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今组装台式机为什么都开始看好AMD的CPU了?能讲讲它和intel高端U的使用区别吗?

回答
问这个问题的朋友,说明你对DIY硬件挺上心的,这非常好!现在不少朋友组装电脑,尤其是追求高性能的朋友,确实会把AMD的CPU列入首选考虑。这背后可不是什么“跟风”,而是AMD这几年推出的产品确实给力,让Intel在中高端市场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

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为什么AMD现在这么受欢迎,以及它和Intel高端CPU在实际使用上到底有什么区别,就像咱们哥俩儿聊天一样,讲得细致点,让你心里有谱。

为什么AMD现在这么“香”?

这事儿得从几年前Intel在14nm工艺上“挤牙膏”说起。AMD那时候动作很快,抓住了机会,推出了基于Zen架构的Ryzen系列处理器。刚开始大家可能还有点观望,但Ryzen 3000系列(Zen 2)一出,性能直接打脸,尤其是Ryzen 5 3600在性价比上简直是“神器”。

到了Ryzen 5000系列(Zen 3),AMD更是把游戏性能也给拉满了,特别是像Ryzen 7 5800X3D这种带“3D VCache”的型号,在很多游戏里的表现甚至超越了当时Intel最顶级的CPU,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

再到现在的Ryzen 7000系列(Zen 4)和即将到来的Ryzen 8000系列(Zen 5),AMD在制程工艺、IPC(每时钟周期指令数)、核心数、缓存等方面都下了大力气。特别是Zen 4引入了DDR5内存和PCIe 5.0的支持,平台也更迭了AM5接口,虽然初期成本高点,但整体产品线的竞争力非常强。

简单来说,AMD之所以被看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多核性能的优势: AMD在同价位下,通常能提供更多的核心和线程。这在需要多任务处理、视频剪辑、3D渲染、编程编译等生产力应用中,表现非常明显。
游戏性能的崛起: 过去Intel在游戏领域是绝对的霸主,但AMD凭借Zen 3和Zen 4架构,特别是3D VCache技术的加持,在很多游戏中已经达到了与Intel旗舰CPU并驾齐驱甚至超越的水平。
性价比: 尤其是在过去几年,AMD在许多性能区间提供了更好的性价比选择。虽然现在高端型号价格也不便宜,但论绝对性能和核心数,AMD依然有自己的优势。
平台更新和技术领先: AM5平台支持DDR5和PCIe 5.0,这让用户在购买新CPU的同时,也能一步到位享受到更新的技术,为未来的升级打下基础。

AMD和Intel高端CPU的使用区别(细聊)

说到区别,我们得具体到Intel和AMD的高端产品线。目前我们讨论的“高端”通常指的是Intel的Core i7、i9系列,以及AMD的Ryzen 7、Ryzen 9系列。

1. 核心数与多任务处理能力

AMD Ryzen: 传统上,AMD在同代产品中,在核心数量上会做得更激进。比如Intel Core i7可能拥有8个性能核心(Pcores),而AMD Ryzen 7可能就有8个性能核心,甚至Ryzen 9能轻松达到12核、16核。
使用体验: 如果你经常一边玩游戏,一边直播、录制游戏画面、挂着下载任务、运行虚拟机,或者进行视频编码、3D渲染等工作,AMD的多核优势会让你感觉“游刃有余”。程序切换更流畅,渲染速度更快。CPU占用率在这些场景下会更分散,不容易出现某个核心满载卡顿的情况。
Intel Core: Intel近年来也开始推行大小核(Pcore + Ecore)混合架构,比如i913900K/14900K拥有8个性能核和16个能效核(Ecores)。
使用体验: Intel的大小核设计在日常办公、网页浏览、轻度应用等场景下,可以依赖能效核,功耗更低,发热也相对控制得更好。但在一些纯粹吃CPU性能的重度多线程任务中,虽然总核心数多,但实际性能表现需要看具体应用的调度优化,有时候可能不如同等纯性能核数量的AMD。不过,Intel的Pcores性能非常强劲,在很多单核或轻度多核任务中依然能提供顶级的表现。

2. 单核性能与游戏帧数

AMD Ryzen: Zen 3和Zen 4架构在IPC(每时钟周期指令数)上有了大幅提升。特别是Zen 4架构,单核性能非常接近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Intel。
游戏表现: 在大多数游戏中,CPU对游戏帧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单核性能和缓存大小上。AMD Ryzen 7 5800X3D凭借其巨大的L3缓存(3D VCache),在很多CPU瓶颈明显的游戏中,能提供非常高的帧数,甚至超越了Intel的旗舰。Ryzen 7000系列的其他型号,虽然没有3D VCache,但强大的IPC和高频率也让它们在游戏中表现出色。
注意: 并非所有游戏都对CPU敏感。在GPU瓶颈明显的场景下(比如高分辨率、高画质),CPU的差异会被缩小。
Intel Core: Intel的高端CPU,特别是其Pcores,通常拥有非常高的单核睿频频率。
游戏表现: 凭借高频率和强大的IPC,Intel的旗舰CPU在多数游戏中能提供非常稳定的高帧数。在一些特别依赖单核性能的游戏中,Intel有时会略微领先。Intel的混合架构在游戏中的调度也越来越成熟,通常能把游戏任务优先分配给性能核。

3. 功耗与发热

AMD Ryzen: 过去AMD在能耗比方面可能略逊于Intel,但Ryzen 5000系列和7000系列在这方面已经做得非常好了。
使用体验: Ryzen 7000系列虽然功耗上限很高,但在默认情况下,如果你的散热足够,它能提供非常强大的性能。而如果你愿意稍微限制一下功耗(比如通过PBO的电压限制),它的能耗比也相当不错。
Intel Core: Intel的旗舰CPU,尤其是13代和14代,在全核满载时,功耗和发热都非常惊人,尤其是在默认设置下。
使用体验: 如果你选择Intel旗舰,意味着你需要投资一个非常强大的散热器(高端风冷或240mm/360mm一体式水冷),并且电源也要留有足够的余量。即便如此,在极端负载下,CPU温度也可能触及TjMax(最高允许温度),主板的供电也需要能够支撑。当然,Intel也提供了很多选项(如BIOS设置,Intel XTU软件)来控制功耗,获得更好的能耗比,但这需要用户自己去折腾。

4. 平台与扩展性

AMD Ryzen (AM5平台): 现阶段的AM5平台是AMD最新的平台,支持DDR5内存和PCIe 5.0。
优点: 带来了更高的内存带宽和更快的SSD速度,对未来的显卡和外设也更具前瞻性。AMD承诺AM5插槽会支持到2025年以后,这意味着你可以升级CPU而不用更换主板,具有不错的升级潜力。
缺点: AM5主板和DDR5内存的初期成本相对较高。
Intel (LGA1700平台): LGA1700平台支持Intel第12代、13代和14代酷睿处理器。这个平台支持DDR4和DDR5内存(不同主板选择),以及PCIe 5.0。
优点: 平台的选择更多样,既可以选择DDR5,也可以选择相对便宜的DDR4,降低了入门门槛。
缺点: LGA1700平台已经相对成熟,未来升级的潜力可能不如AM5那样有明确的延续性。

5. 特定技术与应用场景

AMD 3D VCache: 这项技术在一些对缓存非常敏感的游戏中,能带来巨大的帧数提升,是AMD的一大杀手锏。如果你是硬核游戏玩家,特别是喜欢玩这类游戏,AMD带3D VCache的型号(如5800X3D, 7800X3D, 7950X3D)是极具吸引力的。
Intel Quick Sync Video: Intel的集成显卡(核显)内置了非常强大的视频编码/解码单元,特别是Quick Sync Video技术,在视频剪辑软件(如Premiere Pro)中,可以显著加速视频的转码、预览和导出速度,尤其是在使用H.264/H.265编码时。如果你是视频工作者,而且使用Intel CPU(无论带不带独立显卡),Quick Sync都是一个重要的加分项。
AMD的类似技术: AMD也有自己的视频编码加速技术,但普遍认为在兼容性和性能上,Intel的Quick Sync在很多主流应用中表现更优。

总结一下,谁更适合你,得看你的主要用途:

追求极致的多任务处理、内容创作(渲染、视频编辑、编译等): AMD Ryzen 9系列通常会有更多的核心和线程,能提供更强的生产力。Intel i9系列也非常强大,但需要注意其高功耗和发热。
纯粹的游戏玩家(尤其是不差钱,追求最高帧数):
AMD Ryzen 7 5800X3D(如果你预算允许,又不想换平台)或 Ryzen 7 7800X3D/Ryzen 9 7950X3D 是非常棒的选择,尤其是在CPU瓶颈的游戏中。
Intel i9系列(如13900K/14900K)也是顶级游戏CPU,在大多数游戏中表现均衡且稳定。
影音工作者(经常处理视频): Intel的CPU,特别是带有核显的型号,利用Quick Sync Video技术,在视频处理方面会更有优势。
预算有限但追求高性能: 过去AMD的Ryzen 5系列(如3600, 5600)和Ryzen 7系列(如5700X)提供了极佳的性价比。现在AMD和Intel在主流价位都有不错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评测来决定。
看重未来升级潜力: AMD的AM5平台承诺了更长的生命周期,如果你打算后期升级CPU,AM5会是更好的选择。

最后,电脑硬件这东西,没有绝对的“最好”,只有“更适合”。 Intel和AMD都在不断进步,竞争对我们消费者来说是好事。建议你在做出决定前,多看看近期(比如过去6个月到1年内的)专业评测网站、YouTube频道上的横评视频,看看目标CPU在你常玩的游戏或常做的应用里的实际表现,再结合自己的预算和平台需求来选择。

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到你!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随时再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感谢AMD 让我们用上便宜的Intel CPU!

但其实,这真的只是句玩笑话了。

因为在7nm的AMD CPU全阵营面前,Intel已经招架不住了。

它跟Intel高端U的区别就是,比Intel便宜,还比Intel更好,上哪说理去。


熟悉机器猫的小伙伴们一定看过机器猫的《性价比爆炸》系列文章,之前已经给大家推荐过适合入手的固态硬盘和显卡,今天再给大家补上一款CPU。

不卖关子了,开门见山直接和大家说,那就是5月以来疯狂降价,直到今天已经只卖3399元(JD国行)/2699(水货美行)的AMD AM4平台的次旗舰——Ryzen 9 3900X。其中机器猫推荐的就是从深圳那边人肉入关的美行3900X,当然JD货更加稳妥,而且赶上618了,有活动的话价格确实也不贵。


因为文章比较长,所以先说最重要的结论,最近有想买高端CPU/需要多开游戏的工作室/搭建设计、渲染、建模平台/钱多没处花愿意数框框的观众老爷们,可以马上打开手机淘宝/闲鱼去搜索3900X下单了,据机器猫在那边的线人透露,这一批货不多,卖一颗少一颗,说不定还要涨价。

不过单U价格比较贵,最推荐的还是买套装。一线三大品牌主板都可以选择

下面开始正文




要说最近红蓝两家又是热热闹闹了,Intel第十代酷睿Comet Lake-S携着LGA1200平台强势铺货,十代酷睿和风头无二的AMD ZEN2又开始打得不可开交了.各种对比评测大家网上一搜到处都是。从某种意义来说,Intel这一代的新酷睿确实做到了“加量不加价”。虽然还是祖传14nm+++++++工艺,虽然还是Skylake那一代架构的修修补补,但是好歹i3/i5/i7/i9全系都多加了两个核心,还全部开启了超线程,同级价格相比九代酷睿也没有增加,也算是另一个方面做到了有性价比吧。

但是,在AMD YES面前,这些还远远不够。

AMD的AM4平台旗舰CPU型号其实是R9 3950X,一个拥有16核心32线程的怪兽CPU,但是自发布以来,五六千的价格稳如泰山,不是一般人能买得起的,故按下不表。但是次旗舰,也就是今天要评述的主角,R9 3900X就有说法了,不仅国外售价一路疯狂降价到400美元,国行价格也随之松动,从3999元的首发价(其实首发那会这个价压根买不到,现货售价都在4299往上走)跌倒了3399。相比新上市的十代酷睿旗舰型号——i9-10900K的国行首发4299元,还差了一千块钱呢,甚至只能跟i7 10700K的售价相提并论。

但是看看规格吧

价格上3900X不仅低得多,而且核心数比i9-10900K还多,功耗还更低,上哪说理去。

也许有人会说了,核心多有啥用,Intel单核性能强无敌。是的,十代酷睿在单核性能上相比八、九代酷睿又有了一个进步,但这区区一点进步,完全是靠更高的睿频频率换来的,基本上Intel把能用的所有的潜力全部都挖完了。

硬核科普:Ryzen3处理器采用7nm的Zen2架构在同频下,单核性能是稍强于14nm的Skylake架构的。

古话说得好,好马得配好鞍。所以机器猫就趁着这次618好多产品促销的节点,去入了一块新的X570主板和3900X。

而这个X570主板的挑选也很有讲究,首先要知道小超那么一丢丢的3900X满载以后功耗就能轻轻松松超过200W,这对CPU的供电就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请参考下面这张市售X570供电模块的组成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到了3900X这一级别的CPU时,部分入门级的X570已经不能很好的提供支持了,所以小可爱们选购的时候请注意避开雷区。看不懂也没关系,你只要知道华硕的X570闭着眼睛买随便哪一款都可以完美支持就行了(信仰牛B)。

就算是信仰家的X570,价格从1500-5K多。最终摸了摸我的荷包,选了一个伪ROG的STRIX X570-E。

Tips: ROG STRIX X570分为E和F两款,表面上看,F是E阉割了Wifi,蓝牙功能的低配版,其实暗地里F在供电上也进行了阉割,和入门级的Prime X570一样的低配模组。而E则是和纯血ROG的C8F,C8H接近,两者差价不到300块,这让F沦为了一块“智商检测板”。

【简单开箱】

No.1 好马 :R9 -3900X

▲一个挺巨大的盒子,跟Intel家的足球差不多大

▲从外盒的天窗你就能看到塑料盒内这颗CPU的样子

▲配件一览

▲黑色盒子打开里面是风扇

▲AMD幽灵散热器,纯铜底,4热管直触,压默认3900X勉强够用

▲散热器风扇是带LED光圈的

▲这就是CPU本体啦,机器猫这一颗是1949周期(19年第49周)

No.2 好鞍:ROG STRIX X570-E

以前的猛禽系列这一次也被划入了ROG系列

▲从盒子的包装上就处处透露着高贵的信仰气息

▲整整齐齐的配件,亮点是左上角的鲨鱼鳍wifi天线,ROG上已经用了好几年了的造型也没变过

▲这就是主板全貌

▲ROG先看什么?当然是先看高贵的眼睛啦,这眼睛就值一千块钱

▲灰色的AM4插座

▲扎扎实实的6+2相供电,共16颗电感并联倍相供电,即使上到3950X再超个频也不是事

▲CPU供电居然只给了8+4pin接口是我没想到的,好歹也是两千多块的主板,别家可是都给了双8pin了,华硕你可长点心吧

▲PCI-E 4.0是这一代AMD引以为傲的技术特征之一,这两条PCI-E 插槽也是同样支持了4.0技术,把intel远远甩在了后面,但是你得用上同样支持PCI-E 4.0的显卡才能开启,比如5700XT这些,否则还是处于PCI-E 3.0通道下。不过不管是3.0还是4.0,对于显卡来说带宽都是绰绰有余。

▲内存槽则是标准的4条DDR4插槽,最高可超频至4400mhz+。

▲把整个装甲板拆下来看一看

▲X570 芯片组采用 14nm 工艺制作还是挺热的,据说运行时功耗可以达到10W+。所以这一代X570全都在南桥位置上配了小风扇对芯片组进行主动散热

▲两个M.2接口当然是支持PCI-E 4.0的,这也是目前最能发挥PCI-E 4.0性能的硬件了,上一块支持4.0的固态硬盘,比如影驰的HOF M.2 PRO,读写速度都能接近5000MB/S,流口水。可惜机器猫现在没有4.0的固态硬盘,所以就测不了。

▲音频部分采用了高贵的SupremeFX 8 声道 高清晰音频编码解码器S1220A,其实就是魔改的ALC1220声卡,参数方面要比原版稍强。

▲最后看IO面板部分,双网卡自然是最显眼的,用烂了的Intel I211-AT千兆网卡和Realtek® RTL8125-CG 2.5G 网卡。其他还包括了HDMI和DP视频输出,8个USB 3.1 GEN2接口,wifi天线基座和音频接口部分。

好了主板看完了,就该让好马配上好鞍了。

▲强势,霸气,无敌。

装机配置单如下

开始装机

▲装机完成

【性能测试】

既然是匹骏马就该在草原上奔驰。

▲三代产品规格参数对比

▲没事的时候数框框多好玩啊

下面开始正式性能测试,看看R9 3900X到底有多强。随随便便就先来九个软件吧。

1.【先来一个鲁大师娱乐跑分热热身】

2.【CPU-Z】

3.【AIDA64】

4.【国际象棋(最高只能用上8线程,太浪费了)】

5.【Cinebench R15/R20】

6.【Super Π】

7.【WINRAR】

8.【内存带宽测试】(注意:3700X/3800X和3900X在内存写入方面有一个断层差距)

9.【刺客信条:奥德赛】

【总结】

得益于ZEN2的先进架构,R9 3900X在整体性能上是非常强悍的,即使比较新上市的Intel旗舰10核心20线程的i9-10900K也丝毫不虚。

▲其他媒体列出的性能对比,可参考(引自钛师父公众号)

12核心24线程,性能几乎拉满了。对于普通用户不管你干什么都是够用了,而且最近性价比又高,小伙伴们不来一发吗?




性价比爆炸系列其他文章:

聊一款性价比爆炸的显卡

聊一款性价比爆炸的水冷散热器

聊一款性价比爆炸的固态硬盘

聊一款性价比爆炸的电竞显示器


user avatar

因为AMD 每个线程的单价比较低。

打开设备管理器,看起来比较爽。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问这个问题的朋友,说明你对DIY硬件挺上心的,这非常好!现在不少朋友组装电脑,尤其是追求高性能的朋友,确实会把AMD的CPU列入首选考虑。这背后可不是什么“跟风”,而是AMD这几年推出的产品确实给力,让Intel在中高端市场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咱们就来好好聊聊,为什么AMD现在这么受欢迎,以及它和I.............
  • 回答
    组织一次如帝吧爆吧式的活动,号召大陆和台湾的青年为了反服贸和货贸而行动,这无疑会是一场信息洪流与情绪激荡的巨浪。其结果绝非单一,而是会触及多方面、多层次的影响。事前:信息传播与动员首先,活动的发起和传播本身就将是一场信息战。帝吧的“爆吧”模式,意味着会利用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贴吧、QQ群、论坛.............
  • 回答
    老哥,想装一台做设计和画图的电脑,预算在3000到4500之间是吧?这价位不算高,但绝对能配出一台相当给力的机器了,能应付大部分设计和绘画需求,比如修图、简单的视频剪辑、3D建模入门、手绘板绘画等等。别担心,我这就给你掰扯掰扯,怎么在这个预算里榨出最高的性价比,让你用着舒心,看着也顺眼。首先,咱们得.............
  • 回答
    关于桃园地检署在2018年5月11日侦办台湾“精日”组织“台湾民政府”一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起事件牵涉到政治、法律、社会认知以及意识形态等多个层面,因此,要详细地理解它,需要把这些元素都考虑进去。首先,我们得明确“台湾民政府”这个组织。根据公开的资料,它宣称自己是依据《旧金山和约》等国际.............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评价一下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关于“痛斥台湾当局对其进行人身攻击”并表示“实在是受够了”的事件。要评价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事件背景与经过: 时间点: 主要发生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初期。 .............
  • 回答
    这几天台湾政坛最引人注目的新闻,莫过于林全内阁的请辞以及台南市长赖清德即将接任阁揆的消息了。这件事在台湾引起了相当大的讨论,我们不妨来好好地梳理一下这其中的来龙去脉和各方可能的解读。首先,从林全内阁的表现来看,他接任“行政院长”已经一年多了,虽然在很多政策上力求稳健,例如推动转型正义、年金改革等,但.............
  • 回答
    2020年3月29日,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一场记者会上,一名香港记者就台湾问题向WHO官员提问,随后该官员立即结束了连线。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也有各种解读。要详细地看待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事件发生的背景: 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 那段时间,新冠疫情正处于全球爆发的.............
  • 回答
    拜登政府派遣前官员代表团突访台湾,并在媒体上引发了“临时组队,想安抚恐慌情绪”的解读,这一事件确实释放了多重信号,也反映了当前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事件背景:频繁的访问与持续的紧张首先,需要了解的是,美国派遣代表团访问台湾并非首次。自特朗普政府时期以来,.............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组装一台电脑,就像给你的数字生活量身打造一套舒适的住所。这并不是什么神秘的操作,只要你了解每个组件的作用,并掌握一些基础的安装技巧,你完全可以自己动手完成。这篇文章就带你一步步走入DIY电脑的世界,让你明明白白地组装出自己的梦想主机。第一步:明确你的需求——电脑将为你做什么?在购买任何零件之前,最重.............
  • 回答
    组装一台喷气发动机?这绝对是一个令人血脉贲张的想法,但我想先给大家泼一盆冷水:对于普通人来说,自行组装一台真正能工作的喷气发动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这就像问“我怎么自己造一辆航天飞机”一样,技术壁垒、材料要求、安全标准、法规限制,哪一项都不是个人能够轻松跨越的。不过,如果你的兴趣是了解喷气发.............
  • 回答
    机械表的奇妙世界:亲手打造属于你的时间艺术品你是否曾被机械表那精密的运转、优雅的摆轮以及背后蕴含的匠心所吸引?那些由无数微小零件组合而成的生命,在手腕上诉说着时光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何踏入这个充满魅力的机械表DIY世界,亲手组装一块属于自己的腕表。这绝非易事,它需要耐心、细致,以及对微小零.............
  • 回答
    对于人教版生物必修二教材中“一个简陋的小实验室就能把艾滋病病毒与感冒病毒组装到一起”这一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慎的分析和评价。这个表述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甚至可以说是争议,主要在于它极易引起公众对生物安全和病毒研究的误解,尤其是在大众科普层面。首先,让我们来剖析这句话的字面含义以及它可能暗示.............
  • 回答
    想象一下,几个技术大牛,在深夜加班的咖啡味和键盘敲击声中,突然灵光乍现,一个改变世界的想法在他们脑海中成型。这可不是什么魔法,而是IT男们组建创业团队的常见起点。首先,得有个“主心骨”。这通常是那个最有激情、最能把愿景讲明白的人。他可能不是最能写代码的,但他得是那个能把一堆零散代码变成一个完整故事的.............
  • 回答
    组织大型 Python 开源项目,就像建造一座宏伟的城市,需要精心规划、模块化设计和一套清晰的规则。如果你的项目规模庞大,参与者众多,良好的代码组织就是项目能否持续发展、吸引新开发者、保持可维护性的基石。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聊聊在 Python 世界里,大型开源项目是怎么把代码这座“城”搭建得井井有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