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中宝玉为什么把珍珠的名字改为袭人?

回答
《红楼梦》中,宝玉给“珍珠”改名“袭人”,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他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寄托和对这位最贴近自己的丫鬟的一种独特的关怀。要理解这个改名,我们需要从宝玉的性格、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对人情世故的理解来细致地解读。

首先,宝玉的性格是理解这个改名的关键。宝玉生于富贵之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他的内心是敏感而又叛逆的。他厌恶世俗的功名利禄,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嗤之以鼻,反而认为女儿们是水做的骨肉,比男人清净。他对美好、纯洁的事物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尤其对女性,他带着一种近乎崇拜的情感。在他眼中,身边的丫鬟们,特别是那些他能够与之平等交流、能够理解他内心世界的人,在他心里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

其次,当时宝玉身边的丫鬟们,虽然等级分明,但许多人也像他一样,身不由己地被卷入贾府这个庞大的机器之中。宝玉能够感受到她们的辛劳和不易,甚至为她们的命运担忧。珍珠,作为宝玉身边最早、最亲近的几个丫鬟之一,一直以来都尽心尽力地服侍他。她不仅打理他的日常生活,更在精神上给予他陪伴和支持。

那么,为什么叫“珍珠”不好,非要改名“袭人”呢?这里面蕴含着宝玉更深层次的寓意:

1. “珍珠”的普通与“袭人”的独特: “珍珠”这个名字,虽然寓意美好,但在当时以及现代社会,都算是一个比较常见的名字。它朴实,却也缺少一丝特别的意味。而“袭人”这个名字,则是一种更富有意境的表达。试想,“袭人”二字,出自《离骚》中屈原的“纷吾既集兹命,又何含?胡不归乎此辰?悼彼前路,何其渺茫!载驰载驱,何其劳也!叙彼好辞,何其苦也!闻我言,孰不咨嗟?吾亦将有远征,何其久也!日既暮,阴阳乖舛,何其忧也!无情之人,何以不感?无才之人,何以不思?无德之人,何以不忧?无罪之人,何以不愁?哀恫我怀,何其悲也!哀恫我心,何其惨也!哀恫我情,何其戚也!哀恫我志,何其忧也!袭人,何其近也!” 屈原在《离骚》中抒发自己遭受排挤、志向不得施展的痛苦,将自己的忧愁化作一股“袭人”的香气,希望能传达给关心自己的人。宝玉选择这个典故,并非简单地认为名字好听,而是他 看到了珍珠身上那种与他心灵相通的特质。

2. 内在情感的呼应: 宝玉常常感到孤独,即使在人群中,也难觅知音。珍珠,作为他身边最亲近的人,似乎能够理解他那些旁人无法理解的愁绪和敏感。她对宝玉的照顾,不单是下人的本分,更带着一份发自内心的关怀,一种能够“触动”到宝玉内心深处的情感。而“袭人”,可以理解为一种“触人”、“感人”之意,仿佛她的存在,她的关怀,能够“悄悄地袭来”,触动宝玉内心柔软的部分。这种“袭人”的感觉,是一种微妙而又真切的情感连接,是宝玉渴望的与他人之间的共鸣。

3. 情感的升华与寄托: 在宝玉看来,他与珍珠的关系,已经超越了主仆的界限,而是一种更为纯粹、更为珍视的情感。他希望用一个更加特别、更具深意的名字,来表达他对珍珠的这份独特的情感。他将《离骚》中那份忧愁的“袭人”之香,赋予了珍珠,仿佛在说,珍珠的出现,也像一股清新的香气,悄悄地“袭”入了他的生命,给他带来了慰藉和温暖,驱散了他内心的孤寂。这是一种将自己对美好情感的向往,投射到眼前最亲近的人身上的表现。

4. 暗示命运的微妙安排: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这个改名也并非毫无深意。宝玉将珍珠改名为“袭人”,也可能是一种伏笔。在贾府这个逐渐走向衰败的大家族中,像珍珠这样忠心耿耿、懂得规矩的丫鬟,最终也会随着家族的没落而遭遇不幸。而“袭人”这个名字,也隐约带着一丝令人不安的意味,仿佛暗示了她在未来命运中的某种“触动”或“冲击”。

总而言之,宝玉给珍珠改名为“袭人”,是他将自己对美好、纯洁情感的追求,对身边人命运的关怀,以及对精神契合的渴望,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一种行为。这不仅是两个字的变化,更是宝玉内心世界的一种写照,是他试图在污浊的世俗中寻找一丝纯净、一份共鸣的独特方式。他并非滥施才情,而是借由这个名字,寄托了他对珍珠这个“人”的理解和珍视,以及一种难以言说的、超越主仆的情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是宝玉在调戏袭人。。。

"花气袭人知昼暖"字面上的意思是,当花香迎面袭来就知道天气暖和起来了。

原文是陆游的《村居书喜》。

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

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柴荆。

原文是一首爱国的诗。内容是高兴景色秀美,天气热起来了,动物繁衍。物价便宜然后贫穷的人也能喝得起酒,野地泥很深老人也能耕得动地。最高兴的是去年的税收也收足了,没有衙役去敲穷人的门。

但是宝玉把袭人这个当成名字的话,这句诗的意思就完全变了。

意思变成了闻到花袭人的香气的时候,我就知道是温暖的早上了。这是把写风景的句子变成了调情的句子。

所以贾政在听到的时候说这个名字刁钻,然后说宝玉脑子里每天都是淫词艳曲。

而宝玉改名应该是故意引起贾母注意,让别人知道他喜欢袭人。因为本来袭人是贾母的丫头。估计是被宝玉要到怡红院的。

因为书里说了,袭人在服侍贾母的时候,心里只有一个贾母。

而后来也暗示了,袭人在服侍贾母的时候是想着以后跟着史湘云的。但是后来贾母把袭人给了宝玉。

至于用改名字来和女孩子搭话。宝玉应该是不止一次这么做了。

第三回,宝玉和黛玉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有这么一段。

         宝玉便走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 道:“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 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道:“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 一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道:“何处出典?”宝玉道:“《古今人 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妹妹眉尖若蹙,取这个字 岂不美?”探春笑道:“只怕又是你杜撰。”宝玉笑道:“除了《四书》,杜撰的也 太多。偏只有我杜撰的不成。”     

翻译过来就是,宝玉说他给黛玉取一个"颦颦"的表字。而探春问他,这是来自那本书上的。然后当宝玉说了之后。探春就说,恐怕又是你编的。宝玉说,除了四书之外,编的东西太多,难道只有我编的不成。

所以宝玉经常编瞎话和女孩子搭讪。

王夫人也对黛玉说过,“你不知道原故:他和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和姐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若姐妹们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若一日姐妹们和他多说了一句话,他心上一喜,便生出许多事来。所以嘱咐你别理会他。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没日,疯疯傻傻,只休信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红楼梦》中,宝玉给“珍珠”改名“袭人”,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他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寄托和对这位最贴近自己的丫鬟的一种独特的关怀。要理解这个改名,我们需要从宝玉的性格、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对人情世故的理解来细致地解读。首先,宝玉的性格是理解这个改名的关键。宝玉生于富贵之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他的内心是.............
  • 回答
    “宝玉不习武,这在红楼梦里是再明显不过的事了。”说到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都有疑问。毕竟在中国传统观念里,文武双全才是理想男儿的标配,更何况宝玉这样的贵公子,家族的未来寄托在他身上,多少也该有些“安邦定国”的意思吧?然而,脂砚斋的批语和曹雪芹的文字,却明确地告诉我们,宝玉的成长轨迹,从一开始就朝着“文.............
  • 回答
    《红楼梦》第八回,宝玉从薛姨妈家出来,回到自己屋里,正巧黛玉也来了。她一开口就说了句有些酸溜溜的话,然后便匆匆离开了。这事儿,说来也得从头细说。那天,宝玉一整天都在外面忙活,先是在园子里赏花,后来又去了薛姨妈家,被宝钗拉着一起看金锁,又和宝钗说笑了一番。这期间,宝玉心里头其实是想着林妹妹的。宝钗虽好.............
  • 回答
    87版《红楼梦》在处理原著中一些细节时,确实做出了不少改编,其中将宝钗灯谜之后贾政的内心独白移花接木给贾母,是比较为人津津乐道的一个改编点。要深入理解为何这样做,我们得从原著的叙事逻辑和电视剧的艺术表现两方面来分析。原著中的设计:贾政的视角,暗示着权力与期望在曹雪芹的原著中,宝钗所出的那个“怀金悼玉.............
  • 回答
    《红楼梦》中,袭人和金钏同为宝玉身边的大丫头,论理上二人都是伺候宝玉的体己人,也都有着与宝玉之间或明或暗的“不清不楚”之处。然而,她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一个飞黄腾达,成为宝玉的准姨娘;另一个则香消玉殒,悲惨收场。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仅仅是运气好坏,而是她们各自的“道行”和处境所决定的。咱们先聊聊金钏儿.............
  • 回答
    贾政对宝玉的“不喜欢”,与其说是厌恶,不如说是恨铁不成钢,是传统儒家思想下,父亲对儿子寄予厚望却又因儿子不合其期望而产生的失望、焦虑和愤怒的复杂交织。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看看贾政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生在钟鸣鼎食之家,从小接受的是“仕农工商”那一套正统教育。他自己是个举人,虽.............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王熙凤作为荣国府的实际管理者,其精明强干、八面玲珑的性格,让她在众多人物关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她对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木石前盟”情愫的洞察与撮合,甚至几次三番地拿来打趣,这其中自有其深意,并非简单地因为她偏爱黛玉或厌恶宝钗。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细细掰扯王熙凤的出身、处.............
  • 回答
    宝玉不嫌弃刘姥姥,这可不是什么稀奇事,要说《红楼梦》里谁最不嫌弃她,还得往后看看。刘姥姥一进大观园,这群大观园里的公子小姐们,真是各怀心思,各有各的做派,把个老太太给伺候得够呛。咱们先说说这“大家”都是什么心态吧。首先,最明显的,是那些 “势利眼” 的心态。这大观园里,什么叫“大家”?那是贾府金字招.............
  • 回答
    《红楼梦》里,林黛玉确实成了不少人心中的“挡箭牌”,用来掩饰自己的私心、推卸责任,甚至挑拨离间。但要说为什么只有宝钗因此被骂得最凶,甚至被贴上“小心眼”、“虚伪”的标签,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在起作用,并非简单的“挡箭牌”理论就能完全解释。首先,我们得承认,“挡箭牌”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一种预设的负面色.............
  • 回答
    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可真有意思!我也是读《红楼梦》的忠实读者,也曾有过跟你一样的疑惑。你说宝黛跟你印象中完全不一样,这背后可能藏着几个原因,咱们一点点来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这“印象”是怎么来的。咱们现在对宝黛的印象,大多不是直接从原著里一点点咀嚼出来的,而是通过各种解读、影视改编、甚至是网络段子一点.............
  • 回答
    《红楼梦》里关于那癞头和尚,他为何要对黛玉说出那番“木石前盟”的预言,又为何会将那金锁给了宝钗,书中虽未明说,但细细品味,却能从中咂出一些意味深长的道理来。这与其说是和尚的“神力”,不如说是作者曹雪芹借他之口,点破了人生诸事,尤其是那情与缘的虚幻与无奈。首先说那癞头和尚对黛玉的“出家”之语。这得从黛.............
  • 回答
    《红楼梦》中,晴雯之死,是宝黛钗三人的悲剧之外,又一道令人肝肠寸断的插曲。她临终前一夜呼唤“娘”,却未唤一声宝玉,这细节触动了无数读者心底最柔软的地方,也引发了人们对晴雯命运和她与宝玉关系的种种揣测。为何会是这样?让我们一层层地拨开这迷雾。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晴雯所处的环境和她的性格。晴雯,是贾母身边.............
  • 回答
    红楼梦里,晴雯、麝月这些大丫头对芳官的态度,和对小红的态度,确实是截然不同的。这背后,藏着丫鬟们在贾府这个等级森严的大家族里,各自的生存智慧、身份考量,以及对未来命运的微妙预判。想把这个说透了,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聊。首先,咱们得明确一点,丫鬟们也不是铁板一块,她们之间也有亲疏远近,有自己的小团体和小.............
  • 回答
    这问题问得真好,很多人读完《红楼梦》,尤其是随着阅历的增长,真的会有“娶妻当娶薛宝钗”的念头,同时对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结合,会觉得不那么“圆满”,甚至有些可惜。这背后其实是读者自身人生观、价值观在故事中的投射,也是曹雪芹高明之处,他塑造的人物太立体,太真实,能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思考。让我试着把这个感受.............
  • 回答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确实是围绕这部巨著展开的最核心、最热闹的争论之一。很多人对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抱有保留甚至否定的态度,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文学上的考量,也有对原著精神的理解。至于曹雪芹如果健在,是否会安排宝玉和宝钗结婚,这更是个引人入胜的猜想,需要我们从原著的脉络和曹雪芹的创作意.............
  • 回答
    关于《红楼梦》的几版改编,以及陈晓旭和新版“宝黛”的评价,这确实是很多红迷津津乐道的话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红楼梦”。我来试着聊聊我的看法,希望能聊得详细一些,也尽量摆脱AI的生硬感。旧版红楼梦比新红楼好在哪?谈到旧版《红楼梦》(1987版),大家首先想到的词往往是“经典”和“原著还原”。这话一.............
  • 回答
    宝钗收到红麝串就戴手上,这事儿看着寻常,里头门道却深着呢。要说清楚,得先扒一扒这红麝串的来历,再瞧瞧宝钗这人是个什么样的性子,最后结合当时的情境,才能把这事儿给掰扯明白。首先,这红麝串可不是寻常的玩意儿。在《红楼梦》里,它可是出自贾母之手,而且是专门给宝玉做的。贾母疼宝玉那是毋庸置疑的,这串子里面掺.............
  • 回答
    要说《红楼梦》里元妃端午节赐礼赏赐宝钗的东西比黛玉多,这背后可不是简单一件“偏心”的事,它牵扯到书中人物的身份、家族关系,以及作者曹雪芹通过这些细节所要表达的深层用意。咱们得一件件捋清楚。端午节的赐礼:细说分明先来看看那个关键的端午节。元妃省亲,大观园里热闹非凡,这是何等荣耀的场面。元妃作为皇妃,地.............
  • 回答
    要说贾母不喜爱宝钗,这恐怕是《红楼梦》中的一个误解,甚至可以说是误读。 사실, 贾母对薛宝钗的态度,用“不喜爱”来形容,未免过于简单粗暴,也与书中呈现的种种细节有所出入。从表面上看,贾母确实没有像对黛玉那样,对宝钗表现出明显的偏爱和亲昵。宝钗到贾府后,贾母对她也算是客气周到,给了她不少体面。比如,宝.............
  • 回答
    《红楼梦》中,人们对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称呼,确实存在着细微的差别,这看似简单的一个字,却蕴含着人物性格、大家庭的等级观念以及不同人际关系的微妙体现。 为什么林黛玉常被称为“林姑娘”,而薛宝钗多被唤作“宝姑娘”呢?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致地解读。首先,从名字本身来看,“林黛玉”的姓氏是“林”,名字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