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红楼梦中,宝玉的学习科目中没有练武这一项?

回答
“宝玉不习武,这在红楼梦里是再明显不过的事了。”

说到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都有疑问。毕竟在中国传统观念里,文武双全才是理想男儿的标配,更何况宝玉这样的贵公子,家族的未来寄托在他身上,多少也该有些“安邦定国”的意思吧?然而,脂砚斋的批语和曹雪芹的文字,却明确地告诉我们,宝玉的成长轨迹,从一开始就朝着“文”的方向倾斜,甚至可以说,他被刻意地塑造成了“不擅长”乃至“排斥”武艺的形象。这背后,不仅仅是宝玉个人的性情使然,更有着深层次的家族规划、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的深意。

一、家族的期望与“文弱书生”的培养模式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是贾府,尤其是贾政夫妇对宝玉的培养方向。虽然贾政作为荣国府的二爷,曾经也经历过一些仕途的起伏,但他也深知,在这个日益腐朽衰败的大家族中,想要重振门楣,靠的不是刀枪剑戟,而是科举功名,是靠文章来博取荣华富贵。

你想想,贾政本人就是一个读书人,虽然有自己的执念和迂腐,但他对子嗣的期望,归根结底还是读书做官。他希望宝玉能够继承祖业,在仕途上有所作为,而不是成为一个四处征战的武夫。在那个时代,文官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力远高于武官,尤其是对于贾府这样的书香门第。让他们去培养一个只会舞刀弄枪的儿子,那是对家族传承的一种“降级”。

再说了,宝玉出生时的特殊情况,以及他从小被贾母、王夫人等一众长辈捧在手心里,几乎是全方位地呵护。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很少会被刻意地往“吃苦耐劳”或者“粗犷豪迈”的方向培养。他的生活环境,是锦衣玉食,是丫鬟婆子伺候,是宝香楼里养的花草,是怡红院里的女儿们。这种环境本身就不适合进行那种需要摔打、磨炼的武艺训练。

二、宝玉的性情与作者的“别立门户”

这是更深层次的原因。宝玉的性情,是曹雪芹笔下最为独特也最为核心的设定之一。他天生“行为偏僻性乖张”,对世俗所谓的“功名利禄”毫无兴趣,对所谓的“男子汉大丈夫”的行为准则嗤之以鼻。他追求的是“真情”,是“女儿的眼泪”,是人与人之间纯粹的情感交流。

练武,尤其是那个时代的武艺,往往与阳刚之气、杀伐决断、甚至是一些江湖侠气联系在一起。这些东西,恰恰是宝玉所排斥和回避的。他更愿意沉浸在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之中,与姐妹们一起吟诗作对,或者只是静静地听她们讲故事。他的精神世界,是细腻而敏感的,是充满着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对残酷现实的逃避。

曹雪芹之所以不给宝玉安排练武,恰恰是为了突出他与众不同的价值取向。他要塑造的是一个与传统社会价值观相悖的叛逆者,一个从根子上质疑那个男权至上、功名至上的封建礼教的年轻人。如果宝玉也像别的公子哥一样,从小练就一身好武艺,那他就和其他人没有区别了,也就失去了他身上那种“超凡脱俗”的魅力,也削弱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对那个时代的批判。

宝玉的“不争”,包括了他不争功名,也包括了他不争武力。他不是没有“气概”,只是他的“气概”体现在对姐妹的爱护,对弱者的同情,对生命的尊重,而不是通过拳脚功夫来证明自己。

三、时代背景的考量:文重于武的社会风气

虽然说“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有一席之地,但在宝玉所处的那个时代(通常认为是清朝中期),尤其是对于像贾府这样的官宦世家,整个社会的风气是倾向于“文治”。尽管也有武官的存在,但真正能够决定家族命运、提升家族地位的,仍然是科举出身的文官。

所以,即使贾府有需要保卫家宅安全的时候,他们也会依靠家丁或者请专业的护院,而不是让家里的少爷去习武。宝玉的“文弱”,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那个时代对士大夫阶层的一种写照,或者说是一种被期望的形象。当然,宝玉是极端化的例子,但他身上体现的趋势是符合那个时代的。

四、作者的叙事策略:聚焦于精神世界的探索

曹雪芹写《红楼梦》,其重点在于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人际关系的纠葛以及那个时代女性的命运。他更擅长描绘细腻的情感、微妙的心理活动和诗意的生活场景。将宝玉置于练武的场景中,可能会让叙事风格发生转变,变得更加情节化,甚至有些“俗套”。

宝玉的“不练武”,反而让他更加专注于对人生、对情爱、对美的哲学思考。他身上的许多经典桥段,都与他的“不武”相关联:比如他在太虚幻境中看到金陵十二钗的命运,比如他对林黛玉的深情,比如他对女儿们的怜惜。这些都是精神层面的体验,如果他忙着挥刀弄剑,这些细致入微的情感和思考就很难得以展现。

总结来说,宝玉不学武,是家族培养方向、他自身独特的性情、曹雪芹想要塑造的“叛逆者”形象,以及那个时代社会风气的共同作用结果。 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男子汉大丈夫”的模范,而是一个对传统道德和价值观进行反思的、充满矛盾和理想主义的年轻人。他的“不武”,恰恰是他身上最深刻的“特质”,也是他吸引读者,并且在文学史上留下独特印记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就像一株不染尘埃的奇葩,生长在那个污浊的尘世,用他的脆弱和敏感,揭示着那个时代的病态与虚伪。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不妨往后看,七十五回:

原来贾珍近因居丧,每不得游玩旷朗,又不得观优闻乐作遣。无聊之极,便生了个破闷之法。日间以习射为由,请了各世家弟兄及诸富贵亲友来较射。因说:“白白的只管乱射,终无裨益,不但不能长进,而且坏了式样,必须立个罚约,赌个利物,大家才有勉力之心。”因此,在天香楼下箭道内立了鹄子,皆约定每日早饭后来射鹄子。贾珍不肯出名,便命贾蓉作局家。这些来的皆系世袭公子,人人家道丰富,且都在少年,正是斗鸡走狗,问柳评花的一干游荡纨袴。因此,大家议定,每日轮流作晚饭之主,——每日来射,不便独扰贾蓉一人之意。于是天天宰猪割羊,屠鹅戮鸭,好似临潼斗宝一般,都要卖弄自己家的好厨役,好烹炮。
不到半月工夫,贾赦、贾政听见这般,不知就里,反说这才是正理,文既误矣,武事当亦该习,况在武荫之属。两处遂也命贾环、贾琮、宝玉、贾兰等四人于饭后过来,跟着贾珍习射一回,方许回去。

学的,至少在明面上要学。老太太那么娇惯宝玉,也知道学武习射是正理:

贾母笑问道:“这两日,你宝兄弟的箭如何了?”贾珍忙起身笑道:“大长进了,不但样式好,而且弓也长了一个力气。”贾母道:“这也够了,且别贪力,仔细努伤。”贾珍忙答应几个“是”。

宁荣二祖本是马上得富贵,儿孙世袭武职,虽然已经只剩了两个空壳,略有远见的贾政也已经开始着手构思家族的科举转型,但转型尚未成功,“文既误矣”,希望渺茫,学武习射仍属于敬天法祖的政治正确。当然,贾珍等不过是拿习射做个幌子,没几天就挂羊头卖狗肉改成了聚赌。宝玉素来娇生惯养,对习射看来也是不大热心。但书中还有个好少年贾兰,不用督促就知道练习,见二十六回:

宝玉无精打采的,只得依他。晃出了房门,在回廊上调弄了一回雀儿;出至院外,顺着沁芳溪看了一回金鱼。只见那边山坡上两只小鹿箭也似的跑来,宝玉不解何意,正自纳闷,只见贾兰在后面拿着一张小弓追了下来。一见宝玉在前面,便站住了,笑道:“二叔叔在家里呢,我只当出门去了。”宝玉道:“你又淘气了。好好的射他作什么?”贾兰笑道:“这会子不念书,闲着作什么?所以演习演习骑射。”宝玉道:“把牙栽了,那时才不演呢。”

这里有两处脂批:

甲侧:奇文奇语,默思之方意会。为玉兄之毫无一正事,只知安富尊荣而写。
庚侧:答得何其堂皇正大,何其坦然之至!

贾兰将来是要“头戴簪缨”、光耀门楣的。念书考功名是正事,念书之余闲下来还要“演习演习骑射”,跟他宝叔叔恰成对照组。有人据此指出,贾兰将来的功名可能是武职,有一定道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宝玉不习武,这在红楼梦里是再明显不过的事了。”说到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都有疑问。毕竟在中国传统观念里,文武双全才是理想男儿的标配,更何况宝玉这样的贵公子,家族的未来寄托在他身上,多少也该有些“安邦定国”的意思吧?然而,脂砚斋的批语和曹雪芹的文字,却明确地告诉我们,宝玉的成长轨迹,从一开始就朝着“文.............
  • 回答
    《红楼梦》中,宝玉给“珍珠”改名“袭人”,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他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寄托和对这位最贴近自己的丫鬟的一种独特的关怀。要理解这个改名,我们需要从宝玉的性格、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对人情世故的理解来细致地解读。首先,宝玉的性格是理解这个改名的关键。宝玉生于富贵之家,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他的内心是.............
  • 回答
    宝玉不嫌弃刘姥姥,这可不是什么稀奇事,要说《红楼梦》里谁最不嫌弃她,还得往后看看。刘姥姥一进大观园,这群大观园里的公子小姐们,真是各怀心思,各有各的做派,把个老太太给伺候得够呛。咱们先说说这“大家”都是什么心态吧。首先,最明显的,是那些 “势利眼” 的心态。这大观园里,什么叫“大家”?那是贾府金字招.............
  • 回答
    《红楼梦》中,袭人和金钏同为宝玉身边的大丫头,论理上二人都是伺候宝玉的体己人,也都有着与宝玉之间或明或暗的“不清不楚”之处。然而,她们的命运却截然不同,一个飞黄腾达,成为宝玉的准姨娘;另一个则香消玉殒,悲惨收场。这其中的缘由,绝非仅仅是运气好坏,而是她们各自的“道行”和处境所决定的。咱们先聊聊金钏儿.............
  • 回答
    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可真有意思!我也是读《红楼梦》的忠实读者,也曾有过跟你一样的疑惑。你说宝黛跟你印象中完全不一样,这背后可能藏着几个原因,咱们一点点来掰扯掰扯。首先,得说说这“印象”是怎么来的。咱们现在对宝黛的印象,大多不是直接从原著里一点点咀嚼出来的,而是通过各种解读、影视改编、甚至是网络段子一点.............
  • 回答
    《红楼梦》里,林黛玉确实成了不少人心中的“挡箭牌”,用来掩饰自己的私心、推卸责任,甚至挑拨离间。但要说为什么只有宝钗因此被骂得最凶,甚至被贴上“小心眼”、“虚伪”的标签,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在起作用,并非简单的“挡箭牌”理论就能完全解释。首先,我们得承认,“挡箭牌”这个说法本身就带有一种预设的负面色.............
  • 回答
    《红楼梦》中的花袭人与贾宝玉之间的亲密关系,确实是书中一个引人遐思的篇章。袭人初次与宝玉发生“那事”,书中描述的场景是宝玉睡着了,袭人觉得他“身上像火炭似的”,然后便发生了“人事”。袭人当时的心理活动是,“自己如今除了老太太之外,也只有这一个主子了,……虽然是主子,但终究是男人,此事体也 ought.............
  • 回答
    《红楼梦》第八回,宝玉从薛姨妈家出来,回到自己屋里,正巧黛玉也来了。她一开口就说了句有些酸溜溜的话,然后便匆匆离开了。这事儿,说来也得从头细说。那天,宝玉一整天都在外面忙活,先是在园子里赏花,后来又去了薛姨妈家,被宝钗拉着一起看金锁,又和宝钗说笑了一番。这期间,宝玉心里头其实是想着林妹妹的。宝钗虽好.............
  • 回答
    在《红楼梦》这部巨著中,王熙凤作为荣国府的实际管理者,其精明强干、八面玲珑的性格,让她在众多人物关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而她对贾宝玉和林黛玉这对“木石前盟”情愫的洞察与撮合,甚至几次三番地拿来打趣,这其中自有其深意,并非简单地因为她偏爱黛玉或厌恶宝钗。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细细掰扯王熙凤的出身、处.............
  • 回答
    87版《红楼梦》在处理原著中一些细节时,确实做出了不少改编,其中将宝钗灯谜之后贾政的内心独白移花接木给贾母,是比较为人津津乐道的一个改编点。要深入理解为何这样做,我们得从原著的叙事逻辑和电视剧的艺术表现两方面来分析。原著中的设计:贾政的视角,暗示着权力与期望在曹雪芹的原著中,宝钗所出的那个“怀金悼玉.............
  • 回答
    贾政对宝玉的“不喜欢”,与其说是厌恶,不如说是恨铁不成钢,是传统儒家思想下,父亲对儿子寄予厚望却又因儿子不合其期望而产生的失望、焦虑和愤怒的复杂交织。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看看贾政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生在钟鸣鼎食之家,从小接受的是“仕农工商”那一套正统教育。他自己是个举人,虽.............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奇思妙想,如果人手一本风月宝鉴……这世界怕是要热闹非凡,也未必是件好事。首先,得说说这风月宝鉴的“功能”了。宝玉当年用它照出了林黛玉的影子,看到了她“情情情”三个字,后来又照出薛宝钗的“山中高士晶莹雪”,也看到了“山色”与“淫情”。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能看到一个人内心最真实、最原始的欲望.............
  • 回答
    关于《红楼梦》的几版改编,以及陈晓旭和新版“宝黛”的评价,这确实是很多红迷津津乐道的话题,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红楼梦”。我来试着聊聊我的看法,希望能聊得详细一些,也尽量摆脱AI的生硬感。旧版红楼梦比新红楼好在哪?谈到旧版《红楼梦》(1987版),大家首先想到的词往往是“经典”和“原著还原”。这话一.............
  • 回答
    在我看来,贾母作为贾府地位最尊崇、最疼爱宝玉的老太太,她没有在自己健在时为宝玉和黛玉“张罗婚事”,这其中自有其复杂而深远的考量,绝非简单的不作为。深入剖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原因:一、 黛玉的身体状况是贾母心中一道过不去的坎。这一点恐怕是最直接也是最关键的原因。贾母疼爱黛玉,视若珍宝,这一点书中随.............
  • 回答
    《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问题,确实是围绕这部巨著展开的最核心、最热闹的争论之一。很多人对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抱有保留甚至否定的态度,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文学上的考量,也有对原著精神的理解。至于曹雪芹如果健在,是否会安排宝玉和宝钗结婚,这更是个引人入胜的猜想,需要我们从原著的脉络和曹雪芹的创作意.............
  • 回答
    《红楼梦》中宝黛之间大量的误会情节,绝非偶然的笔墨堆砌,而是曹雪芹为了深刻揭示人物命运、展现封建社会背景下的爱情悲剧、以及凸显人物性格复杂性而精心设计的关键环节。它们就像一颗颗嵌在两人爱情线索上的钻石,虽有棱角,却折射出最真实的光芒。一、性格的尖锐碰撞与深情试探:宝玉和黛玉,都是极富才情、情感细腻又.............
  • 回答
    要说《红楼梦》里元妃端午节赐礼赏赐宝钗的东西比黛玉多,这背后可不是简单一件“偏心”的事,它牵扯到书中人物的身份、家族关系,以及作者曹雪芹通过这些细节所要表达的深层用意。咱们得一件件捋清楚。端午节的赐礼:细说分明先来看看那个关键的端午节。元妃省亲,大观园里热闹非凡,这是何等荣耀的场面。元妃作为皇妃,地.............
  • 回答
    说起贾宝玉这个人,确实挺让人又爱又恨的。你觉得他“渣”,但又听说他和林黛玉那惊天动地的爱情,这中间的矛盾,恰恰是宝玉这个人物最迷人的地方。很多人都跟我一样,一开始接触《红楼梦》,都会有这种感觉:这宝玉,怎么这样?既不像个正经读书人,又对女孩儿们一个比一个好,有点“滥情”的味道,但又觉得他身上有股说不.............
  • 回答
    要说这抄检大观园的事儿,那真是《红楼梦》里一桩震动人心的“大事件”。为什么同样住在园子里,林黛玉、探春、宝钗三个人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反应?这背后可不是简单地“爱挑理”或“不爱挑理”能概括的,而是她们各自的性格、身世、处境以及对家族命运的理解,在那一刻集中地爆发出来。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咱.............
  • 回答
    宝玉初见黛玉时的摔玉之举,绝非一时冲动,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反应,其中蕴含着宝玉独特的性情、黛玉的非凡气质以及他们之间命中注定的联系。首先,要理解宝玉为何摔玉,就必须先了解他这个人的根性。贾宝玉衔玉而生,那块玉便是他的命根子,是他身上最宝贵、最独特的东西。从小到大,这块玉被视为家中珍宝,众星捧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