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题涉及明代武官与军事系统的演变(卫所制->镇戍营兵制,以及武职阶官化),我尽量将其解释清楚,但受限于本人能力,可能会比较简单,未必能满足题主或是邀请者,所以我文后会附有参考的文章,详细的情况可去阅读。
题目叙述中提及的千总,把总,百户,总旗这四个职位,前两个是明代镇戍营兵系统下,所谓“无品级,无定员”的差委官[1],后两个是卫所系统下的职位,其中百户是有品级的武职官,而总旗不是。
明代前期执行的是卫所兵制,一般而言5600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千户所,112人为一百户所。每一个百户所设有两个总旗,十个小旗负责管理[2][3]。所以总旗与小旗就属于卫所制下的没有品级的基层公务员,而在它们之上便是有品级的武职官。武职官的品级为从六品至正一品,大体有(左、右)都督(同知、佥事)、都指挥使(同知、佥事)、指挥使(同知、佥事)、正副千户、百户、所镇抚等官,具体官职与品级见注释[4]。
但永乐以后,武职系统迅速变化,镇戍营兵制的崛起,差委官成为主体。武职逐渐只用于表明武官的身份等级、资格与部分待遇,从而阶官化[5]。
由于多种原因,明代自永乐时期开始,其边方管理模式就逐渐变为差官统兵镇戍的镇戍制[6],原本负责军事的都指挥使司权力逐渐消退,被镇戍总兵所制。且随着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守备、把总等差委的职官化以及营兵的逐渐建立,镇戍营兵制便成为了明代中后期的主导制度。
在营兵制下,一般而言五人为伍,五十人为队,五百人为司,千人为哨,三千为一营[7]。一营之中有一坐营,三千总,六把总,六十管队负责[8]。
在镇戍营兵制下的职官在后来被确立为副总兵、参将、游击、都司、佐击、守备、把总等[9],其中参将与游击互不统属,但地位略高于游击[10];在九边还有守备—操守—把总的排序[11]。
这样明朝的武官系统便分为与五府及都司卫所有关的武职官系统,跟镇戍营兵制下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操守、千总、把总、提调、备御等营伍及守城系统[12]。所以为了行事方便,也为了兼容两套系统,武职也就逐渐成为后者的阶官。
这个可以参考明代文职系统的督抚等职官,在明代总督与巡抚也是没有品级的,且由于与监察系统无涉,行事也不方便,所以往往会带上宪职行事。
打个不恰当的现代比方。某个学校原有班长、卫生委员等学生干部若干,另有小组长等不属于学生干部的基层管理人员若干。现需要组织全校大扫除,委派某个学生干部负责组织图书馆卫生工作,为了明确职责,该学生干部就被称作图书馆卫生班长(或委员);委派另一学生干部负责教学楼,则该学生干部就被称作教学楼卫生班长(或委员)。后来由于该校经常组织全校大扫除,且相关学生干部过多,于是便直接用图卫(图书馆卫生)与教卫(教学楼卫生)当做干部名称,班长跟委员就成了级别跟待遇的后缀,以图卫班长与图卫委员区分。那么在这里千户、百户等武职官就相当于班长跟委员,总旗、小旗就相当于小组长,参将、游击就相当于图卫、教卫。
我有个朋友跟我说我写的东西不够通俗,所以加个比喻,希望大家给个反馈(如果有人看的话→_→)
参考文章
《明代中后期军事制度研究》
《明代省镇营兵制下守备初探》
《明代省镇营兵制下防守城堡武将初探——以操守、把总、提调和备御为主的考察》
《明代武职阶官化述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