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明确什么是软弓,什么是硬弓。
软硬不是指弓力的强弱,是指拉感。一个很低磅数的弓也可以是硬弓。
与很多人的概念恰好相反,硬弓往往很短。一米出头的斯基泰弓,一米二到一米三的鞑靼弓,一米一的土耳其弓都可以算是硬弓。比如同样是70磅,他们拉满,会比英长,清弓更费力,弱点的弓手甚至拉不开。这现象是因为,短弓拉距一般28-30寸(箭一般70厘米出头),拉力曲线增长得很急,显得硬。但优点是回弹快,射轻箭初速高,打得远,但是因为本身体积有限,释放的弹力也有限,从而弹力会被箭消耗掉很多,因此,不适合用又长又重的箭。
另外,弓的磅数只是个理论数值,能发挥出多少磅的弹力,看你你能开弓到何种程度。
如英长(战弓,非靶弓),清弓这类拉距33-36寸(箭85-96厘米)才到70磅,明显增磅平缓,好拉很多,显得软。如果继续加大拉距的话实际蓄能还会高一点。但缺点是大弓形变没有小弓压榨弓片性能多,从而回弹慢,而且,因为弓体本身蓄能不小,用轻箭会导致弓片剧烈震动,从而震手,因此用轻箭效果差一些,无法发挥长梢弓的威力,反而用长重箭才能明显的发挥效能。而且,这种弓普遍弓片较为宽大,性能更稳定,不易翻弓导致损坏,这样的好处是开弓好开,也容易训练弓手,并且实战能保存更多体力,开弓次数更多。但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体积大,也就意味着自重带来的动能损耗也大,比如弓臂的自重和长弦的自重,在回弹时,都会消耗一部分动能,从而导致这种弓的初速较慢,射程相对要短。
软弓长箭,快马轻刀这个理念主要是明后期才出现,那时边军实战主要用高磅大弰弓。(低磅小弰多为卫所和乡勇用。高颖等人甚至著作里没有重点介绍。)大弰弓即所谓开元弓,原因是它弓片宽大,稳定。从描述上看是妥妥的软弓,甚至有可能是类似清弓的东西,可以猜测后金的重弓骑射完全是跟明军学的。更关键的是,重弓的反曲弓最后发展成清弓的样子也是历史选择,因为火器时代,小梢弓的射程和威力都已经无法跟火器抗衡了,只能放弃高效率,高初速,进一步去追求高稳定性和大杀伤力。近距离的情况下,清弓的杀伤力堪比火枪制造的伤害了。另一方面,如果骑射弓的磅数很低的话,是带不动95厘米——1米之间的长箭的,因为箭在这种长度,还要保证相应的硬度不至于射箭时损坏掉,基本箭杆都是实心的了,重量上也会上涨,古代没有现代那种有弹性,结实,还很轻便碳素箭杆。而短的80厘米的箭,又很难搞大拉,因为箭杆短了,大拉容易伤手,而拉距小了还没法发挥威力。因此,能用长杆箭的,基本都是磅数较高的弓了。而60磅,算是战弓的最低标准。低于60磅的话,基本上是兵员素质和训练程度出现了问题。比如清朝中后期,都发生八旗子弟连六力的弓都拉不开的问题了。
至于快马其实也是理论上的,其实要比对的话,中国本土的军马速度不是非常快,极限也就到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了,但是阿拉伯马能达到每小时60.甚至极限有可能达到70.但是中国本土合格的军马速度,也好过一些时速只有30——40的劣马了。这也是相对而言的。而且,这种速度也很适合长梢弓的性能发挥,毕竟,马速太快的话,用长梢弓骑射效果不太好。而用短梢弓吧,本土的蒙古马速度又不太行。这也是为什么阿拉伯世界的骑射手喜欢用短弓骑射了,不是因为方便携带,而是初速快的弓能够匹配上自家的快马,在骑射时容易做瞄准提前量预判。
至于轻刀就更好理解了,单手刀的重量不宜超过两斤,要不然太重了,不利于长时间作战。
用拉感柔和的弓,是为了能在进入肉搏距离内,多射几根箭出去,明代中期以后,骑射战术也发生过最重大改革,表现为分鬃和对蹬的状态更多,而抹楸的动作和大型环阵骑射基本放弃了。因为骑兵的战术改革,从而骑兵更多都是担任快速突击的任务,大部队的环阵骑射无法使用火器时代的战争需求了。你这头大规模环阵骑射,我直接车营阵地一围,然后摆上打霰弹的佛郎机炮一波就能打死一群人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