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红楼梦中李纨所道:“若论风流别志,自是萧湘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芜”这句话的意思是啥?

回答
在《红楼梦》第五十回,贾母一行人从芦雪庵赏雪归来,路上谈笑风生,谈到了作诗的趣事。此时,李纨看着眼前两位最得力的诗社成员——黛玉和宝钗,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若论风流别志,自是萧湘;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芜。”

这句话是李纨对黛玉和宝钗诗歌风格的精准概括和高度评价,字里行间流露出她作为“稻香老农”对这两位才女的喜爱和欣赏。咱们一层层地来拆解,把它讲得更明白一些。

“若论风流别志,自是萧湘”

这句话,我们先看前面的“若论风流别志”。

“风流”:在古代,“风流”不单单指男女之情,它包含着更广阔的含义。它可以指才华出众、风度翩翩,也可以指洒脱不羁、情致高远,甚至带点遗世独立的清高。在诗词语境里,风流更多的是指文采斐然,意境深远,能够触动人心,产生共鸣,而且带有一种灵动和创新的气息。
“别志”:这个词就比较有意思了。如果分开看,“别”有“独特”、“不寻常”、“与众不同”的意思,“志”可以指志向、情志、意趣。合起来,“别志”可以理解为一种与众不同的志向和情怀,或者说是一种独特的、不落俗套的风格和品味。在诗词创作上,它更偏向于指那种不拘泥于格套,勇于创新,能表达出内心深处独特情感和见解的风格。

所以,“若论风流别志”就是在说,如果说到那种才情横溢,文采出众,并且风格独特、不落俗套、能够表达内心独特情志的才情,那么——

“自是萧湘”:这里的“萧湘”指的就是林黛玉。萧湘是舜帝二妃娥皇和女英的传说之地,她们在舜帝死后,在湘水边哭泣,泪水洒在竹子上,变成了“斑竹”。“湘”字又与“葬”的谐音,带有一种凄美和悲凉的意境。林黛玉的居所是潇湘馆,潇湘二字就暗含了她这种孤高、敏感、多愁善感的性格,以及她诗歌中那种凄婉、哀愁、灵动又富有创新的特点。

黛玉的诗,我们都能看到,比如《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等,无不充满了她孤寂的身世、敏感的心灵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她的诗歌辞藻华美,意境深邃,情感真挚而浓烈,常常以景写情,以物喻情,充满了灵气和感染力。她的才情是那种天生的、不加雕饰的,带着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独特韵味。她的诗风是清雅绝俗,又带着几分孤高冷艳,她的情感表达也是直抒胸臆,却又极其细腻婉转。这恰恰就是“风流别志”的体现——她才华横溢,而且她的风格是独一无二的,不与人同,而且饱含着她内心深处不被世俗理解的孤高情志。

“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芜”

接下来是后半句:“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芜”。

“含蓄”:这个词很好理解,就是不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委婉的比喻、暗示来表达意思。在诗词中,含蓄是重要的艺术手法,它能让诗歌意蕴更丰富,留有想象空间,引人回味。
“浑厚”:这个词则更强调一种内在的积淀和力量。它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华丽,而是经过沉淀、酝酿,带有一种圆融、厚重、成熟的韵味。在诗词中,“浑厚”可以指意境深远,情感饱满,结构稳健,用词精炼而有力,读起来让人感到一种稳重和力量感。它是一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体现。

所以,“若论含蓄浑厚”就是在说,如果说到那种不露声色,将深沉的情感和丰富的内容蕴含其中,并且给人一种圆融、厚重、有力量感的那种风格,那么——

“终让蘅芜”:这里的“蘅芜”指的就是薛宝钗。蘅芜君是宝钗的号,她的居所就是蘅芜苑,院子里种满了各种香草,比如蘅芜花(杜若)。“蘅芜”本身就带有清雅、芬芳、内敛的意象。薛宝钗的诗歌,比如《咏白海棠》、《临江仙·柳絮》等,虽然不像黛玉那样常常“横空出世”,但她的诗却显得更加沉稳、大气,而且注重格律,用词也更加考究。她善于从更宏大的视角来观察事物,表达的是一种更成熟、更理性的思考,而且她的情感表达往往是克制而内敛的。

宝钗的诗,她的风格是温厚、雍容,带着一种世故的智慧。她的诗歌很少有黛玉那种激烈的个人情感宣泄,而是更注重整体的意境和哲理。比如《咏白海棠》,她的“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已经写得很好了,但贾母觉得不如宝钗的“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金刚不坏玉栏绕,不是凡花别样春”,认为宝钗写的是“雍容”,而且“自有大方”。这种“雍容”和“大方”,正是“含蓄浑厚”的体现。她的诗歌有一种大家闺秀的风范,稳重而大气,她的才华如同陈年的美酒,越品越有味,是一种内在的、沉静的力量。她对待事情,也常常是“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这种处世哲学也与她的诗歌风格相得益彰。

总结一下李纨的意思:

李纨这句话,可以说是对黛玉和宝钗诗歌风格的“双峰并峙”和“各擅胜场”的高度评价。

她认为,如果说到那种才情洋溢、意境独特、情感奔放,而且不拘一格、独具创新的风格,那么林黛玉(萧湘)是无可匹敌的。 黛玉的诗,是天赋的灵气,是才情的喷薄,是个人情志的独特表达。
而如果说到那种不露锋芒、意蕴深远,情感内敛但饱含力量,风格圆融、厚重且有格局的境界,那么薛宝钗(蘅芜)则更胜一筹。 宝钗的诗,是积淀的智慧,是成熟的韵味,是内敛的才华。

李纨作为一位曾经也是才女,但因为婚姻不幸而早早守寡,只能将自己的才情寄托在诗社和教子身上的人物,她能够如此精准地欣赏和评价黛玉和宝钗的诗歌,并用如此精妙的语言概括出来,实在令人佩服。她看到的是两位姑娘在才情上的不同侧面,也看到了她们各自不同的个性和人生境界。

这句话,也暗含了曹雪芹对这两位女性角色性格和才情的深刻洞察,将她们的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也为读者提供了理解她们不同魅力的一个绝佳视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林黛玉:看我露一手写个好诗

薛宝钗:看我用写诗讲个道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红楼梦》第五十回,贾母一行人从芦雪庵赏雪归来,路上谈笑风生,谈到了作诗的趣事。此时,李纨看着眼前两位最得力的诗社成员——黛玉和宝钗,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若论风流别志,自是萧湘;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芜。”这句话是李纨对黛玉和宝钗诗歌风格的精准概括和高度评价,字里行间流露出她作为“稻香老农”对.............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王熙凤那张巧舌如簧、洞察人心的嘴,总是能一针见血地戳中人事的要害。当她对李纨说出“吃的穿的仍旧是大官中的”这句话时,绝非随口一说,而是饱含着她对李纨现状的深刻理解,以及一种掺杂着嘲讽、同情与警醒的复杂情感。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李纨的身份和处境: 身份背景.............
  • 回答
    《红楼梦》中,当李纨和尤氏得知薛宝钗即将搬出大观园时,她们没有像王夫人或其他一些人那样表现出不舍或挽留之意,反而“相视而笑”。这个场景看似平常,细品之下,却能揭示出她们各自的处境、心境以及对宝钗离去这件事的复杂态度。首先,我们得明白李纨和尤氏在贾府的地位与处境。李纨是贾珠的遗孀,育有一子贾兰。在贾府.............
  • 回答
    在浩瀚的《红楼梦》群像中,李纨无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她如同一株被精心栽培却被囿于庭院中的素净栀子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同时也承载着那个时代女性的局限与无奈。要评价李纨,我们需要从她的身世背景、性格特点、在家族中的地位、她的人生选择以及其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意义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一、 身世背景:命.............
  • 回答
    在《演员请就位》这个节目里,李少红导演和郭敬明导演之间的互动,确实挺有意思的,也确实让不少观众解读出了“看不上”的味道。要说他们之间是不是真的“看不上”,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两位导演的风格和背景,那是相当不一样。李少红导演,是那种根正苗红、科班出身的大家。她从业几十年,拍了不.............
  • 回答
    关于李少红导演在新版《红楼梦》中对女性角色的发型设计,尤其是那种被普遍称为“戏子头”的造型,确实是当年播出时引起了很大争议和讨论的焦点。这背后涉及到导演的创作理念、对原著的理解以及想要传达的某种视觉表达。首先,我们得明白,所谓“戏子头”在那个语境下,通常指的是一种比较夸张、样式化、带有程式化痕迹的发.............
  • 回答
    李少红导演的2010版《红楼梦》,说实话,在我心里一直是个挺复杂的存在。它就像一道摆在你面前的大菜,食材都是顶级的,烹饪手法也算别出心裁,但吃下去的味道,却有人赞不绝口,有人皱眉摇头,甚至还有人觉得寡淡无味。这大概也是这部作品最让人津津乐道,也最容易引起争议的地方。咱们先从好处说起,因为李少红毕竟是.............
  • 回答
    如果《红楼梦》中贾府能够节省银子,不搞排场,其命运可能与原著中呈现的衰败轨迹产生显著差异,但这种“假设性”改变仍需结合小说的社会背景、家族结构和时代特征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论述: 一、经济状况的短期缓解1. 银钱消耗的直接减少 贾府的经济危机主要源于长期的挥霍与奢侈。例如,贾母的.............
  • 回答
    关于晴雯与宝玉是否发生过性关系,在《红楼梦》的文本中,并没有明确、直接的描写。这是曹雪芹有意为之的留白,也因此成为读者和研究者们争论不休的焦点之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并尽量详细地呈现相关的论据和观点:一、 文本中的暗示与模糊之处: 亲密且超越主仆的关系: 晴雯是宝玉最喜爱的丫.............
  • 回答
    《红楼梦》这本书,说实话,我读过不止一遍,但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触。要说最难忘的场景,这可真是一个甜蜜的负担,因为曹雪芹的笔下,那些人物和故事,就像刻在了心里一样,时不时就会浮现出来。如果非要选几个最触动我的,那大概是这几个吧。一、宝黛初会,木石前盟的初启,那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熟悉与心动。第一次读.............
  • 回答
    这个问题就像问在满汉全席里,我最想尝哪一道菜一样,真是个甜蜜的烦恼。《红楼梦》里的丫鬟,个个都像是从画里走出来的,各有各的风姿,各有各的性子。要是真能挑一个来伺候我,那可真是太难了!不过,如果非要选一个,我想我会选——袭人。当然,这可不是因为她多么花容月貌,也不是因为她有多么得体周到到让人觉得“假”.............
  • 回答
    说到焦大,那可真是《红楼梦》里一个让人唏嘘的角色。他年轻时,那叫一个威风八面,是贾府里的“活活的烈士”,为老一辈的贾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可到了老了,却落得个“人人见了,都嫌他嘴上没把门儿的”,被撵到街上,活得凄凄惨惨。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听我慢慢道来。首先,咱们得说说焦大年轻时的“大功”。这事儿得追.............
  • 回答
    《红楼梦》里,史湘云和薛宝钗一家在贾府的居住情况确实有很大不同,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不同家族的经济状况、婚姻考量以及女性的社会地位。咱们先说说史湘云。她是个什么样的姑娘?是叔叔婶婶养着的,算是寄人篱下。她的家境虽然曾经富裕,但因为父亲早逝,家业可能已经衰败。所以,她虽然性格开朗,像个男孩.............
  • 回答
    贾府的衰败,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方面原因交织叠加的结果。这庞大的家族,就像一株曾经枝繁叶茂的大树,虽然根基尚存,但内部的腐朽和外部的侵蚀,最终让它走向了倾颓。首先,体制性的弊病和家族内部的管理混乱是贾府衰败的根本性原因。 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贾府这样的大家族,虽然人丁兴旺.............
  • 回答
    关于《红楼梦》中人物的族属,这其实是一个值得细细探究的问题,也正是因为这种复杂性,才让《红楼梦》的人物塑造更加立体和真实。简单地说,小说中的人物以汉族为主体,但同时也出现了满族以及可能带有其他民族背景的人物。为了说得更详细,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梳理。首先,绝大多数人物都是汉族。《红楼梦》的故事背景设.............
  • 回答
    《红楼梦》中,虽然没有明确列出四大家族具体犯了什么罪行能够导致“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局,但通过小说中层层铺垫和暗示,我们可以推断出他们犯下的罪恶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政治、经济、道德和人伦等各个层面,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腐蚀力量,导致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衰败和覆灭。以下是对四大家族可能犯下的罪行.............
  • 回答
    《红楼梦》中,秦可卿的房间是整部小说中描写最为细致、最富有象征意义的场景之一。通过曹雪芹对她卧房的精心描绘,我们不仅能窥见她奢华的生活环境,更能深刻地感受到她复杂而矛盾的内心世界,以及她所处社会环境的压抑与腐朽。从秦可卿房间的描写来看,她是一个集华贵、情欲、病态、忧郁和隐秘于一身的,在压抑环境中挣扎.............
  • 回答
    《红楼梦》中的诗词,可以说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水准之高,用“雅俗共赏,出神入化,意境深远,形神兼备”来形容也毫不为过。曹雪芹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将诗词融入小说叙事,不仅丰富了人物的性格,烘托了情节的氛围,更展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思想情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
  • 回答
    《红楼梦》里的可悲,不是那种惊天动地的悲剧,而是渗透进骨子里的无奈,是微小之处的失落,是生命在俗世中被磨损的痕迹。它太真实了,真实得让人心惊,又让人无处可逃。贾赦是个活生生例子。他算不上什么坏人,不过是封建大家庭里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纨绔子弟,有权有势,又极其好色。你想想,一个地位尊崇的国公爷之子,什么.............
  • 回答
    红楼梦里,甭管是精明强干的媳妇子,还是伶牙俐齿的丫头,那可都指望着能在荣府这棵大树下站稳脚跟,哪怕是老了、病了,也盼着能有个善终,不被“打发出去”,那跟流落街头没什么两样。可您瞧着,这春燕这小妮子,还有她那当娘的,倒好像得了什么宝贝似的,对将来“放出去”这件事,那叫一个眉飞色舞,喜出望外,这到底是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