    《红楼梦》中,宝玉给“珍珠”改名“袭人”,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他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寄托和对这位最贴近自己的丫鬟的一种独特的关怀。要理解这个改名,我们需要从宝玉的性格、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对人情世故的理解来细致地解读。首先,宝玉的性格是理解这个改名的关键。宝玉生于富贵之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他的内心是.............
  • 回答
    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可真有意思!我也是读《红楼梦》的忠实读者,也曾有过跟你一样的疑惑。你说宝黛跟你印象中完全不一样,这背后可能藏着几个原因,咱们一点点来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这“印象”是怎么来的。咱们现在对宝黛的印象,大多不是直接从原著里一点点咀嚼出来的,而是通过各种解读、影视改编、甚至是网络段子一点.............
  • 回答
    《红楼梦》里关于那癞头和尚,他为何要对黛玉说出那番“木石前盟”的预言,又为何会将那金锁给了宝钗,书中虽未明说,但细细品味,却能从中咂出一些意味深长的道理来。这与其说是和尚的“神力”,不如说是作者曹雪芹借他之口,点破了人生诸事,尤其是那情与缘的虚幻与无奈。首先说那癞头和尚对黛玉的“出家”之语。这得从黛.............
  • 回答
    贾政对宝玉的“不喜欢”,与其说是厌恶,不如说是恨铁不成钢,是传统儒家思想下,父亲对儿子寄予厚望却又因儿子不合其期望而产生的失望、焦虑和愤怒的复杂交织。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看看贾政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生在钟鸣鼎食之家,从小接受的是“仕农工商”那一套正统教育。他自己是个举人,虽.............
  • 回答
    谈到《红楼梦》中王熙凤和平儿的关系,那可真是一笔复杂的账。按理说,王熙凤心狠手辣,手段高明,偌大一个贾府,多少人被她拿捏得死死的,怎么就独独对平儿,不曾下过狠手,甚至可以说是相当的包容呢?这背后,可不是一句简单的“主仆情深”就能概括的,这里面藏着更深的东西。首先,得说平儿这姑娘,她就像一块温润的玉,.............
  • 回答
    《红楼梦》中元春的死因和贾府的衰亡,是两个环环相扣、令人扼腕的悲剧。虽然书中对此的表述并非直白到“因为A所以B”的程度,但通过曹雪芹精妙的伏笔和人物命运的铺陈,我们能窥见其中的端倪。元春之死:宫廷的深渊吞噬了皇家贵女元春的死,在书中是“惊天动地”的大事,却又被描绘得讳莫如深,充满了政治压抑的阴影。直.............
  • 回答
    《红楼梦》里,要说薛宝钗有没有“交心朋友”,这事儿还真值得好好说道说道。很多读者都会有这么个感觉,宝钗好像总是隔着一层纱,让人觉得亲近不起来,更别提什么推心置腹了。这事儿吧,你说完全是因为她性格“有问题”,也太武断了。但说她性格确实是造成这局面很重要的原因,那绝对是靠谱的。咱们就得从宝钗的出身和她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