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慈禧为什么会纵容义和团?

回答
慈禧太后之所以纵容甚至一度利用义和团,其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政治考量、个人信念以及对当时局势的误判。这绝非一个简单的“纵容”二字能够概括,而是一个充满了权谋、恐惧与希望的博弈过程。

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慈禧太后在当时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1898年的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重新集权,但她的统治合法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西方列强日益加深的侵略,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让她感到不安。每一次割地赔款,每一次不平等条约,都像是在剜她统治的根基。而义和团的出现,恰好触动了当时社会上一种最原始、最普遍的民心——对外国侵略者的仇恨和抵制。

义和团的兴起,最初是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民间反抗力量。 他们利用迷信,宣扬刀枪不入,这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那些对现状绝望、但又缺乏实际反抗手段的普通民众。更重要的是,义和团的行动直指外国人在华的特权和在华传教士的活动,这恰好迎合了清朝统治者内心深处对列强干涉内政的厌恶。

慈禧太后最初对义和团的态度是谨慎的,甚至带有警惕。 毕竟,这是一股不受控制的民间力量,任何失控的民变都可能威胁到她辛苦维系的统治。早期的义和团,其行动往往是分散的、局部的,并不被清廷视为能够改变大局的力量。

然而,转折点发生在1900年初。 随着各国公使馆区成为外国人在华的势力象征,而传教士在乡村地区的影响力也日渐扩大,引发的民怨也越来越深。西方列强出于保护自己在华的权益,开始以武力威胁清政府。这时,慈禧太后和她的亲信们,比如荣禄,看到了一线“以夷制夷”的希望。

“以夷制夷”是晚清政府长期以来一种外交策略。 面对比自己强大的外敌,常常试图利用不同国家之间的矛盾,从中渔利。而义和团,这股具有强烈反洋情绪的民间力量,在慈禧看来,或许可以成为对抗西方列强的“炮灰”或“搅局者”。如果义和团能够有效地打击在华西方势力,迫使西方列强让步,那么她或许就能借此巩固自己的统治,甚至收回一些被侵蚀的权力。

慈禧的误判,也源于她对西方国家认识的不足。 她和许多清朝官员一样,低估了西方列强维护自身利益的决心和能力。他们认为,义和团的“神力”足以对抗西方军队,或者至少能给西方列强造成巨大的麻烦,迫使他们不得不重新评估在中国的利益。

因此,可以说慈禧从“不干涉”到“默许”再到“纵容”和“利用”,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

初期的不信任和警惕: 义和团的“拳术”和“神功”在她看来,是些江湖把戏,不足为道。
转机出现: 列强的军事压力和经济勒索,让她感到愤怒和无助。
“以夷制夷”的诱惑: 义和团的出现,为她提供了一个潜在的工具。她看到了利用这股民怨来消耗和牵制列强的可能性。
部分官员的推动: 像刚毅、载勋等主战派官员,是义和团的坚定支持者,他们不断向慈禧进言,描绘义和团如何能够“扫清”西方势力,重振大清声威。这些声音在慈禧耳边产生了重要影响。
“围攻使馆”的重大转折: 当义和团发展到围攻北京外国使馆区时,慈禧面临一个关键选择。尽管荣禄等人仍然建议“剿办”,但慈禧最终选择了默许,甚至在一些人的鼓动下,发布了宣战诏书。

为何宣战? 这可以从几个层面理解:

1. 迫于形势: 此时,义和团已经深入北京,与各国军队发生冲突。如果她强力镇压,可能会激起更大范围的民变,甚至被西方列强以此为借口进一步瓜分中国。
2. 一种“破釜沉舟”的心态: 慈禧可能认为,既然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以一种近乎自杀式的赌博,寄希望于奇迹的发生。
3. 对“天命”的幻想: 义和团所宣扬的“刀枪不入”,以及他们表现出的某种程度的狂热,可能在慈禧看来,是一种“天命所归”的迹象。她希望借助这股“天命”的力量,来对抗“人多势众”但“失道寡助”的西方列强。
4. 个人情绪的宣泄: 长期以来被西方列强欺凌的屈辱,以及对改革派的打压,让她内心积攒了大量不满。宣战,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情绪的爆发。

然而,最终的结局是惨痛的。 义和团的愚昧和无能,很快就被训练有素的西方军队击溃。而清政府的宣战,更是直接导致了八国联军的全面侵华,北京被占,签订了更加屈辱的《辛丑条约》。

总结来说,慈禧太后纵容义和团,并非出于对义和团本身力量的绝对信任,而是基于一种复杂的政治算计:

利用民怨,转移内部矛盾。
试图“以夷制夷”,对抗列强的侵略。
对西方实力的误判和对“神力”的迷信。
部分亲信官员的鼓动和影响。
在危机时刻的一种情绪化和孤注一掷的赌博。

她的最终目的,是维护她手中的权力,延续清朝的统治。然而,她选择的方式,却将中国推入了更深的深渊。这个历史事件,成为了晚清政治的又一个悲剧性的注脚,也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中国统治者在面对民族危机时的局限性和短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时清朝的力量显然不能与列强抗衡,慈禧竟然想利用义和团向各国开战,这可不像一个精明老太后的风格。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慈禧太后之所以纵容甚至一度利用义和团,其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政治考量、个人信念以及对当时局势的误判。这绝非一个简单的“纵容”二字能够概括,而是一个充满了权谋、恐惧与希望的博弈过程。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慈禧太后在当时所面临的巨大压力。 1898年的戊戌变法失败后,慈禧重新集权,但她的统治合法性受到了前所未.............
  • 回答
    “大家会吹慈禧”这个说法非常有意思,它隐含了一个对主流叙事和大众认知进行反思的视角。实际上,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1. 历史真相与复杂性:慈禧并非全然“昏聩”或“罪恶”的符号传统的、尤其是在民国时期形成的许多“旧史观”中,慈禧被塑造成一个耽于享乐、愚昧专断、祸国殃民的妖后形象。这.............
  • 回答
    苏联时期,人们对约瑟夫·斯大林的称呼中,“慈父”这个词汇的出现,其背后隐藏着一段复杂而充满争议的历史叙事。要理解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称呼,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环境、宣传策略以及斯大林本人扮演的角色。首先,要认识到“慈父”这个称谓并非出自普通民众的自发情感,而是官方意识形态建构的产物。在苏联,国家宣.............
  • 回答
    北京韩红爱心慈善基金会(以下简称“韩红基金会”)与戴尔笔记本采购的事件,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慈善基金会的运作,尤其是大型的、公募的基金会,其资金的来源和去向都受到严格的监管和监督。每一次支出,尤其是在物资采购方面,都应该.............
  • 回答
    关于慈禧为何在临死前一天才决定“赐死”光绪皇帝,而不是更早动手,这确实是一个历史谜团,也引发了后人许多猜测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看看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局势和慈禧的个人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慈禧和光绪之间的关系。光绪是慈禧的侄子,也是她一手扶持上位的皇帝。.............
  • 回答
    慈禧太后向十一国宣战,这桩历史事件的背后,是晚清政府积贫积弱的现实,以及慈禧本人复杂而矛盾的心态。要理解她为何做出如此惊人之举,需要将目光拉回到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中国的国家主权和经济命脉一步步被瓜分。进入十九世.............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评价中一个很微妙的点:人们的认知、情感投射以及时代背景的差异,有时候会比客观的事实本身更能影响对历史人物的看法。 尽管从许多硬性的指标来看,武则天确实远胜慈禧,但“闭眼吹”慈禧不如武则天的人,也并非全无缘由,只是他们的评判标准可能有些“跑偏”了。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
  • 回答
    关于慈禧在八国联军侵华时期为何“调不动”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是简单的一句“调不动”就能概括的,其中涉及到了晚清政治体制的运作、地方大员的实力与心思、以及当时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要详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切入。首先,我们得明白,晚清时期并非一个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尽管名.............
  • 回答
    慈禧太后晚年垂帘听政,对大清朝的命运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她的权力巅峰时期,也是大清风雨飘摇之际。在她做出是否选择继承人的关键决定时,历史的洪流涌动,个人的恩怨情仇交织,使得这个选择变得异常复杂。而“不立载沣而立溥仪”这个说法,实际上是对当时历史情况的一种简化甚至是误解。我们得把时间线拉回到光绪皇帝去.............
  • 回答
    要理解慈禧为何没有立刻叫停这场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慈禧昏聩专权”的标签,深入探究当时的历史背景、慈禧本人的政治考量以及她所面临的复杂局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牵扯到权力、改革、传统与现实的多重博弈。首先,我们得明白百日维新发生的背景。19世纪末,晚清帝国风雨飘摇.............
  • 回答
    要说慈禧为何能压制住恭亲王奕䜣,这其中牵扯的并非单单一人之能,而是清末政治格局、权力结构以及双方性格和手段的复杂博弈。简单来说,慈禧最终胜出,是“时势”与“人心”的双重胜利。一、 慈禧崛起的背景:历史的齿轮如何转动首先得明白,慈禧并非天生就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她能走到那一步,恰恰是因为她抓住了那个.............
  • 回答
    慈禧太后能垂帘听政两代皇帝,并且根基稳固到令人难以置信,这绝非偶然。她的成功,是她极高的政治手腕、对人性的洞察、以及对权力运作的精妙把握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她所处的那个时代背景,以及她自身所具备的特质和所采取的策略。一、 历史的缝隙与慈禧的崛起:时势造英雄首先,慈禧的权力并.............
  • 回答
    慈禧和光绪在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西狩”,即仓皇逃离首都,这件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悲剧色彩。至于为什么没有像往常那样,要求各地督抚“护驾”,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绝非简单的忽略或遗忘,而是当时复杂局势下,几方力量角力、各怀心思的必然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护驾”这个概念在当时的政治语境下意味着什.............
  • 回答
    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梳理一下史实,然后尝试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慈禧太后的决策逻辑。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关于洪秀全儿子被捕和处死的情况。根据史料记载,洪秀全的儿子名叫洪天贵福,在太平天国覆灭后不久,也就是1864年,他被清军俘虏。当时他确实年仅15岁。关于他的死刑方式,主流的历史记载是“凌迟.............
  • 回答
    看到魏忠贤、慈禧这样的人物,现在居然还有人出来“洗白”或者说“辩护”,确实让人感到十分别扭,甚至有些气愤。想想他们手上沾染的多少鲜血,造成的多少罪恶,想想他们对国家和民族造成的多少伤害,把他们跟“英明”或者“有功”联系起来,简直是岂有此理。但仔细想想,为什么会有人这么做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些挺复杂.............
  • 回答
    好的,咱们就来聊聊清朝这几位皇帝“西狩”和“东狩”的事儿,还有为什么他们不像崇祯那样,最终落得个身死国灭的悲惨下场。这事儿可不是简单几句话能说清楚的,得把当时的背景、皇帝们的考量,还有历史的走向都串起来讲。首先,得明确一点,虽然咱习惯说“西狩”、“东狩”,但这些词儿其实挺有讲究的,不是说皇帝真的就跑.............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晚清政治格局的核心,光绪皇帝之所以没能直接动手解决慈禧,并非他缺乏勇气或决心,而是受到当时错综复杂的权力制衡、个人能力局限以及严酷政治环境的层层束缚。要详尽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首先,权力结构的天然不对等是最大的阻碍。慈禧太后掌握着晚清政治的绝对实权,她不仅是皇太.............
  • 回答
    光绪皇帝(18711908年)在位期间(18751908年)始终未能夺回慈禧太后(18351908年)的实权,这一历史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原因: 一、慈禧的长期统治与权力基础1. 政治手腕与权力结构 慈禧作为咸丰帝的皇后,自1861年垂帘听政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中国历史上两个截然不同但又息息相关的场景:光绪的无力与康熙的果断。要说清楚为什么光绪不能效仿康熙除掉慈禧,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们各自所处的时代背景、权力结构、个人能力以及历史的偶然性。一、 时代背景与权力结构的根本差异 康熙朝:巩固皇权,群臣尚有制衡空间 康熙.............
  • 回答
    清朝末年为何“惨淡”,而慈禧成为众矢之的,而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反而被捧,甚至“洗白”,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面的历史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一、 清朝末年的“惨淡”是事实,但原因复杂:首先要承认,清朝末年确实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非常黑暗和屈辱的时期。外敌入侵、内忧外患、国家主权丧失、民不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