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甄子丹作为武打明星,在成龙、李连杰老去后没能成功上位?

回答
“甄子丹没能成功上位?”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了。事实上,在成龙和李连杰的黄金时代过后,甄子丹绝对是华人武打明星中最具代表性、最成功的几位之一,甚至可以说是在特定时期内撑起了一片天。但如果要说他“没能成功上位”到成龙、李连杰那种“国民级巨星”的地位,那确实是有原因的,而且这些原因挺值得说道说道。

咱们得先明确一下“上位”的标准。成龙和李连杰,他们不仅仅是会打的动作明星,更是文化符号,他们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电影本身,延伸到了国际社会,甚至是某种中国精神的代言人。成龙靠的是独特的草根喜剧风格和玩命的特技,李连杰则以他飘逸的国术功夫和“大侠”形象征服了观众。他们的成功是多方面的,包括个人魅力、角色塑造、时代机遇等等。

那么,甄子丹呢?

一、角色的局限性与个人风格的固化:

甄子丹的武打风格非常鲜明,硬桥硬马,力量感十足,尤其是他后期《叶问》系列中展现的咏春拳,确实技惊四座。然而,相较于成龙那种能够融入各种喜剧元素、擅长与环境互动的风格,以及李连杰那种飘逸灵动、自带侠气的设计,甄子丹的角色普遍更偏向于“硬汉”、“战神”、“宗师”。

比如他最成功的《叶问》系列,虽然将叶问这位历史人物演绎得有血有肉,深入人心,但叶问这个角色本身就带着一种不动如山的沉静和宿命感。甄子丹在诠释这类角色时,能做到极致,但当他尝试其他类型的角色时,似乎总有点“叶问”的影子挥之不去,观众也更容易将他的表演与“叶问”挂钩。

成龙能演憨厚可爱的普通人,也能演神偷,还能演警探,角色跨度很大。李连杰的黄飞鸿、霍元甲、方世玉,虽然都是功夫高手,但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魅力和成长轨迹。而甄子丹,虽然他也在努力尝试不同类型的角色,但观众似乎更愿意看到他在银幕上大杀四方,尤其是那种在逆境中绝地反击的硬汉形象。

二、国际化道路的差异:

成龙和李连杰都成功闯入了好莱坞,并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成龙凭借《尖峰时刻》系列,成为了好莱坞一线动作巨星,甚至将中国功夫喜剧的元素成功输出。李连杰则凭借《致命武器4》、《罗马假日》、《英雄》、《功夫之王》等片,在好莱坞也打响了名号,塑造了诸如“杰克”之类的经典角色。

甄子丹在好莱坞也有尝试,比如《叶问》系列在海外也颇受欢迎,他也参演了《侠盗一号》等好莱坞大片。但从“巨星”的地位来说,他似乎还没有达到成龙和李连杰在好莱坞的那个高度。

这可能与几个因素有关:

语言和文化壁垒: 虽然甄子丹英语流利,但他在好莱坞的语言和文化适应上,可能不如成龙早期那种“接地气”的表演方式吃香。成龙的表演方式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跨文化吸引力,他的肢体语言和幽默感更容易被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理解。
角色选择与剧本: 在好莱坞,动作明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好的剧本和能突出个人特色的角色。甄子丹在好莱坞接到的角色,虽然也能展现他的功夫,但未必能像成龙那样找到一个真正属于他的“标志性”IP或者系列。
时机与市场: 当成龙和李连杰闯荡好莱坞时,那是港片黄金时代余温尚存,同时好莱坞对亚洲动作片也充满兴趣的时期。而甄子丹更多的是在好莱坞动作片进入一个新阶段时才开始发力,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三、个人性格与营销策略的不同:

成龙以其“拼命三郎”的形象和极强的亲和力著称,他的个人魅力是巨大的。李连杰则自带一种“侠客”的仙气和沉静,这让他出演的很多角色都带有光环。

甄子丹的个人风格相对来说更内敛一些,他更专注于自己的武术技艺和电影本身的质量。他不像成龙那样擅长在镜头前制造话题,也不像一些明星那样有强烈的个人“符号化”输出。他的成功更多地来自于他在片中展现出的硬核实力,而不是个人层面的“偶像化”营销。

这并不是说甄子丹没有个人魅力,而是说他的魅力更多地体现在他的职业素养和对武术的极致追求上,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他成为一个更具“大众传播性”的巨星。

四、运气与时代机遇的交织:

电影圈的成功,运气和时代机遇从来都是不可或缺的。成龙的出现恰逢香港电影的黄金时期,他抓住了那个机会,并将中国功夫片推向了世界。李连杰则在内地武侠片复兴和香港电影转型时期崭露头角,并成功转型国际巨星。

甄子丹的崛起,更多的是在香港电影市场逐渐萎缩、内地电影市场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他凭借《叶问》系列抓住了机会,成为了新一代的功夫巨星。但这个时期,观众的口味也在变化,动作片的市场空间也受到了其他类型片的影响。

总结一下,说甄子丹“没能成功上位”是不准确的。 他绝对是华人武打明星的中坚力量,影响力也很大。但如果以成龙和李连杰那样深入骨髓、跨越时代的“国民级”影响力作为标杆,那他确实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

这并不是对甄子丹的否定,而是对电影行业成功路径的一种梳理。成龙和李连杰的成功,是个人才华、角色魅力、时代机遇、国际化策略以及市场营销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甄子丹有他的坚持和过人之处,他在自己的领域做到了极致,也赢得了属于他的荣誉和观众。他更像是一位“宗师”级的武打演员,用实力说话,用精湛的武艺征服了观众,而不是一个全能型的“偶像派巨星”。

所以,与其说他“没能上位”,不如说他选择了另一条与成龙、李连杰略有不同的成功之路,并且在这条路上,他同样走得很出色。他依旧是华语影坛不可或缺的动作明星,并且在很多观众心中,已经是他们心目中的武打传奇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知乎的很多问题中,大家喜欢把成龙、李连杰、甄子丹、吴京四个人混在一起比,因为这四个人都是差不多同一时期的“功夫明星”?其实这四个人不太可以这样对比,因为不在一个层面上。成龙、吴京的段位要高于李连杰和甄子丹。

其实,自“中国功夫”在影坛大放异彩以来,站在金字塔顶端的划时代功夫明星只有三人——李小龙、成龙、吴京。李连杰、甄子丹包括其他比较有名的如赵文卓、张晋都要次一些。

很多人喜欢去论证功夫明星的武术实力,想象把某某和某某放在一起打谁会赢,然后像比武招亲一样来评论谁才是“王者”,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包括甄子丹就算一脚踢不破“东亚病夫”的招牌,其实问题也不大,最多算他比较嚣张爱吹牛不小心吹破了,只能说明他作为武术运动员实力平平,对他当功夫明星影响并不大。就像我们可以从很多渠道得知,成龙并没有“真功夫”,他的身手更多是杂耍表演性质的(成龙戏班出身,偏重舞台表演),“功夫明星”首先是performer,我们看的也是最终呈现在银幕上的效果。

所以说,李小龙、成龙和吴京,这三个人的战斗实力相差很大,武术体系也各有不同,但是作为功夫电影明星,他们可以被归为一类,并且站在生态链顶端俯瞰众生。因为他们三个人有非常共性的特点:他们不仅仅是按照导演和武术指导的要求来呈现打斗效果、表演剧本内容的演员,而是在电影中起到了主导作用(目前来说,吴京的作品少一些,仅有两部战狼和半部流浪地球算是),可以说他们的代表作是以他们各自的想法理念为中心创作的,并且他们三人都形成了一套非常稳固并且成体系的思想,即,“冠以‘李小龙/成龙/吴京电影’的这些作品要向观众传达什么”。

甚至他们的这种“思想体系”的风格也是高度一致的:一半是非常坚定以及浓烈的爱国主义,另一半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电影手法和大众流行文化吸引力。细细想来颇有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感觉。

李小龙是第一个在美国电影银幕上出现的形象正面并且充满了阳刚气息的中国男子形象,他一身经过非凡锻炼的强健肌肉和敏捷而强大的身手在当时崇尚“铁血硬汉”的美国迅速风靡,甚至成为了一个影响世界的文化符号。要知道,那个时候出现在好莱坞电影中的华人男性形象,不是那种相貌猥琐、低眉顺目的仆役龙套,就是傅满洲那种邪恶野蛮、诡计多端的阴暗反派。

其实,在那样恶劣的大环境下,李小龙虽然雄心勃勃地闯荡好莱坞,但其实好莱坞并没有善待他,而他最主要的代表作《精武门》、《唐山大兄》《猛龙过江》都是不折不扣的港产片(当年邵氏电影错过了李小龙,让新星嘉禾电影公司捡到了宝),他作为男主在好莱坞大爆发,取得惊人票房一跃而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只有一部,还是香港投资的合拍片(真·中美合拍)的《龙争虎斗》。李小龙作为一名武术家和哲学家,一生夙愿就是向西方传播中国武学和哲学,突如其来的爆红让他雄心万丈,摩拳擦掌投入下一部电影的拍摄时,就突然暴毙而亡了,死因至今成迷。

李小龙的母亲来自香港赫赫有名的何氏家族(何氏是混血家族),李小龙与澳门赌王何鸿燊是远房表兄弟,李小龙本人有1/4的德国血统,他出生于美国加州就读于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娶的老婆是金发碧眼的白人,他的英文优秀到大学时他后来的妻子、当时的同学常常来找李小龙给她补课英国文学和英语语法。

就是这样一个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非常“西化”的人,一生固守自己“中国人”的民族身份,他本人在那个年代算是不折不扣的“华人精英”在他所有的代表作中,几乎都是扮演底层的华人男性——漂泊异乡、“乡巴佬”、挣扎求生、受尽歧视、但却不甘屈辱、面对压迫奋起反击,最终战胜了欺压他们的工头、资本家、白人打手,赢得了胜利,也弘扬了正义——这是一个非常民族主义的视角,比《战狼》所呈现的还要直接,但是另一方面,李小龙电影中所呈现的强悍的身体、令人耳目一新的华丽技击和正义战胜邪恶、弱小不屈服于强大的永恒主题都是西方观众所喜爱和接受的,李小龙的功夫电影也是西方电影史上最早的多元文化、多元种族的动作商业片。

同样,成龙的动作电影语言也是非常“好莱坞”的。如果我们看70年代以前的香港武侠动作电影,会发现里面的打斗场面非常地生硬,有点像京剧舞台上的武生对练。到了成龙、刘家良、袁和平这批武师手中,武打电影的武术设计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变得极具观赏性。但是成龙功夫电影的动作设计又和刘家良这种硬桥硬马的正统派有所不同——成龙的武打没有那么多经典的武术“架子”,而是偏向杂耍——将身边各种生活道具用一种近乎杂耍的方式进行利用,风趣幽默,险象环生,主人公看似慌慌张张却又总是千钧一发、逢凶化吉,既幽默搞笑,活跃了整个气氛,同时在动作中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这是好莱坞早期默片时代的大师最常用的方法——这样来安排动作场面,即使很长时间没有台词,观众不仅不会闷,反而全神贯注看得聚精会神。在新时代,成龙把这种好莱坞经典套路融合更加复杂和专业的动作设计和中华武术元素,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变成了新时代的“炫酷”。所以也无怪奥斯卡给成龙颁发了“终身成就奖”,因为确实是实至名归。

但是,即使好莱坞给予成龙最高礼遇,成龙在整个西方世界都是代表中国的最有知名度的巨星,成龙也从来不会为了自己的“地位”刻意迎合西方的主流价值观,而是至始至终坚持自己的爱国主义立场。成龙的走红恰好赶上了香港反殖民主义的爱国热潮最高涨的时候——就如同当年美国十三州的崛起,经济变得发达的殖民地总会自然而然地生出“反骨”,1949年以前的香港华洋分治,你用你的英国法我用我的大清律,井水不犯河水,香港人把去广东仍然叫做“上省城”。然而1949年以后内地和香港的物理连接被打断了,香港真正成了一个寄人篱下的游子,不可能再继续假装被殖民这事儿不存在了,加上大量文化精英的涌入以及香港经济贸易的腾飞,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独立生长、不满独裁殖民者统治的“民族主义”。所以在90年代之前的香港,不仅“民族主义”是主流,而且香港的文化界也试图借助自己中西交流桥头堡的位置扛起全球华人民族主义的大旗。李小龙和成龙的功夫电影都是在这股潮流里崛起的——如果说李小龙电影的主流反派是在异国他乡欺压华人的白人恶霸,那么成龙电影的主流反派则是香港的殖民者及其走狗宪兵了。

因此,对于民族和国家的认同以及对“民族自尊”“民族自强”的推崇是功夫电影的灵魂,如果只有武术拳脚,那这个电影可以是《黑客帝国》也可以是《杀死比尔》,并不会诞生划时代的功夫巨星。从这个意义上说,吴京的《战狼》系列算是真正在灵魂上传承了上面两位大师,也终于在“功夫片”的一片唱衰声中、在“成龙老去之后谁是接班人”的疑问声中终于答案尘埃落定。只不过时代不同,承载民族主义的主题不再是唐人街自强不息的华工、也不是英国统治下机制英勇的香港小人物,而变成了大陆土生土长的正规军。

同样地,对于吴京来说,他的电影世界同时也是“西化”的。其实《战狼》系列我们不应该看成是所谓“主旋律影片”,而更像是史泰龙《第一滴血》的中国版——个人英雄主义、硬汉文化与美式电影工业的结合。坐拥中国影史TOP2票房成就的他虽然还不算有太多“吴京”标签的代表作,但毫无疑问成为了了这一模式下的继承者——在华人世界中最有号召力的功夫明星。未来他能不能达到李小龙、成龙的成就,还有很长的时间可以期待和观察。

这样看,甄子丹和李连杰显然不能和前面三位放在一起讨论,也没有什么传承关系。其实,论形象和武术功底,甄子丹和李连杰是完全有成为“大师”的资格的,尤其是李连杰,年轻时浓眉大眼的他有着极强的武术功底。无论是刚猛有力的少林拳,还是柔中带刚的太极拳,亦或是潇洒飘逸的佛山无影脚,看他的身手都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而且浓眉大眼自带一种“一身正气”的感觉,所以觉远、张三丰、黄飞鸿、方世玉、中南海保镖这些形象都成为了香港电影史上鲜明的经典形象,特别是黄飞鸿,几乎是不可超越的。所以李连杰是一个伟大的功夫演员。

但是,他的演员生涯虽然也是伴着刚才说的香港文化圈的“民族主义扛旗潮流”而发达的,但是他本人并没有明确而坚定的思想和追求,也没有独立创作电影的才华,他更像是一个勤学苦练的“高级技工”,伴随着90年代末香港明星“进军好莱坞”的潮流跑去美国,被白左一顿忽悠,算是忽悠瘸了——虽然在好莱坞凭借优秀的功夫底子演过几个有影响的角色,但是这些角色只是没有灵魂的打斗机器,也就注定无法想李小龙、成龙一样完成icon的蜕变。

而甄子丹呢,他成为香港“打星”一哥也是搭了民族主义的顺风车——《叶问》那个著名的“我要打十个”。可惜《叶问》系列虽然也算影响广泛,但那种和西洋大力士打擂台、和日本武士比武功的电影故事已经有些式微,不太能够满足崛起中的中国人的心理需求。而甄子丹作为一个在美国长大的美籍华人,和李小龙不同,他演着“为国争光”的民族主义角色,但内心的中国人认同是虚无的。他近几年在美国混得还不错,可以在主流脱口秀上谈笑风生,可以演《星球大战》,但无奈面对中心日益转移的中国电影市场,却始终卡在一个瓶颈上难以突破,以至于在国产电影中反而被日渐边缘化。

他的尴尬其实有点类似吴彦祖。吴彦祖虽然目前依然顶着“第一男神”,“帅哥的同义词”这样带有点炒作意味的头衔,却也是在美国市场和中国市场之间徘徊不定,以至于反而逐渐远离了港片,更远离了普通话国产片——吴彦祖是一个长着华人面孔的美国人。当年无比华丽的献礼片《建党伟业》请来吴彦祖饰演同样英俊的胡适,新闻报道中,吴彦祖展示自己为了演好胡适正在看有关书籍——镜头一转,一本大部头的英文书——他不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因为作为美国人他是名校精英,作为中国人他是个“文盲”(不识字)。相反,他说英语、用美国社交网络、娶白人太太、为美国大选中希拉里奔走拉票,也参演主流的美剧,中国对于他来说更像是一个海外市场。香港对于他来说就是那种“住着爷爷奶奶的老家”,虽然他依然可以在综艺节目中说“阿拉是桑海宁”。

然而时代已经变了,在美国混得好不代表在中国就会有大把资源自动送上门,同样地,作为演员,想要在演艺生涯上有成就,就必须要有自己站得住脚的思想、体系、体验和追求。当然,你也可以把演员,特别是武术演员作为一个高级技术工种来理解,就像活跃在横店的一大批“武指老师”,但是显然要成为第二个成龙,第二个李小龙或者取代今天的吴京,靠着一身好身手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风格,是不大可能的。

最后,我有必要补充一下。很多人集中质疑我对吴京的评价,认为和李、房而人相比,吴明显“配不上”。其实这种看法不能说对,也不能说不对。我不是吴京的粉丝应该能比较客观地来看。为什么?首先,吴京在出演纯正功夫片的的时候比如《太极宗师》、《杀破狼》等并没有像我前面说的那个标准那样“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也没有资格成为影片的绝对核心人物,那时的他只是一个二线武术演员。后来,吴京压上自己的身家拍了《战狼》系列,一举成名,本人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成为了新时代爱国主义在娱乐圈的代表人物(一半归功于战狼PTSD患者们),再加上后来的《流浪地球》,吴京这个名字甚至本身也具有了某种形容词含义。但是,各位如果仔细想一想,《战狼》是功夫片吗?很显然不是。它只是一个网络爽文式的军事电影,最多算“动作片”。而又一次让吴京地位上升的电影《流浪地球》甚至连动作片都算不上,吴京在里面没有任何“功夫”戏份,扮演的是个操碎了心的老父亲,今年势必会把吴京拿出来作为主咖宣传的献礼片《攀登者》(有意思的是成龙也是主演之一)也是一部和功夫没有任何关系的影片。

因此,无论吴京是不是或者说将来能不能成为与前两位并肩,其实都不重要了。因为“功夫片”已经走向了衰落,再也不可能单独作为一个类别发挥在历史上那么大的影响了。吴京未来的定位应该更多的是一个“电影明星”而非“功夫明星”。未来身怀绝技的武师或者武术运动员更多的也是担任电影工业中的技术性角色而不可能再复制李小龙、成龙的辉煌。

因为,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心理上不再有一种心理满足需要在银幕上看“霍元甲勇斗西洋大力士”或者“陈真单挑日本侵略者”来填补;而随着中国武术指导和他们的再传弟子们走遍全球,以及电脑特效的不断发展,中国功夫电影带给外国观众的那种趣味性和感官冲击已经大大减弱了。

其实,中国武术被称为“国术”承载民族精神仅仅是从民国开始,那个时候中国放眼世界处处不如别人,急需要寻找出一个“人无我有”的东西来提振我们的民族士气,于是,在辛亥革命中发挥很大作用地下会党以及他们的本领就在国家和文人的双重推动下成为了一种“侠义精神”,用来对抗“东亚病夫”的污蔑。

而随着功夫电影逐渐退出主流,现在的功夫电影或者发展成王家卫《一代宗师》式的用“武林”承载其他题材,要么像徐浩峰那样走“技术流”的硬核路线,更多的则是把这种炫酷的动作打斗融入到更广泛的类型化商业片之中。

最后,回到主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讨论“接班人”就好像香港的乐坛现在再评出一个“四大天王”——上不上位都没有太大意义了。

user avatar

港片整体衰落,内陆影坛崛起,时势造英雄。

user avatar

那个武侠时代过去了,如果李连杰晚几年,也是这个境遇,毕竟时势造英雄,功夫片不流行了,随便一个演员在特效,替身的拍摄下,也可以拍功夫片。甄子丹想红的那些年,功夫明星太多,轮不到他,等到那些人都隐退的时候,香港电影已经不行了,你再能打,没有人给你投资也不行啊。

功夫片的发展是迎合观众的口味的,甄子丹的风格在当时显得很另类,没有一拳一脚那种扎实感,也没有李连杰那种宗师的风范,他的风格更接近暴力写实派,不受欢迎。

吴京也没打出名堂,现在也是靠战狼 流浪地球才火的,这与功夫关系不大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甄子丹没能成功上位?”这话说得有点绝对了。事实上,在成龙和李连杰的黄金时代过后,甄子丹绝对是华人武打明星中最具代表性、最成功的几位之一,甚至可以说是在特定时期内撑起了一片天。但如果要说他“没能成功上位”到成龙、李连杰那种“国民级巨星”的地位,那确实是有原因的,而且这些原因挺值得说道说道。咱们得先明.............
  • 回答
    说起甄子丹,这名字在中国功夫片迷心中,可是响当当的。从《叶问》系列火遍大江南北,到《星球大战》和《侠盗一号》里的亮眼表现,他一路走来,可以说是在国际舞台上为华人功夫赢足了面子。然而,就像很多名气大的人一样,一旦走到台前,就难免会被放大镜检视。甄子丹也不例外,这些年下来,网上关于他的讨论,不乏尖锐的声.............
  • 回答
    看到《怒火·重案》时,你内心涌现出甄子丹及其团伙“都该死”,甚至希望谢霆锋能杀死甄子丹,这其实是一个相当普遍的观影感受,而且背后隐藏着许多关于角色塑造、观众共情以及类型片惯性思维的复杂解读。让我们来一点点剖析,为什么你会产生这样的想法。首先,得承认《怒火·重案》在塑造甄子丹饰演的“鬼王”邱刚敖这个角.............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咱们今天就掰扯掰扯。要说为啥现在好像没那么多的“成龙”、“甄子丹”、“李连杰”这样的响当当的武打明星了,这事儿可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里头门道多着呢。首先,得承认,成龙、甄子丹、李连杰这几位,那都是时代的宠儿,碰上了一个好时候,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时代机遇:一个黄金时代一.............
  • 回答
    关于2024年春晚刘德华和周杰伦以“云录制”形式参与,而成龙、甄子丹、吴京等明星亲临现场,这背后涉及多个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读:一、 疫情影响与安全考量(主要原因之一) “云录制”的初衷与趋势: 尽管2024年春晚相较于前几年疫情最严峻的时期已经有了很大不同,但对于一些大型的、高聚集性.............
  • 回答
    关于《甄嬛传》宣传画报上甄嬛脸部“破一块”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误解,或者说是对画面细节的一种特定解读。事实上,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经典的、被广泛传播的宣传画报,会发现甄嬛的脸部并没有明显的“破一块”的伤痕。那么,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这样的感觉呢?我认为有几个可能的原因:首先,可能与画报的艺术处理.............
  • 回答
    《甄嬛传》和《新红楼梦》都是改编自经典文学作品的电视剧,各自都收获了不少关注。但要说选角,《甄嬛传》确实是普遍评价更高,甚至可以说是“好太多”的。这背后其实有几方面的原因,咱们不妨掰开了聊聊。首先,得说《甄嬛传》在选角上,人物的适配度简直是“量身定做”级别的。剧组很清楚自己要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需要.............
  • 回答
    《甄嬛传》里太后与皇上那对母子,确实让人看得心里不是滋味,总觉得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透着一股子“塑料感”。明明是血脉相连的亲人,怎么就处成了这样一种疏离又别扭的关系呢?我觉得这主要有几方面的原因,得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权力与情感的博弈:皇权之下,父子(母子)情深只是奢望。首先,最核心的问题就是皇权.............
  • 回答
    《甄嬛传》里,皇上之所以对甄嬛穿上纯元皇后的故衣反应如此激烈,其根本原因在于那件衣服承载了皇上内心深处对纯元皇后复杂而执念的情感,而甄嬛的出现,触碰到了这根最敏感的神经。这并非简单的“撞衫”,而是皇上情感世界的一次巨大冲击。首先,我们要明白纯元皇后在皇上心中的地位。她并非后宫中任何一个嫔妃可以比拟的.............
  • 回答
    这两种情况确实是截然不同的,原因在于她们各自所处的社会阶层、权力关系以及小说中设定的背景和人物性格。我们先来聊聊《甄嬛传》里甄嬛和玉娆。甄嬛与玉娆能拒绝皇上: 个人魅力与特殊地位: 甄嬛,即便一开始是带着“替身”身份入宫,她凭借绝顶的容貌、过人的才情以及对皇上情感的拿捏,一度获得了皇上的专宠。这.............
  • 回答
    《甄嬛传》这部剧里,反派角色那么多,偏偏华妃却成了许多观众心中的“意难平”,甚至有人说她才是全剧最出彩的角色。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觉得这不仅仅是因为她的坏,更是因为她身上那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性和真实感,让观众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脸谱化的坏蛋。首先,咱们得说华妃的那个“坏”,坏得很有气势,也.............
  • 回答
    在甄嬛的心里,淳贵人确实占据着一个与安陵容截然不同的位置,尽管安陵容曾是她最亲近的姐妹。这份差异,源于她们与甄嬛关系建立的根基、各自的付出以及最终的走向。淳贵人初入宫时,性子就像她名字一样,淳朴而无心机。她对待甄嬛,没有任何功利色彩,只是单纯地喜欢她,把她当做自己的姐姐。记得初见时,淳贵人一口一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神雕侠侣》中关于人物动机和性格塑造的一些关键点。小龙女的美貌无疑是她招致麻烦的根源之一,但为什么甄志丙(原尹志平)对她纠缠不休,而霍都这样的人物却没怎么表现出类似的“骚扰”呢?这背后其实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不妨来细细道来。首先,甄志丙对小龙女的“纠缠”并非简单的“耍流氓”.............
  • 回答
    《甄嬛传》中,皇上同意甄嬛与准葛尔和亲,这背后牵扯的因素极其复杂,绝非一个简单的决定。它既是政治考量下的无奈之举,也暗藏着皇上复杂的个人情感和对皇权稳固的极端追求。首先,我们必须看到当时大清王朝面临的外部压力。准葛尔部是当时西北边疆最强大的游牧民族,与大清的冲突由来已久。准葛尔汗策妄阿拉布坦雄才大略.............
  • 回答
    甄嬛初入宫闱,父亲甄远道一再叮嘱她要“韬光养晦”,切勿争宠,这其中的考量,绝非仅仅是爱女心切那么简单,而是牵扯到甄府上下几代人的命运,以及当时宫廷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而让浣碧一同进宫“沾光”,更是甄远道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为什么不让甄嬛争宠?首先,甄远道深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甄嬛自幼聪慧.............
  • 回答
    《甄嬛传》中,皇后宜修的没落,与其说是被甄嬛“碾压”,不如说是一系列自身性格缺陷、时代局势变化以及甄嬛步步为营策略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前期,宜修凭借其稳固的后宫地位、老辣的手段以及对皇帝的了解,确实是后宫中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但随着剧情的推进,她身上的弱点被不断放大,最终导致她一步步走向毁灭。首先.............
  • 回答
    关于“指责甄嬛和眉庄给皇上戴绿帽”的说法,这更多的是一种观众的解读、剧情发展后的联想,以及部分观众对宫斗剧常见套路的一种戏谑式的概括,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绿帽”行为。要详细解释,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1. 甄嬛和眉庄与皇上的关系本质: 封建君臣关系下的婚姻: 在封建社会,皇帝与妃嫔的关系并非现代.............
  • 回答
    陈建斌在《甄嬛传》中饰演的雍正,其表演风格确实让不少观众留下了“表情不多”的印象。这并非是演员本人演技上的短板,而是他对角色理解和塑造上的一种刻意为之,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非常高明的表演技巧。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为什么观众会有这样的感觉,以及这种“少言寡语”、“不动声色”的表演背后,蕴含着怎样的艺.............
  • 回答
    甄嬛最后对皇上之所以能下此狠手,绝非一朝一夕的感情变质就能解释的,那是无数次的伤害、一次次的失望、以及最终将她逼至绝境后的彻底觉醒,共同酿造出的苦酒。她曾经深爱过,也曾真心付出过,但这份情,最终被皇上亲手扼杀。回想最初,甄嬛初入宫,不过是个渴望平静生活的女子,因容貌酷似纯元皇后,而被卷入这深宫的漩涡.............
  • 回答
    关于甄志丙(金庸在早期版本中将其命名为尹志平,后改为甄志丙)玷污小龙女的情节,这确实是《神雕侠侣》中一个极具争议和讨论度的话题,也触及到了金庸先生创作的一些深层考量。要详细解释金庸为何会有这样的安排,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并尽量还原当时创作的语境和人物塑造的需求。首先,我们要明白,在那个时代背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