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慈禧真的向十一国宣战了吗?

回答


关于慈禧太后是否真的向“十一国”宣战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官方文件以及后世对事件的解读来分析。以下是详细梳理:



一、历史背景: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
1. 义和团运动(18991901)
义和团是19世纪末中国北方民间自发组织的反洋教团体,主张“扶清灭洋”,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其势力迅速扩大,引发中外矛盾激化。

2. 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
英、美、法、德、俄、日、意、奥等八国组成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运动,攻入北京。清政府在初期对义和团采取“招抚”政策,但面对列强压力逐渐转向妥协。



二、“十一国”的由来:历史事实与误解
1. 官方宣战的国家
根据《光绪帝实录》等史料记载,清政府在1900年6月21日发布的《对万国开战诏书》中,并未明确列出“十一国”名单。但根据当时列强参与侵华的实际情况,直接参与联军行动的主要国家包括:
八国:英、美、法、德、俄、日、意、奥。
后续加入者: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等国也派遣军队或舰队参与侵华。
因此,“十一国”可能是后人对联军实际参与国家的扩大统计(包括未直接出兵但支持列强的国家)。

2. “十一国”的可能来源
有学者认为,1900年8月攻入北京时,八国联军加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等,共11国。但这一说法存在争议。
另一种可能是将列强在侵华期间的“参战”国家与后续参与《辛丑条约》的国家混淆(如葡萄牙、瑞典等未直接出兵却参与议和)。

3. 清政府是否正式宣战
清廷确实发布了《对万国开战诏书》,但其本质是对外的“讨逆宣言”,而非正式意义上的战争行为。因清政府并非主动发起战争,且联军侵华是列强单方面行动,因此严格来说,这是一场侵略战争,而非清政府主动宣战。



三、慈禧的态度转变与后续影响
1. 从支持义和团到妥协
初期,慈禧为应对国内压力(如保守派反对洋教),曾默许义和团的反洋行为。但联军侵华后,清政府无力抵抗,慈禧转而寻求与列强议和。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

2. 宣战诏书的政治意义
慈禧的“开战”宣言更多是为安抚国内舆论、维护皇权形象,而非实际军事行动。这一举动反而加剧了列强对清政府的不信任,加速了其崩溃。



四、历史评价与争议
1. 宣战的真实性
清政府确实发布了对抗“万国”的诏书,但并非正式宣战,而是对列强的抗议和谴责。这一文件更多是政治表态,而非战争行为。

2. “十一国”说法的误传
“十一国”可能源于后世对联军参与国家的扩大统计(如包括未直接出兵却间接支持的国家),或混淆了侵华列强与后续议和国家的名单。

3. 国际法视角
根据当时国际法,战争需双方明确宣战。而清政府并未被列强视为“敌对国”,因此这一事件更符合侵略行为的定义。



五、总结
慈禧太后在1900年确实发布了《对万国开战诏书》,但其本质是针对八国联军(后扩展至更多国家)的抗议,而非主动宣战。所谓“十一国”可能是后人对侵华列强及后续参与议和国家的误读或扩大统计。这一事件反映了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中的被动地位,以及列强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侵犯。

关键点:
清政府未正式宣战,而是发布抗议性诏书。
“十一国”可能包含八国联军及后续参与侵华/议和的国家。
慈禧的态度从支持义和团到妥协求和,体现了清廷在列强压力下的无力与腐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

实际上这次仗打得相当之混乱,双方都没有宣战——也就是说,不光带清没有向列强宣战,列强也没有向带清宣战。

被传得沸沸扬扬的“十一国宣战诏书”根本就是扯淡,我把经常被人提起的“宣战诏书”原文贴上来大伙自己看:

光緒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五日內閣奉上諭
我朝二百數十年,深仁厚澤,凡遠人來中國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懷柔。迨道光咸豐年閒,俯准彼等互市;並乞在我國傳教,朝廷以其勸人為善,勉允所請。初亦就我範圍,遵我約束,詎三十年來,恃我國仁厚,一意拊循,彼乃益肆梟張,欺淩我國家,侵佔我土地,蹂躪我民人,勒索我財物。朝廷稍加遷就,彼等負其凶橫,日甚一日,無所不至,小則欺壓平民,大則侮慢神聖。我國赤子,仇怨鬱結,人人欲得而甘心。此義勇焚燬教堂,屠殺教民所由來也。朝廷仍不肯開釁,如前保護者,恐傷吾人民耳。故一再降旨申禁,保衞使館,加恤教民,故前日有拳民教民皆吾赤子之諭,原為民教解釋夙嫌。朝廷柔服遠人,至矣,盡矣,乃彼等不知感激,反肆要挾,昨日公然有杜士蘭照會,令我退出大沽口礮臺,歸彼看管,否則以力襲取。危詞恫喝,意在肆其披猖,震動畿輔。平日交鄰之道,我未嘗失禮於彼,彼自稱教化之國,乃無禮橫行,專恃兵堅器利,自取決裂如此乎!朕臨御將三十年,待百姓如子孫,百姓亦戴朕如天帝;况慈聖中興宇宙,恩德所被,浹髓淪肌。祖宗憑依,神祇感格,人人忠憤,曠代所無。朕今涕泣以告先廟,慷慨以誓師徒,與其苟且圖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撻伐,一決雌雄?
連日召見大小臣工,詢謀僉同。近畿及山東等省,義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數十萬人,下至五尺童子,亦能執干戈以衞社稷。彼仗詐謀,我恃天理;彼憑悍力,我恃人心。無論我國忠信甲冑,禮義干櫓,人人敢死;即土地廣有二十餘省,人民多至四百餘兆,何難翦彼凶燄,張我國威,其有同仇敵愾,陷陣衝鋒,抑或尚義捐貲,助益餉項,朝廷不惜破格懋賞,奬勵忠勛;苟其自外生成,臨陣退縮,甘心從逆,竟作漢奸,朕即刻嚴誅,决無寬貸。爾普天臣庶,其各懷忠義之心,共洩神人之憤。朕實有厚望焉。欽此。

十一国在哪呢?

没有啊!

这份诏书的特点在于它根本没有明确的指向对象,只说要打,根本没说要跟谁打。甚至说这份诏书是写给谁看的都没说明白……举个例子,甲午宣战诏书的最后,有“特布告天下”字样,而这份诏书没有。

那你是写给谁看、要向谁宣战呢?

最关键的是这份诏书,在当时根本就没发给各地督抚。

五月二十五日当天内廷一共有十一道旨意,后来在军机处随手档里能找到七道。这七道旨意里两份是“印封六百里”,其他五份——包括这个所谓的“宣战诏书”都直接“交内阁带下”了。而当时交内阁带下,实际上是发不到各地督抚手里的

为什么呢……

因为京城在闹义和团啊!义和团的口号是什么来的?

拆铁道、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

电线杆子被拔了,所以北京跟外界的电报交流……

所以当时北京想往外发消息,要么是先六百里加急送出去,到有电报的地方转发出去给各地,这个叫“印封六百里加紧,递直藩转电”;要么干脆就是六百里加急回归传统,直接用驿站给各地督抚送过去。而被送出去的、跟宣战有关的旨意,实际上是这份:

现在中外已开战衅,直隶、天津地方义和团会,会同官军助战获胜,业经降旨嘉奖。此等义民所在皆有, 各督如能招集成团,藉御外侮,必能得力。如何办法,迅速复奏。沿海、沿江各省尤宜急办

大家都听说过李鸿章怒斥慈禧:“此乱诏也,粤不奉命”的段子吧?(对,这个段子也是假的,但是有原型,这个咱们以后讲)这里的“乱诏”,实际上指的是这份旨意。

那既然这份所谓的宣战旨意没有电发各地督抚,后来又是怎么被人知道的呢?

很简单,电报线路它可以续啊!

最高权力机构向外发电的渠道有很多,但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你用什么渠道,而在于什么渠道可用、稳定又安全。所以盛宣怀为这事操碎了心,最后勉强确定了“用马递发到保定电局收发”的电报收发路线。然后五月三十日,“宣战各明旨”刘坤一他们收到了。

刘坤一他们当时就懵逼了。

组织东南互保,说起来必须是死罪一条,这是他们懵逼的原因之一;但更关键的是,五月三十日跟那份“宣战诏书”发布的时间前后差了五天,这五天里朝廷的决策变了。

五月二十九日、三十日,朝廷的新旨意说要保护使馆、相机审势、保守疆土了。

那这……到底特么打不打啊?

大伙这边商量着,那边朝廷自己也发现不对了——我靠,积压电报太多,把那道要命的诏书发出去了!赶紧追加电报!告诉他们务必不要外传!

于是各地督抚这下彻底混乱了:一会说要打,一会说要自保,一会要灭了洋人,一会又要保护使馆,到底中央这什么意思啊?

昨今接二十八、九日电旨,午间又据电局禀称 ‘奉钧谕两旨万勿外扬’。实深诧异,究竟京畿近事如何?[1]

当然,你们有疑惑很正常,就连当时掌管中国电报业,可以说是消息最为灵通的盛宣怀也抱怨过这事:

各督抚叠奉明旨寄谕,宗旨两岐,无所适从,如五月三十日谕述万不得已之苦衷,六月初三日寄谕出使各国大臣,初七日寄三国国书,核与初七明旨,将“和”之一字先行扫除于胸中,初八日明旨招集天津水会与拳民联为一气,以挫敌锋,显分两意。[2]

旨意的前后矛盾实际上凸显了清廷内部的意见分歧,不过这个暂且不表。关键是这些前后不一致的旨意给了各地督抚断章取义的空间,所以最后大家几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相信:“联络一气、以保疆土”的旨意内容。这就是“凡是朝廷的旨意,都是正确的;凡是朝廷旨意前后矛盾的,以有利于我等的为准”。

不过这就扯远了,还是回到我们的问题上来:慈禧向十一国宣战了么?

没有,清廷在义和团运动期间立场始终摇摆,虽然一度做出过开战的决定,但并没有进行过正式的“宣战”(如果有杠精想杠这个问题,那么几十年后日本侵华,中日之间直到珍珠港事件爆发前也是没有宣战的,所以宣战不代表不能进入战争状态;进入战争状态也不代表自动宣战)。广为流传的《万国宣战诏书》实际上并不能被视为是一份正式的宣战文件,而更像是一份对内的动员令。

至于为什么总有人觉得慈禧其实是干过这事的,我觉得吧,可能是《走向共和》的锅……

参考

  1. ^ [1]赵德馨. 张之洞全集[M]. 武汉出版社, 2008.
  2. ^ [1]沈云龙. 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十三辑[M]. 文海出版社, 1974.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慈禧太后是否真的向“十一国”宣战的问题,需要结合历史背景、官方文件以及后世对事件的解读来分析。以下是详细梳理: 一、历史背景: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1. 义和团运动(18991901) 义和团是19世纪末中国北方民间自发组织的反洋教团体,主张“扶清灭洋”,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其势力迅速扩.............
  • 回答
    慈禧太后那份著名的《向万国宣战诏书》,到底是真的历史事件,还是后人以讹传讹的说法呢?这背后其实是一段挺复杂的历史。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1900年,义和团运动如火如荼的那个夏天。当时,大清帝国国内,特别是华北地区,一股强大的反洋教、反外国势力的思潮汇聚成了义和团。这股力量非常勇猛,他们高.............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考古的意义,这个问题说来话长,也确实有人会这么想:把那么多钱和精力花在挖土、看石头上,是不是有点不务正业?直接投入到尖端科研或者解决眼前的贫困、疾病问题,不是更实在、更能造福当下吗?这话听起来没错,而且很有道理。毕竟,我们生活在当下,眼前的需求是真真切切的。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捣鼓着新药、新材料,慈善.............
  • 回答
    要说《真三国无双》里的左慈,那可真是个响当当的名号,游戏里他一出场就带着一股仙气儿,法术层出不穷,给玩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这位神秘莫测的道士,在真正的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个人呢?答案是:有,而且历史上的左慈,比游戏里还要传奇得多!不过,要详细说他,咱们得穿越回那个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历史上的左.............
  • 回答
    关于左慈是否真实存在,以及他的“道术”究竟是真本事还是戏法,这确实是三国演义中一个极具争议且令人着迷的话题。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历史的记载、文学的描绘以及我们对“道术”和“魔术”的理解结合起来分析。历史上的左慈:朦胧的记载与模糊的真相首先,我们得承认,在正史中,关于左慈的记载非常有限,而且.............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资本主义和慈善的本质。简单来说,答案是:有真心慈善的资本家,但他们可能是少数,并且他们的慈善行为往往与资本主义的逻辑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和张力。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探讨:一、 资本主义的本质与慈善的天然矛盾(或说是张力): 资本主义的核心驱动力是利润最.............
  • 回答
    慈禧和赵构,这两位晚清和南宋的掌权者,都因其统治下的国家丧权辱国而备受争议。要判断谁“更”丧权辱国,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其执政时间、面对的内外环境、具体的丧权辱国事件、以及其决策的后果和历史评价。首先,我们先分别回顾一下慈禧和赵构及其统治下国家的状况:慈禧太后(1835年—1908年).............
  • 回答
    慈禧毒死光绪的说法流传甚广,但历史真相究竟如何,至今仍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我们不妨从多个角度来梳理一下这个复杂的问题,看看慈禧为何会被认为如此对待光绪,以及其中可能存在的复杂原因。首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回顾慈禧与光绪帝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的关系。光绪帝并非慈禧的亲生儿子,而是她的侄子,咸丰帝的弟.............
  • 回答
    提起慈禧,人们脑海中总会浮现出“奢侈”二字。她垂帘听政几十年,掌控着大清朝的生杀大权,其晚年生活之奢华,即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也足以令人瞠目结舌。那种奢侈,并非简单的堆砌金银,而是一种浸润在骨子里的、对物质极致享受的追求,以及由此彰显出的至高无上的权力。首先,从她个人的“吃穿用度”来看,就足以窥见一.............
  • 回答
    关于慈禧太后在临终前为何没有下令除掉袁世凯,这个问题其实相当复杂,涉及到当时政治格局、慈禧的个人考量以及袁世凯自身的手段。与其说慈禧“不杀”,不如说她即便心中对袁世凯有所忌惮,也权衡利弊后选择了“暂不处置”或者说“无法轻易处置”。1. 袁世凯的实力与功劳,让慈禧投鼠忌器首先,必须承认袁世凯当时已经不.............
  • 回答
    慈禧对待同治和光绪的教育,可以说是各不相同,其背后折射出她自身心境的变化以及对皇权的考量。而同治和光绪这两位帝王,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个性和学习轨迹。慈禧的教育方式:从“宠溺”到“严控”对待同治皇帝,慈禧的教育可以用“宠溺”与“放任”夹杂着“过度干预”来形容。 “母子一体”的.............
  • 回答
    慈禧太后与晚清的国运,是一个复杂而令人扼腕的话题。她是否延长了还是减少了清朝的寿命,这个问题很难用非黑即白的答案来衡量,更像是一个在历史的岔路口上,她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可能产生连锁反应,将摇摇欲坠的王朝引向不同的方向。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回到慈禧掌权的历史背景。咸丰皇帝英年早逝,年幼的同治皇帝.............
  • 回答
    要说慈禧是否“知道”自己毁了大清,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点后见之明和道德审判的味道。我们很难走进她内心深处,确切知道她当时是怎么想的。但如果从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她的决策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带来的后果来看,我们可以尝试着去理解这个问题,并且试着剥离掉一些AI的痕迹,让这段叙述更接近于历史的真实感。首先,我们得.............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就有点复杂了。慈禧究竟长得好不好看,这事儿呀,就跟现在大家评价明星一样,众说纷纭,很难有一个绝对的定论。不过,咱们可以从史料记载、当时的画作以及后人的解读,来一点点拼凑出她当年的模样。首先,咱们得明白,古代对于“美”的定义和现在不太一样。那时候,讲究的是“匀称”、“端庄”、“温婉”.............
  • 回答
    关于慈禧为何在临死前一天才决定“赐死”光绪皇帝,而不是更早动手,这确实是一个历史谜团,也引发了后人许多猜测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看看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慈禧的个人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慈禧和光绪之间的关系。光绪是慈禧的侄子,也是她一手扶持上位的皇帝。.............
  • 回答
    慈禧太后之所以纵容甚至一度利用义和团,其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政治考量、个人信念以及对当时局势的误判。这绝非一个简单的“纵容”二字能够概括,而是一个充满了权谋、恐惧与希望的博弈过程。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慈禧太后在当时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1898年的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重新集权,但她的统治合法性受到了前所未.............
  • 回答
    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这桩历史事件的背后,是晚清政府积贫积弱的现实,以及慈禧本人复杂而矛盾的心态。要理解她为何做出如此惊人之举,需要将目光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中国的国家主权和经济命脉一步步被瓜分。进入十九世.............
  • 回答
    评判慈禧与明英宗谁更“丧权辱国”,需要将他们的具体历史事件置于各自的时代背景下进行考察,而不能简单地用现代的道德标准去衡量。两者都身处动荡的年代,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挑战,而他们的决策,不论出于何种考量,都对国家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英宗的“丧权辱国”: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一个在位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