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中癞头和尚为什么让黛玉出家、送宝钗金锁?

回答
《红楼梦》里关于那癞头和尚,他为何要对黛玉说出那番“木石前盟”的预言,又为何会将那金锁给了宝钗,书中虽未明说,但细细品味,却能从中咂出一些意味深长的道理来。这与其说是和尚的“神力”,不如说是作者曹雪芹借他之口,点破了人生诸事,尤其是那情与缘的虚幻与无奈。

首先说那癞头和尚对黛玉的“出家”之语。这得从黛玉的出身说起。黛玉本是西方灵河岸上那棵绛珠仙草,因得了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才得久延岁月,脱去草胎木质,修成女体,日后下凡报恩。这“报恩”之事,便是那眼泪。她与宝玉之间的情缘,从一开始就带着一股宿命的悲剧色彩,是注定要以泪水来偿还的。

那和尚出现时,黛玉正值豆蔻年华,与宝玉情投意合,正是“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情缘最浓烈的时候。然而,和尚的话却是在暗示,这份情缘并非凡俗夫妻那般圆满的结合。所谓“你虽不曾消受他的甘露,他却增长你的滋味。… 他当日即要下凡,你何不也下来呢?可知是个‘木石前盟’,你还在此想什么呢!” 这番话,字里行间都在点破,他们的相遇相知,不过是前世的约定,而这份约定,似乎终究是会走向分离,而且是无法在尘世间圆满的结局。

和尚让黛玉“出家”,这里的“出家”,可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遁入空门。更多的是一种象征,象征着她与宝玉的尘缘已尽,这份情,最终会走向一种超脱,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黛玉骨子里就带着一股孤傲和敏感,她的命运与她的性情紧密相连,注定了她不会是世俗中那个安分的妻妾。她的眼泪,她的病痛,无一不是在一点点消磨她与尘世的羁绊。和尚的这句“出家”,像是为她的命运提前盖了一个戳,也像是提醒她,这份深情,最终只能归于清净,归于虚无。

再来说那金锁与宝钗。金锁是凡间女子身上最常见的饰物,而宝钗的金锁,更是与宝玉的通灵宝玉有着“金玉良缘”的说法。宝玉的宝玉,乃是“无才补天,幻化而成的,因无材而补天,遂脱去补天之用,幻化到人间来。” 而宝钗的金锁,则是在她幼时便佩戴的,据说上面有“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字,与宝玉的“莫失莫忘”相互呼应。

那癞头和尚将金锁给了宝钗,并说:“这个妹妹不是凡俗之人,就是你往日也曾有见过。” 这里同样是一种点拨,点破了宝钗的来历,也暗示了她与宝玉的缘分。宝钗的“金玉良缘”,与黛玉的“木石前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黛玉是天上来的,带着宿命的眼泪;而宝钗,似乎也是有所来历,带着一种“安稳”与“圆满”的象征。

和尚的行为,可以看作是一种“点化”,一种引导。他仿佛是看透了世事的无常,看穿了这红尘中的种种纠葛。他知道宝玉最终会娶宝钗,也知道黛玉的命运是悲剧。他将金锁交给宝钗,既是为了应验那“金玉良缘”,也是在为宝玉的婚姻“注定”下一个伏笔。这金锁,便是他为宝钗所做的“安排”,仿佛是为她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留下一个身份的印记,一个被承认的缘分。

为什么是“送”而不是“夺”?因为这并非强加,而是顺应。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门当户对,男婚女嫁,很多事情都有其既定的轨道。宝钗的家庭背景,她的才德,她的为人处世,都更符合那个时代对“正妻”的要求。而宝玉的宝玉,与宝钗的金锁,仿佛是天生一对,是那世俗人眼中“好”的结合。

至于为什么和尚要这样做,我想,或许是因为他看到了这红尘中,很多事情即便再美好,也终将化为虚无。黛玉的痴情,宝玉的叛逆,宝钗的贤淑,都是人生不同面向的体现。而和尚,作为一个超脱于尘世的观察者,他看到了因果循环,看到了情缘的起落。

他对黛玉说“出家”,是为了让她在命运的安排下,能够以另一种方式获得解脱,不被俗世的羁绊所累。他对宝钗“送”金锁,则是顺应了世俗的安排,让那“金玉良缘”得以在表面上成立,也算是一种对人生的“安排”。

这并非简单的“捉弄”或“预言”,更像是作者借此点醒读者:人生的许多相遇,许多别离,许多情缘,许多聚散,都仿佛是前世注定,又仿佛是当下选择的必然结果。那癞头和尚,不过是一个看似荒诞,实则洞悉世情的说书人,他用他独特的方式,为我们揭示了《红楼梦》中那一份无可奈何的悲凉与宿命。他让黛玉“出家”,是让她心安;他送宝钗金锁,是让她名正。这看似矛盾,实则都是为了完成那一场盛大的、注定要落幕的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黛玉出家,她就可以不用死,送宝钗金锁是为了促成金玉良姻,但林家不愿意,所以黛玉死了,而宝钗和宝玉还是在一起了,只不过中间多了一个共同悼念的人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红楼梦》里关于那癞头和尚,他为何要对黛玉说出那番“木石前盟”的预言,又为何会将那金锁给了宝钗,书中虽未明说,但细细品味,却能从中咂出一些意味深长的道理来。这与其说是和尚的“神力”,不如说是作者曹雪芹借他之口,点破了人生诸事,尤其是那情与缘的虚幻与无奈。首先说那癞头和尚对黛玉的“出家”之语。这得从黛.............
  • 回答
    如果《红楼梦》中贾府能够节省银子,不搞排场,其命运可能与原著中呈现的衰败轨迹产生显著差异,但这种“假设性”改变仍需结合小说的社会背景、家族结构和时代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 一、经济状况的短期缓解1. 银钱消耗的直接减少 贾府的经济危机主要源于长期的挥霍与奢侈。例如,贾母的.............
  • 回答
    关于晴雯与宝玉是否发生过性关系,在《红楼梦》的文本中,并没有明确、直接的描写。这是曹雪芹有意为之的留白,也因此成为读者和研究者们争论不休的焦点之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并尽量详细地呈现相关的论据和观点:一、 文本中的暗示与模糊之处: 亲密且超越主仆的关系: 晴雯是宝玉最喜爱的丫.............
  • 回答
    《红楼梦》这本书,说实话,我读过不止一遍,但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触。要说最难忘的场景,这可真是一个甜蜜的负担,因为曹雪芹的笔下,那些人物和故事,就像刻在了心里一样,时不时就会浮现出来。如果非要选几个最触动我的,那大概是这几个吧。一、宝黛初会,木石前盟的初启,那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熟悉与心动。第一次读.............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在满汉全席里,我最想尝哪一道菜一样,真是个甜蜜的烦恼。《红楼梦》里的丫鬟,个个都像是从画里走出来的,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性子。要是真能挑一个来伺候我,那可真是太难了!不过,如果非要选一个,我想我会选——袭人。当然,这可不是因为她多么花容月貌,也不是因为她有多么得体周到到让人觉得“假”.............
  • 回答
    说到焦大,那可真是《红楼梦》里一个让人唏嘘的角色。他年轻时,那叫一个威风八面,是贾府里的“活活的烈士”,为老一辈的贾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可到了老了,却落得个“人人见了,都嫌他嘴上没把门儿的”,被撵到街上,活得凄凄惨惨。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听我慢慢道来。首先,咱们得说说焦大年轻时的“大功”。这事儿得追.............
  • 回答
    《红楼梦》里,史湘云和薛宝钗一家在贾府的居住情况确实有很大不同,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不同家族的经济状况、婚姻考量以及女性的社会地位。咱们先说说史湘云。她是个什么样的姑娘?是叔叔婶婶养着的,算是寄人篱下。她的家境虽然曾经富裕,但因为父亲早逝,家业可能已经衰败。所以,她虽然性格开朗,像个男孩.............
  • 回答
    贾府的衰败,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原因交织叠加的结果。这庞大的家族,就像一株曾经枝繁叶茂的大树,虽然根基尚存,但内部的腐朽和外部的侵蚀,最终让它走向了倾颓。首先,体制性的弊病和家族内部的管理混乱是贾府衰败的根本性原因。 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贾府这样的大家族,虽然人丁兴旺.............
  • 回答
    关于《红楼梦》中人物的族属,这其实是一个值得细细探究的问题,也正是因为这种复杂性,才让《红楼梦》的人物塑造更加立体和真实。简单地说,小说中的人物以汉族为主体,但同时也出现了满族以及可能带有其他民族背景的人物。为了说得更详细,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梳理。首先,绝大多数人物都是汉族。《红楼梦》的故事背景设.............
  • 回答
    《红楼梦》中,虽然没有明确列出四大家族具体犯了什么罪行能够导致“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但通过小说中层层铺垫和暗示,我们可以推断出他们犯下的罪恶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政治、经济、道德和人伦等各个层面,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腐蚀力量,导致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败和覆灭。以下是对四大家族可能犯下的罪行.............
  • 回答
    《红楼梦》中,秦可卿的房间是整部小说中描写最为细致、最富有象征意义的场景之一。通过曹雪芹对她卧房的精心描绘,我们不仅能窥见她奢华的生活环境,更能深刻地感受到她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以及她所处社会环境的压抑与腐朽。从秦可卿房间的描写来看,她是一个集华贵、情欲、病态、忧郁和隐秘于一身的,在压抑环境中挣扎.............
  • 回答
    《红楼梦》中的诗词,可以说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水准之高,用“雅俗共赏,出神入化,意境深远,形神兼备”来形容也毫不为过。曹雪芹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将诗词融入小说叙事,不仅丰富了人物的性格,烘托了情节的氛围,更展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情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 回答
    《红楼梦》里的可悲,不是那种惊天动地的悲剧,而是渗透进骨子里的无奈,是微小之处的失落,是生命在俗世中被磨损的痕迹。它太真实了,真实得让人心惊,又让人无处可逃。贾赦是个活生生例子。他算不上什么坏人,不过是封建大家庭里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纨绔子弟,有权有势,又极其好色。你想想,一个地位尊崇的国公爷之子,什么.............
  • 回答
    红楼梦里,甭管是精明强干的媳妇子,还是伶牙俐齿的丫头,那可都指望着能在荣府这棵大树下站稳脚跟,哪怕是老了、病了,也盼着能有个善终,不被“打发出去”,那跟流落街头没什么两样。可您瞧着,这春燕这小妮子,还有她那当娘的,倒好像得了什么宝贝似的,对将来“放出去”这件事,那叫一个眉飞色舞,喜出望外,这到底是为.............
  • 回答
    《红楼梦》中的花袭人与贾宝玉之间的亲密关系,确实是书中一个引人遐思的篇章。袭人初次与宝玉发生“那事”,书中描述的场景是宝玉睡着了,袭人觉得他“身上像火炭似的”,然后便发生了“人事”。袭人当时的心理活动是,“自己如今除了老太太之外,也只有这一个主子了,……虽然是主子,但终究是男人,此事体也 ought.............
  • 回答
    在《红楼梦》第五十回,贾母一行人从芦雪庵赏雪归来,路上谈笑风生,谈到了作诗的趣事。此时,李纨看着眼前两位最得力的诗社成员——黛玉和宝钗,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若论风流别志,自是萧湘;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芜。”这句话是李纨对黛玉和宝钗诗歌风格的精准概括和高度评价,字里行间流露出她作为“稻香老农”对.............
  • 回答
    《红楼梦》中,薛宝钗的房间布置堪称一绝,人称“雪洞”,其简洁、素雅,与她本人“随分从时”、“任是无情也动人”的气质相得益彰。这并非简单的审美偏好,而是宝钗深谙世事人情,通过这种“雪洞”般的布置,折射出她深层的思想、性格以及生存策略。首先,我们从宝钗的个人性格来解读。宝钗为人端方持重,心思缜密,不喜张.............
  • 回答
    谈到薛宝钗在《红楼梦》中的“进步性思想”,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复杂的话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句“有”或“没有”来概括,而是需要结合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她的成长环境以及她在书中的具体言行来细细品味。首先,我们得承认,宝钗生活在一个封建社会,而且是那个时代最典型的大家族里。她从小就被教导要遵循“女子无才.............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一块石头有没有灵魂,总是叫人唏嘘不已,也正是我这把老骨头,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对着半卷的稿纸,反复琢磨的。你说曹公他要是写完了,宝黛这俩苦命的鸳鸯,会有个好结局吗?我得说,光凭我这有限的几卷残稿,以及我多年来观察人情世故的经验,想要给个准话,实在难!但若一定要我揣测,那么,我想说,一个.............
  • 回答
    贾珍在宁国府设夜宴,席间忽然听到墙下有人长叹,这声长叹,细细品味,背后藏着几重可能性,且都与这宁国府的阴暗潮湿,以及其中人物的心事息息相关。第一种可能性:晴雯的阴魂不散。说起这宁国府的夜宴,怎能少了那在背后搅弄风云的人物?晴雯虽已逝,但她的冤屈,她的风骨,她的不甘,都仿佛化作一股怨气,萦绕在这府邸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