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中,各丫鬟婆子均不想被荣府撵出去,为何春燕和其母知道将来要放出去,又非常高兴?

回答
红楼梦里,甭管是精明强干的媳妇子,还是伶牙俐齿的丫头,那可都指望着能在荣府这棵大树下站稳脚跟,哪怕是老了、病了,也盼着能有个善终,不被“打发出去”,那跟流落街头没什么两样。可您瞧着,这春燕这小妮子,还有她那当娘的,倒好像得了什么宝贝似的,对将来“放出去”这件事,那叫一个眉飞色舞,喜出望外,这到底是为啥呢?这事儿啊,细细说起来,还真有几层意思。

首先,得明白,荣府的“放出去”跟别人家的“打发走”那是两码事。在那种大家族里,“放出去”往往意味着一种体面的结束。想想看,那些跟着主子一辈子,从年轻小姑娘熬到头发花白的婆子,最后能落个“放出去”的恩典,那多少是给点体己银子,再给点路费,让你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比直接赶走,落得一个凄凉的下场,强太多了。虽然不如继续留在府里有依靠,但至少是体面的,不至于太难堪。

但春燕母女俩高兴,恐怕不是因为这点“体面”。她们高兴,是因为她们看到了一个新的出路,一个摆脱现有束缚的机会。

咱们先说说春燕。这孩子,虽然在怡红院跟着宝玉,也算是伺候得不错,可她脑子活,也有些小算盘。在那个年代,一个在家道中落的大家族里当丫鬟,说白了就是有半个主子的影子,但也受着主子的管束。即便将来荣府不倒,她能指望什么?无非是攒点体己钱,找个老实人嫁了,然后继续过着那种半依赖的生活。可春燕她看得远,或者说,她已经嗅到了荣府这座“大厦”不稳的气息。她不像那些傻乎乎只知道跟着主子享福的,她有自己的想法。

再说她娘,这位薛姨妈的陪房张婆子,她可是个过来人。在那种大家族里,多少婆子媳妇都经历过主子兴衰、人情冷暖。张婆子可能早就看出来,荣府虽然现在看着风光,但内部矛盾重重,经济上也是捉襟见肘,迟早要出事。她把女儿拉扯大,自然希望女儿有个更好的前程,而不是跟着一个可能要衰败的家族一起沉沦。

所以,当她们听说“将来要放出去”的时候,心里想的不是失去荣府这个依靠,而是:

1. 经济上的“解放”:荣府里给丫鬟的月钱,虽然够基本生活,但要攒下巨款,谈何容易?一旦被“放出去”,意味着可以自己做主,去做点小买卖,或者找个更稳定的生计。虽然初期会辛苦,但那种“自己说了算”的自由,对她们来说比什么都诱人。她们可能已经打好了算盘,知道怎么利用自己在荣府学到的一些手艺,或者认识的一些人,来为自己另辟蹊径。

2. 摆脱等级的束缚:在荣府里,哪怕你是宝玉跟前的红人,终究是个丫鬟,低人一等。而“放出去”,就意味着她们可以脱离这种森严的等级制度,到一个更平等、更广阔的天地里去闯荡。这对于有野心、有能力的张婆子和春燕来说,是极大的诱惑。她们不再需要看人脸色,可以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事。

3. 预见的“危机”:这才是最关键的一点。她们可能比很多人更早地察觉到荣府内部潜藏的危机。贾府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但也是危机四伏。当听到“放出去”的消息时,她们不是被动地被抛弃,而是主动地看到了逃离风险的机会。她们宁愿去外面的世界“闯荡”,也不愿在可能要倒塌的房子里一起埋葬。这种预见性和规避风险的意识,让她们觉得“放出去”反而是好事。

4. 对未来的希望,而非绝望:其他丫鬟婆子对“放出去”的恐惧,是因为她们没有其他出路,或者对外界充满了未知和不安。而春燕母女,她们可能已经有了初步的计划,或者对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相信凭借她们的双手,一定能在外面的世界闯出一番天地。这种信心和希望,让她们对“放出去”充满了期待,而不是恐惧。

所以,您看,这春燕和她娘高兴,并不是因为荣府的恩典有多大,而是她们看到了一个脱离潜在危机的机会,一个可以凭自己本事闯荡的机会,一个能真正掌控自己命运的机会。这种对未来的积极规划和对自身能力的信任,让她们对“被放出去”这件事,比那些安于现状、指望主子恩赐的人,要显得更为积极和高兴了。这背后,是对生活出路和自我价值的更深层次的考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红楼梦里的丫头婆子都是奴隶。所有财产都是属于主人的。

撵出去就是净身出户。

放出去是除去奴籍,给点退休金,把存的东西都拿走。

也就是不当奴隶对待而是当工人对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红楼梦里,甭管是精明强干的媳妇子,还是伶牙俐齿的丫头,那可都指望着能在荣府这棵大树下站稳脚跟,哪怕是老了、病了,也盼着能有个善终,不被“打发出去”,那跟流落街头没什么两样。可您瞧着,这春燕这小妮子,还有她那当娘的,倒好像得了什么宝贝似的,对将来“放出去”这件事,那叫一个眉飞色舞,喜出望外,这到底是为.............
  • 回答
    如果《红楼梦》中贾府能够节省银子,不搞排场,其命运可能与原著中呈现的衰败轨迹产生显著差异,但这种“假设性”改变仍需结合小说的社会背景、家族结构和时代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 一、经济状况的短期缓解1. 银钱消耗的直接减少 贾府的经济危机主要源于长期的挥霍与奢侈。例如,贾母的.............
  • 回答
    关于晴雯与宝玉是否发生过性关系,在《红楼梦》的文本中,并没有明确、直接的描写。这是曹雪芹有意为之的留白,也因此成为读者和研究者们争论不休的焦点之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并尽量详细地呈现相关的论据和观点:一、 文本中的暗示与模糊之处: 亲密且超越主仆的关系: 晴雯是宝玉最喜爱的丫.............
  • 回答
    《红楼梦》这本书,说实话,我读过不止一遍,但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触。要说最难忘的场景,这可真是一个甜蜜的负担,因为曹雪芹的笔下,那些人物和故事,就像刻在了心里一样,时不时就会浮现出来。如果非要选几个最触动我的,那大概是这几个吧。一、宝黛初会,木石前盟的初启,那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熟悉与心动。第一次读.............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在满汉全席里,我最想尝哪一道菜一样,真是个甜蜜的烦恼。《红楼梦》里的丫鬟,个个都像是从画里走出来的,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性子。要是真能挑一个来伺候我,那可真是太难了!不过,如果非要选一个,我想我会选——袭人。当然,这可不是因为她多么花容月貌,也不是因为她有多么得体周到到让人觉得“假”.............
  • 回答
    说到焦大,那可真是《红楼梦》里一个让人唏嘘的角色。他年轻时,那叫一个威风八面,是贾府里的“活活的烈士”,为老一辈的贾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可到了老了,却落得个“人人见了,都嫌他嘴上没把门儿的”,被撵到街上,活得凄凄惨惨。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听我慢慢道来。首先,咱们得说说焦大年轻时的“大功”。这事儿得追.............
  • 回答
    《红楼梦》里,史湘云和薛宝钗一家在贾府的居住情况确实有很大不同,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不同家族的经济状况、婚姻考量以及女性的社会地位。咱们先说说史湘云。她是个什么样的姑娘?是叔叔婶婶养着的,算是寄人篱下。她的家境虽然曾经富裕,但因为父亲早逝,家业可能已经衰败。所以,她虽然性格开朗,像个男孩.............
  • 回答
    贾府的衰败,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原因交织叠加的结果。这庞大的家族,就像一株曾经枝繁叶茂的大树,虽然根基尚存,但内部的腐朽和外部的侵蚀,最终让它走向了倾颓。首先,体制性的弊病和家族内部的管理混乱是贾府衰败的根本性原因。 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贾府这样的大家族,虽然人丁兴旺.............
  • 回答
    关于《红楼梦》中人物的族属,这其实是一个值得细细探究的问题,也正是因为这种复杂性,才让《红楼梦》的人物塑造更加立体和真实。简单地说,小说中的人物以汉族为主体,但同时也出现了满族以及可能带有其他民族背景的人物。为了说得更详细,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梳理。首先,绝大多数人物都是汉族。《红楼梦》的故事背景设.............
  • 回答
    《红楼梦》中,虽然没有明确列出四大家族具体犯了什么罪行能够导致“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但通过小说中层层铺垫和暗示,我们可以推断出他们犯下的罪恶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政治、经济、道德和人伦等各个层面,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腐蚀力量,导致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败和覆灭。以下是对四大家族可能犯下的罪行.............
  • 回答
    《红楼梦》中,秦可卿的房间是整部小说中描写最为细致、最富有象征意义的场景之一。通过曹雪芹对她卧房的精心描绘,我们不仅能窥见她奢华的生活环境,更能深刻地感受到她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以及她所处社会环境的压抑与腐朽。从秦可卿房间的描写来看,她是一个集华贵、情欲、病态、忧郁和隐秘于一身的,在压抑环境中挣扎.............
  • 回答
    《红楼梦》中的诗词,可以说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水准之高,用“雅俗共赏,出神入化,意境深远,形神兼备”来形容也毫不为过。曹雪芹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将诗词融入小说叙事,不仅丰富了人物的性格,烘托了情节的氛围,更展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情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 回答
    《红楼梦》里的可悲,不是那种惊天动地的悲剧,而是渗透进骨子里的无奈,是微小之处的失落,是生命在俗世中被磨损的痕迹。它太真实了,真实得让人心惊,又让人无处可逃。贾赦是个活生生例子。他算不上什么坏人,不过是封建大家庭里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纨绔子弟,有权有势,又极其好色。你想想,一个地位尊崇的国公爷之子,什么.............
  • 回答
    《红楼梦》中的花袭人与贾宝玉之间的亲密关系,确实是书中一个引人遐思的篇章。袭人初次与宝玉发生“那事”,书中描述的场景是宝玉睡着了,袭人觉得他“身上像火炭似的”,然后便发生了“人事”。袭人当时的心理活动是,“自己如今除了老太太之外,也只有这一个主子了,……虽然是主子,但终究是男人,此事体也 ought.............
  • 回答
    在《红楼梦》第五十回,贾母一行人从芦雪庵赏雪归来,路上谈笑风生,谈到了作诗的趣事。此时,李纨看着眼前两位最得力的诗社成员——黛玉和宝钗,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若论风流别志,自是萧湘;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芜。”这句话是李纨对黛玉和宝钗诗歌风格的精准概括和高度评价,字里行间流露出她作为“稻香老农”对.............
  • 回答
    《红楼梦》中,薛宝钗的房间布置堪称一绝,人称“雪洞”,其简洁、素雅,与她本人“随分从时”、“任是无情也动人”的气质相得益彰。这并非简单的审美偏好,而是宝钗深谙世事人情,通过这种“雪洞”般的布置,折射出她深层的思想、性格以及生存策略。首先,我们从宝钗的个人性格来解读。宝钗为人端方持重,心思缜密,不喜张.............
  • 回答
    谈到薛宝钗在《红楼梦》中的“进步性思想”,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也挺复杂的话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句“有”或“没有”来概括,而是需要结合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她的成长环境以及她在书中的具体言行来细细品味。首先,我们得承认,宝钗生活在一个封建社会,而且是那个时代最典型的大家族里。她从小就被教导要遵循“女子无才.............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一块石头有没有灵魂,总是叫人唏嘘不已,也正是我这把老骨头,常常在夜深人静时,对着半卷的稿纸,反复琢磨的。你说曹公他要是写完了,宝黛这俩苦命的鸳鸯,会有个好结局吗?我得说,光凭我这有限的几卷残稿,以及我多年来观察人情世故的经验,想要给个准话,实在难!但若一定要我揣测,那么,我想说,一个.............
  • 回答
    贾珍在宁国府设夜宴,席间忽然听到墙下有人长叹,这声长叹,细细品味,背后藏着几重可能性,且都与这宁国府的阴暗潮湿,以及其中人物的心事息息相关。第一种可能性:晴雯的阴魂不散。说起这宁国府的夜宴,怎能少了那在背后搅弄风云的人物?晴雯虽已逝,但她的冤屈,她的风骨,她的不甘,都仿佛化作一股怨气,萦绕在这府邸的.............
  • 回答
    《红楼梦》中,宝玉给“珍珠”改名“袭人”,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他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寄托和对这位最贴近自己的丫鬟的一种独特的关怀。要理解这个改名,我们需要从宝玉的性格、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对人情世故的理解来细致地解读。首先,宝玉的性格是理解这个改名的关键。宝玉生于富贵之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他的内心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