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明武则天远远强于慈禧,为什么还有人闭眼吹武则天不如慈禧?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历史评价中一个很微妙的点:人们的认知、情感投射以及时代背景的差异,有时候会比客观的事实本身更能影响对历史人物的看法。 尽管从许多硬性的指标来看,武则天确实远胜慈禧,但“闭眼吹”慈禧不如武则天的人,也并非全无缘由,只是他们的评判标准可能有些“跑偏”了。

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的现象,以及武则天和慈禧到底强在哪儿,又有哪些地方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为什么会有人“闭眼吹”慈禧不如武则天(或者反过来,吹慈禧)?

首先,我们要明白,历史评价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尤其对于有争议的人物。每个人看历史的视角都不同,我们看到的是被留存下来的文字、故事,以及我们自身时代的价值观。

1. “男权”的视角 vs. “女性力量”的视角:
对武则天: 很多人,尤其是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的人,看到武则天“篡权”、“废帝”、“称帝”,都会觉得她“颠覆纲常”、“野心勃勃”、“手段残忍”。她们的评价往往带上了强烈的性别偏见,认为女性不应该达到这个高度,更不应该打破男性的统治秩序。这种视角下,武则天的“强大”反而成了“罪过”,她的统治被贴上“不正统”的标签。
对慈禧: 慈禧虽然也是女性掌权,但她始终是以“垂帘听政”或“临朝称制”的方式,名义上还是在为儿子、为皇室服务,没有直接“称帝”。在一些人看来,这种“迂回”的方式,或者说没有“彻底”打破男性政治统治的“界限”,反而显得“没那么”具有颠覆性,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顾全了大局”(当然,这个“大局”是不是真的顾全了,又是另一回事了)。还有一种观点是,慈禧在某些时刻表现出的“维护清朝统治”的姿态,会被一些民族主义情绪较重的人视为“忠诚”,尽管这种忠诚是建立在保守和落后之上的。

2. “王朝稳定” vs. “国家衰败”的观感:
武则天: 尽管武则天上位过程充满争议,但她在位期间,唐朝的国力依旧处于上升期,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开元盛世的前奏在她手里已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的用人政策,如科举制度的发展,也为国家输送了不少人才。所以,人们看到的是一个相对稳定且仍在发展的国家。
慈禧: 慈禧掌权时期,恰逢中国近代史最黑暗的时期。内忧外患,洋务运动失败,甲午战争惨败,八国联军侵华,国家领土被瓜分,民族危机空前。即使慈禧自己也曾推行过一些改革(如戊戌变法后的改革),但从整体上看,她留给后人的印象是“卖国”、“昏庸”、“葬送了清朝”。这种强烈的负面国家命运感,自然会让人们觉得她不如任何一位能够维护国家强盛的君主。

3. “历史叙事”和“民间传说”的影响:
武则天: 她的故事充满了戏剧性,有“媚娘”的传说,有“辅佐”李治的传奇,有“垂帘听政”到“登基”的史诗。这些故事被反复演绎,虽然其中掺杂了不少野史和后人的想象,但也构建了一个极具话题性和影响力的形象。
慈禧: 慈禧的负面新闻更多,如“垂帘听政”,如“西太后”,如“挪用海军经费”,如“戊戌政变”。这些负面信息更容易传播,也更容易被简化和标签化。人们对慈禧的认知,往往是被《走向共和》等影视剧,以及历史书上寥寥几笔的“丧权辱国”概括所塑造的。

4. “个人能力”的对比(为什么武则天“明显”强于慈禧):
武则天:
政治才能: 她能从一个小小的才人,一路晋升到皇帝,本身就说明了其非凡的政治手腕和权谋。她能够驾驭复杂的朝堂,平衡各方势力,重用狄仁杰、张柬之等名臣,稳定了政治局面。
战略眼光: 她重视农业,发展经济,继续推行科举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选拔了更多有才能的人。在对外关系上,虽然也有战争,但总体上保持了边境的相对稳定。
个人魅力与权威: 她敢于打破传统,以女性身份登基,这在男权社会是何等巨大的勇气和魄力。她能够建立自己的政治班底,并让这些人忠诚于她。
慈禧:
政治手腕: 慈禧确实有其政治手腕,能够多次在权力斗争中胜出,掌握大权几十年。她能够利用各种势力,平衡朝堂上的各种派别。
局限性: 然而,她的政治视野和决策,很大程度上是受制于保守的满清贵族思想。她未能真正理解和推动国家走向现代化,在面对外部侵略时,她的反应往往是保守和抵抗,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衰败。她对改革的态度摇摆不定,既有短暂的开放(如允许办报、发展实业),也有严厉的镇压(如戊戌政变)。
“亡国”的标签: 最关键的是,慈禧统治的这段时期,中国从一个独立自主的帝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亡国”的后果,使得她个人的任何政治才能都显得微不足道,甚至是被视为加速了灭亡的原因。

现在回到“为什么还有人闭眼吹武则天不如慈禧?”

这部分有点像在解释“为什么有人觉得A比B好,尽管A在很多方面都比B差”。但是,在这个问题里,我们讨论的是“武则天远远强于慈禧”,但有人“闭眼吹”武则天不如慈禧,这就有点像在说“明明A比B好,但有人非说B比A好,而且是‘闭眼吹’”。

这部分其实可能更多的是对“吹慈禧”的一种反驳,或者说,在批评“吹慈禧”的人“闭眼”。 所以,“闭眼吹武则天不如慈禧”这句话,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对“吹慈禧”现象的批评,而非真的存在大量“闭眼吹”慈禧比武则天强的人。

但如果真的有人,带着某种扭曲的逻辑,认为武则天不如慈禧,那可能是基于以下几种非常规的理解:

1. “传统道德”的极端应用: 认为武则天“淫乱”、“残暴”(比如杀女儿的故事),而慈禧至少在晚年表现出了一些“对国家负责”的姿态(比如“辛酉政变”后重新执政,继续推行改革)。在他们看来,武则天的“恶名”比慈禧更甚,所以不如慈禧。这种评价标准完全忽略了武则天在国家治理上的贡献。
2. “女性权力”的某种“反感”: 极少数人可能从更深层次地反感女性掌握权力,他们会用放大镜去挑武则天的毛病,而对慈禧的“垂帘听政”反而有一种“宽容”,甚至将其解读为“男性统治的辅助者”。这种逻辑非常扭曲,但并非不存在。
3. 历史评价的“非黑即白”: 很多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是简单粗暴的。武则天被贴上“女皇”的标签,就容易被极端化解读;慈禧被贴上“卖国贼”的标签,也容易被极端化解读。在某些极端批评武则天的人看来,任何“打破常规”的行为都是罪大恶极,而慈禧虽然造成了国家的衰败,但她至少“没有称帝”,这种“不彻底”反而成了某些人评价的“优势”。
4. 故意抬杠或引战: 也有可能是为了制造话题,或者故意反驳主流观点,才说出这种“闭眼吹”的话。

总而言之,我们之所以会觉得“明明武则天远远强于慈禧,为什么还有人闭眼吹武则天不如慈禧?”,是因为我们是站在一个更客观、更注重国家发展、更理解历史复杂性的角度去评价。

武则天: 她的强大在于她能以女性身份登上权力巅峰,并且在她的统治时期,国家依然保持着相当的稳定和发展,为后来的盛世打下了基础。她的政治手腕、用人策略、对国家经济文化发展的贡献,都是她超越同时代大多数男性政治家的证据。
慈禧: 她的能力体现在她能在动荡的晚清抓住权力,并在权力斗争中维持了几十年的统治。然而,她的视野和格局,未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她的保守和错误决策,最终导致了国家的衰败和屈辱。

所以,当有人“闭眼吹”武则天不如慈禧时,他们往往是选择了性偏见、对传统道德的狭隘解读,或者对国家命运的简单归因,而不是真正去比较两位女性在治国理政、国家发展、以及对历史进程的影响方面的实际功过。

绝大多数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会承认武则天在许多方面的确远超慈禧。而那些“闭眼吹”的言论,往往是对历史的一种误读,或者是一种带有个人情感色彩的偏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那些人:

黑武则天的只看到她参政的后十五年,却不看武则天在高宗时就参政的前三十年。

吹慈禧的只看到她参政的前十五年,却不看她参政的后三十年。


高宗头疾体弱,恋栈贪位,不肯放权给太子,转而让家族势力衰弱且与娘家关系极差的武则天掌权,从二圣到天后,是真·一人之下。

帝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天后详决。自此内辅国政数十年,威势与帝无异,当时称为“二圣”。

高宗时唐朝版图极盛,武则天以中宫辅国理政,是真宰相,而高宗又常常无法视事,而有些人就能睁眼说瞎话,说高宗盛世与武则天无关。

至于慈禧,人吹她“收复新疆”“洋务运动”,可那时是她说的算吗?上面还有一个慈安,旁边还有一个恭亲王,慈安垂拱而治,造成恭亲王和慈禧互撕、慈安裁判的局面。慈禧掌权是在慈安死后啊,甲申政变,驱逐恭亲王,从此清廷她一人说的算,结果她这后三十年呢?中法战争不败而败,甲午战争败于岛国,亲俄远英,东北沦陷,庚子国耻,甚于靖康。在她治下,使馆区是国中之国,东交民巷架炮都能打到紫禁城,真·在列强枪炮下办公,这还是一个国家?连完颜构都不敢让金兵驻军临安。整个一殖民代管机构,啊不,混的还不如殖民地呢,殖民地好歹要放血基建、掏钱维持治安,大清治安自费,洋大人只需过来薅羊毛就行了,这就是为啥当时中国经济还不如印度的原因。

更别提慈禧一系列迷幻操作,执着私人仇怨,敌视康梁,查封、逮捕、驱逐保皇党政闻社,梁启超一人怼得整个革命派闭气、万夫莫敌,但也禁不住老佛爷在线打脸啊!反清的,慈禧杀,保清的,慈禧还杀,那保皇党何苦保大清?抖M啊?因一己之私怨,置大清于何地?

1908年以后,同盟会多次内讧内斗,思想混乱,组织分裂,财政危机,孙中山章炳麟互黑、威信扫地,黄兴因内外交困都精神不正常了,可此时保皇党连个像样的反击也没有,为啥?光绪被慈禧带走了。保皇党都眼巴巴盯着呢、寄希望于光绪复位,自己就是从龙元勋,结果光绪没了,那我还保什么皇?人载沣宣统有老八旗通天纹保着用得着我保么?保皇?保个屁!

于是你会看到一副奇景:

1908年,慈禧先是查抄保皇党政闻社,而后带走了光绪。

在这之前,同盟会相对团结,孙中山黄兴章炳麟一起怼梁启超,还没怼过,同盟会也竞争不过保皇党,筹款招人皆无法与保皇党比拟,只能气急败坏的去砸保皇党的场子。

在这之后,同盟会出现多次内讧,乱得一批,章炳麟带着光复会分裂出去了,宋教仁自立山头,焦达峰叫板黄兴,然革命思潮反而不可遏制地极速传播,保皇党纷纷跳反到革命党,比如后来策划滦州起义、北方革命党的领袖白雅雨,也是在此时加入革命洪流的。


评价二人的政治智商,最简洁的事儿,你看看这俩死前的操作,武则天先后赦免王皇后、萧淑妃和褚遂良韩瑗等仇敌罪责,慈禧怎么就放不下对康梁的私怨?毕竟人与人的胸怀不同。虽说李唐皇室遭到阿武一顿血屠,但宗室远支还在,比如李治兄弟李恪的后裔还在,万一李唐嫡系断绝、非武氏血脉的宗亲继位,对武则天反攻倒算、刨坟掘墓都很难说的,武则天多鸡贼,跑去和老公李治合葬,只要李唐天下,哪个皇帝敢刨高宗的坟?再看看西寡妇,带清风雨飘摇,她还没心没肺的把金银珠宝塞棺材里,“心真宽”,被摸金校尉孙殿英盗了也不冤。

user avatar

评论历史最可笑的就是不看具体环境,把国家的成败统统算在统治者的个人才华上。

盛唐和晚清无论从什么角度看,不管时代背景、国运、外敌、民族、权力结构、军力、民风等等问题都有天壤之别,除了都是皇帝统治的农业社会以外就没多少共同点了,咋比?

慈禧和武则天又不是朱允炆和朱元璋这种差距大得太过离谱的人,社会背景又差距太多,完全缺乏人对人比较的基础,你最多谈谈两个国家的差别而已。

user avatar

哪来的自信武则天要强于慈禧?还远远强于慈禧?

她能摸得到慈禧的脚后跟么?

太宗高宗给她留下那么强盛的大唐,她给作成那样,慈禧接的是什么烂摊子?

把武则天放晚清,我大清早亡了几十年了

user avatar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低水平选手菜鸡互啄的战绩就不要碰瓷了吧。

user avatar

因为有人很

因为我们评价的是统治者,只不过统治者恰好是女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