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红楼梦有大量描写宝黛误会的情节?

回答
《红楼梦》中宝黛之间大量的误会情节,绝非偶然的笔墨堆砌,而是曹雪芹为了深刻揭示人物命运、展现封建社会背景下的爱情悲剧、以及凸显人物性格复杂性而精心设计的关键环节。它们就像一颗颗嵌在两人爱情线索上的钻石,虽有棱角,却折射出最真实的光芒。

一、性格的尖锐碰撞与深情试探:

宝玉和黛玉,都是极富才情、情感细腻又略带敏感的灵魂。他们的性格中有着天然的相吸之处,但也因为过于相似而容易碰撞出火花。

黛玉的多疑与敏感: 寄人篱下的身世,父母早亡的孤苦,让她内心深处有着不安全感。她极度珍视与宝玉之间那份超凡脱俗的情感,但也因此,对宝玉的任何一点“失常”都格外警觉。宝玉的一句无心之语,一个无意的眼神,都可能被她过度解读,放大成对她感情的背叛或轻视。例如,宝玉见了宝钗,在她看来,就是“见了这等明白人”,便是“不明白了”。她不是真的不明白宝玉对她的情意,而是害怕这份情意会被宝钗这样“合时宜”的人稀释、取代。
宝玉的博爱与“情不情”: 宝玉生性钟爱所有美好的事物,对女儿们更是有一种“爱博而心劳”的博爱情怀。他尊重每一个有灵性的生命,尤其是那些命运悲惨的女子。这种泛爱,在旁人看来或许是滥情,但在宝玉心中,是对生命价值的肯定。然而,在黛玉眼中,这种“不分彼此”的博爱就成了威胁。当宝玉对宝钗嘘寒问暖,对湘云海阔天空时,黛玉便会心生醋意,误以为宝玉对自己的情意不如对她们那般“专一”。她想要的,是一种独一无二、无可替代的爱。
误会是情感的催化剂和试金石: 正是这些性格上的微妙差异和碰撞,使得他们之间的误会层出不穷。但有趣的是,每一次误会之后,两人往往会因为内心的懊悔和对彼此的在乎,而更加深了情感的联系。误会成为了一种奇特的“试金石”,一次次地验证他们之间情意的深浅和坚韧。当宝玉因为黛玉的误解而“心痛如刀绞”,当黛玉因为宝玉的“冷落”而“泪如雨下”,这些痛苦的经历反而让他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彼此在心中的分量。

二、封建社会背景下的压抑与无奈:

宝黛的爱情是纯粹的精神之恋,是当时社会环境下极为罕见的一种存在。然而,他们的爱情注定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巨大压力。

门当户对的社会规训: 贾府作为四大家族,其婚姻大事必然受到家族利益和门第观念的制约。黛玉虽然才情高绝,但父母双亡,家境衰落,在封建礼教的眼中,并非贾府理想的媳妇人选。而宝钗则出身皇商家庭,家境殷实,且性情“端庄稳重”,更符合封建大家族对“贤妻”的标准。这种客观存在的社会鸿沟,使得他们的爱情充满了不确定性。
长辈的干预与“金玉良缘”的舆论: 贾母虽然疼爱宝黛,但她毕竟是封建大家长,在考虑宝玉的婚姻大事时,也会顾及到家族的体面和前程。而“金玉良缘”的说法,更是从侧面反映了家族中一股强大的势力在推动宝钗与宝玉的结合。这种外部的舆论压力和可能的干预,无形中增加了宝黛爱情的不安感,也使得他们对彼此的情意更加敏感,生怕稍有不慎,就会被外力拆散。
含蓄内敛的表达方式: 在封建社会,尤其是对男女之情,人们普遍采用含蓄内敛的表达方式。宝玉和黛玉虽然心意相通,但却不能直抒胸臆,否则就会被视为“轻浮”“不成体统”。这种表达方式的局限性,导致他们很多时候只能通过猜谜、暗示、试探来传递感情,这自然容易产生误解。比如宝玉说出“任凭弱女,皆须自强”,他本是赞扬黛玉的坚强,但黛玉却曲解为宝玉嫌她柔弱无依。

三、人物塑造的深度与复杂性:

大量的误会情节,更是曹雪芹用来塑造宝黛复杂而鲜活形象的“利器”。

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误会是人物内心活动的绝佳载体。通过宝黛之间的对话和独白,我们可以窥探到黛玉内心的不安、自尊与骄傲,宝玉的痴情、纯真与偶尔的“顽劣”。这些误会后的反思、解释、道歉,都深化了人物的形象,让他们不再是简单的标签化人物,而是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个体。
深化悲剧色彩: 宝黛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大量的误会情节,特别是那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引发的深刻误解,都为这场悲剧增添了厚重的底色。每一次误会,都像是在他们的爱情之路上埋下了一颗雷,最终引爆了整个悲剧。这些误会,也预示着他们最终无法冲破世俗的阻碍,无法获得圆满的结局。
突出艺术的真实性: 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很少有能够一帆风顺、毫无波澜的。恋人之间难免会有摩擦、误会,甚至因为一些小事而争执不休。曹雪芹通过对这些误会淋漓尽致的描写,使得宝黛的爱情更加贴近生活,更具艺术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也正是《红楼梦》能够超越时代的魅力所在。

总而言之,《红楼梦》中宝黛大量的误会情节,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们既是人物性格本身特点的自然流露,也是封建社会压抑下情感表达的必然困境,更是曹雪芹匠心独运的艺术手法,旨在深刻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深化爱情悲剧的内涵,最终成就了这部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这些误会,与其说是阻碍,不如说是他们爱情燃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剂和证明,每一次误会后的和解,都让他们的爱情更加刻骨铭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觉得是误会。

第一,黛玉觉得宝玉对待她和对待其他姑娘一样。这是误会嘛?

宝玉收了黛玉的荷包,但是他也收了其他人的东西啊。宝玉给黛玉送东西,宝玉也给袭人,湘云,晴雯,送过东西啊。甚至很多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而且宝玉根本都没承诺过什么。

有一段时间,我都在纠结一个问题。三十四回,宝玉在说你放心的时候,我都不太确定他说的是你放心,我一定会娶你。还是你放心,你是我表妹,就算你嫁给他人,我也不会不管你。

因为宝玉给我的感觉上更偏于第二种。

而感觉黛玉要求到第二种已经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但是黛玉离开宝玉,嫁给别人肯定会病死的。也就是说,嫁给其他人黛玉就会死。不要把黛玉可以一定程度上心满意足的为宝玉去死,当成黛玉对这个没怨恨啊。

而宝玉在被打之后说的是,为了这些人我死了也甘愿。对黛玉说的是,你死了我当和尚去。

也就是说宝玉要的是所有女孩子的喜欢,而并不是黛玉一个人的喜欢就可以的了。

书里明明就说了,贾母和王夫人就从来没有猜疑过宝玉和黛玉两个人的事情。请问为什么他们不猜疑,就是因为宝玉对其他女子也一样。

黛玉在葬花吟中说道,"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这是在容貌和财产焦虑怕自己老了吧。而黛玉不是那种注重容貌和财产的人啊。

宝玉注重容貌,而宝玉的婚姻是看财产的啊。

你确定如果黛玉老了,丑了,宝玉还会一样喜欢她嘛?宝玉喜欢黛玉的原因,不就是因为黛玉学问和相貌都出类拔萃嘛。

宝玉不愿意理会黛玉的反对,不满足于女的把他当成一般朋友看待,而是希望他见到的每个女人都最喜欢他。这是误解嘛?

第二,黛玉到怡红院去敲门的时候,宝玉不给她开门是误解。但是黛玉是寄人篱下,和宝玉在一起就是完全依附于贾家了,吵架的时候没有娘家可以诉苦。请问这是误解嘛?

第三,张道士求亲的时候,宝玉在场,而宝玉只不过是不高兴,而完全没用出口反对,这是误解嘛?

黛玉因为是寄人篱下,而且又是女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办法向长辈开口。但是黛玉是一直为两个人的婚姻发愁的。黛玉愁的是父母早逝,虽有刻骨铭心之言,无人为我做主。

黛玉是父母双亡,难道宝玉也是父母双亡嘛?古代结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宝玉为什么不和自己父母说,自己要娶黛玉?

尤三姐喜欢柳湘莲。别的男人靠权势占有了她。她虽然不得不从,但是做出种种形状,让想占她便宜的人花了很多钱,也未尝顺心一日。这是明明确确的反抗。

一早就让姐姐知道自己有喜欢的人。而且当她知道她可以嫁给柳湘莲之后,就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一门心思就只等着柳湘莲来娶。

宝玉呢?他在家里对所有女的都好,不是亲嘴就是送东西,家里人根本没有疑心他和黛玉的事情。因为他对每个人都一样。

如果他像尤三姐一样,让别人知道他心里有人了,不和他人胡闹了。一门心思在家读书,然后正正经经的做点事情,然后向父母奶奶提出自己想要娶林黛玉。他家里人会不允许他娶黛玉嘛?

问题就是宝玉就是对每个女的都好,哪怕他向父母提起什么,他父母也不会相信他啊。而且哪怕如此,他正的在贾母面前闹着非要娶黛玉,他父母奶奶未必就不听他的了。

黛玉也为她和宝玉的婚姻努力过啊。当薛姨妈提起她和宝玉在一起是好婚姻,然后又说想收黛玉做干女儿的时候。她是抓准机会,说要薛姨妈收她做女儿的。

宝玉呢?他如果在道士提亲的时候明确表示自己有喜欢的人了,然后洗心革面,不去招惹其他女子,他父母难道完全不听他的意见嘛?

贾宝玉是最喜欢黛玉嘛?他是最喜欢自己吧。

看上别人一般是看重别人漂亮。看上袭人是因为袭人温柔,劝人也不会大小声,只会旁敲侧击。最喜欢黛玉是因为黛玉最爱他,宁愿委屈自己也不愿意做让宝玉不高兴的事情。

别来和我说什么宝玉尊重女性,你们脑回路还正常嘛。

无论古代现代,中国外国,一没有婚姻承诺,二女子没有同意,就对女子动手动脚,在那个地方都是不尊重女性的表现。

别来和我说什么古代就是这样。古代才没有什么可以随便对女子动手动脚的。古代轻薄良家妇女是有罪的。问题就是古代不保护奴隶,女奴不是良家妇女。按照法律,主人就是可以睡女奴。

而且正人君子也不会随便占人便宜。

宝玉看到女的就亲两口这种事情,是他父母高兴,还是他奶奶高兴,还是林黛玉高兴,还是薛宝钗高兴,还是史湘云高兴,还是袭人,湘云等人高兴和支持啊?

没人高兴和支持他的好嘛?你和我说他尊重女性?他最多就是喜欢年轻漂亮的女子,而不是尊重他们。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