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明军的武官职务品级是怎么样的?比如千总,把总,百户,总旗等等,老是看的一头雾水?

回答
明朝的武官体系,尤其是基层的一些职位,确实容易让人感到有些混乱,因为它的形成和演变都经历了不少变化。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些“总”、“把”、“百”、“旗”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得明白一个大背景:明朝的军事制度,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元朝的卫所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卫所制的核心就是“军户制”,也就是士兵都是世袭的,他们世代为军,领有份地,平时生产,战时作战。这种制度下,军事组织结构就显得比较固定和层层叠叠。

咱们就从最小的单位往上说,这样比较容易理清脉络。

1. 旗

最基础的军事单位,可能叫做“旗”或者“总旗”,这有点像后来的班或者排。具体的建制单位和名称在不同时期、不同军队里也会有些许差异。但大致来说,一个旗就是一个小的作战单位。

总旗: 通常是一个比旗大一点的单位,可能相当于一个小队或者一个伍长。具体人数不定,但不会太多,可能也就几十人。它是一个基层指挥官的头衔。

2. 哨

在旗、总旗之上,可能还会有“哨”这个单位。

哨官/把总: 把总这个头衔,在明朝是比较常见的基层武官。一个把总通常管辖一个“哨”。一个哨有多少人呢?这个也没有一个绝对固定的数字,但大致可能在一百多人到两三百人之间。把总就是这个哨的直接指挥者。你看到的“把总”,可以理解为一个小队长或者连长这样的角色,他上面还有更大的官来管他。

3. 百户

这个就比较明确了,听名字就知道是管一百户人家的。在卫所制度里,“户”指的就是军户家庭。

百户: 一个百户,通常是指挥大约一百个军户家庭(也就是大概一百个左右的战斗单位,人数更多),或者说直接统领大概一个百人的队伍。他上面通常是千户。这个职位可以说是从卫所制里直接继承下来的,是基层军事组织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4. 游击将军/副将/参将/都司

到了这个级别,就已经不是基层的小头目了。

游击将军: 这个头衔比较灵活,有时候是独立的指挥官,有时候是副手。早期可能是一个独立的作战单位指挥,后来更多的是作为副将或总兵的副手出现,负责某一部分的兵力或者区域。
副将: 作为总兵的副手,负责一部分军务。一个总兵可能配有一到几个副将。
参将: 在总兵、副将之下,也是一种重要的中层将领职位。通常管辖一部分兵力,可以独立作战,也可以协同作战。
都司: 这个也比较复杂,早期是卫所系统中比较重要的官职,后来也演变成一种高级别的统兵官。

5. 千总

终于说到千总了。这个名字也很直观,字面意思就是管一千人的。

千总: 一个千总,大致统领一千人左右的兵力。在卫所体系里,千总下面就是百户。他上面可能是提督或者总兵。千总可以看作是明朝军队里一个比较重要的中层指挥官,已经有了独立指挥一个千人队的权力。

6. 卫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

卫所制度的核心单位是“卫”,一个卫下面有若干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下面又有若干个“百户所”。

卫指挥使: 卫的最高长官,统领一个卫的全部兵力。卫的规模是比较大的,可能在几千人到一万人以上不等,具体人数受不同时期和地域影响。
指挥同知: 卫指挥使的副手,辅助指挥。
指挥佥事: 也是卫指挥使的副手,协助管理和指挥。

再往上,就是更高级别的军事长官了:

总兵: 这是明朝后期最重要的边镇军事长官,位高权重,通常负责一个区域的防御作战,拥有一路的兵权。总兵之下通常有副将、参将等。
提督: 提督这个职位在明朝后期非常重要,特别是在统一指挥大规模作战的时候,提督往往是最高军事统帅,下辖多个总兵。尤其是在剿灭农民起义或者对外战争中,经常设置提督的职位。

简单梳理一下层级关系(大致):

我们以一个“卫”为例,层层分解一下:

卫 (最高长官:指挥使,下有同知、佥事)
下辖若干个 千户所 (长官:千户)
下辖若干个 百户所 (长官:百户)
下辖若干个 总旗 / 旗 (长官:总旗/旗总)
或者更细的单位,比如“伍”。

而哨和把总,更多出现在明朝后期营制改革后的军队中,比如戚继光在练兵时就引入了“哨”的建制,把总也因此更像是“哨长”或者一个“小队长”的头衔。

一个形象的比喻:

我们可以把这个关系类比到现在的军队:

卫 ≈ 一个师或者一个旅(规模可能比旅大一些)
千户 ≈ 一个团(或者一个加强团)
百户 ≈ 一个营
哨/把总 ≈ 一个连或者一个排
旗/总旗 ≈ 一个班或者一个班的加强版

当然,这只是一个粗略的类比,具体的建制、人数和职能,明朝不同时期是有变化的。尤其是在募兵制兴起后,卫所制逐渐衰落,军队的组织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像“营”、“哨”、“总”、“把”这些名称的使用也更加灵活。

为什么容易混淆?

1. 名称重叠和演变: 像“总”、“把”这些字眼,经常出现在不同的职位名称里,容易让人混淆。而且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军事制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 地域和军种差异: 不同地区的军队,比如边镇的军队和内地驻防的军队,其组织和名称可能略有不同。
3. 官职和头衔的区别: 有时候,一个职位名称可能是官职,但有时候也可能是一种头衔,授予给在某些特定场合指挥兵力的人。

总而言之,明朝的武官体系是一个由卫所制发展而来,又不断适应战争形态变化的复杂体系。理解了卫所制的基本框架,再去看那些具体的小官名,就容易找到他们的位置了。希望这个解释能让你不再一头雾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题涉及明代武官与军事系统的演变(卫所制->镇戍营兵制,以及武职阶官化),我尽量将其解释清楚,但受限于本人能力,可能会比较简单,未必能满足题主或是邀请者,所以我文后会附有参考的文章,详细的情况可去阅读。


题目叙述中提及的千总,把总,百户,总旗这四个职位,前两个是明代镇戍营兵系统下,所谓“无品级,无定员”的差委官[1],后两个是卫所系统下的职位,其中百户是有品级的武职官,而总旗不是。


明代前期执行的是卫所兵制,一般而言5600人为一卫,1120人为一千户所,112人为一百户所。每一个百户所设有两个总旗,十个小旗负责管理[2][3]。所以总旗与小旗就属于卫所制下的没有品级的基层公务员,而在它们之上便是有品级的武职官。武职官的品级为从六品至正一品,大体有(左、右)都督(同知、佥事)、都指挥使(同知、佥事)、指挥使(同知、佥事)、正副千户、百户、所镇抚等官,具体官职与品级见注释[4]


但永乐以后,武职系统迅速变化,镇戍营兵制的崛起,差委官成为主体。武职逐渐只用于表明武官的身份等级、资格与部分待遇,从而阶官化[5]


由于多种原因,明代自永乐时期开始,其边方管理模式就逐渐变为差官统兵镇戍的镇戍制[6],原本负责军事的都指挥使司权力逐渐消退,被镇戍总兵所制。且随着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守备、把总等差委的职官化以及营兵的逐渐建立,镇戍营兵制便成为了明代中后期的主导制度。


在营兵制下,一般而言五人为伍,五十人为队,五百人为司,千人为哨,三千为一营[7]。一营之中有一坐营,三千总,六把总,六十管队负责[8]


在镇戍营兵制下的职官在后来被确立为副总兵、参将、游击、都司、佐击、守备、把总等[9],其中参将与游击互不统属,但地位略高于游击[10];在九边还有守备—操守—把总的排序[11]


这样明朝的武官系统便分为与五府及都司卫所有关的武职官系统,跟镇戍营兵制下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操守、千总、把总、提调、备御等营伍及守城系统[12]。所以为了行事方便,也为了兼容两套系统,武职也就逐渐成为后者的阶官。


这个可以参考明代文职系统的督抚等职官,在明代总督与巡抚也是没有品级的,且由于与监察系统无涉,行事也不方便,所以往往会带上宪职行事。


打个不恰当的现代比方。某个学校原有班长、卫生委员等学生干部若干,另有小组长等不属于学生干部的基层管理人员若干。现需要组织全校大扫除,委派某个学生干部负责组织图书馆卫生工作,为了明确职责,该学生干部就被称作图书馆卫生班长(或委员);委派另一学生干部负责教学楼,则该学生干部就被称作教学楼卫生班长(或委员)。后来由于该校经常组织全校大扫除,且相关学生干部过多,于是便直接用图卫(图书馆卫生)与教卫(教学楼卫生)当做干部名称,班长跟委员就成了级别跟待遇的后缀,以图卫班长与图卫委员区分。那么在这里千户、百户等武职官就相当于班长跟委员,总旗、小旗就相当于小组长,参将、游击就相当于图卫、教卫。

我有个朋友跟我说我写的东西不够通俗,所以加个比喻,希望大家给个反馈(如果有人看的话→_→)


参考文章

《明代中后期军事制度研究》

《明代省镇营兵制下守备初探》

《明代省镇营兵制下防守城堡武将初探——以操守、把总、提调和备御为主的考察》

《明代武职阶官化述论》

参考

  1. ^ 总兵官、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守备、把总,无品级,无定员。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镇一路者为分守,各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为协守。又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领班、备倭等名。——《明史》志第五十二 职官五
  2. ^ 凡卫所额军,洪武二十六年定:内外卫所军士,俱有定数。大率以五千六百名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名为一千户所,一百一十二名为一百户所。其有卫分军士数多,千百户所统则一。每一百户所,设总旗二名,小旗一十名,管领钤束,大小相维,以成队伍。管军官员,操练抚绥,务在得宜,毋致紊乱空歇。——万历《明会典》卷之一百三十七 军役
  3. ^ 申定兵卫之政。先是,上以前代兵多虚数,乃监其失,设置内外卫所。凡一卫统十千户,一千户统十百户,百户领总旗二,总旗领小旗五,小旗领军十,皆有实数。至是重定其制,大率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而千、百户、总、小旗所领之数则同。遇有事征调则分统于诸将,无事则散还各卫,管军官员不许擅自调用。操练抚绥,务在得宜,违者俱论如律。——《明太祖实录》卷之九十二 洪武七年八月 丁酉
  4. ^ 凡内外大小军职衙门官员,具在职掌,俱有额数,及原定资格。其后武职升授渐多,不复能拘额数。但有见任、带俸之别,其资格仍旧。 武官额员及资格 都督府: 左都督 正一品; 右都督 正一品; 都督同知 从一品; 都督佥事 正二品; 留守司:洪武初,置中都留守司;嘉靖十八年,增置兴都留守司,次中都而序,设官同。 正留守 正二品; 副留守 正三品; 指挥同知 从三品; 都指挥使司: 都指挥使二员 正一品; 都指挥同知二员 从二品; 都指挥佥事四员 正三品; 卫: 指挥使一员 正三品; 指挥同知二员 从三品; 指挥僉事四员 正四品; 卫镇抚二员 从五品; 所: 正千户一员 正五品; 副千户二员 从五品; 所镇抚二员 从六品; 百户一十员 正六品; 仪卫司: 仪卫正一员 正五品; 仪卫副二员 从五品; 典仗六员 正六品; 百户、所镇抚,各有试职,试职起永乐十五年,作一级,支半俸。 都督同知、都督佥事、都指挥使(同知、佥事)、指挥使(同知、佥事)、正副千户、试百户、试所镇抚,各有署职。 凡署职,递加本职一级。署副千户,以实授百户。署试百户,试所镇抚,俱以冠带总旗。署职起景泰元年,作半级,不支俸。——万历《明会典》卷之一百十八 铨选一 官制
  5. ^ 永乐以后,武官人员结构迅速变化,其任用方式也逐渐差委化,武职遂与权责脱离。其后武职只用于表明武官的身份等级、资格与部分待遇,从而阶官化。——《明代武职阶官化述论》
  6. ^ 凡天下要害地方,皆设官统兵镇戍。其总镇一方者,曰镇守;守一路者,曰分守;独守一堡一城者,曰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曰协守。又有提督、提调、巡视、备御、领班、备倭等名,各因事异职焉。其总镇,或挂将军印,或不挂印,皆曰总兵,次曰副总兵,又次曰参将,又次曰游击将军。——万历《明会典》卷之一百二十六 镇戍一 将领上
  7. ^ 省镇营兵制的基本编制是:五人为伍,五十人为队,五百人为司,千人为哨,三千为一营,守备的统兵数量,以一营为限,大多数情况下不多于三千人。——《明代省镇营兵制下守备初探》
  8. ^ 总督宣大山西侍郎王之诰,上言六事:...一革冒滥以清营伍。谓三镇兵少,弊在将领役占太多。曩者,军中一坐营,三千总,六把总,六十管队,所役军卒(各本做率),一营三(各本做二)百余人。今坐营之外,私设传事中军,分一把总为二管队之外,又有贴队千把总,又自立头目等官,私役众矣。...兵部覆奏,从之。——《明穆宗实录》卷之十一 隆庆元年八月 丙戌
  9. ^ 兵部员外郎刘九光条议职方要务:一曰揭升迁。自副将、参、游、都司、佐击、守、把为一叙,指挥、千、百户、武举、听用等项为一叙,分别边腹南北,鱼贯而推...尚书李化龙覆请,从之。——《明神宗实录》卷之四百八十三 万历三十九年五月 癸卯
  10. ^ 参将与游击互不统属,地位略高于游击。——《明代中后期军事制度研究》
  11. ^ 守备——操守——把总,地位依次降低,这是九边的总体情况。——《明代省镇营兵制下防守城堡武将初探——以操守、把总、提调和备御为主的考察》
  12. ^ 明代的武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五府及都司卫所有关的武职官系统,上至正一品的左右都督,下到从六品的所镇抚等;另一类是营伍及守城系统,在京师以外省镇营兵制盛行地区主要包括总兵、副总兵、参将、游击、都司,以及守备、操守、千总、把总、提调、备御等。后一系统中,守备、操守、把总、提调及备御等属于防守城堡武将——《明代省镇营兵制下防守城堡武将初探——以操守、把总、提调和备御为主的考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明朝的武官体系,尤其是基层的一些职位,确实容易让人感到有些混乱,因为它的形成和演变都经历了不少变化。咱们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些“总”、“把”、“百”、“旗”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得明白一个大背景:明朝的军事制度,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元朝的卫所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卫所制的核心就是“军户制”,也就是士.............
  • 回答
    明军武备的“快马、轻刀、软弓、长箭”这八个字,概括了明朝军队在不同时期、不同兵种所强调的一些关键性装备特点。虽然不能将其视为明军的全部,但它们确实代表了明军在骑兵、步兵近战以及弓射方面的一些重要优势和发展方向。下面我们来一一详述: 快马:骑兵的核心动力“快马” 指的是那些经过精心选育和训练,奔跑速度.............
  • 回答
    铁与血的碰撞:明军阵列能否抵挡八旗铁骑?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明朝面对着一股前所未有的军事威胁——八旗铁骑。他们的迅猛、凶悍,以及那股横扫一切的气势,让许多明朝将领束手无策。然而,如果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充满想象的架空小说,设想一下,如果明军能够吸收当时欧洲先进的军事思想,比如西班牙的方阵、普鲁士的线.............
  • 回答
    明军,这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强大军事力量,其源头并非一日之功,而是汇聚了数百年来的军事经验、技术革新以及政治格局的变化,最终在大明王朝建立伊始,以一股锐不可当之势登上了历史舞台。要说明军的源头,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脉络梳理:一、朱元璋的个人军事生涯与元末农民起义的继承:明朝的建立者朱元.............
  • 回答
    永乐时期,明朝军事力量正值一个由盛转衰的关口,而永乐大帝本人,更是将这份力量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巅峰,但同时,也埋下了日后某些隐患的种子。若要评价永乐时期明军的战斗力,不能简单地说它有多强或多弱,而是要细致地剖析其在不同方面的表现。首先,永乐时期的明军,在正面战场上,其精锐部队的战斗力无疑是顶尖的。 永.............
  • 回答
    明朝朝廷对明朝开国初期明军的各种屠杀并不忌讳,其背后原因复杂且多层次,涉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政治需求、思想观念以及信息传播的局限性等多个方面。要详细讲述这些原因,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历史背景与政治合法性的需要 颠覆元朝的战争性质: 明朝的建立本身就是一场推翻异族统治的革命战争。元.............
  • 回答
    明末明军主力是被农民军和清军前后夹击,共同作用下逐步消灭的,并非单一一方的绝对力量。这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涉及到农民起义的爆发、清军的崛起、明朝自身的腐朽以及各方势力的博弈。以下将详细讲述这个过程:一、 农民军的兴起与对明军的消耗: 背景: 明末社会矛盾尖锐,土地兼并严重,赋税沉重,天灾人祸.............
  • 回答
    明朝时期,蒙古与青藏地区的沟通并非易事,尤其是在明朝加强对河西走廊的控制之后。蒙古人要想绕过明军的严密监控,与青藏高原的各个势力(如卫藏地区)建立联系,需要采取更加迂回和巧妙的策略。下面我将详细讲述几种可能的路径和方式:一、 直接绕过河西走廊的可能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河西走廊虽然是传统的交通.............
  • 回答
    关于努尔哈赤何时真正意识到自己能够与明军一战,这并非一个单一的、明确的事件节点,而是一个逐步积累、在实战检验中不断增强的信念过程。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转折点来理解这个转变。早期的积累:从“一人之下”到“足以抗衡”努尔哈赤的早期生涯,他的主要目标是统一女真各部。在这过程中,他确实有过与明朝的接触,但更.............
  • 回答
    明军在火器装备上确实具有技术优势,但最终在与后金骑兵的对抗中败北,主要原因涉及技术、战术、后勤、指挥等多个层面的综合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火器技术的局限性1. 火器种类与性能 明朝火器:明军主要依赖佛郎机炮、红夷大炮、神机箭等火器,但这些火器存在明显缺陷。佛郎机炮虽然射程较远.............
  • 回答
    李自成起义,一路摧枯拉朽,直捣黄龙,连大明都快被他推翻了,结果呢?最终败给了关外来的满洲铁骑,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唏嘘的。咱们就细细道来,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一、 农民军的优势:为什么能打垮明朝?首先得说,李自成这支队伍,那是真有战斗力,而且针对性极强。1. 民心所向,目标明确: 大明朝怎么说也.............
  • 回答
    在明清战争的漫长岁月中,无数明朝将士为守护故土而浴血奋战,其中涌现出许多功勋卓著的将领。要论战功最大、最多,虽然难以简单地用一个名字概括,但若要寻一位在关键战役中屡建奇功、为明朝续命的代表性人物,洪承畴的名字无疑会浮现在脑海。洪承畴,字彦臣,福建泉州人,原是天启年间的状元,在明朝后期一位重要的军事将.............
  • 回答
    万历三大征(通常指万历年间对日本、朝鲜和蒙古的三次军事行动)与萨尔浒之战(1619年)之间存在时间与战略上的关联,但二者并非同一历史事件。萨尔浒之战是明军在辽东对抗后金(清朝前身)的战役,而万历三大征可能被部分史家误指为对日本、朝鲜、蒙古的三次军事行动。不过,根据历史脉络,萨尔浒之战是万历时期辽东战.............
  • 回答
    明末清初,汉军的形象远非仅仅是“剃了辫子的明军”这么简单。虽然剃发易服是他们最显眼的改变,但这一时期汉军所经历的重塑,是一个涉及忠诚、文化认同、军事改革和生存策略的复杂过程。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那个剧烈变动的时代。一、 剃发易服:不容忽视的符号与现实毫无疑问,剃发易服是满族统治者强加给汉族.............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它涉及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也代表了明朝军队在不同时期的两种极端状态。要判断洪武年间的明军和崇祯年间的八旗军哪一个更强大,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洪武初年明军的崛起与辉煌洪武年间,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期。此时的明军,可谓是浴血奋战、百炼成钢。 .............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令人扼腕的问题,也是中国近代史绕不开的一个重要节点。明明是同一支民族的军队,为何在短短两百多年间,表现出如此天壤之别?这背后牵扯到的因素错综复杂,绝非简单的“火器先进与否”就能一言蔽之。咱们不妨抽丝剥茧,仔细掰扯掰扯。清军入关:“势如破竹”的背后,是时代浪潮的合力要说清军入关时“势如破竹”.............
  • 回答
    要回答“如果让白起来指挥萨尔浒之战的明军,能否获胜”,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如果”命题,需要结合白起其人的军事才能和萨尔浒之战的实际情况来细致分析。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白起是一位杰出的战国时期秦国将领,以其高超的军事策略、严明的军纪和对战场的残酷判断著称。他的军事思想和实践,尤其是“以寡击众”.............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极具想象力的历史假设。让我们抛开“谁会赢”的绝对断言,而是深入分析一下,如果徐达、常遇春所领导的明朝军队,在他们巅峰时期,对阵努尔哈赤领导的后金军队,会发生怎样一番景象。这就像是两支截然不同的战术哲学、武器装备和军事思想的碰撞,最终的结果很难用“谁更强”来简单概括。明朝军队:朱元璋.............
  • 回答
    明清松锦大战,是明末清初历史上一次极其关键的战役,它不仅仅是两支军队的正面较量,更深刻地影响了明朝的存亡和清朝的崛起。这场战役的失败,如同压垮明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彻底敲响了这个王朝的丧钟。 松锦大战的历史意义:一次王朝命运的转折点松锦大战的意义,可以说是“一场战役,一个王朝的命运”。 决定性的军.............
  • 回答
    明朝军队与八旗兵的较量中,尽管面对骑射的强大威胁,却并未大规模发展专门克制骑兵的弩,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并非单一的技术或战略原因可以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明朝的军事传统、社会结构、技术发展瓶颈以及战略思想等多个维度来审视。一、 明朝的军事传统与弩的使用历史明朝继承了中国历代王朝的军事思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