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演员请就位》中李少红导演是不是看不上郭敬明?

回答
在《演员请就位》这个节目里,李少红导演和郭敬明导演之间的互动,确实挺有意思的,也确实让不少观众解读出了“看不上”的味道。要说他们之间是不是真的“看不上”,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

首先,咱们得承认,这两位导演的风格和背景,那是相当不一样。

李少红导演,是那种根正苗红、科班出身的大家。她从业几十年,拍了不少耳熟能详、影响深远的经典作品,比如《红楼梦》、《大明宫词》等等。她的镜头语言、对演员的调教,都带着一股沉淀下来的艺术感和功力。她说话也比较直接,有时候带着点老艺术家特有的那种“规矩”和“审慎”。

郭敬明导演,则是从作家跨界到导演的。他的作品,尤其是早期,带着很强的青春文学色彩,关注当下年轻人的情感和审美。他善于营造视觉上的华丽感和情绪上的渲染,在商业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在节目里,有时候会显得比较感性,也比较直接地表达自己的喜好和观点。

所以,当这两种风格迥异、积淀和路线都不同的导演,放在同一个节目里,而且还要一起评价演员、一起给出建议的时候,碰撞就不可避免了。

从节目里的一些具体表现来看,确实能看出一些端倪:

风格差异的碰撞:最明显的就是在评价演员的作品时。比如,郭敬明导演可能会更注重画面的美感、情绪的爆发力,甚至是一些比较个人化的叙事方式。而李少红导演,可能更看重演员对角色的理解深度、表演的真实性,以及故事的逻辑性和人物的塑造是否扎实。当郭敬明的作品可能在某些观众看来“华而不实”,或者李少红的风格被认为“过于传统”时,这种评价上的分歧就容易显现。李少红导演有时会直接指出郭敬明作品中的一些不符合现实逻辑或者表演上的“痕迹”,这些批评,虽然可能是出于专业角度,但听在郭敬明和他支持的演员耳朵里,自然会觉得不舒服。

评价角度的不同:节目中,演员们会有很多不同类型的表演。有的是模仿经典,有的是改编剧本,有的是原创。李少红导演作为老前辈,在评价演员对经典的理解和如何进行创新时,往往会拿出自己对这类作品的深度解读。而郭敬明导演,则可能更关注演员在这个情境下,是否能“燃起来”,是否能打动他个人。有时候,郭敬明导演在评价演员时,会用一些非常主观的词汇,比如“我喜欢”、“我觉得”,而李少红导演则更倾向于从表演的“对不对”、“可信不可信”等更普适的标准来衡量。这种评价标准的差异,有时会让观众觉得,李少红似乎不认可郭敬明的“评价体系”。

言语上的微妙之处:虽然节目组会剪辑,但有些时候,李少红导演在回应郭敬明导演的观点时,会表现出一种“嗯,你说的有你的道理,但……”的语气。这种“但”字,往往就隐藏了很多未说出口的意味。她不会像郭敬明那样直接说“我喜欢你这个设计”,而是会更客观地分析这个设计“是否服务于人物”、“是否合理”。有时候,李少红导演的评价会很简练,但往往一针见血,直击要害,这跟郭敬明导演那种比较煽情或者长篇大论的评价方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选人上的分歧:这可能是最直接的“看不上”的体现。在选择演员的时候,不同的导演会基于自己的标准。李少红导演可能会看重演员的潜质、可塑性以及对她执导风格的契合度。而郭敬明导演,可能会选择他认为能诠释他心中角色的演员,即使这位演员在其他导演看来可能不是最合适的。当他们看上的演员是同一个,或者因为一个演员的去留产生分歧时,这种“看不上”就更加明显了。有时,李少红导演会直接表达对郭敬明导演选角思路的不理解,或者委婉地指出他选择的演员可能存在的问题。

“前辈”姿态的体现:作为业内资深导演,李少红导演本身就带着一种“前辈”的光环。在节目中,她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引导年轻导演和演员,指出行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她对郭敬明的某些作品或改编方式提出质疑,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行业内的“提醒”或者“指导”。这种姿态,在某种程度上,也让观众感觉她似乎在以一个更高的姿态来看待郭敬明。

总结一下,说李少红导演是不是“看不上”郭敬明,我认为更多的是一种“风格、理念和标准上的差异和不完全认同”,而不是单纯的“人不对付”。

李少红导演更倾向于扎实、写实、注重细节的表演和作品,而郭敬明导演则更偏向于视觉冲击力、情绪渲染和现代审美。当郭敬明的作品或选角不符合李少红导演的艺术标准时,她自然会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看法,因为她的资深地位和专业性,在观众听来,就很容易被解读为“看不上”。

当然,节目毕竟是节目,有些互动也可能经过剪辑和设计。但从她过往的职业生涯和一贯的艺术追求来看,李少红导演对作品的严谨和对表演的极致追求,使得她在面对与自己理念相悖的观点时,确实会表现出一种审慎甚至是质疑的态度。这种态度,在与风格差异巨大的郭敬明导演碰撞时,就显得尤为突出。

用比较口语化的说法,就是李少红导演觉得郭敬明有时候“玩得太花”了,或者“不够实”,而郭敬明则可能觉得李少红“太传统”或者“不够懂年轻人”。这种“看不上”的背后,其实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追求在碰撞。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演员请就位》节目把郭敬明弄来真的是赚到,才播出三期已经贡献不少话题和热搜,而与李少红导演的暗自较劲也是看点。



两人不仅次次都意见相左,郭敬明点评完选手李少红导演还会冷笑一下,更是在台上气的直呼郭敬明“那个谁”,让观众是吃足了娱乐圈大导演的瓜。



第1期节目老前辈李成儒怼郭敬明的畅销书《悲伤逆流成河》,直言是让年轻人只看高中生谈恋爱没有家国情怀、忠人义士的故事熏陶,当时节目特意给了李少红导演一个特写,面带微笑的样子完全就是心里真实写照,至此两人大战就埋下了种子。



第2期节目争议则到了明面上,李少红导演组的演员郑薇、徐阳表演了一段《致青春》的片段,郭敬明点评时痛批男演员太着急,不是哭点非要硬哭使表演的节奏混乱。

李少红导演无视发言撇了一眼后直接开怼“不同意那个谁的看法,我反而觉得他演得很准确”,不知是否出于赌气还是专业考虑,最后还选择了郭敬明认为表现不好的那个男演员进组,而一旁的郭敬明脸色也是非常难看,简直就是如坐针毡。



第3期节目就更精彩了,女演员郭月在表演《大明宫词》时不小心把眼睛里美瞳哭出来,挂在脸上十分出戏,对于这个细节李少红导演觉得是自己组演员真的在情感投入。



但郭敬明马上犀利点评“我不太喜欢这段表演,既然是古装戏如果是近视眼,戴隐形眼镜都是我的底线了。但是戴美瞳找不到任何的支撑我的立场“。



《演员请就位》作为演技类真人秀请的四位导师,风格个性迥异又明显。在郭敬明和李少红针锋相对、暗自较劲时,陈凯歌和赵薇并不发表过多意见去参战,多少有点自保的意味。



同时轮到他们点评时也是以鼓励为主,尤其双商高的赵薇几乎不带个人情绪,陈凯歌导演虽然一针见血,对于年轻演员也更多的循循善诱。



那另外两位导师分歧这么大,一是小四比较敢说,二是李少红导演很少参加真人秀不会隐藏自己,这样火星撞地球自然是话题不断。

也有网友说郭敬明做导演资历和咖位都不够,写了几本书点评言辞就这么尖锐,还跟大导演叫板,我想这也是节目组邀请他的初衷吧,效果也确实达到了,作为观众很是期待接下来几期节目还会有怎样的精彩内容发生。

user avatar


​关于郭敬明,有几个「名场面」。

第一次是2005年,刚成名的他伴随抄袭的争议出现在央视的《文化访谈录》里,当时关于他的抄袭问题仍未得到判决,郭敬明在马东的质问下急得去洗手间整理情绪。

第二次是2013年,当时他宣传电影《小时代》,出现在《锵锵三人行》里,面对的是绵里藏针、嬉笑怒骂的许子东和窦文涛。面对国民阅读调查中读者最喜欢的作家排名比曹雪芹前,他说「我自己很喜欢曹雪芹,但时代不同,不可能每个时代所有人都看一本书,每个时代都有新的补充,但经典就是经典。」

很政治正确,但又什么都没说。

第三次是2016年在《爵迹》的上海路演现场。彼时《爵迹》票房不及预期,他崩溃大哭:「是不是因为我叫郭敬明,所以做什么都是错的?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们才不会骂《爵迹》?」

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郭敬明导演的微博封面首页至今仍是和《小时代》四位女主角的自拍合照。那大概是他近十年来的高光时刻。




马东在《文化访谈录》访问郭敬明




2005年的郭敬明




郭敬明做客《锵锵三人行》




郭敬明在路演现场崩溃大哭



作家郭敬明

郭敬明有个久远的笔名,叫做「第四维」,他用这名字在古早的文学网站「榕树下」发表过大量作品。零维为点,一维为线,二维为平面,三维为体空间,四维加入了时间概念,为时空。因为总写和青春有关的作品,他给自己取了个网名,「第四维」。

《梦里花落知多少》中的男一死于车祸,《夏至未至》富二代男二成为流浪汉,《悲伤逆流成河》全书三分之一是一个又一个角色的死去,而《小时代》里,绝大部分角色死于上海的一场大火。




《夏至未至》


对书中的角色无情,为虐而虐,很长一段时间,他被读者们称为「后妈」。他的故事狗血浮夸。在早期的《梦里》里,主角们只是京圈孩子的打闹,而到了《小时代》,已是一堆「提着LV包包、踩着Gucci小短靴」的金领狗血故事。




《小时代》


在十多年前和马东的辩论里,郭敬明表达过创作理念:「我们这一代不像前辈那样,生活有那么丰富,我们更多的就是去看去听去感受,看电视剧,听音乐,或是看别人写的东西,或是道听途说听来的故事,但是只要你有那种感受,去加工就可以做到这一点(进行创作)。」

我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对郭敬明来讲不是的。创造是源于想象,高于生活。郭小四的青春故事里,充斥着流血、死亡、堕胎、犯罪、背叛,因为他的创作来源是道听途说、极端的故事,如果是平静而真实的生活琐碎,郭小四是看不上的。

他的受众,多是没经世事的中学生。可能每个坐在教室里过着日复一日平淡生活的学生,都有拥抱狗血故事的渴望。

于是这种「青春伤痕系列」的文学聚集了大批的受众,和郭敬明风格相近的,还有饶雪漫,「青春是道明媚的忧伤」,大概是每个80、90后都记得的词语。




《悲伤逆流成河》是作家郭敬明创作的长篇小说


商人郭敬明

得知郭敬明要拍《小时代》,很多读者是兴奋的。这批读者称为了最有利的消费者,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这部被影评人、文化人普遍唱衰电影,仍收获了4.88亿票房,排在当年中国总票房第十名,而当年的第一名是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累计票房刚破12亿元。

这仿佛是热血青春剧一般的展开:一部电影的主演,几乎都被或多或少被贴上过负面的标签:流量的杨幂、脸瘫的陈学冬、扮丑的谢依霖,还有一个陷入抄袭风波的导演郭敬明。虽全世界都不看好,他们却看似万众一心,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在粉丝的帮助下在票房上吐气扬眉。




《小时代》剧照


在粉丝经济刚刚崛起的2013年,郭敬明一下子登上了《人物》《Vista看天下》《博客天下》的封面,一位作家以成功商人的身份,仿佛站在了权力之巅。





失败者郭敬明

在郭敬明最红的时候,赵薇主动上传了一张和郭敬明的合照,「快乐的相逢,知道什么叫一见如故了」。那是2013年,郭敬明的《小时代》和赵薇的《致青春》为后来的大陆青春电影拉开序幕,分别收了近5亿和7亿票房,在那年的的排行排在第10和第3位。




但潮水的退去也是迅速的。2019年,当两人再次在《演员请就位》的综艺里相逢,郭敬明上传了和赵薇的拥抱GIF图,却没再得到赵薇热情的回应。在微博,能不能@,是要讲求咖位的,郭敬明已经不是2013年的郭敬明了。




在《小时代》系列后,他尝试将粉丝经济发挥到淋漓尽致。筹备的电影《爵迹》,打着中国第一部CG电影的名号,将范冰冰、吴亦凡、陈学冬、陈伟霆、郭采洁、林允、杨幂、王源等最热的明星全部囊括。

电影的个人海报就有二十多张。而这么个中国第一CG电影的头衔,最后仅收了3.5亿,而基本投资已经2亿,算上宣传发行,盈利无望。这就是他喊出「是不是我死了,你们才不会骂《爵迹》?」的背景。这被视为郭敬明「大溃败」的第一波。

之后《爵迹2》箭在弦上,却因为主演范冰冰的原因至今无法定档。而他也沉寂许久。

2017年,郭敬明又伴随着爆炸新闻重回大众视野:曾经签约他麾下的作家李枫控诉郭敬明「性侵」。「性侵」和「同性」两个词包含着核弹般巨大的信息量,在微博上炸开了。后来在举证困难的前提下,事件也不了了之。




而讽刺的是,在百度指数上,「郭敬明」作为关键词的搜索峰值分别最高分别是2013年和2017年,分别对应着《小时代》的上映和疑似性侵事件的发酵。这意味着,以粉丝经济崛起的他,正慢慢被粉丝所淡忘。



被反噬的郭敬明

郭敬明本人形象和作品是高度关联的。

早期的《梦里》,封面是他的剪影照,那时他是个被上海香樟树所包围的文艺青年。之后在《小时代》电影里,他是纸醉金迷的总裁,「郭敬明」的标签比任何一位大牌明星都要浓厚。郭敬明说过多次,「商人和作家身份是不冲突的」。




但矛盾的是,作家要实现持续的创作,需要深刻的感悟或大量的阅读,大量的时间投入不一定有产出,很多作家因而是不善于公众交流的,他们大部分时间需要和自己对话,对外交流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损耗。

而商人则需要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要求时间必须转化为效益。郭敬明多年前就将作品定义为「商品」,每本书都有「定价」。为了销量,他并不排斥和自己的作品高度捆绑,不介意抛头露面式的宣传,即使那意味着对自身的消耗。




最近被推上风口浪尖的郭敬明「诡辩式辩论」

同时,商人郭敬明也学会了大数据理念下的「精准投放」,他找到了最红的明星演最俗烂的故事,《小时代》成了。但商人郭敬明忘了,商品的价值还在「商品」本身。当《小时代》系列精致又狗血的PPT式剧情一次次地刺痛了粉丝,他的作品口碑也快速下降。即使《爵迹》是中国电影的所谓全新尝试,也没人买账。

「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们才不会骂《爵迹》?」是的。

即使被反噬,但我想我们是不需要同情郭敬明的。毕竟他自身有强大的逻辑去为自己的行为论证。就像最近的评论一样,郭敬明不愧为「最佳辩手」,他能够八面玲珑地反驳一切诋毁,并可将反驳上升到道德高度。

他的反驳和绝对是政治正确的,但同时,也是毫无信息含量的。看似崇高,实则狡猾无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